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场”内外,“赛事经济圈”张力足

发布时间:2025-05-25 10:57

据测算,去年2月至今年4月,申花赛事创造直接经济影响逾21亿元,间接拉动效应超37亿元。徐家汇体育公园凭借中超、CBA双主场优势,以及常态化的演艺、会展活动,构建起“体育文化+品质消费”的复合生态

本报记者 秦东颖

在上海,如果有自己喜爱的足球队,会是怎样的体验?

早上8点,飞洲国际广场尚未开门,已有数十位身着蓝色球衣的球迷在申花专卖店外排队。他们等待购买的是当天比赛日的主场袖标,每场有不同款,是这个赛季的热门之选;中午时分,商场周边的咖啡馆不断有球迷聚拢,街道逐渐被染成“申花蓝”;到了傍晚饭点,飞洲国际广场地下一层餐饮区的狭小空间人头攒动,挤满排队吃饭的球迷,手打柠檬茶、制作咖啡的店员忙得无暇抬头……这是记者近日看到的画面,也是申花主场比赛日的标准场景。

2024年,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周边产品销售额突破千万元,较前一年实现五倍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商业潜力。赛事流量带动消费增长,背后是怎样一笔经济账?

赛事聚客效应显现

夜幕降临,与飞洲国际广场一路之隔的上海体育场亮起蓝色的氛围灯,球迷的助威歌声在空中回响。

来自江苏盛泽的周先生告诉记者,“沪苏湖高铁通车后,周末带家人来上海看球、逛南京路、赏外滩夜景,更方便了。”这看似寻常的家庭周末,实则是申花赛事IP激活城市消费链的生动写照。

自2023年久事入主申花并启用上海体育场为主场后,赛事的聚客效应正以惊人的规模重塑城市商业格局。位于飞洲国际广场地下一层的一家本帮面馆,门口悬挂着申花队旗、队服、围巾,摇身一变成为“球迷食堂”;还有糕饼店推出凭球票打折活动,精准锁定赛事流量。

飞洲国际广场商业运营负责人介绍,“赛事活动带来的客流对餐饮业绩的提升非常明显。每逢申花主场比赛,餐饮销售有32%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带动了零售业。”如今,飞洲国际广场内业态主打运动服饰、健身器材、健康轻餐饮等,契合体育场馆商圈打造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形成“观赛—购物—休闲”的闭环消费场景。 

数据显示,申花主场场均上座2.8万人。今年3月1日对阵北京国安时,现场观众近4万人再创新高。此前亚冠对阵日韩球队时,境外球迷平均停留2.3天,人均消费超1500元,直接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28%。据上海东方体育评估咨询中心测算,2024年2月至2025年4月,申花赛事创造直接经济影响21.54亿元,间接拉动效应达37.1亿元,形成极具张力的“赛事经济圈”。

作为上海体育地标,徐家汇体育公园凭借中超、CBA双主场优势,以及常态化的演艺、会展活动,构建起“体育文化+品质消费”的复合生态。这为徐家汇商圈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关键支点——借势打造体育消费特色集聚区,与体育公园形成双向赋能。申花赛事如同城市商业的“转换器”,为商圈内众多商户带来客流,同时让商业空间与赛事场景深度融合,印证职业体育赛事不仅是短期流量催化剂,更是推动商圈转型升级的长期引擎。

商业与情怀双赢

久事入主后,俱乐部商务开发团队一改以往“笔记本、钢笔、徽章”的周边老面孔,实现从外包到自营的路径,逐渐解决了原来设计单调、结算混乱、响应缓慢、利润偏低等问题。

把俱乐部周边产品与球迷的应用场景相结合,成为传播申花精神内核的文化载体。这种理念催生出爆款矩阵——

2024年,亚冠出征同款登机箱凭借高颜值设计与赛事曝光,859元的首发价在二级市场被炒至1200元仍一“箱”难求;蓝白百搭配色的胸包实用美观,成为球迷日常通勤观赛必备;冬季推出的男女同款蓝色棉服,借助社交媒体精准营销,成功破圈吸引非球迷女性消费者。

目前在商业运营层面,团队已经建立起精细化管理体系。保持100余款在售产品的动态更新,严格控制库存规模,避免因打折促销损伤品牌价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创新,2023年足协杯决赛前,团队大胆预判夺冠可能,说服供应商提前备货,最终凭借冠军围巾的爆单实现商业与情怀的双赢。

球队成绩的稳步提升,为品牌运营提供了坚实支撑。俱乐部的旗舰专卖店正在紧张筹备,有望在年内开张。未来,申花还将围绕吉祥物布鲁开发亲子系列,以及布局女性消费市场。商务开发团队负责人充满期待,“我们的目标是希望申花品牌像纽约扬基一样,成为跨越圈层的文化符号。”

塑造城市文化IP

世界知名的足球俱乐部有个共同的特点,向球迷提供的从来不只是“足球”。

在中国职业足球转向效能化运营的当下,如何把足球文化与商业价值深度绑定,实现从单一赛事赞助向全产业链IP开发的跨越,没有标准答案。

“申花”作为上海乃至中国职业足球的代表,正在探索一条体育俱乐部与城市发展双向赋能的路径,让足球真正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引擎,这也是中国职业足球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命题。

如今在申花的主场看台上,出现越来越多身着蓝色战袍的“球迷二代”。许多小球迷把于汉超视为偶像,这位老将坚韧不拔的精神诠释着申花的文化内核。这种代际传承的足球文化,正成为申花商业开发的根基。在一系列创新实践中,比赛日的赛后视频“Match day”成为申花文化传播与商业变现的经典案例之一。

不同于比赛集锦,聚焦赛场内外的“Match day”,镜头有更多角度——球员在更衣室的互动、球迷真挚的加油寄语、教练组战术布置的细节,每一帧都传递着球队的鲜活生命力。

“Match day”的成功吸引了富士快拍冠名,两年合约价值数百万元,开创国内足球赛事内容商业化先河。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合作可能涉及赛事版权问题,申花团队与中超商务部门深入沟通,最终获得认可,探索出一条合规的内容变现路径。

申花的商业突破,与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战略高度契合。作为城市体育的重要名片,申花不再局限于绿茵场,而是演变为承载城市精神的文化IP。正如申花足球俱乐部董事长谷际庆所言:“俱乐部要有文化有思想才能有战斗力。我们要打造的不仅是足球俱乐部,更是城市文化IP。”

(责编:龚莎、轩召强)

网址:“主场”内外,“赛事经济圈”张力足 http://c.mxgxt.com/news/view/1405294

相关内容

全国室内跳伞冠军赛在深启幕 “赛事经济”点燃商圈活力
赛事经济 演艺经济 旅游经济
江苏南京:运动员进商圈“破圈互动”,“赛事经济”催动“跨界引力波”
健美赛事粉丝经济研究
运动员进商圈“破圈”互动,商文旅体融合打造国际化消费新磁场—— “赛事经济”燃动城市活力
风口评论|赛事搭台,消费唱戏:青岛用体育赛事解锁城市经济新密码
上海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赛事+”引流,体育经济激发消费新活力
国内粉丝经济市场现况 国内粉丝经济市场发展
足球明星趣事:内马尔的场外生活
赛事经济再升温:从观赛热情到消费理念的转变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