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是被尊为俗世中的圣人,那关于它的诸多评价都不可避免地有所夸大,而失偏颇。但就传奇人物约翰·列侬而言,他本人与人们心目中视为偶像的存在可谓有着天壤之别,人们对他的赞誉太过,以致我们不得不揭示一些关于他的不快事实,这样至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这种主观评价的损害。事实上,全世界的许多人,不论老少,都以列侬为榜样,模仿他的生活和信念,但他们这样做的确不应该,理由如下:
10.殴打妻子
(Lennon and Yoko Ono in 1980。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1980年)
这个备受尊崇的“和平与爱”的代言人有着严重的暴力倾向,这一点是不可驳斥的。有资料记载,他在利物浦的时候就曾常常殴打妻子,他自己后来也承认了此事。他的第一任妻子辛西娅(Cynthia)和第二任妻子小野洋子(Yoko Ono)都曾是他暴戾脾气的受害者,并且鉴于大多数殴打妻子和女友的男子在施暴时都不会特别分辨他们的施暴对象,因此,坦率地讲,他们的妻子或女友不可能是唯一的受害者。很显然,人们爱戴的这个“性情温和”的偶像实际上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他经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之火,而出现在他生命中的女性便成了他愤怒之下的牺牲品。
9.对儿子的精神虐待
(John Lennon and Cynthia Powell in 1959,列侬和辛西娅,1959。)
毫无疑问,列侬的大儿子朱利安(Julian)是他坏脾气的最大受害者。列侬显然很讨厌这个孩子,因为朱利安的存在使他卷入了一段不如意的婚姻,那时候,他还太自我,太不成熟,远不足以肩负起父亲的责任。朱利安和他的妈妈辛西娅都曾公开表示,列侬经常不在家,也不关心家庭,甚至还吸毒成瘾,年幼的朱利安很少能见到父亲的身影。列侬与辛西娅离婚后,就与小野洋子生活在一起,多年来对儿子的生活不闻不问。他们重新取得联系之后,列侬又总是在精神上虐待朱利安,他冲着朱利安大吼大叫,严厉地斥责他,直到男孩掉下眼泪才肯罢休。有一次,朱利安因为傻笑了一下就遭到列侬的训斥,“该死的,我讨厌你这样笑!”那时候的朱利安已经不再是十几岁的少年了。朱利安后来曾说,相较于列侬,保罗·麦卡特尼(Paul MaCartney)更像是他的父亲,这大概是关于列侬的陈述中最令人痛心的一句话。
8.病态撒谎者
简单地说,约翰·列侬总在某些场合夸大或粉饰事实,掩盖真相。通常,他这样做纯粹是出于极端的个人主义——他想让人们看到一个更好的自己。虽然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撒谎倾向,但列侬却做的太过,他按着他设想的剧本几乎重写了生命中的每个重要细节。他曾声称他来自利物浦的一个工薪家庭,但实际上他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里长大。他在刚出道时否认已婚,并声称在一次艺术展上对小野洋子一见钟情,但实际上,小野主动追求了他好几个月,他才为小野所吸引。他还声称他对甲壳虫乐队失去兴趣是因为保罗·麦卡特尼的歌曲倾向于流行乐,而他的歌曲则大多充满神秘色彩,并且他认为保罗在乐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想要脱离乐队进行更为前卫的创作 。但实际上,他早在过去两年里就因毒瘾严重而离开了乐队。当他在死前不久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他又说他那段时间一直在烤面包,做一个居家父亲。但事实却是,他在那段时间里一直在吸毒,置身于毒品造成的恍惚幻影中。尽管这样的真相让人难为情,但六七十年代期间,许多有过比之更甚经历的摇滚明星都坦然地承认了这些难堪事实。因此不论怎样,列侬都存在强迫性说谎的迹象。
7.乐队解散的推动者
后来有传言说,甲壳虫乐队的解散是因为保罗·麦卡特尼的退出,但事实却与此相反,使乐队解散的恰恰是约翰·列侬。的确,乐队在60年代后期遭遇了很多困难,但列侬却是乐队的终结者,他在乐队的一次例行聚会中宣布脱离乐队。虽然当时并未公开这个消息,但所有人都知道,没了列侬的乐队已无法再继续下去。实际上,正是列侬的离开使甲壳虫乐队不可避免地走上“死亡之路”;大约一年后,我们便惊闻乐队“讣告”。
6.无知的“政治活动家”
列侬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政治活动中表现活跃,因此,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将他视为“和平与爱”的精神领袖。但事实上,他政治活动家的声名大多是基于他与当时激进分子合影的照片,以及他自己在媒体上发布的相关声明。他实际上并没有在政治领域做出什么卓有成效的贡献,并且,大多数与他打交道的激进分子都认为他无知且伪善。但他的确也做过一些事,比如为“黑豹党”(The Black Panther Party or BPP)这样的激进组织宣传募捐,但这些实在不值得引以为豪。
