周杰伦亲自教学:怎样听一张音乐专辑

发布时间:2025-05-25 00:49

以下是我听专辑的个人经验分享,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各人有各人听歌的方式,挑自己喜欢的姿势来听就好,不必盲从。

有的人分不清什么是专辑,什么是唱片。那先从这里解释一下吧。

简单来说,唱片是播放音乐的载体,是比较物质的东西,比如黑胶、CD、MD光盘。

而专辑我个人理解是歌手/乐团/组合将十几首为主题服务或者风格相近的歌曲打包在一起,通过实体(唱片)或者流媒体(MP3、aac等信息流格式)传播的整体内容。

专辑的内容可大可小,一般都在十首歌左右,也可以是十几二十首。

一张专辑可以是一张唱片,也可以是N张唱片——比如方大同的《JTW西游记》,就包含了两张唱片。

JTW西遊記(正式雙碟版) 方大同 / 2016

打个比喻,唱片是纸质书形态,流媒体是电子书形态,那么专辑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因为便携和传播的时代趋势,唱片开始逐步让位于信息格式。传统的专辑概念也渐渐被单曲发行取代。

不过这是形式发展问题,各有千秋,也暂不谈论。

一张专辑,它可能是短篇合集,也可能是长篇小说,主要看专辑创作团队或者个人想要传达的概念。

那一张专辑该如何听呢?

按我的做法,首先要从头到尾囫囵吞枣地听。

对,就是随便听。

走路、发呆、排解无聊那样闲散地当个响播放着。

除非旋律歌词特别恶心,否则不要随意切歌。

第一遍听一个模糊印象,判断这张专辑是否对你胃口,是否值得细听,是否需要听第二遍第三遍……

如果这一张专辑成功勾起你的注意了,听完整张专辑后,不要急着听第二遍,暂时先放着,去听别的歌或者看电影工作看书什么的,过了一段时间(可以是十几分钟后甚至几天后),再听第二遍。

这样做是保持对这张专辑的新鲜感,不会因为频繁的重复产生厌听觉倦。

第二遍要看一下这张专辑的宣传文案,揣摩这张专辑的思路。

如果买的是实体唱片,可以翻一下歌词本同时看一下作词作曲以及歌词内容。

第二遍听的是创作者在这一张专辑所要表述的主题。虽然现在大部分流水线音乐专辑都是拼盘选歌,但好的专辑都会有个好的中心主题。

专辑的形式有多种,一种是“总结”,总结歌手这段时间对生活的看法、对爱情的诠释或者自己创作的阶段汇总。

像大多数歌手的“首张个人创作”,收录的是歌手的创作精华,可以让听者了解这位歌手的创作水平如何,是否值得粉。

徐佳瑩La La首张创作专辑 徐佳莹 / 2009

又比如Adele发行的《19》《21》《25》则是用年龄的区分,展示她每个阶段的成长印记。

21 Adele / 2011

另一种是“中心思想”,这个就非常多样化了。

一张专辑可以通篇讲爱情,可以讲创作者的价值观,可以批判社会,也可以展现晦涩而无法言说的风格。

大部分流行专辑都是以爱情为主,比如蔡健雅的《陌生人》《双栖动物》,主要聚焦在都市情感的个人状态。

陌生人 蔡健雅 Tanya Chua / 2003

而有的(专注于个人制作不在乎粉丝受众)歌手,他们的专辑就很少拘泥于爱情,跳脱出来看世界。

像陈升的《归乡》讲的是时代变迁下的乡愁,《南机场人》则着重描写他乡的情感,同样是“乡情”的主题却有不同的立场的诠释,十分有意思。

歸鄉 陳昇 / 2017

南機場人 陈升 / 2017

也有专门以“概念”形式发的专辑,比如苏打绿的“韦瓦第计划”四部曲,四张专辑以四个季节、四座城市、四种情绪进行的创作。

春·日光 苏打绿 / 2009

《春·日光》对应的是春天的台东,温暖,懒洋洋。

夏 / 狂热 苏打绿 / 2009

《夏·狂热》对应的是夏天的伦敦,热情,摇滚,奔放。

秋:故事 苏打绿 / 2013

《秋·故事》对应的是秋天的北京,主体忧伤,诗意。

冬 未了 苏打绿 / 2015

《冬·未了》对应的是冬天的柏林,流行和摇滚的结合,有一种澎湃的冷冽。

同时主唱吴青峰还很“心机”地对应专辑主题分别染了粉红、绿、枫叶红以及冰蓝灰四种发色,可以说从内到外、从主题到形式把专辑“概念”玩得非常统一!

还有一些比较“意识流”的,比如孙燕姿去年发行的《跳舞的梵谷》,蔡健雅《失语者》《天使与魔鬼的对话》等等,整张专辑的选歌都统一,凸显迷离、晦涩的气质。

跳舞的梵谷 孫燕姿 / 2017

听第二遍就是要领会专辑的意思,试着和创作者对话。

到了听第三遍,就要更仔细了,需要听每首歌细节的部分。

从歌手的演唱方式,到背景乐器的演奏,到整个编曲的铺排,由点到面,再从面到点。

其实到了第三遍开始,往后无论听多少遍,都是聆听经验的累积。

音乐这东西很有趣,真的发掘下去,每首歌都会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双栖动物 蔡健雅 / 2005

拿收录在蔡健雅的《双栖动物》里的《失忆症》解析一下,这是我在这张专辑最喜欢的一首歌。

初次听就觉得好听,但是为什么好听呢?

