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沪语童谣为载体,提升小班幼儿音乐素养的实践研究
以沪语童谣为载体,提升小班幼儿音乐素养的实践研究
以沪语童谣为载体,提升小班幼儿音乐素养
2021年08月30日 18:24:54
来源: 作者: 翁思怡 单位: 机关建国幼儿园
一、引言
现代童谣的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文学家周作人提出:“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近几年对沪语的保护呼声越来越高,同时沪语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何保护沪语已成为当下一个重要课题。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音乐素养的培养与以往集体教学活动下的音乐活动不同,是建立在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意识上开展的。选择沪语童谣既要培养幼儿音乐素养,拥有快乐的审美情趣;也要让幼儿浸润在地域文化氛围中,感受家乡情。以沪语童谣为载体,让孩子浸润在地域文化的环境氛围中,发展幼儿的音乐素养,培养幼儿成为一个幸福快乐有审美情趣的人。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意义
1、在小班开展音乐素养的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龄前3-4岁是大脑发育的高峰期,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不仅可以为幼儿带来精神上的审美享受,更是有益于儿童的身体素质和智力发展。音乐活动会刺激大脑发育,使大脑更加灵活协调,智力逐渐提升,幼儿的感受和倾听能力得到锻炼。
2、弥补“以沪语童谣为载体,提高小班音乐素养”课程教学的空白点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因为童谣篇幅短小、朗朗上口,在语言领域得到较好的活动开展。而朗朗上口的沪语童谣有助于培养幼儿节奏意识;声韵活泼的沪语童谣有助于幼儿歌唱发展;题材广泛、童趣盎然的沪语童谣有助于幼儿音乐韵律的大胆畅想。在培养小班幼儿音乐素养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价值。音乐活动能激发幼儿对沪语童谣对感受欣赏和表达表现。
沪语童谣在小班音乐活动中的渗透,有助于幼儿音乐素养的发展。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将沪语童谣融入课程,可以帮助教师拓展音乐教学素材,丰富音乐课程内容,优化音乐活动设计,同时让幼儿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上海的传统文化。而在研究中形成的幼儿观察工具表能为教师开展相关实证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概念界定
1、沪语童谣
沪语童谣是以沪语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在沪广为流传,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海派文化气息。短小平常而又意味隽永,内容天真无邪,通达灵性,具有题材广泛、声韵活泼、童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等特点。
2、小班音乐素养
幼儿音乐素养包括五要素:音高、力度、节奏、音色、曲式;五形式:听辨、歌唱、韵律、欣赏、节奏乐。如图1所示。
图1
而五类音乐活动之间,由于音乐使听觉艺术,因此音乐活动应以听辨为主线,如图2所示。其中通过研究,梳理了在不同元素中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音乐元素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音高
一般的唱歌音域为c1-a1(即C调的1-6)
力度
在成人引导下,对已经熟悉和理解的歌曲能以速度、力度、音色等较明显变化来表现歌曲。
节奏
基本能做到比较合拍地歌唱,尤其是对与走步、跑步、心跳、呼吸等相对应协调的节奏——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构成的歌曲节奏更易感受和掌握。
音色
小班下学期能基本懂得在音量、速度、音色等方面与集体相一致,能通过改变声音的强弱、快慢、音色等来表现歌曲。
曲式
