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亏损约50%,明星基金经理跌落神坛,基民该如何选择?
每经记者:李蕾 宋双
很少有人再提起明星基金经理,依赖单一明星基金经理的现象已经没入历史洪流。
3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其中明确提出公募基金要“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这是监管继2022年首提要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之后,又一次更为严厉的表述。
说现在是“后明星基金经理时代”,可能大家不会有异议。几年前那些闪闪发亮的名字,如今在各个社交平台被提起,评论往往不客气也不好听,也很少有人再跟着这些名字买基金了。
曾经,明星、顶流基金经理是一家公募基金最核心的资产。“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基金就是选择基金经理。”在基金销售最为火热的那几年里,相信很多基民都对这句话耳熟能详。在市场上行周期,一个百亿甚至千亿级明星基金经理带来的贡献,或许是其他基金经理的总和。
2020年底,张坤一举成为全市场首个规模突破千亿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刘彦春、葛兰也很快加入了“千亿俱乐部”阵营,不少知名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也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
但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是,当市场进入下行周期,投资者发现基金经理的明星效应并不等于赚钱效应,一切似乎都被推倒重来了。从2021年到2023年这三年,上述明星基金经理的代表作总亏损都在50%上下,管理规模超过千亿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如今已不复存在。
对于投资者,尤其是近几年来被基金严重伤害的基民们来说,是否还会选择买基金?在这个“后明星基金经理时代”,公募基金的配置价值体现在哪里?或者说,回到那个最初但是最核心的问题:你为什么要买基金,应该怎么买?
基民:
了解一个基金经理的难度
高于了解几个行业、赛道
从2019年底到2020年末,公募基金有效账户增加了将近4亿户、达到11.85亿户。其中37万户为机构账户,其余的都是个人账户。[1]大量新手基民乘着市场的东风涌进市场,李玉(化名)就是其中一个。
规模的爆发与基金赚钱效应密不可分。2020年,主动股基指数收益超越了中证全指约37个百分点,主动权益产品99%以上产品实现正收益,近五成盈利超过50%(份额分开计算)。
2020年也是新基金发行规模最大的一年,成立了1243只基金,募集资金超过3万亿元,超越2017年至2019年3年基金发行规模之和,成为从业者眼中妥妥的“黄金时代”。
和很多小白投资者一样,李玉入市的时候正是消费、科技、医药三大“最强王者”赛道的天下,相关产品和基金经理也因此成为市场中不断被嘉奖的对象。每天都有大量知名基金经理的信息被推到她眼前,都是名校毕业、理念先进、业绩出色。茫然无从选择的时候,李玉看有人排出了十年、五年总回报靠前的基金经理名单。
“行,就买这些了。”她火速敲定了几只产品并在第三方app上买入,轻松得就像在淘宝上下了个单。
2020年开始的这轮基金牛市,催生了一批“男神女神”,他们凭借押注高景气板块与高集中度持股,取得了瞩目的收益和惊人的规模增长。但当核心资产长期表现不尽如人意,因为种种原因也没有抓住板块轮动的机会时,基金净值的下跌和基民的亏损其实也是必然结果。
2021年,李玉重仓持有的一只大盘成长风格基金,在几个月内净值跌去了近40%。当她正在纠结是否“割肉”时,这只基金官宣更换基金经理,李玉也终于下定决心清仓。
在选择具体的基金产品时,明辰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例如,在宏观层面,他会考虑市场风险偏好、行业供需格局、宏观经济等多重因素;交易层面,则要考虑自己持仓的平衡性,还要比较赔率和胜率的问题。
他坦言:“我觉得,了解一个基金经理的难度,高于了解几个行业、赛道。”
这几年,基金赚钱效应的减弱使得明辰对公募基金这类产品有了更多思考。在他看来,一方面,基金公司和基民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没有风险共担;另一方面,在信息沟通上,投资者无法从主动基金那里了解到持仓的底层逻辑,“不放心,不如自己炒股”。
也正因如此,明辰从去年开始转向了ETF,研究ETF产品对应指数的编制规则、重仓行业、估值情况等代替了过去对主动权益基金的分析。“编制规则第一,这是最重要的。”他反复强调。
李玉则从去年开始买起了债券型基金,她笑称这是处于“风险教育后产生风险厌恶、追求保本”的心理,也是一名新手基民的进阶。
“债券基金降息周期其实表现不错的。这类产品的收益水平、定期报告以及一些行业专家对债市的判断,是我选择的几个重要依据,报告里面我会重点看基金的配置,是否有可能踩雷的债券。”
公募人士:
固收和ETF最受青睐
已经开始布局主动权益产品
小刘是沪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市场部员工。他所供职的机构,公募管理规模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倚赖一位全市场知名的基金经理;但也正是因为受到这种模式的影响,当这名基金经理业绩出现下滑时,公司难免受到来自投资者和舆论的巨大压力。
