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湖南省农科院接受记者采访 畅谈事业人生

发布时间:2024-12-18 01:32
 

    新华社长沙5月24日电(记者朱玉、丁文杰)5月上旬,刚从美国参加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就任仪式回国的袁隆平院士,在湖南省农科院接受了新闻记者的集体采访,下面是答问实录。

    袁隆平(开场白):我在大学的时候,同学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袁隆平爱自由散漫,的确,我喜欢自由自在。与记者见面,我感到压力非常大。人怕出名,出了名之后自由度越来越小,隐私权越来越少。

    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我得的奖很多,国际性的奖也不少。1997年我在墨西哥得了一个荣誉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先驱科学家,这个荣誉不是属于我个人的,是代表我们国家、代表中国人民,也算是给中国人民增添了一点光彩。

    新华网记者朱继东:这么多年您获得了这么多的国际性大奖,您最看重的是什么奖?很多网民尊称您为人民科学家,您喜欢吗?

    袁隆平:我的确得了很多国际性奖,很难说喜欢哪个,我认为这些奖都差不多,都是国际上的荣誉,没有什么高低之分。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什么农民科学家,我是科技工作者,顶多就是农学家,科学家谈不上。

    农民日报记者黄朝武:20年前农民日报报道就称呼您为“杂交水稻之父”,您怎样看这个称呼?

    袁隆平:这个“之父”呢,也可以说是创始者,杂交水稻的创始者。最开始是国际水稻所的所长给我取的称呼,叫“杂交水稻之父”。后来在国际上的影响大了,慢慢就这么尊称我,开国际会议介绍我的时候就说“杂交水稻之父”,我认为这是很高的荣誉。

    光明日报记者胡其峰:您是新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但一些报道也称您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民,您怎么理解农民?

    袁隆平:农民是非常朴素、勤劳的,农民身上一些好的东西我还学不到,很惭愧。有些人瞧不起农民,这是不对的。我认为农民的那种朴素、勤劳、节俭的精神,应该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对农民非常尊重。他们很朴实,非常重感情,非常好客,你到他家里,他再穷也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来请你吃。所以说,农民科学家也好,现代农民也好,我认为是一个美称。

    新华社记者朱玉:您是研究粮食的,有没有体会过饥饿的滋味?

    袁隆平:你们年纪轻可能不知道,饿肚子是非常难受的。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3年困难时期,每个人吃饭都定了量,总是吃不饱,刚刚吃完饭,肚子又饿了,一天到晚就想吃饭。有时候用糠来替代,越吃越饿。我那时候在农村实习,根本吃不饱,双脚松软无力。冬天到了晚上,睡觉烤火把脚烤热了以后,放到被窝里面,又是冰凉的,到第二天早上起来还是冰凉的。没饭吃身体就没有能量。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

    文汇报记者江胜信:您怎么看现在学术界存在的腐败现象?另外,现在中国不存在粮食短缺的问题,您研究水稻对中国来说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袁隆平:关于学术腐败,少数地方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剽窃人家的成果,搞虚假的东西等等。但总体上来看,学术界还是好的。弄虚作假的现象有,包括个别院士也弄虚作假,但毕竟是少数。

    关于粮食问题,我觉得太重要了,全国13亿人口,国家虽然储备了一些粮食,但我认为目前不能够盲目乐观,不能掉以轻心。粮食始终是战略物资,要适当地有点储备,不能因为粮食多了就不重视它的生产。要适当提高粮价,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再好的技术,再好的品种,农民不愿意种,粮食也出不来。所以政府出台的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是件好事,对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好处。但现在最低保护价是72元一担谷,太低了,如果提高到100元,这样农民就有较多的利润,种粮积极性就更高了。而这对城市居民只增加了极小的支出,完全负担得起。

    经济日报记者杨忠阳:您做过很多科学实验,也经历过许多失败,您有没有想到过放弃?