小班幼儿对旋律的感知存在差异性和不精确性,最明显的就是有“走音”现象。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准确唱出旋律,唱歌如同“说歌”。
音乐素养的提升能帮助幼儿建构丰富多元的音乐经验,使幼儿学会自主享受、欣赏、感受及表达音乐。提升音乐素养的目的在于使幼儿乐意随音乐而唱和动,有别于培养他们成为音乐家。
2、沪语童谣与提升小班音乐素养之间的关系理解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易于感受欣赏沪语童谣,提升大胆表达表现沪语童谣的能力。朗朗上口的沪语童谣有助于培养幼儿节奏意识;声韵活泼的沪语童谣有助于幼儿歌唱发展;题材广泛、童趣盎然的沪语童谣有助于幼儿音乐韵律的大胆畅想。不仅可以激发音乐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也能培养幼儿感受欣赏,表达表现的能力。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研究查阅、收集有关书籍和资料,为教学实践做好充分有力的准备,奠定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与写作思路。
2、观察研究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言语、行为等表现,搜集记录事实材料并加以分析,对沪语童谣的选择有更深入的认识。
3、经验总结法。
以自己执教班级为试点样本,开展沪语童谣题材的音乐活动,对有效案例进行总结,并归纳教学经验,提出教学策略
4、行动研究法。
研究中拟定第一轮行动计划,在幼儿园里开展音乐集体教学活动;然后在实践中行动,对行动过程进行调整,根据考察情况进行反思、调整、修改、完善原有计划,进入第二轮行动。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启动阶段】
1、确立课题开题报告,明确研究目标,确定实施的单位,落实研究任务
2、制定研究计划,设立课题研究方案
3、明确研究的方向、内容、方法以及预期成果。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1、实践探索: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按照预定的课题研究要求和实施策略,组织小班音乐活动中渗透沪语童谣的教学活动。
1)实施的内容:
①在执教班级开展沪语童谣音乐活动创新设计适宜小班幼儿的活动情境,开展提升小班幼儿音乐素养的教学实践,解决教师教法中的难点,形成基于教师视角的课程设计
②在活动实施中对幼儿观察并完成工具表的评估,形成基于幼儿视角的课程评价
③根据评估进行教学反思和活动设计调整
2) 实施的设计:在幼儿园一日环节中渗透沪语童谣音乐活动、在活动中使用评价表、在活动中积累提炼案例策略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
1、整理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撰写专题报告
2、积累小班沪语童谣作为园内课程资源
3、形成相关活动方案及案例
4、完善幼儿观察工具表
三 研究成果与研究结论
(一)形成基于课程背景下筛选、设计适宜小班幼儿的沪语童谣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老师们对于音乐素材基于选择有特点的沪语童谣、适宜幼儿年龄特点的沪语童谣的线索来筛选、设计童谣。而随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影响,素材的选择更应当从儿童立场的角度,本研究通过收集筛选、运用、观察与分析、优化调整,5个环节,基于课程背景进行素材的筛选和设计。
1、收集、筛选各类型的沪语童谣
童谣的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文学家周作人提出:“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而在现代的童谣研究中,我国各路学者对于童谣的界定并不相同,现代的童谣研究中其概念界定分为两派,一派把童谣定义为古代的民间歌谣,另一派则认为童谣是有旋律的儿童歌曲。
