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访谈录】王健林的坚持与梦想
3月9日,杨澜访谈录专访王健林,从两会建言到政商关系,从创业到转型,从文化产业到电商挑战,从富豪榜到达沃斯之争,所涉议题不论广度还是深度,均大有看点。
杨澜:大家好,欢迎收看《杨澜访谈录》。2013年,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凭借着860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成为中国首富。而近些年以来,万达集团从商业地产到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再到一系列的海外并购,都引发了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在这一系列高调的商业行为的背后,究竟是一种土豪式的挥霍,还是有着深谋远虑的规划呢,我在北京采访了他。
怕陷阱就吃不到馅饼
杨澜:两会期间您最会关注哪些现象?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些民营企业联合会的负责人之一,你会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出什么样的一些呼声?
王健林:其实我十多年以来,一直就是呼吁一件事,就是要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杨澜:但是在这个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公布以后,你也曾经在不同的场合说民营经济的又一个春天要来了,你这个春天又指什么呢?
王健林:我觉得这个决定非常好,而且这个决定写得好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志就是,打破市场准入,明确提出允许民营企业进入金融、石油、航空等领域,这对民营企业就是春天。
杨澜:我也听到一些民营企业家在说,一下这么多领域都要向民营经济敞开了,我们觉得很兴奋,很有希望,但同时呢,又怕这个走错了,所以一些领域的垄断被打破的时候,这到底是馅饼还是陷井?有人有这样的一个顾虑。您的看法呢?
王健林:担心自己的生意进去被吃掉,或者被同化,或者说是竞争不过这些大型国企,我觉得你不能这么想。包括很多行业过去,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那不更弱小嘛,有这股劲,有这个拼命精神,慢慢的发展当中是可以发展起来的。我觉得总体来讲,还是机遇大于挑战,我觉得可能还是馅饼更多。
杨澜:其实政界和商界的关系,也是大家一直特别热衷于讨论的,您觉得政商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比读一个哈佛的博士后还要难?您又如何自处?
王健林:这个政商关系呢,不光是在中国,其实在世界上,只要有商品经济的国家,都是比较难的。我曾经说过一句话,也被社会广泛的传颂,就是我说的就是亲近政府远离政治,真正做到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全部都是规规矩矩的企业,都是重视市场,而不是重视市长的企业。
(小片)1988年,34岁的王健林从机关办理了停薪留职下海从商。从接手一个濒临倒闭的住宅开发公司直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及全球最大影院运营商。在20多年间,王健林率领万达经过了四次转型,即第一次1993年,从区域公司转向全国性的公司。第二次2000年,从住宅地产转向商业地产。第三次2006年,从房地产向文化旅游转型。第四次也就是近两年,从国内的企业向跨国企业转型。这四次转型,每一次,王健林无不顶着多方的质疑和讽刺,一路前行。
从来如履薄冰
杨澜:万达有四次重要的转型,每一次似乎都赶到点上。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王健林:我觉得两方面吧。
杨澜:还是说都有先见之明?
王健林:你说的如此有前瞻性,我觉得那是把我们说得太伟大了,但是你说都是碰上运气,也不可能回回碰上运气是吧。我觉得应该是两方面结合。就是我们自己老是处在一种如履薄冰的这种心态下,我住宅做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说不行,我说老在这么折腾,哪一天大连的市场垮了,我们弟兄怎么办呢,我说我们得走出去,于是1993年就到广州了。那个出去闯,前面还栽了跟头,还被人骗了一次。
杨澜:还被骗了一次?
王健林:骗了大概几千万,就是签了协议,对方是正正规规的公司,项目也是对的,把那个协议签了,结果把这个钱打到这个帐上去的时候,这小子拿着钱就跑了。那压力多大,而且头两年也不成功,房子卖不动,因为为什么?当地的老广不认你了,东北来的公司。所以说头两年,那个很多人都怀疑我,我自己自责,看来这一步可能弄不好整错了,但是有的时候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在第三年,突然间我们那个房子就好卖了,住宅地产做得很顺很火的时候。
杨澜:为什么做商业地产?
王健林:我就在想,我们这个,如果做到最后是一个什么局面呢?我们就是养了几千人,最后这一结束等于什么都没有,这公司是空的嘛,所以就做不动产。那不动产做的比较好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这不动产要火的话,里边就要有娱乐元素,所以我们又进入到文化领域。
杨澜:文化旅游?
