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记忆
编者按:作为当下最具传播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文化表现形式,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承载了情感认同与文化记忆的所有关键要素。本文从坚持人民立场的书写、微观视角的平民叙事和影像符号的共情表达、情感共同体的形塑逻辑、场景奇观的情感共振等方面研究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记忆,为电视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刊发于2022年第5期《中国电视》,原标题为《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记忆研究》。
现实题材电视剧正日益成为当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符号与典型代表。《大江大河》《我们的新时代》《人世间》等一批近年来频频“破圈”的“现象级”作品,俱为直抒时代精神、串联代际情感、传承文化血脉的写实扛鼎之作。其细腻刻画人物命运走向、展现时代风云变幻、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既是考量时代价值观和评判教化功能的标尺,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解读,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彰显与表征。这些现实题材电视剧在相对宽广宏阔的时空中以历史史诗和时代世情的交融激发民族认同,以家族变迁和人物命运起伏唤起共同的文化记忆,加上台网互动引发的收视景观,凸显了中国电视艺术对既有生产形态的突破,体现了全媒体时代媒介内容的生产逻辑和演进路径,为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话语模式和鲜活样本。
民族认同的文本编码与话语建构
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显著特征是坚持人民立场的书写和微观视角的平民叙事,以大时代背景下跃动的个体生命体验和家庭沧桑巨变为呈现底色,通过一系列编码策略将之转化为民族认同的内在情感动因。与《大宅门》《乔家大院》等以知名大家族为原型刻画的人物群像不同,《大江大河》《在一起》《正阳门下小女人》《人世间》等电视剧聚焦普通人、普通家庭的喜怒哀乐和沧桑变幻,以生活化的微观叙事讲述小人物在大时代里的命运抉择,将宏观的政治话语转变为大众化的多元话语,有效拉近了主流意识形态和网生代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一)坚持人民立场的书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书写人民的史诗,是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只有深入生活、深入民众、感受百姓疾苦、探知民间喜乐,才能洞悉生命真谛、把准时代脉搏、领悟人民心声。以《我们的新时代》为例,这部“接足地气,深入人心,平凡中见伟大的民心之作”, 以6个单元描写了取材自真人真事的基层党建故事。这种扎实的现实基础,让这些故事带有一种真实的氛围,让观众在观剧的同时观照自己所处的时代。如其中的《因为有家》单元聚焦脱贫致富主题,将村民得过且过、偷懒耍滑、思想落伍导致的扶贫工作难以开展等现实困难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真实而富于乡土气息的情节场景扑面而来。与大多数苦情沉重的扶贫剧相反,《因为有家》采取了将人物形象的趣味性、情节进展的喜剧性和矛盾冲突的戏剧性相融合的叙事方式,一扫过往扶贫剧中人物脸谱化、情节同质化、表达空洞化的通病。无论是黄思齐、庄小栋等代表新思想、新风尚的新青年还是孙海天等基层对立派,都被统一于脱贫的合作化叙事框架之中,沿袭了自《创业史》以来新生力量推动改革与进步的隐喻象征,是平民史诗和民族意象符号的互动与融合。它以青春化叙事策略,将历史与现实、制度与人性、传统与变革等多重因素深度缠绕的宏大话题变为新农村建设的轻快语境,使土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农村生产关系变革调整的前世今生或隐或显地浮现,并与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现在进行时的时代事件在话语层面形成了逻辑连接与意义互文。沿循《创业史》《人生》《平凡的世界》的叙事路径,个人与集体、民族、国家的情感关系,深度影响着人物命运和乡村发展,《我们的新时代》《花繁叶茂》《江山如此多娇》等剧以为人民画像的方式巧妙提供了新时代城乡关系框架下基层治理体系的新思路与新方案。
