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婚姻状况调查:家庭日益不稳固
环球调查:悬崖边的婚姻
婚姻过时了吗?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十几年前毋庸回答,但是在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同身受,日益不稳固的家庭,价值观多样的取向,各种形式的感情关系都在挑战着人们的判断。
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还是这个变革的社会呼唤新的进化?放眼全球,不仅仅是中国人面临道德认知方面的困惑,其他国家也在经历家庭与婚姻流变的阵痛。
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未来将会变成什么样——也许别人的答案会给我们一些重要的提示。
美国:一部家庭小说走红的背后
《环球》杂志驻华盛顿记者/王丰丰 驻洛杉矶记者/王军
在刚过去的2010年,美国最火的小说是乔纳森·弗兰岑的《自由》,记述中产阶级家庭伯格伦德一家20多年间的分分合合。这个家庭的4名成员从对生活的失望走入对婚姻的背叛,最后又因幻想破灭回归家庭。
小说出版后叫好声一片,不仅媒体人士大加推荐,连总统奥巴马都大赞此书。在这个对家庭与婚姻看法急剧变化的时代,《自由》准确地拨动了美国人心中那根细弦。
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近几十年来,美国人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发生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一纸婚书并非组建家庭的必要条件,非婚同居现象愈发普遍。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支撑婚姻这种家庭模式的基础出现变化之后,美国人的婚姻观也不可避免地随之演变。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社会问题的学者安德鲁·切林注意到一个现象:未婚先育的情况在美国的年轻情侣中十分普遍,其比例已经接近结婚总人数的40%。这些人大多具有大学学历,在一起同居,年龄在20岁上下。切林说,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美国社会正在变得更加包容有密切关系:人们不再认为这是一种离经叛道的现象,而把这看成是个人的选择,就像美国人极为看重的隐私一样。
26岁的建筑工人梅尔顿在2009年5月与正在大学攻读时装设计的女友戴维走进婚姻殿堂。婚后一个月,他们的女儿就呱呱坠地。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梅尔顿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像他们一样,在没有举行婚礼的情况下生下了宝宝,现在有些人结为秦晋之好,有些人已经订婚,还有的仍旧在同居,没有任何结婚的念头。
用梅尔顿的话说,在组建家庭的问题上,结婚与否并不是必要条件。如果仅仅因为有了孩子就匆忙成家,有可能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带来不良后果。梅尔顿说:“如今的婚姻就是一纸证书。没有这张证书,同样能把家庭生活过好。”
随着越来越多的伴侣未婚先育,初为人母的妇女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以前,未婚先育的女方主要是没有上过任何学校的穷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具有高中、社区大学或全日制大学的女性正在加入她们的行列。
美国人口普查局最近公布的统计结果也显示,当前18周岁及以上的美国人结婚率只有52%,为历史最低点。2010年美国非婚同居人数比2009年大增13%,达到750万。这一数字增幅如此之大除了和人们婚姻和家庭观念的改变有关外,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经济现状的影响。由于经济不景气、失业问题严重,人们往往不愿作出长期的婚姻承诺。
在谈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当前美国婚姻观的影响时,美国保守派刊物《大西洋月刊》对简·奥斯汀名著《傲慢与偏见》作了一番另类解读。社会经济层面存在的巨大不公让伊丽莎白除了嫁个有钱人外别无选择,组建没有婚姻的家庭更会让她万劫不复。时至今日,随着普通人收入的上升与妇女地位的改变,伊丽莎白如果生在今天,她就算拒绝了达西,面前也不会只有鲁迅为娜拉预言的堕落或回来这两条路。有了这个比较,社会剧变带来的婚姻观改变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况且从历史沿革看,婚姻几乎从未像今天这样与爱情关系更多、与物质关系更少。
作为一个由清教徒建立的国家,美国有着浓厚的宗教传统和庞大的保守势力。从政治倾向上来说,大多数美国人偏向保守,他们对于家庭的看法,也更多受宗教和政治传统影响。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同性恋争取结婚权利和保守派反对这种努力的争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人婚姻观的变化。
这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2008年加州对同性恋婚姻的公投。加州在当年6月宣布承认同性婚姻,但立刻遭到传统派狙击。当年总统选举时,加州选民的选票上多了一个公投项目:是否在该州宪法上添加条目,只承认一男一女结合的婚姻形式。这一公投以52.24%选民支持、47.76%选民反对获得通过。此后双方不断在州和联邦法庭上展开辩论,眼下诉讼仍未结束。