王健林:我曾经说过在中国就是有文化没产业,我们不走传统路,绝对不像这个过去搞文化产业的人,就是考虑的拍电影,演舞台剧,搞这一类东西,我们不是的。我尽管也拍电影,但是我不走传统路线,我们什么路线呢?创新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第一个,文化跟科技结合,说我们现在万达玩的这套东西,你看,我自己做电影娱乐科技,就是完全做大投入大产出,颠覆原来传统思维。
(小片)在第三次转型中,王健林提出了“要把万达文化旅游城像迪斯尼一样做成中国的品牌推向全世界”,近两年来,万达开始在海外投资酒店,并购海外的游艇,并购海外的电影院线,高调地开始了万达向跨国企业发展的第四次转型。2012年5月,万达以26亿美元并购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成为全球最大影院运营商。区别吉利并购沃尔沃,联想并购IBM等制造业的并购,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海外并购一个文化产业。与以往中国公司跨国收购引起的巨大争议不同,西方的主流媒体用一种赞叹的口气,打量着这个来自中国的新贵。《金融时报》标题是《万达收购AMC 开创好莱坞史诗》;《华盛顿邮报》则评论道,“这次收购体现了中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扩张的雄心”。但是这种高调的行为,仍然引来某些担忧和质疑,毕竟院线在美国属于夕阳产业,AMC在美国的各种负债叠加接近20亿美元,这次并购,究竟意味着软实力的输出,还是仅仅沦为金钱的游戏?
和奥斯卡合作是磨出来的
杨澜:谈AMC,我不知道您谈了多长时间,据说他们也是,每隔几天就有一波人要来跟他们谈收购的,你用什么打动了他们,最初你又遇到过一些什么闭门羹吗?或者是一些不理解?
王健林:我觉得海外发展,跟我在国内做生意差不多,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不敢做一定没有结果,所以敢闯敢试是第一重要的。第二个就是坚持到底,出现挫折的时候,要有到不了黄河心不死这个状态才行。你比方说我们初期,我们要跟奥斯卡去合作,他不愿意听你这个合作。他说我们从来不跟别人合作,他说我们是个非盈利单位。我说我给你们多少出场费,给多少冠名权,他说我们不为钱,你说多少钱都不太可能。那怎么办呢?后来慢慢就接触吧,跟他们执行董事慢慢接触。
杨澜:先影响他周围的人。
王健林:了解多了,影响多了,他们就给出主意。比方说,他们科学院,这么多年一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就是想建一个电影的博物馆,但这个想法一直没有落实,如果我能帮着推动这件事情,也许他们就能够接受我们这些意见了,所以我们就给他想办法,努力推动这个电影博物馆的建设,我们还捐了一些钱做一些工作,他们觉得这帮人很真诚。慢慢慢慢这个事就可以合作,就这样。你包括说并购AMC也是这样,跟管理层谈判就是很艰苦,我们这个管理层谈了一年,起码几十次谈判。
杨澜:你没有失去耐心的时候吗?
王健林:当然有失去耐心了,我们好几次就是说这个事可能做不成了,但是后来我一想,再努力一下,反正我跟大家讲,就是花时间嘛,也没有花更多的钱,假如每一次要花十亿,前期投入太多,我们也就不玩了。所以我跟他们讲,是你的,你跑不了,不是你的,拴也拴不住,是吧,咱们大家就这样抱着这个好的心态,就给他磨起来看,磨了两年多
杨澜:可是院线它的盈利模式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王健林:非常有限。
杨澜:所以有人说万达做这个AMC的并购,更多的是属于名声,或者是政治上的考虑,好像中国文化走出去是靠这个?
王健林:不是不是,说实话,我倒没有那么高的情操,要承担国家政治什么义务,我们还是从商业角度出发,因为我们觉得呢,靠万达院线自己在国内发展,很难做到世界前列,要做的这个行业的老大,就只有靠并购,但是我们也创造了一个记录,我们投了不到八亿美金进去,我这次上市募了四亿美金回来,我的股票还价值十四亿,还翻了一倍呢,这也创了记录了,一年多在美国挣了百分之百。
杨澜: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回到一个核心的问题,万达为什么要走向国际,因为就像您在不同的场合,曾经说过得那样,固然在海外这个资本的成本相对比较低一些,无论是贷款还是发债券,都相对成本会低一点,但是它从回报来讲……
王健林:也低。
杨澜:不如国内的很多的产业回报高。那么所以人们就说,这时候万达要走出去,仅仅是为了面子好看呢,还是为了去平衡自己的资产配备的这样的一种风险?
王健林:最大的核心原因就是我们要有国际化色彩。
杨澜:为什么呢?
王健林:为什么呢?这个企业如果按照我们现在这个规模去走,到2020年公司的资产,我相信应该过万亿了,收入应该是一千亿美金往上的说,那么大一个公司,如果仅仅是一个中国的公司,我觉得它是不安全的,只有全球配置资源,人才国际化,对这个公司长治久安是有好处的。比方说融资渠道就会更多,全球融资,比方我有很低的融资成本拿回来,我也可以在中国国内来做更赚钱的事情。
网址:【杨澜访谈录】王健林的坚持与梦想 http://c.mxgxt.com/news/view/253518
相关内容
人物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栏目解读杨澜亮相名主持人讲座 透露《杨澜访谈录》心得
雷军 杨澜访谈录 文字版6篇(全文)
关于《鲁豫有约》与《杨澜访谈录》异同的分析
杨澜访谈录
从《杨澜访谈录》分析电视谈话节目成功的因素
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与《鲁豫有约》的对比研究
名人访谈录之Charlie Rose采访杨澜
《杨澜访谈录》盛大开播 巩俐做客首期节目
《杨澜访谈录之风云》-郑州日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