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张嘴
快问快答
八张:现在钢琴练到几级了?
朱孟博:10级,13岁考过的。
八张:什么让你走上了钢琴之路?
朱孟博:在那遥远的1992年,看电视里有人弹钢琴,和家人说我喜欢弹钢琴,结果家里就给我买了钢琴。
八张:做过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朱孟博:2001年,初中的时候赶上学校校庆,我在校庆晚会上用钢琴弹唱了当时最火的王力宏的《唯一》,之后收到了大概上百封情书。
八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你自己?
朱孟博:死胖子。
八张:你觉得自己心理年龄多大了?
朱孟博:真的测验过,还很多次,40多不到50岁。
八张:你未来的规划是怎样的?
朱孟博:关于我自己的计划,很简单:结婚。但是这事儿定了,人还没定,哈哈。
在采访朱孟博之前,在知乎上看到“如何评价承德新鲜事儿”的提问,其中有一位“看了4年承德新鲜事儿的粉丝”的回答是这样的:要想评价承德新鲜事儿,我觉得还是要先从事儿哥这个人说起......事儿哥是谁?是一个学音乐却不务正业来整自己媒体的胖子。
“事儿哥”这个称呼一开始是不被朱孟博承认的。2011年左右,二十多岁的朱孟博将主要精力都投放在微博上,利用内容+服务帮助承德人。因热心与可靠,被不少网友称一声充斥着江湖气的“哥”,逐渐这个称呼在网友口中,演变成了“事儿哥”。直到去年,他才逐渐开始用“事儿哥”这个“笔名”。
那么,这个事儿哥,是如何做到学音乐却“不务正业”整自媒体的呢?
24岁的朱孟博在个人音乐会上
不务正业
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承德新鲜事儿创始人朱孟博却能同时做好两件事儿。
在忘掉以前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用大量的时间完成本以为琐碎的工作、集中注意力创作以后,朱孟博完成了从职业钢琴老师,到职业内容创业者的涅槃。
关于让他又爱又恨的两件事情,是这么说的:
曾经是钢琴,现在是微信。我的钢琴老师说,『吃不了苦,你不坚持,你不会成功!』现在做微信,似乎是同样的道理。这过程中的酸楚,只有你自己清楚。
承德新鲜事儿涉猎的,并不只有微信,还有之前提到的微博以及app。关于这三者的关系,朱孟博看得很清楚:
如果微博、微信和app分别是三个“舞台”,微博就是一个观众和演员之间可以互动的小剧场;微信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华丽的,但是只能有明星主演的大剧院。而app是一个电视直播的“剧场群”:观众最够多,但需要内容也足够多。
丧心病狂
从独自仗剑的一人工作室,发展到了二十多人规模的公司,虽然在这中间朱孟博经历了很多不适应,但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创业公司的灵魂是什么?创新,丧心病狂地创新、花样百出地创新,用最挑剔、恶毒以及最“处女座”的眼光创新。创新的点在于什么?内容。
微信公众号是目前最好的流量来源、舆论场和“内容发酵厂”,朱孟博非常看重公众号的每日更新,在公司充当“吉祥物”与头条文章作者的他,大部分内容从选题到撰写,都是亲自操刀。
用心对待每日产出的内容,将公众号定义成一本每日发行的杂志,每日开选题会。在深度、态度和质感面前,时效性已经不算最重要的事情了。他希望能用公众号做出传媒的影响力,他也真的做到了。
在承德国际马拉松赛现场报道的朱孟博
为了做好内容,获取内容的渠道从何而来?首先,来自于与承德传统媒体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其次,与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拿到一手资源。再次,通过若干个微信群中的热心网友爆料,拥有自己的消息来源,这也是他们运营了6年以来积攒来的珍贵人脉。最后,依靠朱孟博自己每天阅读大量的本地内容,在其中找寻灵感和“干货”。
演唱会结束后 朱孟博和其团队
每天工作到深夜两点左右,早九点起床去公司,午餐和晚餐的时间基本用在与客户洽谈方面,下午有时写稿子、有时见客户,出差在外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情。看得出来,他热爱工作,工作使他快乐吧。
脚踏实地
关于未来,朱孟博希望自己能够踏踏实实进行团队建设,做好每一条内容,运营好每一个产品。包括制作几档原创的视频栏目,设立若干个由专栏作家负责的“精致内容板块 ”,有更好的客户与用户关系。
朱孟博在承德新鲜事儿产品发布会上
APP也是未来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是“拳头产品”。在他的计划中,app中不仅有自己的内容,甚至有与承德当地传统媒体官方合作后的优秀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