在2010年圣诞节前夕,美国副总统拜登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早安美国》主持人采访时坦承,他以前支持禁止同性恋结婚,但现在他的态度与总统奥巴马一样,正在发生转变。美国军方自1994年开始实施针对同性恋入伍的政策,在六年间就迫使6700多人被逐出军队。2010年12月22日,总统奥巴马下令废除这项禁令,军方正在研究相关落实事宜,以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作为一个多种族、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美国人对婚姻问题的看法十分复杂,并没有一个统一意见,甚至连哪种看法更为“主流”都很难判断。从整体情况而言,家庭和婚姻在美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正在淡化。美国人对于家庭本身并不看重,而更注重家庭的功能和组建家庭的目的。研究家庭问题的教授斯特法妮·孔茨表示,以前人们爱从法律的角度界定家庭,现在家庭具有更多的含义。如果双方互相履行义务,即使两人不举行婚礼,或者两人是同性恋者,也可以算作一家人。
日本:六成小伙子希望被倒追
小西佳奈
如果有人问,女性到了一定的年龄会考虑什么问题,那答案肯定是结婚。
虽然和中国比起来,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有些落后,但是现在的日本女性也纷纷跻身社会,工作劲头完全不输给男性,“女性工作狂”的时代正在来到——顺便说一下,“女性工作狂”是由日本同名漫画衍生的词汇,形容那些努力工作并把工作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女性。
在当前的日本社会里,从前的传统观念“结婚就要成为贤妻良母照顾家庭”虽然还存在,但是人们的想法正在改变,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心中,这种观念已经日益淡薄。
如今日本年轻人们结婚的年龄都比法定婚龄(男18岁,女16岁)要晚,大体可分为三个高潮期:第一个结婚高峰期是大学毕业后两三年的25岁左右,第二个是大概27、28岁左右,接下来的则是30岁往后。而过了三十岁还没有结婚的女性,有一种叫法是“败犬”,意思是女性只要没有走入婚姻的家庭,那么就像是失败后的丧家之犬,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是这种说法,很快就受到了逆向的抨击,人们反其道而行之,认为“败犬”同样也是成功女性的生活方式。
即使在现在,结婚对女性来说也是一件大事,但是,除了结婚之外女性的人生又多了其它的选择。没错,结婚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所以,人们对于婚姻的印象也有所改变。如果说对婚姻的印象改变了,那么其它的也会变吗?当然,与之附属的婚姻概念也随之改变,可以说,是婚姻的价值观在改变。
虽然日本年轻人依然会向往举办隆重的婚礼,但是对婚姻存续期限的期待已经下降了很多,未婚同居、单亲妈妈的现象也在增加。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当女性更加渴望自主地位的同时,男性对婚姻的需求也在下降。
迟迟不肯担负起婚姻责任的男子在日本被称作“草食男”,这些人的数量与日俱增。据2009年的统计,回答“没有特定交往对象”的20岁到30岁之间的未婚男性高达70%,而六成以上的男人希望被女性追求,这种与以往传统完全不同的发展,也成为了阻碍人们走进婚姻和家庭的问题。
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追求、对责任的逃避,以及在并不乐观的经济形势下遇到的困难——种种因素都改变了日本的年轻人们。因此,尽管日本的父母长辈们非常期望自己的孩子们早日结婚,传媒舆论也在大力鼓吹结婚的好处,但是日本的少子化现象依然没有消失,成为了整个社会都非常头痛的问题。
人们为什么要结婚呢?这点才是最重要的。是为了钱?为了面子?还是为了爱?当然每个人的看法都各不相同。好坏姑且不论,其实结婚应该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能“和所爱的人在一起”才有的行为。回家后,能都对父母兄弟以外的人发自内心的说我回来了,那才叫婚姻。追根究底,周围的人说什么、年龄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两个人觉得怎么样或者自己觉得怎么样——这就是日本年轻人们的代表性看法。
意大利:30岁开外才初婚
《环球》杂志驻罗马记者/宋建
意大利作为时尚之都,以俊男美女闻名世界,人们也许会以为他们对待婚姻会更加开放一些。但实际上,由于意大利受到天主教的影响很深,大多数意大利人对待婚姻依旧非常严肃认真。
1974年5月以前,在西欧国家中,意大利与西班牙、爱尔兰同属不准离婚的国家,所有居民都无权离婚。1974年5月12日,意大利举行全国公投,有三分之二的公民投票赞成离婚,意大利公民才取得了合法的离婚权。
但即使这样,今天,在意大利想要结束一场婚姻并不轻松,即使是双方协议离婚也需要四年的时间,而如果达不成协议需走司法程序,那离婚过程将历时七年。此外,离婚在经济上也有相当多的支出。
这些措施的初衷也许是为了帮助维持婚姻,不过其客观效果也让人们对缔结婚姻关系更为慎重。
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意大利登记结婚24.6万人,当年结婚人口比例约占全国人口的千分之四,这一数据在5年时间里减少了1.7万人。意大利结婚比例下降大约从1972年开始,当年的登记结婚新人有41.9万,占全国人口的千分之七点七。
同时,初次结婚的人数从1972年的39.2万减少到2008年的21.2万。首次结婚的新人年龄也大大延后。2008年,意大利初婚男性的平均年龄为33岁,女性初婚平均年龄接近30岁,这比2003年的统计情况大了1.2岁,比70年代的统计数字大6岁。
而与此对应,再婚者人数也在逐年上升,2008年达到3.4万人,这占到了当年结婚人口总数的13.8%。对比1972年和2008年的数字,新增结婚人口减少有4成,而再婚的比例呈现翻番的势头。
意大利社会学研究人员根据调查发现了婚姻方面一些变化的趋势:以前婚姻对于改变当事人甚至是双方家族的社会地位有相当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有下降的趋势;由于女性经济上更加独立,所以从发展趋势看,现代女性已经不像以前的女性那样过于惧怕分居。对比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婚姻情况,研究人员发现,意大利夫妇分居的平均年龄要比欧洲其他国家晚,在意大利传统婚姻的比例还是比较高,尤其在北欧国家人们更多的选择同居而不是结婚。
