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策略

发布时间:2024-12-17 01:37

对名人的采访存在着一定的策略和技巧。要赢得采访的成功,记者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不怯场,大胆适应。

对于任何一个名人,无论他的知名度、地位、职务如何,我们都要从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的目的出发,大胆地、主动地接近他、熟悉他、了解他。即使开始有一些对人物、环境、气氛等不够适应,也要理顺心态,确保采访顺利展开。大多数情况下,越是有地位有声望的名人或是领导人,越是谦虚、热情,乐于通过采访,向读者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人民群众提供信息,宣传政策和知识。

2、不消极等待,而是主动“出击”。

采访能否成功并不在于一开始采访对象表现出来的态度,而在于我们自己是不是能主动把握住采访的主动权。有时候,记者主动地同对方拉家常、聊天,恰当地引出话题,某些采访对象会由寡言变得热情健谈,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3、不格格不入,寻找利于沟通的话题。

要做到不把名人当“外人”,就要尊重采访对象,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时间,尊重他们的谈话等等,这一点,估计记者基本上都能做到。但要寻找与名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故事等,并不容易,能找到这种利于沟通的话题,就更利于熟悉与加深了解名人,争取对方的理解、信任,促进采访的成功。

4、知难不退,迎难而上。

有的采访对象可能故意回避提出的问题,这在采访名人时经常出现。对于来自采访对象方面原因造成的难题,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或向对方解释采访意图、目的,改变其不合作的态度;还有就是及时另找恰当的和采访对象有关的人,迅速捕捉到有价值的素材。对于记者自身因素造成的困难,则必须及时调整好,尽快展开采访活动。

5、不千篇一律拘于形式,而是见机行事。

接受采访的名人的具体情况不同,采访的时间、环境、条件不同,采访的性质不同,都可能影响到寻找与接近采访对象的难易程度。在采访中,可以按照采访提纲进行采访,但在一个话题上,有时采访对象说开去了,即出了采访提纲的范围,也不要轻易打断他,而要听下去并留意抓住关键点,同时,主动把话题往需要的方向上引导,这往往比专门提出某个话题更易让对方接受。对于采访内容、采访方式等,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理。比如,对于不利于采访对象的一些负面话题,要想获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不但要注意被采访名人的性情,而且还要从提问、交谈、观察的技巧上留意,包括说话的语气都应当讲究,力求赢得对方的配合。

6、特殊采访借力发力,事半功倍

名人多,记者少。由于受主客观条件限制,采访名人的任务不可能全由报刊社自己的记者来完成,也完成不了,更没这个必要。那么,充分利用现成的作者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有些人比我们自己的记者更方便、更有条件采访到一些名人,而且也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名人传记》刊发的文章中绝大多数都是他人采写的文章,这里面又有些是自由来稿(这部分仅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的文章是编辑特邀外地作者通过对名人采访后完成的。特邀的人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名人当地的媒体记者或其他撰稿人;对名人有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名人有关系的亲人、朋友、同事、同学等……《名人传记》通过特邀作者为其撰稿,在组来大量优质稿件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这些作者资源建立起来后,可以多次利用,比如北京的作者王凡、刘东平,他们就为《名人传记》采写了大量的名人稿件,从《刘少奇一家在中南海西楼的日子》、《邬吉成:我所经历的1976年》、《周尚珏:“我在的时候,总理还年富力强”》、《曾立、曾自:我们的父亲田家英》等等。充分利用现成的作者资源采访名人,这是《名人传记》的又一大优势。

采访百姓不同于名人和政府官员,百姓有时候会紧张,而且很多时候会拒绝接受采访。需要适应百姓的贴近方式进行采访。

1、消除紧张情绪,让受访者真实回答

普通百姓见到摄像机和记者往往是既好奇又躲避,所以采访普通百姓时需要让气氛缓和下来,通过闲聊或其他方法,让受采访对象消除紧张情绪,以受访者比较放松的状态接受采访,才能够让其放松警惕,直接回答采访问题。

2、以受访者最愿意接受的语言沟通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方言不同,为了能够获得受访者的认可,最好采用受访者能够准确理解的语言进行采访,如果受访对象不能准确理解,将导致采访的信息部分无效,或获得不到所需的内容。

3、从百姓关心的话题入手,引入所需采访的内容

如果在田间地头采访,最好从农活或天气入手,开始进行沟通交流,逐步引向采访话题,如果工厂车间从现场的话题开始等等,需要结合现场的事实情况,从对方最关注的或最熟悉的内容入手,让受访者能够主动打开话题,能够说点什么,让气氛缓和下来,以便完成后续的采访。

