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影视圈,保持自己的创作活力和魅力对于演员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近日,知名演员佟丽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专访中深刻阐述了这一观点。她指出,如果演员始终徘徊在舒适区,保持一成不变的表演风格,那么最终将不可避免地被观众和时代所淘汰。
自2006年在电视剧《新不了情》中崭露头角以来,佟丽娅凭借其出色的演技塑造了多个经典角色。但随着这些年的演绎经验的积累,她逐渐意识到,唯有不断挑战新的角色和情感主题,才能让表演更具深度和厚度,进而与角色共同成长。她坦言道:“许多网友评论说佟丽娅在无意中转型,然而其实,我从未对自己进行过定型。”
在她近期上映的电影《假如,我是这世上最爱你的人》中,佟丽娅挑战自我,饰演了一位无臂女性。面对这一角色,她深知“没有双臂”所意味着的挑战,因此必须学习许多全新的动作,这对于演员来说是一场巨大的挑战。但这也成为了激励佟丽娅前进的动力,她认真地像当年备战艺考一样,努力训练形体,从用脚吃饭、拧灯泡到用脚写字,力求在每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上实现突破。
除此之外,佟丽娅还走访了许多残障人士的生活,从他们那里汲取真实而深刻的表演灵感。她说:“这些残障老师会带我走进他们的家,借用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向我展示他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我深刻感受到,人类的坚韧是无比强大的。”
由此,佟丽娅逐渐从单纯的“饰演角色”转变为“成为角色”,每一次的表演都成为了自己反观生活的重要契机。“每当我演绎一个角色,就能从中获得力量和智慧。”她表示,有些时候,这不仅是一项技能的体现,更是对新感受的开拓。角色如同一面镜子,让她得以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
“诠释角色的过程是演员与角色共同成长的旅程。我希望我的角色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激发深思。”在电影《我经过风暴》的路演现场,佟丽娅与小朋友互动时,有个孩子站出来讲述她妈妈勇敢逃离家暴的经历。在那一刻,佟丽娅意识到,表演之外,其实还有更深层的价值等待去挖掘与传递。
“我希望借助我的演绎来激励更多正在经历阴霾的人,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才是文艺的力量所在。”
谈及过去十年中国电影的发展,佟丽娅感慨万千,她认为现在的电影界百花齐放,观众的审美不断改变,越来越青睐具有深度和厚度的影视作品。同时,更多年轻的创作者不断涌现,为电影带来新的生命力和创意。“在今年上半年我主演的作品登陆戛纳电影节时,所有外国观众为我们起立鼓掌,那一时刻,我感到无比自豪。”佟丽娅动情地说道。
她表示,中国电影正在不断加快脚步,走向国际舞台。作为演员,她期待能够呈现更多富有中国故事的作品,传递给世界各地的观众。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她持续追求突破的动力。
“未来,我要不断努力攀登,推出更具深度和厚度的作品。”佟丽娅坚定地表示,她将在表演技艺和艺术审美上不断精进,以便为中国电影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佟丽娅的言语像是一道光,指引着更多演员在挑战中找到新的可能性,绽放出最绚丽的光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