有趣的是,虽然在现实中意大利人显得较为传统,但是在他们的影视作品中,近年来关于各种“出格”爱情的想象日益增多,2008年一部《熟男我爱你》的大热电影,以喜剧的方式探讨了一个17岁未成年少女与37岁成年男子的恋爱问题,并且用一个大团圆结局表达了赞同的态度,这从世俗的角度说明,意大利人的婚姻和家庭,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动,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在公布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到,现代意大利相当数量的家庭组合选择了不受婚姻的束缚,这可以从新出生人口情况中得到验证。在2008年,有10万意大利新生儿属于非婚生子女,这占到了当年新生儿比例的20%。而在结婚财产问题处理上,2008年有62.7%的婚姻家庭选择了财产分割,而不是共同拥有家庭财产。当年的跨国婚姻比例上升到15%。
意大利国家统计局就社会婚姻状况的调查统计标准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婚姻的发展变化:涉外婚姻目前成为了意大利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随着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的交流增加,意大利内部对于涉外婚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而争论的结果就是法律法规方面的不断修正:1995年增加统计婚姻财产制度选项;1997年,当登记结婚者的国籍为意大利时,需要说明是出生在意大利还是以后获得的意大利国籍。看来,既然大势不可挡,意大利人也只有接受改变。
法国出台“同居协定”
《环球》杂志驻巴黎记者/唐霁
不久前,我和一个法国男士谈论法国人的婚姻观时,他悲观地告诉我说:“在巴黎,离婚率高达50%”。
在他看来,“女性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越来越自我”是造成离婚的重要原因。而法国著名的《心理学》网站对女性的调查显示,50%的女性认为,“离婚”的主要原因是“男性的不忠”。
法国男性和女性的互相指责虽然都有失偏颇,但调查显示,法国的确是欧洲离婚率比较高的国家之一,全法国的离婚率高达30%,在巴黎,这个数字接近50%。有人说,考虑到这个数字出现在法国这样一个浪漫的国度,特别是这个国家接受过七十年代“性解放”和“女权主义”洗礼,这个数字似乎就“比较容易被理解了”。
最近,《时代周刊》和法国的《周四事件》杂志对法国部分年轻人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法国新一代年轻人,已经与七十年代“性解放”的一代不同了,她们更相信忠贞,认为“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已经过时了”。这表明法国年青人的婚恋观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根据问卷结果,虽然法国人“初吻”的平均年龄从15岁降到14岁,但是第一次“发生性关系”的平均年龄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15至16岁,推迟到17岁。78%的女孩和59%的男孩都要求“对方对自己绝对忠诚”,即使这种恋爱关系非常短暂(平均3个月)。只有7.5%的人对忠诚度没有要求。65%的男孩认为“只有在相爱的前提下才能做爱”(被调查者中有40%的人生于上世纪70年代)。60%的女孩子相信“一见钟情”。
这份报告还指出,在法国早孕情况比较严重,值得社会的专注。此外,法国的年轻人对同性恋的问题比较宽容。
由于离婚率持高不下,离婚的法律手续繁复,因此在法国“未婚同居”的人越来越多。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法国政府从1999年底开始实施“紧密关系民事协定”(PACS)制度,俗称“同居协定”。这一制度在双方关系的成立、解除和法律效力等方面均有别于婚姻,但是规定“同居协定”当事人与婚姻当事人享有基本相同的纳税以及社会或医疗保险款项。
法国社会对政府这个“同居协定”的出台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反对者认为这相当于鼓励“试婚”,有可能扼杀真正的婚姻,不利于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法国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这种“同居协定”。 比如,总统萨科齐政府的女外交部长64岁的米谢勒·阿利奥-马里,与她65岁的“同居男友”帕特里克·奥利埃于不久前共同进入内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两人“十指相扣”共同参加政党会议的照片更是在网上疯传。
由于法国社会对未婚同居问题的宽容,造成了法国的一个社会现象:“先生子后结婚”。据统计,在法国,50%的第一胎孩子出生在父母结婚之前。到生第二个孩子仍未结婚的人数达25%。早在1993年的统计就显示,有20%的孩子参加了他们父母的婚礼,而这个数字在1986年时只有6.9%。
网址:各国婚姻状况调查:家庭日益不稳固 http://c.mxgxt.com/news/view/255621
相关内容
明星家庭生育状况大调查明星家庭生育状况大调查 有人丁克有人“热衷”超生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9)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台湾跟大陆明星的婚姻状况
明星婚姻状况 离多合少
维护平等文明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
《婚姻法》解读:如何保障夫妻双方权益?
陈皓 曹瑞璇:婚姻家庭关系中弱者保护功能评析
明星家庭生育状况大调查 25%已婚明星未生育(4)
王石婚姻状况是否受隐私权保护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