    袁隆平:当时是一边倒,什么都向苏联学习,我当时迷信苏联,就按米丘林学说搞无性杂交,把番茄嫁接在马铃薯上面,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面,搞得西瓜不像西瓜,南瓜不像南瓜,后来才醒悟过来,便偷偷学孟德尔经典遗传学。

    北京青年报记者谭璐:您怎么看待科研中的成功与失败?

    袁隆平:搞科研课题的方向对不对,这是前提,如果方向不对,再努力也是白搭。只要方向是对的,尽管有挫折和失败,通过努力,最后还是会成功的。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小到细菌,大到人类,都有杂种优势,有没有优势决定到两个亲本遗传的差异度。天然杂交稻优势很明显,我们对此坚定不移。当然也会遇到一些挫折,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搞研究,就不要怕失败,怕失败就不要搞研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赵明明:我知道您这些年特别关注人才培养,您自己过着这么朴素的生活,却把很多钱捐出来培养年轻人,您这么做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袁隆平:年轻人搞课题研究没有经费,我就适当地资助他们一点,奖励在农业方面有贡献的年轻人。过去有些课题经费,很多年轻人申请不到,没有钱你怎么搞研究?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就资助他们3万元、2 万元,多的一年资助5万元。还有培养博士生,原来每年给我1个指标、一些经费,我们设立了基金会,我就可以多带几个博士生。国家拿不出更多的钱,我们基金会可以解决。

    科技日报记者贾婧:您曾说过您上学的时候很淘气,是一个学习不怎么好的差学生?

    袁隆平:差是差一点,说老实话,我不是很好的学生。我小时候就喜欢游泳。抗日战争的时候,我在重庆读书,日本飞机天天在轰炸,我们就跑到河里游泳躲避轰炸,后来干脆就逃学,不上学。我喜欢的课成绩就好,不喜欢的就只求三分好,我现在最遗憾的就是数学没学好,初中学正负数的时候,负乘负要得正,我不懂,就问老师为什么?他不解释反而要我呆记,我从此不感兴趣。结果数学就没有学好。我同桌的一个同学(后来也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得了科技进步特等奖)数学成绩很好,但他不会游泳。我们就搞交易,我教他游泳,他帮我解习题。他倒是学会了游泳,后来在游泳比赛中得了第二名,我对数学还是一头困惑,还是不懂。

    北京日报记者王鸿良:您对名和利怎么看待?

    袁隆平:追名求利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没有干多少事就去争名夺利,得什么奖,发表什么文章,都要去争。有些老实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没有在乎什么名利。我认为,把名利看淡泊一点,不要去争名夺利,心里就会好一些。人生不是为了追名求利,应该要更崇高一点,要让思想境界高一点,这样你就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稍微有点不如意,受了挫折,心里反而很难受。

    中国广播网记者刘红卫:现在的青年人渴望成功,也不免追逐名利,心高气躁,您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建议?

    袁隆平:我希望他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把名利看淡泊点,把工作和事业放在第一位。完全不讲一点名和利,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但是,可以把名利放淡泊一点。

    人民日报记者朱隽:大家对您追求科学的精神和勇气肃然起敬,如果有人对您的权威提出质疑的话,您会有一个什么的看法或态度?

    袁隆平:我认为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百家争鸣,这是正常的。在学术界是经常的,大家来探讨。比如常规育种和杂交水稻的观点就不同,水涨船高,常规育种是800斤,我就可以到1000斤,常规育种1000斤,我就可以到1200斤。有些搞常规育种的人就不相信,广东有一个很有名的老育种专家,他育了很多的好品种,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认为常规育种会超过杂交水稻。虽然观点不同,但是我们还是在一起搞科研、搞试验,最后在对比结果的情况下,他不得不认输,最后自愿加入我们的队伍。

    法制日报记者席锋宇:您家人当中对您影响最大的是谁呢?

    袁隆平: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我的母亲。小的时候她教我英文启蒙,晚上检查我的作业。她很虔诚,做事一丝不苟。她非常慈善,非常厚道,品德非常好,我现在为人坚持与人为善,跟母亲对我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妇女报记者杜学敏:您和您妻子是同行,已经结婚43年,生活幸福,您的成功有她的支持在里面吗?