需要继续追究下去,听第二遍发现歌词很打动我,讲的是分手后忘记一个人的艰难,希望自己能得到失忆症,忘记过往一切,但是越想忘记,却越来越沉溺回忆的漩涡。

我不能忘记 深爱过的你

太过汹涌的回忆就像风雨来袭

每次想你 都慢慢沉溺

失忆症一种无法治愈的清醒

听第三遍则注意到了旋律,像浪潮一样,舒缓往复,这种旋律的推进形象表达了人在记忆的大海无助地飘荡,顺着思绪的涌动沉溺在悲伤的感觉。

再之后我发现,编曲真的很加分。

一开始是钢琴独奏进来,配上比较空旷带些许回音的收音效果,呈现一个安静孤独的氛围,再慢慢不断加入乐器,弦乐加了进来,到了3分钟的部分,情绪到了一个爆发点,整个都非常满,人会包裹在歌曲厚重的情感里面。

到了4分08秒,最后一段副歌已经唱完,后面1分30多秒是哼唱和弦乐与电吉他配合的演奏,从一个非常悲伤的感觉过渡到一个光明的平静,这是我觉得整首歌最华彩的一部分,演唱者已经将它的歌曲表演完了,留下这一段余韵,表示“生活还是要继续,我会慢慢忘记你,走向我的生活”。

几乎每张好专辑的歌曲,都有很多常听常新的特点,你每发现一首歌好听,多了一些感触,就更能理解这张专辑的主题。有些歌单拎出来可能觉得不对,只有放在整张专辑里才觉得完整。

第二人生 末日版 五月天 / 2011

还有一些专辑会在歌曲的衔接间埋下彩蛋。

比如五月天的《第二人生》,在后面两首歌的间隙,分别加了20秒和12秒的空白,加起来就是2012的意思。(因为出的时候是2011年,坊间都在传闻2012是世界末日,于是……)

叶惠美 周杰伦 / 2003

又比如周董的《你听得到》,第二段“秘密躺在我怀抱”之后,本来应该接“只有你能听得到”,但实际上却是含糊不清地呢喃。而如果你把这一段倒着放,就可以清楚听到这一段呢喃唱的正是“只有你能听得到”!

这就是一张专辑往复听然后去发掘的乐趣。

听到第N遍,你还可以继续尝试听这张专辑的录音效果。换客厅音响,或者换个好的播放器和耳机,听里面更细腻的部分。

歌手的呼吸声、唇齿音,乐器演奏是否清脆、空气振动的频率,整首歌混音的效果。

对我来说,周杰伦的专辑大部分录音不是很好,即使是神砖《范特西》,精彩的是每首歌的创意和词曲的写作,但是录音效果蛮一般的,混音浑浊鼓点暴躁。

华丽的冒险 陈绮贞 / 2005

而陈绮贞的《华丽的冒险》就特别推荐,辗转多地的同步录音保留了乐器和人声的原始感,还有做母带后期处理的大师DoughSax的调制,使专辑的听感很享受。

这是我从初中也就是唱片时代以来形成的听歌习惯。

现在节奏快了,连听歌都要快,专辑这种形式可能显得繁芜了些,不如单曲直白。

(的确有很多金曲因为非专辑主打被埋没了)

加上音乐的唾手可得,说实话如今我也很少把一张专辑听个两三遍以上了。

但是遇到好的或者符合心水的专辑还是会很开心地反复听,比如这大半年我都在听的专辑有徐佳莹《心里学》、陈升《归乡》《南机场人》、宋冬野《安河桥北》(这张应该听了四五年了)、Kacey Musgraves的《goodbye hour》、王诗安《诗》还有宇多田光刚发行的第七张个人专辑《初恋》。

心裡學 徐佳莹 / 2017

初恋 宇多田ヒカル / 2018

安和桥北 宋冬野 / 2013

也可能是因为从实体音乐年代走来的人,所以拿到专辑总有“不要浪费啊”的感觉。这种听歌方式可能老派,但也的确能带给我很多很多乐趣哟~

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尝试一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周杰伦亲自教学:怎样听一张音乐专辑 http://c.mxgxt.com/news/view/1399063

相关内容

周杰伦新专辑和“难听”同时喜提热搜,来听听乐评人、音乐人、电台DJ的评价……
周杰伦第一张专辑 周杰伦第一张专辑的介绍
周杰伦新专辑背后的故事 走近音乐鬼才周杰伦
周杰伦的每张专辑都很经典
什么是概念专辑?周杰伦为什么不做概念专辑?
专访周杰伦:做音乐是我一生的事业
数字专辑五元一张你买吗 周杰伦周笔畅纷纷试水
周杰伦首张专辑《Jay》全解析
面对面专访周杰伦:我的音乐要跨时代
1000天没发新专辑?周杰伦参加活动表示:今年一定出新专辑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