从艺术创作层面来看,为人民书写的编码逻辑有助于增强现实题材电视剧观照现实、关注民生的先在性话语模式,由此衍生而来的强大的共情传播能力,有效回应了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有效建构的时代关切,同时赋形当下社会民众的集体经验与民族认同情感结构,真正做到了不仅让人民成为主角,而且把传播者的所思所想和情感与人民融为一体,用心、用情、用力体会人间百味、感受生命律动、书写时代赞歌。
如《山海情》中西海固戈壁滩变金沙滩的传奇不但是脱贫致富的典型样板,而且是世界减贫事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表达,更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符号所指和构建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言。从这个维度而言,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以人民为本的话语建构不仅颇具在地化色彩,更兼具全球化意义。
(二)微观视角的平民叙事
无论是《大江大河》中老中青三代的平民奋斗精神、《山海情》中农村青年土味浓厚的苦恋刻画还是《人世间》中周家兄妹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都是以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为宏观阐释框架,以微观叙事场景为民族认同的情感补充,两者互为表里,形成文本编码逻辑与受众解读语境的双向互动。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以微观视角的平民叙事,表达平民生活、平民意识和平民情感,通过塑造平民英雄、讲述平民传奇,发出中国声音,赋予宏大时代主题细腻、深刻的激情,借重大历史背景的集体记忆、影像渲染的场景重现,在艺术文本的情感编码与受众个性解码的循环往复中建立话语认同的交流机制。
《大江大河》中的宋运辉是无数依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青年代表,混杂了城镇上进青年、凤凰男、城市新贵的矛盾特质。这个人物既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又带有几分《人世间》中周秉义的影子;《山海情》中李水花对于爱情的坚韧、痴心,并不因时光变迁而改变,这种情感既是对初恋的尊重,又是对青春年华的纪念,更是对扶贫事业的坚守;《人世间》中周秉昆这一人物形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平淡地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细究其人生中的几处重要节点,其后均是时代转折的大幕起伏。在这些剧中,家国情怀、时代命运的大历史隐居幕后,小人物的人生选择、情感体验与个体价值浮现而出,创设了受众与剧中人物的共享情境,提炼和修正了以往创作中叙事视角的偏狭。这些普遍的情感状态和生活情境内化于文本的情感编码中,促使受众无意识地调动自我现实体验,并将之投射到剧中的人物经历中,在情境动机的作用下深化了话语认同。
微观视角的平民叙事开启了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更具亲近感和沉浸感的审美维度,将家国同构、民族认同等宏大命题细化为每个个体的生活日常和命运感悟,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视阈和边界,其所蕴含的人心、人性、人情也更易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高大全”式的精英崇拜和英雄人物描述已与当下网生代的个性化需求相去甚远,“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因剥离了显性的概念化表达而备受欢迎。如《人世间》中的光字片、《正阳门下小女人》中的北京四合院、《父母爱情》中的松山岛等,生活化场景的平民人生浓缩了中国集体文化认同的精髓,不同群体受众均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记录生活本真状态的叙述下,个体命运映衬在宏大的时代幕布上,因文化认同牵引而出的民族共通情感逐渐显现出其丰富驳杂而又意味绵长的一面。具备清晰辨识度和鲜明时代烙印的平民人物成为国民精神和时代风尚的代言人,其所包含的朴素人生哲理、人性光辉的至善至美、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前行的人格魅力,无一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之光和文化之美。这些优秀作品对国民性的深刻表达和细致刻画,打通了因不同年龄、不同观念而形成的社群壁垒,在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同时建构了通畅和谐的交流空间,并在民族认同的感召下,形成了互动平衡的情感共同体。
文化记忆的影像书写与路径演进
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基于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理念,联结并重视不同层面受众的心理情绪和审美接受,通过影像符号的共情表达实现“破圈”传播,以根植于文化记忆的共情想象营造情感共同体美学,并借助社交媒体的跨界互动引发热点话题的共情效应,创新了中国故事的叙事范式与文化表达,润泽了中国话语的意象表征和修辞书写。