5.无才
这可能是这份清单中最富争议的一点,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一定会将它视为个人的主观偏见,但有事例可以证明,不管是作为一个音乐人还是一个作词者,列侬的才能都极为有限。首先,他的吉他弹得一般,主要弹奏一些基础韵律部分,而他的钢琴水平也没有多高。至于他的作词能力,他的确写过很多真正富有灵感的歌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甲壳虫乐队的怀旧浪潮也渐渐止息,这时列侬的许多歌曲就显得幼稚过时。你只要找个时间看看《永远的草莓地》(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或《一起来》(Come Together)的歌词,就会发现它们纯粹是嬉皮式的迷幻胡言,这是他在60年代末期沉溺于毒品的恍惚幻影中时得来的深刻体会。这些歌曲能够风靡一时的唯一原因在于其精良的制作,但制作人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和乐队的其他成员在这方面所下功夫丝毫不逊于列侬本人。
实际上,回顾乐队所留下的音乐遗产,我们能够找到不错的例子证明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哈里森(至少在后来的专辑中)的创作能力要优于列侬。事实上,在1965年之后,列侬就基本上退出了乐队。他几乎没怎么参与Sgt. Pepper这张专辑的制作,而乐队的其他成员也都承认说,在那之后的大多数歌曲几乎都由保罗·麦卡特尼创作。最后,正如你在电影《顺其自然》(Let It Be)里所看到的那样,麦卡特尼拼命地试图鼓动想要脱离乐队的列侬。列侬单飞后倒是有过五六首值得纪念的歌曲,至于其他的就有点不可恭维了,比如说,你能说出专辑《纽约时光》(Sometime in New York City)中的一个歌名吗?
4.追随者而非开创者
这一点适用于甲壳虫乐队的所有成员,但列侬表现得尤为明显。刚开始,他走的是美国节奏蓝调的路线,创作了几首罗伊·奥比森(Roy Orbison)风格的流行情歌。后来他明显又想转而模仿鲍勃·迪伦(Bob Dylan)。之后他又倾向于加利福利亚药物乐队的迷幻风格。在那之后,他又投身于前卫派,一个受约翰·凯奇(John Cage)(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勋伯格的学生。凯奇对东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易经》,他经常用其来做即兴音乐创作)影响的现代艺术音乐流派。说实话,列侬在那些之前的天才艺术家未曾涉足的领域里并未有多大建树。
3.盲从者
尽管人们通常认为列侬是一个我行我素的自由思想者,但令人失望的是,列侬本人显然与其盛名不符。的确,他一直试图与那些自由思想者保持一致,但这也掩饰不了他盲从的特性。从一开始,列侬就一直在故作姿态。有一段时间“泰迪男孩”(Teddy boy)的形象很流行,于是他就经常穿着皮质夹克,顶着一头蓬巴杜发型出现在公众面前。之后又是帅气的流行风格、迷幻的嬉皮风格和愤怒的前卫风格。变化无常,毫无定性。从他的音乐、政治活动到他的装扮风格,列侬总是试图使自己与业已存在的亚文化或反正统文化保持一致。
2.追名逐利
尽管列侬喜欢假装自己是一个不被理解却仍坚持己见的艺术家,但事实上,他从一开始就汲汲于名望与财富。甚至在甲壳虫乐队成立初期,还只是一个勉强维持的酒吧乐队之时,他就曾对乐队其他成员自吹自擂,说他们将会成为“人上人”。他曾一度对披头士式的发型、服装和其固定形象引以为豪,也经常亮相媒体,但后来他以前卫派作风闻名之后,他却抨击以前的一切,言其肤浅空洞。他在70年代早期与小野洋子的一系列怪诞举动在现在看来不过是哗众取宠,以致于我们不禁要想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将其严肃以待的。当然,他在成名之后,从未拒绝过任何送上门的巨额支票。
1.伪善者
这大概是公众所知的最猛烈最不可辨驳的说法,因为列侬的谋杀者曾将其视为谋杀的主要动机,但那也并不能降低这点的可信度。列侬正好完美地诠释了“行我之言,勿仿我之行”(do as I say, not as I do)这句虚伪格言。正如他的批评者所指出的那样,你只需要去听听他的歌,就会发现其言不符实之处。他唱着“想象人们没有财产”,而他自己却过着百万富翁的生活,住在纽约的豪华宾馆里;他唱着“想象世界没有宗教”,而他自己却沉迷于每一个宗教风尚,比如印度教冥想、易经、占星术和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他唱着“爱是你唯一所需”,但他自己却是一个刻薄、暴力且易怒的人,总是辱骂虐待家人朋友。他颂扬“没有杀戮与牺牲的世界”,但却为宣扬暴力的激进团体募捐宣传。毫不夸张地讲,偶像列侬身上所代表的任何优良品质,都不可能也不会为列侬所有。
首页上一页8910共10页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