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对于零售行业来说是革新的一年。我们见证了从KOL时代到KOC时代的转变;云集成功上市,贝店、未来集市获得战略融资;拼团型、直播型、内容型以及社区团购型构成2019四大新零售业态。这些零售案例的共同点都在于“新零售”向“社交新零售”升级。在线上红利逐渐见顶的趋势下,商家也在想办法找寻新的流量拓宽商路,因此,营销目标开始从“公域流量”向“私域流量”转变,以“人际关系网”、“社交活动”为出发点的营销手段也开始涌现。
在当下这个自媒体盛行的时代,每一个消费者或许都能因为其自带的潜在社交属性和好友圈网络而对品牌的销售及影响力方面起到有利的作用。《2020中国“社交零售”白皮书》结合趋势、社交热点、人群、品类等多个层面数据分析发现:56%的女性极易被社交媒介激发兴趣,尤其在KOL、KOC影响下,四分之一的女性会受到影响作出决策;77%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后三个月内会主动裂变;37%的消费者表示自己极易被社群中的口碑种草;仅有19%的消费者是始终忠于品牌的。
很显然,社交新零售即使不能说完全取代新零售模式,但其确实成为了2020零售行业的的大趋势。
除此之外,国家政策护体也让社交新零售有广阔的未来: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发展改革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鼓励社交网络发挥内容、创意及用户关系优势,建立链接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
因此,在这个开放性的时代下,一定的资本加持以及政策扶持都为社交新零售商业模式的发展打好了稳固的基础,因此作为时代的建设者我们更加要清晰了解关于社交新零售的三大要点:
01
“以人为本,先社交再交易”
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个体为中心,通过个体的社交网络进行营销推广。以KOL为例来说:KOL、KOC为核心内容输出者,其粉丝作为信息接收者。这就是一个小的社交圈,而社交新零售就是利用这种用户之间互相分享、互动的形式来进行新的业务拓展。通过粉丝对KOL的信任感,再在社交圈内每一个的人际关系网进行推广、传播,比如小红书笔记分享就是具有亲切感的社交种草营销策略。
虽然社交新零售比起新零售多了“社交”二字,但二者核心还是在用户体验上。新零售商业模式的趋势已经流行了较长一段时间,大部分商家都意识到线上线下双渠道融合能够提升用户体验感,但是这种消费者体验感氛围始终是商家单方面营造,其推广效果还是难以把控。而社交新零售由于多了“人际关系网”这层滤镜,首先保证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感,其次对于品牌方来说,以人际关系网作为渠道进行营销推广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打通了全渠道。
02
“人、货、场”定义升级
1.“人”的身份变化
前文提到“先社交再交易”这一社交新零售中的常见消费行为,其实消费者身份的转变已经很显而易见,在社交新零售中,每一个消费者都是品牌的“销售方”。每个人在给身边朋友种草时、分享产品在朋友圈时都是变相在帮品牌做营销推广,以拼多多“砍价”、天猫“盖楼”、天猫“618”车队为例,以个体向群体扩张的营销方式相比传统的广告植入更加有趣味性、互动性以及用户信任感。
2.“货“的赋能方式变化
新零售模式始终为社交新零售模式的前身,因此,消费者体验还是重点,除了在营销方式上需要商家借助外力“赋能”之外,还需要消费者主动为商品“赋能”。
举例来说,线上线下双渠道拓展,利用AR技术、游戏等方式提高消费者体验感的影响方式就是“外在赋能”,主要依靠商家自己;而“内在赋能”则是消费者对商品产生特殊情绪,主动为商品提供附加价值,这就需要商家在产品信任度及故事性上去作文章。
3. 转“场”
在过去,通常是“哪里有市场哪里才有人”,而如今已经转变为“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市场”。场的搭建就是通过以“社群链接”交互为基础上将某一拥有特定标签的群体聚集起来,再通过群中个体身份属性细节上的不同在线上进行社群再分化,也就是所谓的“私域流量”聚集。以“宝妈群”为例,群中个体因育儿问题聚集在一起,作为商家,“宝妈”们就是婴幼儿类产品的直接对口消费者,同时群中“宝妈”每个人又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有多重身份。因此“公域流量”向“私域流量”的“转场”对于品牌方来说是一个使消费者从“有限空间”到“多维度”都能触及商品的渠道变化。
除此之外,找寻新的利基市场对于营销者来说也有重要意义,随着年轻群体在社会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化,更加细分的市场、小众的文化开始兴起,找到这部分暂时“隐藏”起来的市场,对于品牌来说也十分有利。
03
如何利用好“社交新零售”
在这个每个人都“身兼多职”的时代,营销手段不只是单一、平行地进行,任何能够想到的脑洞都可以被用来营销推广,而营销效果也早已交错在一起,互相影响。虽然眼下针对社交新零售的营销策略错综复杂,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重点关注核心策略来把握住社交新零售模式营销:
1.重点关注对象从KOL变为KOC
KOL在当下,从形象上来说已经脱离了群众,更接近于网络明星,因此由于商业原因,很多用户会产生抵触心理,而KOC不同,KOC本身可以说是“草根”,更容易通过同理心去影响顾客的购买。
但KOC与KOL本质上难以区分界限,以金字塔模型来说,KOL位于顶部,KOC位于腰部,而普通群众则位于底部,通过顶端的KOL引爆商品再利用腰部KOC持续性加热商品热度,更深层次地对用户进行渗透,这种模式也是变相的“公域流量”向“私域流量”的转变的表现形式。
2.私域流量粉丝运营
前文已经提到品牌方需要重点关注“私域流量”,但是全渠道、多维度建立“私域流量”只是开始,“私域流量”用户的运营才是重点。随着流量红利见顶,品牌线上红利获利逐渐趋于平稳化,那么持续获取粉丝量就成为了难点,相比起来对现有粉丝进行精细化运营管理,培养忠诚粉丝对于品牌长远发展来看更加有利。因此如何实现现有品牌顾客的用户转发,利用其进行消费增长成为了每个品牌都要注重的问题。
3. “社交出发,利益为主”做策略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社交”的最原始动机始终是“利益”。不管是情感利益、资讯利益还是经济利益等等,利益始终是客户看重一个产品最重要的一个点,一个产品对于购买者的回报利益多少是诱导消费的关键因素。“转发抽奖”、“拼多多砍价”、“发红包填问卷”等等充斥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行为皆是“社交出发,利益为主”,因此以社交网络为渠道用“利益交换”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消费是社交新零售营销重点。
当下的社交时代,消费者口味越来越挑剔,虽然社交新零售的重点还是在于“社交”,但是其本质商业模式还是新零售模式,因此,社交新零售可以看作“社交经济”与新零售商业模式的结合,在这个多种经济趋势并存的时代下,如何良好地结合“社交”与新零售,发挥出二者的最大优势,是每个商家都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