(一)影像符号的共情表达
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影像符号在结构画面内容、表情达意之外,还承载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传达表征功能,是电视文艺内容生产与传播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物塑造上,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以平视视角、平实叙事及平和风格赋予人物形象时代的典型意义。《人世间》以横跨半个世纪的平民史诗细致展现了周志刚一家从1969年至2010年的悲欢离合,周家三兄妹周秉义、周蓉、周秉昆分属于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平民三大社会群体。三兄妹的成长历程各自独立又互相纠缠,他们在生活的轨道上奋斗拼搏,在人世间辗转沉浮。周秉义仕途奋进造福家乡百姓,周蓉追求理想和真爱无怨无悔,周秉昆和郑娟相濡以沫共克时艰,他们的人生际遇就是绝大多数国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剧中人物的生活琐事、情感纠纷等人生经历看似平淡无奇,但“这种源自‘平庸性’的小生活、小叙事的互动感,看起来意义极为中性和暧昧,有一些无聊和消极的因素,却实实在在让参与者成功建立起一种共同的意识、共同的仪式和‘传统’”。 作品以表现平凡生活的创作方法揭示了生活的真谛,使受众自然而然地沉浸在剧情营造的拟态环境中,并以一个或若干个依附于社群的支点形成情感认同的共同体基础。
在《人世间》的浮世绘中,每个渺小的个体都在负重前行,而伟大的“中国梦”正是由无数个人的小梦想集聚而成。植根历史、观照现实的人物符码暗含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层意蕴,在推进电视剧制作理念升华的同时,也巧妙地实现了文本生成系统的转向与立体化。
在景别选取和道具设置上,饱满的本地元素、鲜活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正阳门下小女人》中充满着浓浓老北京风情的胡同;《经山历海》中房家沟村的百年石屋、石墙、石桥、石路,千年楷树,红瓦灰石的明朝建筑;《人世间》取景长春、吉林、白山等地的经典地标,随着电视剧热播旋即而成网红打卡地。《经山历海》带火了房家沟村,慕名而来的游客置身一步一景的环境中,仿佛亲身经历了剧中乡村振兴的伟大历程。村党支部书记房芹祥透露,当地“打算发展旅游产业,来带动乡村发展。把这些石屋、石路保留下来,把路修好,做好整洁,带领着村里的人走上更幸福的路”。 剧中场景延伸到现实中,使国家意志和国家话语在共情、共鸣的视听情境中得以生动体现,既拓展了电视剧的后产业链,又促进了衍生产品开发,更以具体可感的生动实践充盈着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人世间》的铝制饭盒、大电棒子、手工拼织的毛线裤、煤油提灯、28自行车等道具,无一不体现着沧桑的年代感和历史感。网友评论说:“当平房、磨轨电车、工厂厂房这些布景出现时,我就知道小时候的感觉来了。作为‘80后’的东北孩子太熟悉这一切场景。”剧中,长影大院、伪满皇宫博物院、55路有轨电车、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宫等建筑,激发了受众对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认同与文化记忆。慕名而来的上海游客感慨地说:“年代大戏《人世间》在‘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取景,令我产生了时空交错的惊喜感,我觉得这里是真正值得年轻人探寻的网红打卡地。” 借助人、景、物等视觉化介质,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对标志性历史时期的文化意涵进行了充分的现代化阐释与扩容,高度还原了历史原貌,形成了新的审美评判和价值符码,让受众产生深度的整体认同功效,还通过镜像语言创造出超越符码叙事层面的情感表达,描绘出从个体际遇到家族命运,进而上升至集体认同的全过程,完成了民族文化记忆的路径演变与共同归属感的认定建构。
(二)情感共同体的形塑逻辑
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多以对传统文化生活化的表达为主,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各圈层之间形成了对话交流的互动传播,既传承了上一代人的历史记忆与生命感悟,又开启了青年群体反思现实、直面未来的思想通路,消解了现实题材电视剧与“Z世代”受众在观念阐释与文化触达上的隔阂,使不同群体受众在文化记忆中不断深化民族认同,在文化浸润中激发情感共同体的思想基因和创新之道。