    袁隆平:她是我的“贤内助”。我在外面做实验她并不埋怨我。最使我感动的一次,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讲了一些“错话”,被揪出来批斗,她正在休产假,看到了关于我的很多大字报,我要她做好思想准备,可能会要上台一起挨批斗。她说没关系,顶多我和你一起去当农民。这对我是很大的安慰。所以我一直叫她“贤内助”。

    南方周末记者向郢:您一直崇尚自由氛围,但是当时那种比较僵硬的科研体制与您的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您的自由散漫是不是您获得这么大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袁隆平:学术上的自由思想当然是很重要的,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要读书但是不迷信书,思想要解放一点,自由自在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文化大革命时期,两派之间你斗我、我斗你,我们就到广东、海南等外地单位工作,不参与当地派系之间的争斗。这反而给了我们一个自由空间,我带着我两个助手,在那里专心致志地搞研究。

    光明网记者郑炜: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农业科技成了比较偏冷的专业,您对此怎么看?

    袁隆平:农业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认为农业非常落后,农民非常穷,所以不愿意学农。真正的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传统农业比较落后,比较穷、比较苦。我们农科院准备搞个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可以请他们来看,改变他们的看法。我们现在要逐步引导年轻人,改变学农没有出息的错误观念。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记者闫雪怡:您的工作类似苦行僧,您为什么还会有那么深的情结?

    袁隆平: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搞农业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但是因为有希望在那里,会出好品种,所以乐在苦中。如果没有希望,盲无目的,就不会有乐趣。

    湖南日报记者姚学文:您能不能讲一个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候的故事?

    袁隆平:我讲个最有趣的故事,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作组到学校来搞运动。当时他们有一个指标,要揪5%的牛鬼蛇神出来,一个礼拜揪一个,已经揪了5、6个出来了,我是第7个,牛棚里的床铺都要准备贴上“袁隆平”三个字了。这天工作组组长突然找到我,要我晚饭后到他办公室去一下,我心想,糟了。我问他什么事,他说是抓革命促生产,既要抓革命还要促生产。他要我选一块试验田。后来我问工作组长为什么不批斗我,他说本来是要批斗的,要新账老账一起算,但是后来,上面来了一个文,要求重视和支持我的杂交水稻研究,他就去请示,问我到底是批斗对象还是保护对象,说当然是保护对象,于是就取消了对我的批斗。

    工人日报记者龙巨澜:杂交水稻技术在把农民变成农民工方面的作用是什么?

    袁隆平: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越高,农民就越来越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也将越来越多,这是个好现象,说明社会在进步。如果一个国家农民占了70%-80%,说明生产力很低下,国家很落后。我们的国家在进步,农民大多数都出去打工去了,这是好事情,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农民占到40%-50%就已经很不错了。

    湖南卫视记者谢烛:推广杂交水稻技术,有什么国际意义?

    袁隆平:杂交稻推广,对提高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现在国际上一些总统级的人物也到我们研究中心来访问,如利比里亚总统、印度尼西亚前总统等,总理级的、部长级的就更多了。中央领导同志也说,杂交水稻是一张外交王牌,对我们争取更多的国际朋友有益。

    中国青年报记者甘丽华:国家惠农政策实施粮食保护价,但是化肥等农资产品相应提高价格,抵消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您认为这应该怎么办?

    袁隆平:政府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比如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等等,这是好事情,最基本的还是要提高粮价。物价部门要发挥作用,控制其他相应产品的涨价。现在国家财力增强了,完全可以拿一笔钱出来,提高粮食保护价,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湖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任起国:目前湖南省正在推广“种三产四”,5年后会达到什么效果,在提高产量和推广面积的同时,如何提高米质,让中国的大米真正走向世界市场?

