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春生(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最近,付费问答又火了一把。火的原因不是因为付费问答在知识经济的推进上实现多大突破,而是因为付费问答几乎成为娱乐圈吸金和增加曝光度的法宝。这让不少人质疑,付费问答是不是跑偏了?而且,与八卦明星人物动辄几千元、上万元的问题定价相比,学者几百元一条的问答显得尤其寒酸。这又是否正常呢?
付费问答实质类似B2C
任何的商业模式,本质上都是为了盈利,这一点,互联网经济不应也不会成为例外。在过去二十多年来,我们都习惯了互联网带来的免费信息和便利,而当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时候,“免费”甚至“补贴”几乎成了互联网企业聚集人气的利器。
但是,当我们享受免费服务的时候,也付出了其他的代价,信息如汗牛充栋,如何有效筛选?信息似镜花水月,怎样去伪存真?“专家”太多,“照妖镜”都不够用了。而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被淹没在茫茫的冗余信息海洋之中,渐渐地失去了光华,这就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对于有价值的知识的渴求其实从未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市场的需求在被压抑许久后终将找到它的出口,所缺的其实只是合适的载体或者信息商品。“分答”、“知乎”、“微博问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找到了市场的痛点,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开启了“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
其实,早在几年以前,百度知道就已经试图去做这样的事情,但是,与目前的付费问答有几点不同:一是百度知道的付费模式是采用电子货币(积分),而非现金,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付费问答;二是百度知道主要还是一种C2C模式,回答问题的网友不是特定的专业人士;三是百度知道采用的是提问者主导模式,提问者抛出问题,答题者通过回答问题赚取积分;四是百度知道还是一种文字问答,没有付费问答平台的这种与大咖直接交流的畅快感。
从本质上讲,“分答”、“知乎”、“微博问答”才是真正的为信息(知识、八卦)付费。首先,它是由答题人,也就是由信息提供方主导的模式;其次,尽管普通人也可能有机会入驻这些平台,但为平台吸取流量的还是大V、网红和明星;第三,这些大V、网红、明星参与问答主要还是受邀于平台,从这一点上来看,它更类似一种B2C的商业模式,因而也更具专业性(知识更专业,而由明星自己提供的八卦素材也是更“专业”的八卦)。
付费问答娱乐化是否跑偏?
不过,中国互联网市场从来不缺少爆品,社交网络、直播、共享单车你方唱罢我登场,盛宴过后一地鸡毛也是常态。打着为知识付费旗号的“分答”尴尬的发现,吸取流量的主力军还是明星与网红,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都难言知识性,不少网友表示“和名人对话很刺激”,这似乎是对“分答”定位的偏离。毕竟,当你打开“分答”主页面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为每个人提供专家服务”的广告语。
对于付费问答平台而言,靠着娱乐精神吸引眼球无可厚非,但新鲜感过后,如何留住消费者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八卦并不能培养其主打知识产品的消费习惯,增加用户粘性也就无从谈起,一旦出现新的产品,新的模式,其结局可想而知。考虑到互联网经济的迭代速度,留给这些平台的时间并不多。
深耕细作专业知识问答,做一款高大上的、真正意义上为知识付费的平台,需要企业耐得住寂寞,也离不开资本的鼎力支持。而付费问答提供的知识又是一种碎片化的产品,并不是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已经习惯“免费”获取碎片化信息的网民而言,这条路注定不平坦。
除了要下大力气维系客户之外,如何审核“专业人士”,怎样才能使“专业解答”不引起争议和官非,如何保护知识产权,都是平台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而随着明星、网红动辄以天价回答问题来捞金的情况蔓延,物价部门如何监管必将提上日程,其中的财务问题、税务风险也不可小视。另外,不同平台的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只有生产出差异化的内容,才能更好的留住用户。
在互联网经济中,基础知识免费,增值服务收费,是一个合理的逻辑,也应该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这一点上来讲,付费问答敲开了为知识付费的大门,也意味着市场和消费者对知识的尊重,其前瞻意义值仍得肯定。(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刘春生,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蓝源资本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特华研究院服务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