哈布瓦赫强调集体记忆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又是一种象征符号,或某种具有精神含义的东西、某种附着于并被强加在这种物质现实之上的为群体共享的东西”。 尽管表现领域各异,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受众群画像或精准推送,而是破除代际壁垒,将各年龄层都纳入共同体视域进行平等对话,其意在挖掘民族情感的共通点并使之触发社会热点效应,激活民众潜藏于心的对于中华文化价值观的维护、认同与追随。
《山海情》《经山历海》等扶贫剧的青春表达即是其中的亮点。农村扶贫题材是老话题,然而创作者并没有对此予以献礼歌颂或居高临下的凝视,而是以青春主角、青春叙事、青春表达串联起老中青几代人对于时代、社会共同的文化记忆,贯通了城市与乡村、贫穷与富裕、落后与发达等二元对立概念之间的矛盾隔阂,“观念水位”与“信息洪流”的跨文化传播使古朴厚重的中国乡土文化迸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开放现代的城市文明与保守传统的农耕文明形成对流冲撞,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精准扶贫这一国家话语所蕴含的时代要义。古有精卫填海、大禹治水,今有精准扶贫、同心抗疫,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中国精神流淌在每个华夏子孙的血液里,未曾改变也没有远离。剧情资源黏合了国族的文化历史与个体的情感记忆,强化了共同体话语的表现力、传播力与凝聚力。
情感共同体是以群体互通的情感为主体建构的一种关系共同体,情感的生成和表达需要放置在社会互动中进行。 这种互动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文本建构层面对于史实的现代性观照,二是注重内容表达层面的传播技巧。新生代受众对于国家历史与文化记忆缺乏真切感知,电视文艺重现过去不能仅仅依靠场景、道具和表演等外在方式,而是要结合现实语境进行关联性创作。《情满四合院》《跨过鸭绿江》《王牌部队》等作品均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温情、平和而又不失理性的现代性解读,展现出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开阔视野,即基于熟稔把握国民心态之上的对于人性世情的细致描摹,兼顾媒介形态流变之下面向未来的思考、穿透时代历史的深刻洞见。与此同时,主创运用“自己人效应”,在选用演员方面,既有深受中老年受众喜爱的实力派,又有年轻一代的流量艺人,在迎合受众心理期待的同时,提供不同圈层话题讨论的互动交流基础,建立线上线下一体的趣缘社群,拓宽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的再生产边界。
(三)场景奇观的情感共振
在技术飞速更新的移动互联时代,场景应用颠覆了传媒业从信息收集到编码制作、从视听体验到内容推送等诸多环节的流程再造,引发了媒介产品在生产模式、生产场域、生产传播等方面的变革更新。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一次次“破圈”而出,其“现象级”效应掀起全民共情的媒介奇观,通过社交媒体的联动突破场域限制,多场景的无缝对接和智能融合使情感共同体由观影想象转化为实践式参与,扩大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记忆的现实体量和边际规模。
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范式意义在于比过去单向度的荧屏叙事增加了互联网的互动传播,创设了线上线下共融互通的情感场域。以《人世间》为例,在微博、抖音都开设了官方账号,开播前进行话题预热、片花剪辑,开播中根据剧集进程发布图文、视频内容并制造热搜话题,吸引用户关注。主流媒体发表评论,称之为“通过倾情咏叹普通百姓的人性光亮与生命意志,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是“继《平凡的世界》之后又一部朴素、真诚而饱蘸悲悯之心的作品”。 不回避矛盾、不粉饰生活,即便人生实苦,仍洋溢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这就是现实生活中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情感召唤经由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吸引众多兴趣用户主动参与其中,图1用户画像显示,《人世间》的观影主力以“80后”“90后”等青年群体为主,比例高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充分说明优质剧目的表现宽度、思想力度与现实锐度可以跨越时空,与网生代用户产生深度情感联结。
《人世间》用户画像