童谣的特征在于其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生活性。童谣的口头性表现在童谣的创作和传播是即兴的,且往往并不要求表达什么主题。集体性一方面在于童谣往往是在幼儿的合作中——例如游戏过程中——一起创作出来的,另一方面则在童谣在不断口耳相传的过程中被人不断加工与完善,逐渐拥有被大众认同的内核,才得以持续流传。童谣具有变异性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童谣的主题不断更新变化,其内容也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被加工润色。生活性则是童谣最显著的特点,童谣与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童谣还具有历史性与诙谐性,童谣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与时代性,往往反映了儿童的生活与所见所闻,而其诙谐幽默的特点则是吸引孩子的关键要素之一。童谣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方言作为地域特色中最显著的标志,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幼儿对童谣的接受程度。因此大部分童谣最初的形态基本均为以当地方言为载体传唱。
由此我们选择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沪语童谣作为研究对象,对于现代童谣的概念,我们倾向于后者的观点,即童谣是有旋律的儿童歌曲。
2、教学运用沪语童谣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沪语童谣的活动,和幼儿一起感受欣赏,表达表现各种形式的沪语童谣。
3、观察与分析沪语童谣
(1)观察分析幼儿对生活性沪语童谣的兴趣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市面上具有生活性的沪语童谣在班级中进行调研,发现幼儿对于沪语童谣感到新奇,4%幼儿说自己听到过这样的沪语童谣。小班的孩子会认为这是外国话、是爷爷奶奶说的话、是小毛头的时候听到的话,其中80%幼儿能竖起耳朵,保持安静专注地听,16%幼儿会随乐无意识哼唱。100%小班幼儿爱模仿爱哼唱律动,因此100%幼儿愿意学唱沪语童谣。
同时,当老师选择播放《金陵塔》《叫买小调》《长工谣》的时候,有12%幼儿愿意听下去,注意力较为集中。播放《笃笃笃卖糖粥》《do re mi》《小星星》《小皮球》的时候,84%幼儿听得专注,其中64%幼儿表示想要再听一遍,对这个歌曲感兴趣。
分析:小班幼儿思维具象,对于歌词的理解需要结合生活经验。金陵塔的劳动结晶、叫卖小调里的栀子花、呛剪刀、长工谣中民国的劳动叹息对于新时代的孩子,是很陌生又无法理解的,因此未必适合小班幼儿。而《卖糖粥》《doremi》《小皮球》里面的内容贴近生活,生活中落地开花的小皮球、好听的音阶音律、活泼的小狗汪汪汪,都是孩子生活中有经验的事物,听了之后就能理解和懂的,也就是和孩子有共鸣的。因此在选择小班幼儿沪语童谣时,需要关注孩子的生活经验、对生活性的沪语童谣的内容适宜性进行考量。
(2)观察分析幼儿对口语性沪语童谣的兴趣程度
在日常观察中,同样是讲述小球的童谣《小皮球》《乒乓球》,在旋律中小皮球是活泼的,(小皮球,小小来,落地开花二十一,小皮球,小小来,落地开花二十一,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中间有重复句(啦啦啦)。《乒乓球》中(啦啦啦啦,啦啦啦,小小皮球小小来,翻翻花头开心来,乒乓球乒乓球,呼啦圈转转转,乒乓球乒乓球,呼啦圈转转转,乒乓球乒乓球,呼啦圈转转转,乒乓球乒乓球,呼啦圈转转转,乒乓球乒乓球,乒呀乒乓球)中间有重复句子(乒乓球乒乓球,呼啦圈转转转,乒乓球乒乓球,乒呀乒乓球)。对于小班幼儿模仿,在听第一遍的时候,许多幼儿对啦啦啦和乒乓球都很有记忆点,在听第二遍的时候,68%幼儿能基本掌握重复句子(乒乓球乒乓球,呼啦圈转转转,乒乓球乒乓球,乒呀乒乓球),而《小皮球》还是只记得啦啦啦。
分析:小班幼儿爱模仿,但是在口语性的沪语童谣中幼儿能够在反复段落中敏感捕捉节奏型,很好的掌握和进行信息的二次转化,较好地呈现反馈给老师。因此在选择小班幼儿沪语童谣时,需要关注篇幅重复易懂、朗朗上口,对口语化的沪语童谣的适宜性进行考量。
(3)观察分析幼儿对集体性沪语童谣的兴趣程度
在学唱《小鸟飞来节节高》的童谣中,幼儿在活动中呈现了非常精彩的师生、生生互动,愿意不断学唱、表演唱、互相边玩边唱。这是童谣是一首问答歌,啥鸟飞来末节节高?啥鸟飞来末像双刀?啥鸟末飞进青草里?啥鸟飞过太湖稍?叫天子飞来末节节高,燕子末飞来像双刀,野鸡末飞进青草里,野鸭飞过太湖稍。第一遍我们使用了传统的教法,听到了什么?学唱一句。听到了什么?再学唱一句。幼儿比以往更加热情,学习需要花费的时间也变短了许多。第二课时,我们组织老师唱问的,幼儿唱答的。没有想到班级中平时不爱开口的孩子、唱歌随心所欲的孩子以及记不住歌词的孩子都能和老师很好的一应以答。同时,在扔骰子、接火车、男生女生对唱表演唱的游戏环节中,幼儿异常热情,生生之间的回应多。幼儿最后音乐素养的表现很显著。
分析:小班幼儿记忆力专注力较短,而在集体性沪语童谣中最为经典的“问答歌”,质朴易懂,同时问题和回答有相关性因此非常方便小班幼儿记忆理解,也更加能够激发他们大胆表达表现的欲望和想法,激发他们音乐素养的表现。因此在组织小班幼儿沪语童谣的学习时,可以选择类似问答歌、角色扮演的充满形式趣味的歌曲,让幼儿乐意愿意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5、优化调整沪语童谣