其实从几年前开始,这家机构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投研团队整体推向市场,想通过“多条腿走路”削弱明星基金经理的影响与痕迹。但无奈过去多年,该基金经理的名字与公司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时候,小刘与团队同事的努力更像是石投大海。
和小刘一样,在另一家头部基金公司就职的小何这两年工作重心也在发生变化,但主要是从主动权益类产品转向了以债券型基金为代表的固收类产品,“权益基金实在卖不动,也不需要那么多宣发了,但是我们公司这两年发了不少债基,业绩都还不错”。
而这两类产品,似乎天然地不需要像主动权益类产品一样去包装和突出某一个基金经理。相反,ETF紧跟市场或行业走势,正所谓“品类选对,事半功倍”,聚焦行业或产品本身才是题中之义;而债券型基金,尤其是前段时间大热的中短债基金则更注重回撤水平与风险控制,历来都是以团队及整体投研实力为卖点。
和基民们往往表态称“不会再买主动权益产品了”截然不同,受访的多位公募人士都表示,在行情好转时自己肯定还会购买权益类产品,并且有的已经开始积极布局。
投资选择:
公募基金有很多突出的优势
想“躺赢”并不容易
作为一揽子股票的组合,公募基金有很多突出的优势,归结起来无非有几点。
首先,组合投资、分散风险;其次,规范透明、严格监管;第三,投资门槛低、流动性好;第四,有专业的基金管理人来管理产品。
其实基金的特点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只是在过去几年,很多人将公募基金“集合理财、专业管理”这些优势投射在某些基金经理一个人身上了,对于产品本身和基金经理背后的团队、投资策略与思路却知之甚少。换句话来说,把基民自己该做的功课统统交给了一个形象和符号。
但投资这件事,却是丝毫也偷不得懒的,“躺赢”谈何容易啊?
就像上面的例子里,在大多数基民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明辰却可以在基金上赚到钱。作为散户,他获取信息的渠道并无特别之处,但他会对这些信息加以思考和鉴别,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
“以股票基金为例,截至2024年2月29日,看它们的滚动期限业绩,在过去1年、过去3年、过去5年、过去10年共4个统计项下,平均净值表现分别为:-20.21%、-25.84%、60.21%、231.42%。4个数据,前2个不好;后2个越来越好,这说明:第一,基础市场行情的走势对于基金净值的影响很大;第二,作为专业选手,基金经理创造的超额收益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越积越多。”
对投资者来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是,市场的产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与调整。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在内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水,债券型基金和被动指数基金却一直保持增长势头。
这些信息,不应该被基民忽视。
核心分析:
究竟该怎样买基金?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理念的调整,到底应该如何选出一只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第一,多买债基,少买股基
看了太多亏钱的故事之后,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配置这件事可以是简单粗暴的:不管你的风险承受能力是你以为的高或低,“多买债基、少买股基”,这才是迈出通过基金投资保值增值的第一步。
或许有基民看到这里会说,前面的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都已经All in权益了,为什么你还要让我们少买股基?答案也很简单,我们都是普通投资者,没有专业投研团队的支持,也没有严密的风控系统,想要“增值”,得先“保值”。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从业人员,基金公司的其他人在买什么呢?那就是记者要讲到的——
第二点,“短债基金+指数基金”搭配更好
正如前文所述,现在很多“聪明”的基金公司,都着重发展两个业务,一类是固收,一类是指数。一方面是这两个业务都能为他们带来可观的规模。另一方面来看,这两类产品本身也很清晰,容易讲清楚故事,让人理解;尤其是指数基金,还基本能将基金经理个人的不确定因素降到最低。
跟着这个思路布局,首先就选定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的大范围。
债券基金有很多类型,短债基金相对最适合所有的人。所谓短债基金,并不持有股票,而且它持有的债券时间不超过一年,波动比投长债的和兼投股票的债券基金更小,收益就更加稳定且有保障。例如,2023年,短债基金整体都是赚钱的,近几年来短债基金的收益情况也可以参考上面的中证短债指数,基本上就是“稳稳的幸福”。
至于股票基金当中,选择指数基金就更加省心省力,不用在行情起伏的时候,担心基金经理会乱调仓损害收益。如果你自认为对A股市场上涨涨跌跌的行情都比较了解,也对行业有比较深入的研究,那么可以去选相应的主题指数基金;如果不了解,那么就直接选宽基,如沪深300、上证50等等,省心省力。
第三,既然决定了“短债基金+指数基金”的搭配组合,那么这两类产品应该如何选择?