据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17日16:25,《人世间》播出一半之际,豆瓣评分是8.1分,微博上“电视剧人世间”的话题讨论量超180万,阅读量达16亿。共计登上微博主榜热搜1486次,累计热搜词60个,#看人世间和爸妈共情了##人世间又好哭又好笑##看人世间太废纸##竹马真的抵不过天降吗#等热搜词条高居榜首。 今日头条上围绕《人世间》的热议话题更是从剧情本身衍生到择偶标准、婚恋价值观、赡养模式等方方面面,涵盖了时下社会关注的众多焦点问题,在带动集体记忆的同时引发民众回望审视传统价值观,叩问探寻时代未来发展路径。图2直观反映出用户对《人世间》的观赏情感态度,“喜欢”“好看”“感动”等评论词语高频率出现。以《人世间》为代表的平民史诗电视剧在“互联网+”的跨界整合下,以多屏联动的方式丰富并充实了国家历史与个人话语,以创新的传播思维激发起媒介叙事话语和受众的互动参与,形塑了新时代国民共同的集体记忆。
《人世间》用户评价
近年来,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传播具有鲜明的互联网印记,即文本结构从保守型的科层制向开放式的扁平化转变,教化功能的呈现方式从显性的责任向隐性的情感转化,讲述内容从家国叙事向平民生活转型,传播模式从单向度向互动性转换,中国话语的现代性表达体系初现雏形。台网联动背景下,用户通过话题讨论、弹幕、UGC等二次创作与剧作互动,以全新的在场方式参与民族认同的情感共同体构建。《大江大河》中,宋运辉、宋运萍等主要人物的成长片段被用户精剪、混剪后在朋友圈、抖音、微博、B站等互联网平台转发,这一现象说明受众对剧情深度介入,他们将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悟渗透其中,不再是以前“沙发上的土豆”,而是拥有自主文化消费权和选择权的主观能动者。作品传达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记忆等形而上的内容,通过受众互动参与的方式内化为个体的自我意识,并经社交媒体的发酵让“自来水”范围覆盖到各个领域,实现了不同圈层的破壁共振。
作为当下最具传播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文化表现形式,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承载了情感认同与文化记忆的所有关键要素。以人民的名义,为人民书写,既可以在现实维度形成典型力量,更能从精神层面升华为民族文艺生产的中国逻辑,并赋予当代电视艺术在话语模式、叙事形态、价值导向和审美意象上的转型、创新与升华。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新闻系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注释:
《〈我们的新时代〉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中国青年网 2021 年 7 月 20 日。
尹鸿:《〈我们的新时代〉: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光明日报》 2021 年 6 月 26 日第 9 版。
戴斯敏、曲天谣、杜子程:《全面直播的隐喻:后现代视角下青年重建社群的尝试》,《青年探索》 2017 年第 3 期。
《打卡〈经山历海〉取景地:百年石屋,千年楷树,就在五莲房家沟村》,齐鲁壹点 2021 年 3 月 28 日。
《全网热议的〈人世间〉,就是他们的“人间事”》,澎湃网 2022 年 2 月 17 日。
《〈人世间〉在长影取景跨越时空的影视际会惊艳观众》,潇湘晨报 2022 年 2 月 10 日。
贺萧:《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29 页。
王倩楠:《情感共同体:明星“人设”现象背后青年重建社群的尝试》,《中国青年研究》 2018 年第 8 期。
闫伟、杨阳:《年代剧合奏家国命运交响》,《光明日报》 2022 年 2 月 16 日第 15 版。
张志忠:《三代人岁月峥嵘 百万言情怀澎湃》,《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 年 2 月 20 日第 7 版。
来源:电视艺术
网址:新时代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记忆 http://c.mxgxt.com/news/view/234756
相关内容
《新民族舞大会》以舞再现电影记忆中国少数民族电视剧的电影溯源与价值转型
民族文化如何与当代艺术结合?专家:更多关注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础
有轨电车遇冷:城市记忆与现实的两难
舞剧《英歌》将潮汕人文化记忆活化演绎,明年初与观众见面
透视追星文化现象后的现代偶像崇拜问题
“她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国产女性题材电视剧?
新书《共铸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出版
从体育文化记忆的角度探讨互联网时代中国体育明星危机公关问题——以刘翔为例
2022高考作文预测押题之“短视频、流量时代、饭圈文化”(热点、题目、素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