(1)观察分析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表现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自主性游戏或者自由活动时间,多数幼儿会出现哼唱行为。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在自主性游戏小舞台中播放《摇啊摇》时,64%幼儿会抱着玩具,表达表现哄娃娃的情景;其中24%幼儿通过肢体轻拍、轻柔语调来表达音乐中轻柔慢拍的情景,已经能较好地欣赏感受,表达表现音乐。在自主性运动中,当一位孩子边拍球边联想到童谣“小皮球”,哼唱起“小皮球,小小来,落地开花二十一,小皮球,小小来,落地开花二十一,啦啦啦,啦啦啦啦”时,有48%幼儿跟着哼唱了起来。
通过对幼儿一日生活中自发的表达表现行为,以儿童的学来调整沪语童谣的素材。最后筛选出适宜小班幼儿的沪语童谣:
编号
沪语童谣曲名
哪种特性的沪语童谣
适宜活动形式
具体音乐素养
1
卖糖粥
口头性
歌唱
听辨(节奏)
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学习唱歌
通过声势(拍手、跺脚)表达三拍子的节奏
2
Doremi
集体性
歌唱
乐意在集体中愉快的合作歌唱
3
小星星
口头性
歌唱
乐意听音乐跟唱简短歌曲
4
小鸟飞来节节高
生活性、
集体性
歌唱
师生对唱、合作歌唱
5
侬姓啥
(改编)
生活性、
集体性
歌唱
乐意在班级集体愉快的合作歌唱
6
摇啊摇
生活性
韵律
乐意感受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7
大帆船
口头性
歌唱
听辨(音高)
尝试识别和听唱音的高低,并能独唱
8
五官歌(原创)
生活性、
集体性
韵律
能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和艺术动作语汇
9
吃饭歌(原创)
生活性
歌唱
听辨(节奏)
乐意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学习唱歌
愿意感受音乐中的抽象节奏
10
小花狗
生活性
歌唱
能记住熟悉的歌曲并唱出自己的感情
11
哎哟哇啦
生活性、
口头性
歌唱
韵律
乐意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12
我来做爸爸
生活性、
集体性
歌唱
能记住熟悉的歌曲并唱出自己的感情
13
汏手歌(原创)
生活性
歌唱
韵律
口齿清楚地唱歌
喜欢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14
小肥皂
生活性
歌唱
愿意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学习唱歌
15
木头人
生活性
韵律
听辨(节奏)
乐意能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16
大蜻蜓
生活性
歌唱
听辨(音高)
听音乐跟唱简短歌曲
尝试识别听唱音的高低,并能独唱
17
一二三,数动物
生活性
歌唱
听辨(音色)
能在班级集体愉快的合作歌唱
模仿不同(动物)唱出歌曲的感情
18
淘米烧夜饭(改编)
生活性
歌唱
韵律
能创编短小的曲调
享受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19
开大炮(改编)
生活性
歌唱
听辨(音色)
唱出歌曲的感情
模仿不同情绪唱出歌曲的感情
20
猜东猜(改编)
生活性
歌唱
听音乐跟唱剪短歌曲
(2)梳理改编、创编沪语童谣的原则
基于儿童立场下的课程引导,研究中创编、改编了一系列沪语童谣。同时也梳理了改编、创编沪语童谣的原则。
原则一:改编凸显音乐元素
例如在活动:《淘米烧夜饭》中,原先素材中“饭”有两个转调,发现小班幼儿对转调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进行调整和转化,改编唱到“饭”就一个音,同时将活动显现节奏韵律为重点。通过二次改编,词汇简单、节奏明快,更加适宜小班幼儿感受欣赏。
原则二:创编、改编满足幼儿整体性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培养小班幼儿大口吃饭的好习惯,结合幼儿吃饭儿歌中常出现的“啊呜啊呜”,创编了《吃饭歌》,“香喷喷的白米饭,啊呜啊呜;香喷喷的红烧肉,呀米呀米”其中“呀米呀米”等助词都由幼儿填词完成。为了养成卫生好习惯,勤洗手创编了《汏手歌》。