4、街头采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员采访

百姓生活形形色色,根据新闻或写作需要,选择各类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采访。

当代是信息社会,传媒发达,电话、传真、网络等现代化的沟通手段扩充了采访的方式,一些面对面的采访有时候也可以被电话、网络(包括音频和视频)所替代,虽然没有真正实现人和人的接触访谈,但这种新的采访方式也同样达到了既定效果,有时候面对面不好讲的话,这个时候也可以说出来了,这样一来,这种采访方式仅有的那么一点缺点也被它的效果掩盖了。本刊记者在采写《黄继光遗照之谜》时,就运用了电话和传真等现代化工具。当时保存有黄继光遗照的老志愿军谢万丁老人身在湖北,记者通过关系找到了他的家庭电话,通过电话对谢老进行了采访;另外,他还把一些资料通过邮寄和传真的方式发给记者。当然,除了利用现代化方式采访外,还可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等。因此,可以说,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的应用,扩大了《名人传记》对名人采访的空间和门路,使得更多远途或不方便见面的名人“走”到了记者“面前”,也走到了广大读者面前。

采访策划的第一步――明确采访目的

强烈的目的感是采访策划的关键,也就是通常所讲的选题的落点。但怎样才能确定自己的采访目的呢?首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何描述一个新闻事件?是采用新闻特写?或者把点落在观察和询问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件的进一步走向在何处?一般的,采访目的与选题的主题是一致的,主题的选择是整个新闻策划的灵魂,是统率整个活动的思想纽带和思想核心。一个新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做,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重点,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方案,所以一般在讨论后都要从多个方案中选择并确定一个主题而不是多个,这里切忌有初学者将主题确定为多个,这样会使报道在后期撰稿时陷入困境。例如:采访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主题选择了两个方向,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以及这项老手艺面临失传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传承人精湛的技艺和勤学苦练的过程,这两个主题在公众看来都是有一定价值的报道主题,但是如果在一个报道中同时出现两条线,那么最终将导致报道失去重心,可能采访了很多素材,而所有的素材是围绕两个主题在走,记者却无法从中做出取舍。原因就是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自然做不出内容流畅的报道,公众同样会不知所云,即使采访的素材再鲜活再生动,也无法弥补策划过程中的先天不足,终将导致一个失败的作品。

那么,在面临两个都很有价值的主题时,如何取舍,确定出报道的主题呢?确定主题的标准就是报道本身的新闻价值大小,即追求新闻价值的最大化。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下,受众的需求不同,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主题。这里所形成的主题往往比较宽泛并且有待于进一步细化,但是在最初的讨论时期,主题的宽泛有利于从多个层次了解新闻人物和事件本身。好的新闻报道,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选取了一个好的角度,即成功地确定了一个主题,将对新闻报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策划方案中,对这个主题的描述,越具体越好。例如,采访一名基层巡回法官,你可以把报道的标题暂定为《一名基层巡回法官的工作生活》,这会让人不知道你要说什么,为了让受众理解到报道这个人的理由,那么接下来再做限定,《持之以恒 一个巡回法官为民服务的调解之路》,这个标题也可能在策划中是临时的,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应力图把主题缩小,描述一些不合常理的人物特性,没有人会想到,一个法官真的会每天骑着电动车,走街串巷,处理家长里短的民事纠纷,而且一干就是五年。那么标题有了,《骑车走街串巷 一个巡回法官的五年调解之路》,可以在采访过程中,让这名法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对生活和事业的责任感。只有顺着这个角度和方向,深入采访活动,最终才有可能产生有影响力的好的新闻报道。

采访策划的第二步――提出采访要求

采访对象的配合对于顺利完成采访任务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很多好的想法不能得以实现的原因,不是采访对象不肯合作,而是记者本身不敢提出大胆的创意。记者在尝试做采访沟通时,不要犹犹豫豫,采访预约前,要做一些准备。这包括,了解相关背景资料,找与采访对象相关的人士做电话沟通,很多时候采访对象并不唯一,那么如何确定和取舍呢?例如,你打算做一名掏粪班的工人的人物专题报道,但你并不确定要选取哪一位工人作为报道对象,这时候需要前期和了解情况的相关人士沟通。通过沟通你会得知,这里面有女工人,而且还有80后的女工人,记者可以要求采访她们中最年轻的一位,或者最漂亮的一位,因为受众的兴趣也往往容易集中在这些具有某种特质的人物身上。

