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塞利格曼《教出乐观的孩子》,三个颠覆性认知,值得深思

发布时间:2025-05-25 17:30

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掌握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孩子发脾气时,要共情他的感受,接纳他的情绪。

让孩子学会不跟别人比较,坚持做自己,”我就是独一无二的!”

可是,在一次次升级打怪过程中,我们依然在一次次摸索中前进,曾经的认知不断被推翻,再塑造,推翻,再塑造。

其实,这就是成长。

利用不到一周的时间,看完了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教出乐观的孩子》,真是相见恨晚。

这本书颠覆了我很久以来的三个认知,现在分享给你,希望能为我们的育儿之路提供些许的思考。

1、“感觉满意”并不是真的满意

书中举出了这样的例子:

孩子在抢旗足球比赛中得了倒数第二名。

比赛结束后,父亲走过来,对孩子说:“我相信你在球场上的表现很好,你扔的球虽然没有都扔到线上,但是你有强壮的手臂……我觉得你和其他人一样好。你应该告诉自己,你做得很好并且下次还会更好。

最后,孩子无奈地说:“好吧,你说得对,我做得很好。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回去了?”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当孩子搭积木总是失败时,你告诉他:“你搭的房子真好看,我觉得你就是天生的设计师。”

当孩子背不下来课文时,你安慰他:“你能记住里面一小段就已经很厉害了,妈妈以前也总是记不住。”

……

而这些我们曾一再坚持的做法,就属于过于追求孩子的“感觉满意”。

亚里士多德有个超越时空的观念:快乐不是一种可以与我们的所作所为分开的感受,快乐就好像舞蹈中优美的动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后的感受,而是将舞跳得很好时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成就感。除了正确的行动意外以外,快乐是无法从其他任何方式中得来的。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不先教“表现满意”而直接教“感觉满意”。

作为父母,更应该教给孩子的是——先获得与现实世界交往的好结果,即“表现满意”。

如何教导孩子“表现满意”呢?

书中提到了两种方法:一是从悲观改变成乐观,二是从无助改变成掌控。

乐观,即要让孩子在一个愉快温暖的情绪环境中长大。

掌控,即在行为上让孩子能够掌控结果。

(后面的文章中会具体讲解,对于年幼的孩子,应该如何培养其掌控感。)

2、解释风格更重要

很多人,比如我,一直相信心情的好坏是由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决定的。

想象一下,你加班很晚回到家,看到的是满地狼藉,饭也没做,孩子作业也没写完,而老公居然窝在沙发上看电视。

我猜你会像我一样,顿时气不打一出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紧接着就是歇斯底里的争吵。

再比如,跟好朋友一起聚餐,可是她一直低头吃饭,都不怎么跟你聊天,你说话她只是象征性“嗯”一声,或者皮笑肉不笑。

你一定也觉得,你们之间的关系变淡了。

可实际上,生活中的事情与心情的关联,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微弱。

比如,面对同一个情况——你的另一半最近对你疏远、不关心。

如果你的想法是“他一定是不爱我了,他一点都不关心我,对他来说任何事都比我重要”,那么你一定会觉得失望、伤心;

如果你的想法是“这个星期他一定很忙”,那么你可能会对他有更多的理解,而不会太过悲观。

所以,我们内心的想法,才是更重要的。

乐观的基础,就在于我们对原因的看法,即每个人特有的“解释风格”。

关于解释风格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

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

普遍性,即起因会影响许多情况;

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教导孩子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当错在他时,他必须负起责任并且尽力修正其行为;当问题与他无关时,他仍然会觉得自己有价值。

3、“空洞乐观”没有什么好处

记得当时上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教给我们一句话——“太好了!”

他说,经常说这句话的人会更容易想到积极的方面,有助于减轻我们内心的压力。

当时,学习的负担确实很重,每周都有小测验,每次大考都要全年级排名。

所以,听到这句话之后,班里开始变着花样流行起来——

“太好了,今天语文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我们又能学到很多知识啦!”

“太好了,今天又能晚点睡觉了。”

“我今天心情太好了!”

……

可是,今天回过头,才明白:乐观没有这么简单,世界也没有那么纯粹,没有什么事情总会“太好了”。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空洞的积极思维通常是在没有证据、甚至是面对相反证据时,仍然企图相信愉快的说法。

而这种空洞的乐观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

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习得性乐观。

习得性乐观不是从对世界持有未经证实的积极想法中来,而是从“非消极”思维的力量中来。

我们要教导孩子寻找出证据来推翻悲观的想法,这样才能看到事实,习得乐观。

最后,以马丁·塞利格曼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

要培养乐观的孩子,自己要先变得乐观。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址:马丁·塞利格曼《教出乐观的孩子》,三个颠覆性认知,值得深思 http://c.mxgxt.com/news/view/1409579

相关内容

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引领人类走向第二个轴心时代
马丁·塞利格曼
马丁·塞利格曼:我与积极心理学
塞里格曼
3个明星的家庭教育,第三位颠覆认知!
塞利格曼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来自于优势和美德
马丁·塞利格曼:减轻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幸福
塞利格曼(美国心理学家)
丁真从草原男孩到颠覆娱乐圈:四年的成长与蜕变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