在入园时,为了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用幽默语言化解悲伤,改编了《开大炮》。快速适应集体,认识同伴建立感情,改编《侬姓啥》。激发幼儿家乡情怀,感受弄堂游戏,改编《猜东猜》让幼儿能得到多方面的整体性发展。
(二)形成基于一日生活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研究中的音乐素养的培养是建立在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意识上开展的。因此研究中我们将活动设计以形式为特点分为专门性的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和渗透性的与一日活动有机结合的活动设计与实施。
1、专门性的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结合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中沪语童谣的音乐教学活动开展更加重视幼儿情感上的乐学。提炼有以下策略:
1)游戏激趣法
让幼儿能沉浸在沪语课堂中,可以采用游戏激趣的方法导入。
例如以下课例:
Doremi
1、音阶小游戏,音阶爬高站一站,音阶下山坐下来。
2、音阶捉迷藏,听到了小do、小re、小mi在哪里吗,请你说一说。
3、音阶来排队,根据听到的顺序给图片do re mi排队,一起唱一唱。
五官歌(原创)
1、游戏贴五官。
2、听听老师的创编,了解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五官。
3、做动作猜五官,答案说对,黑板小人才能得到它的五官。老师蒙眼贴,激励幼儿唱得越好五官贴的越整齐。
2)互动对唱法
小班幼儿乐意模仿,对唱的形式不仅能鼓励支持幼儿表达表现,好玩有趣,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幼儿的喜欢。
例如以下课例:
侬姓啥
1、欣赏哥哥姐姐的表演。
2、配合哥哥表演,哥哥一句我们一句。
3、跟着哥哥姐姐一起说唱。
猜东猜
1、欣赏哥哥姐姐有趣的游戏,学一学。
2、边学边玩边唱,在黑板上梳理石头、剪刀、布的胜利图。
3、幼儿结对边玩边唱,在小手猜东猜的游戏中看看谁是大赢家。
3)情景表演法
小班幼儿思维具象,喜欢动一动学一学,喜欢打扮表演。在熟悉歌词或者理解歌词的时候可以老师表演或者幼儿表演,在沪语童谣中,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
例如以下课例:
淘米烧夜饭
1、老师情景展示,边演边唱。
2、幼儿穿穿围裙,试一试唱一唱。
3、选一位幼儿,在图片中选择酱萝卜干、大头菜,说对食材就给这位妈妈,可以带着坐着的宝贝“淘米烧夜饭”。
摇啊摇
1、幼儿活动前收集和外婆的亲子照片、相框带来学校。
2、在导入环节说说我们外婆有什么本领,烧什么好吃。
3、拿出木偶宝宝,学学外婆哄宝宝的样子。
4、通过整体学唱法,让幼儿在欣赏、感受基础上整体学唱,感受歌曲的整体美。
4)图谱感受法
在理解感知的过程中,小班幼儿可以通过图片带来的画面引导和图谱示范的经验链接来帮助自己,由易到难理解音乐,感知童谣。
例如以下课例:
小星星
1、节奏火车熟悉节奏。
2、用声势动作表达节奏。
3、歌词翻翻乐,听到什么我就翻。
4、顺序接接龙,边听边上来调整小星星的位置,最后一起完成唱一唱。
吃饭歌(原创)
1、导入通过节奏火车问好,熟悉沪语童谣的节奏。
2、通过图谱呈现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3、幼儿用声势动作来为吃饭歌打节奏,啊呜啊呜时做动作。
4、根据画面上的好吃的,在老师帮助下自由创编两句啊呜啊呜要吃的美味。
此外,在沪语童谣中,小班音乐活动可以通过谜语思维法、动静结合法、视频导入法来开展精彩有趣的音乐活动。
2、渗透性的与一日活动有机结合的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日生活皆课程,音乐素养的培养不能单纯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同样需要许多方面的有机结合。这样既可以调动幼儿对沪语童谣、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又可以实现活动之间经验的建构、链接和提升。因此,此类的活动设计的选材要来源与幼儿生活经验;凸显设计、组织实施、环境资源、师幼互动四大内容;与幼儿园其他活动、领域有机联系或者和亲子活动、家园共育有机联系。
1)选材来源与幼儿生活经验
小肥皂
1、小朋友从家中带一块自己的小肥皂,说说肥皂有什么本领,可以怎么用。
2、听一听学一学,听到什么做一做,一边做一边唱。(学校准备脸盆和水)
哎哟哇啦
1、在生活中收集幼儿被咬蚊子块的照片,导入时带着幼儿一起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