    袁隆平:原来是要解决温饱问题,所以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品质放在后面。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坚持产量和品质并重,但是有个原则,不能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追求优质,必须在高产的前提下,去追求优质,虽然难度很大,但做得到。我们的超级稻在1万亩片、10万亩片的产量是每亩600公斤到700公斤之间,浙江金华1万多亩,平均也是650多公斤1 亩,“种三产四”是做得到的。

    三湘都市报记者徐焰:超级杂交稻第一期、第二期的目标接连实现,您和您的团队是怎么实现这个目标的,目前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实施情况怎么样?

    袁隆平:第一期的超级杂交稻亩产700公斤是跟江苏农科院合作的,第二期的超级杂交稻是我们杂交中心的几位育种专家研究的,在我提出的技术路线指导下完成的,现在第三期的超级杂交稻有一点进展,但难度还是很大的。800公斤亩产日本搞了二十几年都没成功,我们现在已经超过他们,实现第三期目标我们还是充满了信心。

    湖南日报记者姚学文: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新华网记者朱继东:在农业第一线工作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希望国家有什么优惠政策?

    袁隆平:辛苦是辛苦,但不一定寂寞。搞农业科研并不寂寞。建议要增加农业科研经费,农业本来是弱势产业,希望政府多支持一点。

    央视国际记者多国丽: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不乏忧国忧民者,您最喜欢哪一位?

    袁隆平:最喜欢苏轼。

 德“艺”双馨 科技楷模
——湖南农业科技人员畅谈学习袁隆平事迹体会

    新华社长沙5月24日电(记者丁文杰 朱玉)“这几天一直在看关于袁隆平的报道,觉得袁院士的科研精神非常执著,科研道德非常高尚,他有很强的团队意识,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从事水稻研究的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唐文邦告诉记者。

    近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湖南省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读报、看电视,举行专题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讨论学习袁隆平的先进事迹。

    湖南省一些农业科技人员普遍反映袁隆平院士的事迹感人,对他们是一次激励和鞭策。他的科研成果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袁隆平品德高尚,顾全大局,不计较名利,不以权威自居。尽管他为世界做了这么大的贡献,可他却从不摆架子。

    湖南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说,袁隆平为解决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几十年如一日,不计较名利得失,奋斗在杂交水稻研究这一艰苦的领域里,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我们科技界树立了好的榜样。“袁院士是一位可亲、可敬、可学的科技界的典型,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湖南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尹丽辉告诉记者,要学习袁隆平把个人理念、职业选择与国家需要、人民疾苦结合起来,急国家之急,忧人民之忧;还要学习他搞科研的战略眼光,他在杂交水稻领域站得高,看得远,一步一步实现其科研目标。这两个方面值得年轻科研人员学习。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李新奇研究员说:“大家觉得袁老师最值得学习的是他对科学的追求精神,他做学问非常专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青先国记得,有一次,袁老师在海南育种时,花100元买了7件衬衣,还和大家“吹嘘”可以穿好几年。曾和袁隆平一起推广杂交水稻的湖南省科技厅退休干部陈明山说:“袁院士对人总是很温和,出了什么错也总是和风细雨,动之以情。”

    何继善指出,目前,科技界存在一定的浮躁心态,影响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学习袁隆平精神,必将有利于净化科技人员的心灵,整顿科技界的作风,推动湖南乃至全国科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webbot bot="AdvContent" comstring="<Article><Title>TitlePh</Title></Article>" TAG="BODY" PREVIEW="标题..." startspan --><!--webbot bot="AdvContent" endspan i-checksum="0" -->

【纠错】

 

网址:袁隆平湖南省农科院接受记者采访 畅谈事业人生 http://c.mxgxt.com/news/view/272308

相关内容

袁隆平:记者眼中的明星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记袁隆平院士生前与云南的不解情缘
袁隆平院士与云南农大的不解情缘
继袁隆平、邹学校之后,他是最值得湖南人记住的农业科技明星之一
稻田守望者 袁隆平与浙江的情缘
袁隆平的一生
股权投资大腕力挺袁隆平 支持湖南粮食企业发展
袁隆平回应中科院落选:两院评选存在门户之争
“碰瓷”袁隆平?袁米回应与隆平高科侵权纠纷,两起官司一输一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