先来说指数基金。如果要买指数基金,建议各位排除万难都要去券商那里开个账户,用ETF来交易。同一种产品,一般来说按照规模大的选就行了。
买基金如果选择场外基金这种形式,基本就等于“死多头”,除了补仓,亏本卖出去的都是“割肉”,没有差价可以做,不太适合A股如此起伏的市场。而ETF可以实时交易,那就完全不一样了,而且费用也低。场内交易ETF管理费率一般在0.50%+0.10%左右,最低的基金费率能到0.15%+0.05%,仅仅是基金常规费率的三分之一。
再说下短债基金。短债基金的各类差别也不大。这个可能要简单看看过去的业绩,有没有哪天突然暴跌、踩雷,如果没有,规模尚可(比如几十亿),净值是一个比较完美的45度向上的斜线,且不是一个从来没听过的毫不知名的机构的产品,基本问题也不大。
第四,投资目标方面,可以参考华林证券资产管理事业部董事总经理贾志的建议:
如果投资目标是年化2%~3%的收益,货币基金或纯债基金就可以满足需求;如果投资收益提高到年化5%,就要完成20%~30%的权益类产品配置;如果投资收益想要达到年化10%及以上,权益资产也要相应地提高,甚至是全部配置。
最后,如果有投资者非常看好权益类产品,对一些热门主动型产品非买不可怎么办?
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有一个建议,那就是分批买入。
任何市场情况下,不论多么看好一只基金,都不要All in。如果想买10万元,可以每个月买2万元或者3万元,分批买完。
当然还有一个基金公司一度很推崇的方式,那就是定投。通过长期不懈的定投,平滑掉一部分市场和基金经理操作上带来的损失,蓄力反弹。虽然遇到长时间低迷的市场行情,定投回本也很慢,但是绝对好过满仓被动等待反弹。
记者|李蕾 宋双
编辑|易启江
视觉|邹利
排版|易启江
记者手记|当买基金不再是买基金经理,投资者也是时候换个思路了
说现在是“后明星基金经理时代”,笔者想没有人会有异议。几年前那些闪闪发亮的名字,如今在各个社交平台被提起,评论往往不客气也不好听,也很少有人再跟着这些名字买基金了。
但受此前“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影响,一旦失去了这个重要的参考维度,并且市场行情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个真空区域就出现了:在这样一个新阶段,投资者到底应该怎样买基金?
这也是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为了明确这一问题,笔者与多位基民、公募基金从业者、基金公司高管、基金销售机构、第三方研究人士等都进行了深度交流,试图从中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大家还有没有在买基金?答案是肯定的。其中又分为两部分,一是在之前的牛市中被套了、被主动权益基金伤害了的这部分投资者,很多转向了比较稳健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例如债基;另一部分还是会选择有一定波动性、但又不属于基金经理主动管理的产品,这里面很典型的代表就是ETF,例如宽基指数ETF或者行业主题ETF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趋势。
其次,回到初心,你为什么要买基金?其实基金的特点和优势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只是很多人还不够了解这类产品就已经买进去并且亏钱了,才会导致认知上更大的误差。观念和认知是基础,专业投资者都不买自己不懂的产品,普通基民的钱都是自己来之不易的真金白银,应该更谨慎。
最后,既然还在买基金,那应该怎么买?我们也就此问题采访了大量专家,结合他们的专业观点,笔者直接给出了几点实用的、对普通基民来说具备可操作性的建议,希望真正能帮到投资者;换个思路,通过参考这些方法来提升大家的获得感。
本文参考资料:
[1]据中基协《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报(2021)》
每日经济新闻
网址:3年亏损约50%,明星基金经理跌落神坛,基民该如何选择? http://c.mxgxt.com/news/view/179218
相关内容
网红基金经理25年迭代史:王亚伟两度问鼎冠军,千亿顶流跌落神坛明星捐款:选择韩红基金会而非红十字会,引发全民讨论
明星基金经理文化的未来
五大明星基金经理展望2016年:把握经济转型等机会
新华基金股基全线溃败 规模仅巅峰期10%
明星基金经理对决“红利”与“成长”
新基金发行凸显明星基金效应
明星基金,明星基金有哪些
两年亏超380亿,这家昔日千亿明星公募怎么了?
被动投资强势上位 基金经理“明星”光环渐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