2、听一听是谁的声音?猜猜遇到了什么麻烦?小侦探破案的游戏来理解歌词含义。
在日常来园或者晨会谈话时,对幼儿近期话题进行了解,即兴创设活动,例如
2)凸显设计、组织实施、环境资源、师幼互动四大内容
沪语童谣的活动如果源于幼儿、幼儿参与那么就更能让幼儿主动学习,其中四大内容显得幼儿重要,例如《买糖粥》的设计案例可以发现:
① 活动设计
《买糖粥》原先来源与幼儿在餐厅里敲碗的自发性行为。有的孩子敲得有节奏、有的孩子敲得开心陶醉、有的孩子为自己有了新乐器不停摆弄。有了前期的小插曲,老师问孩子,是否知道敲碗的故事,于是在点心环节即兴创编的买糖粥的小阿毛的故事吸引了孩子们。
听了老师的第一次哼唱,在一日生活中,孩子们听到这首童谣就敏感了起来。慢慢有孩子会随节奏敲打、扭动、哼唱。孩子们有一定经验后,有了《买糖粥》的系列活动。
② 活动组织实施
在一次电影博物馆亲子活动后,有个孩子对黑白电影里柴爿馄饨、沪语小调产生了兴趣。于是在家长的陪伴下,晚上搜了许多老上海美食的照片:买汤团、买核桃、买黑洋酥等等。带来的照片在班级里,让其他孩子们也产生了好奇和讨论。其他孩子们也回家找照片,要在晨会上和同伴分享。
③ 环境资源
在游戏中孩子们用彩泥把班级超市的店面装修以下,变成了《买糖粥》的老爷爷家的门、从娃娃家拿出了许多碗,做表演的道具。有一个孩子从家里带来了玩具“小花狗”。表演材料都是孩子们收集来的,孩子们主动让老师再来表演一遍。老师一边演,孩子们一边看,他们对表演看得入神。此外老师在游戏讲评的时候也提供了生动还原老上海叫卖的视频和图片和孩子们分享讨论。
④ 师幼互动
最后的表达表现孩子们是很开放的。在后面几天的游戏里,有的人做买糖粥的人、有的人做老爷爷、有的人做小花狗,老师负责唱。后来孩子们觉得老师唱得慢,索性自己齐唱。也有在事后,创编了“笃笃笃,买白兰花”“笃笃笃,买馄饨”等等的沪语小调。
3)与幼儿园主题活动有机联系
例如在小班《学本领》、幼儿园动物日爱鸟日等环境节日主题活动下:
一二三,数动物
1、在动物园的大地图里,用白板放大镜功能,幼儿上台体验,看看有什么动物,有几只。
2、边看边学边唱,在黑板上梳理个数和对应的动物图片。
3、完整唱唱,模仿小动物的叫声一起去参加动物舞会。
小花狗
1、在世界动物日的主题下,认识学习动物的本领背景下开展。准备各种小狗的图片,玩具小狗。以小狗的叫声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2、游戏“肉骨头小狗”(击鼓传花)拿到肉骨头的小狗就要唱歌词。
小鸟飞来节节高
1、教师表演问答,激发幼儿兴趣。
2、问答搭配对,请幼儿给不同的问答图谱来配对。
3、问答小火车,幼儿一边问一边唱,开火车问答。
4)与幼儿园其他领域有机整合
例如和运动活动、自主性游戏的整合:
木头人
1、在户外场地,边玩边学。
2、挑战木头人,第一次鼓励幼儿童谣唱清楚唱响亮。
3、打卡木头人,第二次分享大胆表现自己(弯腰、踢腿等夸张动作)的木头人。
我来做爸爸
1、在游戏场景“娃娃家”中摆放家务工具,全家福
2、请幼儿说说自己长大了做家里的谁,会有什么本领
3、引入生活中“爸爸打扫”“妈妈烧菜”等事先收集的照片,老师用沪语儿歌唱一唱,幼儿学一学
游戏中幼儿看着娃娃家的全家福照片,对爸爸的领带和玩具刮胡刀非常感兴趣。教师借助幼儿对爸爸职业感兴趣的契机,即兴创设《我来做爸爸》的游戏,和幼儿一起边玩边唱沪语童谣。
4)与亲子活动、家园共育有机联系
例如结合《大帆船》在参观航海博物馆后,幼儿进行活动总结,教师引出活动。和亲子活动建立联系。以情感带动幼儿的学习。
大帆船
1、在航海博物馆参观后,请孩子们展示自己制作的小帆船(小纸船)。
2、主要通过装词学唱法,幼儿先欣赏所授的歌曲,带着自己的小帆船感受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跟着自己听辨基础来表现小船的动作。
3、一边学唱歌曲,一边尝试用肢体手的向上、向下来感受音调变化。
(三)形成基于幼儿视角的活动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有助于改进教学,围绕着教学活动设计制作了幼儿观察记录工具表和幼儿自评工具表。
1、设计幼儿观察记录工具表
为了对教学设计做好及时的调整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工具表,对幼儿的表现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以《吃饭歌》为例,吃饭歌的第一课时是以歌唱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教学活动,附图3
在活动的结束,幼儿还有一张自评表格,圈一圈自己喜欢啊呜啊呜的食物,问问老师或者自己和同伴一起试一试好玩的吃饭歌。
2、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1)教师提问幼儿:想不想听一听小朋友们在干什么?(第一次唱)听到了什么?
