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李氏兄弟与苏轼的翰墨缘

发布时间:2024-12-18 07:26

在宋代,无棣县仅出了两名进士,他们便是工部尚书李之纯及其从弟著名词人李之仪。李之纯(1022-1097),字端伯,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曾任户部、工部尚书,三迁御史中丞,以善治仁厚吏称;李之仪(1048-1127),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官至“朝请大夫”、管勾成都尉,以卓越的文学成就名载史册。千百年来,李之纯、李之仪兄弟与“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世称苏东坡,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之间的深情厚谊,被广为传咏。

李氏兄弟才华横溢,与苏轼的熏陶和指点密不可分

在文朋诗友上,李之纯与苏轼惺惺相惜,经常在一起切磋词句,互为唱酬,其文风多受苏轼熏陶。


李之纯画像

李之纯强调文章的内容重于形式,反对内容浮浅、单薄而又空泛,提倡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他写的各种体裁文章,大都简洁流畅而又丰满生动,特别是在诗词歌赋上很有造诣,留有奏议五卷,文集二十卷,以及众多意境深邃、颇具韵味传世诗歌。

此外,李之纯因与后唐宰相李愚是隔朝同乡,又有大体的相同经历,还做了一首《真味堂》:“问渠真味苦无言,不著盐梅也自全。鼋鼎大夫徒染指,麴车公子漫流涎。胸中已有五千卷,徽外更无三两弦。此老清馋何所嗜,宦途嚼蜡已多年。”


·李之纯·《真味堂》1670年版《海丰县志》)

在文学革新中,李之纯与苏轼、范仲淹、王安石等人一样,都为北宋的文学革新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其文史成就堪与苏轼、苏辙昆仲比肩。

唐宋时期的成都大慈寺,以拥有众多名家壁画而著称于世,是国内极为罕见的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厚的中国名刹,被称为“天下一奇”。李之纯在苏轼的故乡成都先后任职九年的时间里,曾多次到大慈寺观壁画,待其离开成都时,“而未见者犹大半”。李之纯在其《大慈寺画记》中云:“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李之纯深知这些唐壁画的价值,他命僧官会同该寺僧众将壁画逐一清数统计,并造册保存,以传于后世。《大慈寺画记》是李之纯留给川蜀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料,亦成为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李之纯醇厚而博学,门徒甚广,并与苏轼、苏辙及“苏门弟子”黄庭坚,朝中重臣冯山、沈遘、元绛、王安国、吕陶、范祖禹等,以及理学家程颐等人关系密切,多有诗词文赋唱酬。

李之纯之堂弟李之仪才华横溢,不仅是北宋著名词家,也是北宋词学的开拓者。他主张词句和诗句应有区别,填词要有“音律”;反对平庸,力求“字字皆有据,而其妙见于卒章、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立足小令,重视长调,讲究致韵,拓宽词路。


李之仪画像

当然,李之仪文笔词风之所以“入刀笔三昧”,得益于苏轼的指点。李之仪在宦游京师、投考进士期间,即与苏轼建立了文字交。此后的数十年间,二人之文缘友情,不为世事所困、不为荣辱所扰,且相互倾慕、相互关怀,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最为珍贵、最为真挚的“传奇故事”。李之仪《姑溪居士全集》中,收录与苏轼有关的作品四十余首(篇);《苏轼文集》和《苏轼诗集》中收录与李之仪有关的作品二十余首(篇)。

苏轼较李之仪年长,李之仪视其如兄若师。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受到排挤,出职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再贬黄州,颠沛流离十余年。李之仪积极联系一些旧日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动,以图苏轼早返京师,并将自己的思念、想法书函一札,远投黄州。苏轼接阅后,即复《答李端叔书》:“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李之仪·《汴堤帖》

苏轼对李之仪的文采、品行,给予“才高识明”的评价,并将李之仪的诗与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相提并论,希望将自己的诗与李之仪的诗编在一起:“玉堂长冷不成眠,伴直难呼孟浩然。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愁侵砚滴初含冻,喜入灯花欲斗妍。寄语吾家小儿子,他时此句一时编。”(《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首,读至夜半,书其后》)《苏轼诗集》中有《次韵答李端叔》诗:“若人如马亦如班,笑履壶头出玉关。已入西羌度沙碛,又向东海看涛山。识君小异千人里,慰我长思十载间。西省邻居时邂逅,相逢有味是偷闲。”