打电话与相关人士预约采访时间时,一定要表现出自己对采访主题的了解。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自己的采访要求是否合理。被访者接到你的预约电话时,心中通常会掠过一些复杂的感受,首先是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其次对采访活动中涉及的他人会不会带来麻烦,例如,采访法官,对方会考虑对案件当事人的隐私是否造成侵犯,采访中记者是不是能够做到保护当事人隐私等。

采访策划的第三步――资料准备

一个小时的采访需要五个小时的准备,这是一条重要的采访原则。在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两个要点。

一是查阅文献。寻找一些对采访策划有所帮助的信息,先问自己一些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采访主题。在图书馆或电脑上查询过去一些有关采访对象和他的工作单位的报道。还要寻找一些有关采访和描写这类人物的书籍。把这类人物容易出现的特质和行为总结出来。对采访对象的背景进行调查,例如,年龄、婚姻状况、有无子女等等。

第二就是找其他人谈谈。初步采访一些了解采访对象或者采访主题的人,会有所受益。这些人会就如何接近你的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喜欢的话题、讨厌的话题、业余爱好、喜欢读的书等等,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征求一些专家,甚至同行业的竞争者的意见也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另外,被访者的同事和家庭成员也能提供一些信息,反映出他生活中的另一面,有助于记者了解采访对象的性格和兴趣。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应在采访对象同意接受你的采访之后,再接近他周围的人。

采访策划的第四步――准备提问的领域

从某种程度上讲,报道风格和报道类型决定了提问的领域。有些是通过一两件具体的事情或者案例分析,来讲述一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另一些则是通过几个片段式的板块,共同说明一个人或一个主题。

提问的重点领域也决定着报道的主题是否突出。只有记者目的明确,有重点的提问,被访者才能够分清主次,有的放矢。其次,采访中对公众质疑的问题的讨论,要活跃而广泛,最好多准备一些。另外要尽可能的结合现实发生的事件提问。其实记者前来采访的目的就是:寻找全新的东西,或者全新的角度,或者是寻找一些独特经验的事情,从而识别全新的事物,这也是采访策划和准备的原因。

采访策划的第五步――制定具体的采访计划

将所有之前采访的要素汇合在一起,制定一项具体的采访计划。这个计划,首先要有单元结构,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内在结构。同时,计划应该由多个结构单元组合而成。往往每个结构单元都是从一个侧面来说明主题的。为了寻找到尽可能理想的单元组合,在策划的这一阶段,我们往往进行无限制列举,然后再通过筛选和归纳的方法得到一个真正科学、高效、具有阅读价值的内在结构。

接着,要描述出每个单元的任务以及报道整体的任务,也就是对任务作进一步细化的过程:每一单元将会包括哪些内容?具体要采访什么?难点和重点是什么?成稿后的面貌如何?等等。对于职业新闻记者而言,任务的描述无异于是对于相关文本的工作量的描述。

在准备采访问题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尽量从细节入手,问题最好是闭合性的提问。

2、提问要有层次,最好分成若干大问题,每个大问题之下,设计小问题。

3、一些不知道对方会如何回答的问题,很可能得到意外的回答,这时一定要准备追问原因,进行深层次探讨。

4、在已经发生的事件中,寻找关键人物,并请被访者讲讲这个人物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并且要注意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

5、把敏感一些的问题,放在采访的后半部分,但在提出敏感话题之后要注意,帮助对方感情上的恢复。

6、给对方一次机会,补充已经说过的话,对记者没有提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7、一些新近发生或刚刚发现的意外事件,可能会改变记者的报道思路,产生颠覆性的效果,那么,因为突发事件,而改变报道内容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往往也会使报道更真实,关注度更高,尤其是在进一步追问之后,更是有可能将报道引向深入。用这样的事件做报道的开头或结尾,也是非常适合的。因此,做采访策划时,一定要考虑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情况。也正因为如此,新闻才变得更富有魅力。有了出色的采访策划,报道也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就是按照采访策划,想方设法来实现了。

网址:采访策略 http://c.mxgxt.com/news/view/236232

相关内容

采访策略
电视采访策划方案
校园明星采访活动策划书
对于明星类产品应采取的策略是()
艺人包装策略
华为广告策略和 oppo手机策略的不同
根据波士顿矩阵法,明星类业务应采取维持策略
访谈策划案 访谈策划书的具体流程(模板十五篇)
名人导向策略.doc
市场竞争策略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