幼儿通过ppt的情景辨认,结合自己沪语童谣中听到的词语,认出了老师所说的白米饭、红烧肉和绿叶菜。有的幼儿已经信息第一次输入了,有的幼儿例如“龙头肉”在纠正和引导下和同伴们一起说出了红烧肉。
(2)教师围绕话题,拿出图片,问:歌曲里啊呜啊呜吃完的食物都被小朋友找到了(拿出白米饭、绿叶菜、红烧肉图片贴在黑板上),好香呀,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尝一尝。
小班幼儿受到了老师的鼓舞,多数幼儿都急切地想闻一闻,仿佛已经闻到了香味。听着音乐,情绪饱满地看着图谱完整唱了第一遍。
(3)教师提出新要求,鼓励说:有的小朋友白米饭说得清楚就吃到了,你们都吃到了吗?想不想再尝一次,这回声音响亮唱清楚才不会吃错好吃的哦!
得到了幼儿肯定的回答,关注从图谱到了歌词唱清楚上面,对他们歌唱的素养要求又高了一些。
(4)最后教师引申: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有香喷喷的白米饭,还有什么呢?那让我们回教室,逛逛水果店和点心点去看看还能啊呜啊呜吃什么吧!
幼儿回到班级的路上,一直哼哼着“啊呜啊呜”和“绿叶菜”觉得歌词里里面的上海话很搞笑或者很有记忆点,启发了他们歌唱的兴趣。
3、活动成效和课后反思
这节《吃饭歌》是结合“过节了”主题下,为了感受过节吃团圆饭的过节氛围而创编的。第一课时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学唱歌曲,而随着上学期的经验铺垫,幼儿的沪语水平比想象中高了不少,歌词中的沪语都听得八九不离十。因此理解歌词和学唱歌曲顺利了许多。同时因为是简单的朗朗上口,一直在重复“啊呜啊呜”的,对幼儿来说充满了记忆点。
通过工具表的记录和在课后,不少幼儿能够像开节奏火车一样尝试了“酸溜溜的猕猴桃,啊呜啊呜”,“香喷喷的小笼包,呀米呀米”等等的反馈,水到渠成地让幼儿爱上沪语童谣,喜欢唱沪语童谣,还推动了幼儿大胆表达表现的音乐素养的提升。
四 反思与展望
本课题对梳理适宜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小班音乐活动的沪语童谣;形成基于幼儿视角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可形成基于幼儿视角的活动评价,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实践研究。但由于时间比较短,所以取得的实践和认识还是有一定局限性:
(1)拓宽实践的对象,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资源包共享,根据不同幼儿园不同语言水平的老师实践,进行一定调整。
(2)关注沪语童谣与其他领域(运动活动、游戏活动)的一日活动整合,更好的推进幼儿经验的发展。
(3)在小班一年后的中班大班经历进行跟进,延伸以沪语童谣为载体,提升幼儿音乐素养的发展的可能性。
网址:以沪语童谣为载体,提升小班幼儿音乐素养的实践研究 http://c.mxgxt.com/news/view/213527
相关内容
哈市铁岭小学举行《提升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课题开题会暨教师素养展示互联网语境下的明星形象建构研究以影视明星形象建构实践为例.docx
单亲家庭的幼儿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oc
茂名启明星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评估(S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小班六一主题活动方案(精选5篇)
智慧城市背景下对高校音乐教育研究
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影视演员的综合艺术素质
“文史广州”名家讲座:口耳相传粤语童谣,广府人的乡土情结
新研究揭示为何青少年不如婴幼儿体味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