李之仪琴棋书画皆其所能。《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十·提要·姑溪词》评价其文章:“之仪以尺牍擅名,而其词亦工,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苏轼称其文笔词风为“入刀笔三昧”。李之仪的词最精,“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真是古乐府俊语矣”。李之仪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姑溪词》一卷(入载《四库全书》),另有《姑溪居士文集》七十卷(《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传世。


《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十·提要》

李之仪不仅与苏轼、苏辙交游甚厚,与“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及名画家李伯时、科学家沈括、名宦苏颂、范纯仁等诸多文人雅士、显宦名流亦多有交游,并彼此结下深厚友谊。

李氏兄弟仕途多舛,与“党锢”“苏门”不无关系

李之纯赤心为国,公私分明,与苏轼同朝为臣不但在文学上过往甚密,且在政见上俱属于“后党”,可谓志同道合。正因如此,李之纯终因苏氏兄弟遭贬官。

李之纯赴成都任知府时,苏轼胞弟苏辙就建议他:“民习礼仪,易与为善,难与为非。”


苏轼画像

元祐元年(1086年),李之纯加龙图阁直学士衔,出职沧州。在诏还任户部侍郎时,由苏轼替皇帝宋神宗撰修任职诰书,高度评价李之纯:“保国犹保身,药石不如养气;御民犹御马,鞭箠不如轻车。故,兴利以富民,不如省事而民自富;广求以丰国,不如节用而国自丰。朕嘉与庶工,共行此志。以尔龙图阁直学士、知沧州事李之纯,屡试以事,号称循良。虽为有司,不吝出纳。宜膺躐等之用,庶无虚授之讥。服我训词,以厌公议。”


·苏轼·《除户部侍郎李之纯诰》1925年版《无棣县志》)

元祐八年(1093年),御史黄庆基,董敦逸等连奏川党太盛,弹劾苏轼、苏辙,时为御史中丞的李之纯在朝堂之上极力为 “二苏”申辩,指责黄庆基、董敦逸挟私以害忠良。经调查,朝廷议斥黄庆基、董敦逸为福建、湖北转运判官。后,李之纯及御史杨畏、来之邵等人又言二人诬陷忠良,其责罚太轻。于是,朝廷又贬斥黄庆基知南康军,董敦逸知临江军。

后,因受“党锢”牵连,李之纯被列入“后党”名单,屡受责难和迫害。再后,李之纯染疾,改任工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御史刘拯劾李之纯阿附苏辙,遂降职单州太守。不久,李之纯卒,年七十五岁。元符三年(1100年),已故李之纯被朝廷追认恢复官职与封号。《宋史》有传。

李之仪和堂兄李之纯一样,皆因与苏轼兄弟交往密切,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元祐元年(1086年),被贬登州的苏轼再一次被召入京,以翰林学士知制诰,“苏门”再度兴盛。此时,在枢密院任编修官的李之仪亦成为“苏门”常客。闲暇时,与苏轼、苏辙等雅集于西园,吟诗作词,情谊趋笃。此后,李之仪本人虽受苏轼和党祸牵连,获罪陷狱,屡受磨难,但丝毫没有减弱他对苏轼的敬重和牵挂,作《读东坡诗》《跋东坡大庾岭所寄诗》《和东坡赠岭上老人》等。


·李公麟·西园雅集图》(局部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苏轼被贬谪定州。李之仪因受新党排挤,从苏轼赴定州任签判。次年,苏轼再贬岭南惠州,李之仪出职原州通判。苏轼深知厄运当头,后会无期,遂作《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鸳鸯竹石图>》。诗中有忠告,有慰勉,更有殷殷惜别之情。

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再贬海南儋州,昔日门庭若市的“苏家大院”门可罗雀。但李之仪与苏轼飞鸿传书,期盼重逢的时刻早日到来。苏轼《答李端叔十首》及数件信函,盛赞李之仪的超群才华、光明磊落的品行,叮嘱李之仪注意饮食起居,关切之情跃然纸上。同年九月,“李之仪虽未入党籍,但皆以苏轼门生目之”,被罢原州通判,获罪入狱。

元符元年(1098年)九月,李之仪出狱,诏任监内香药库。次年六月,御史石豫参劾李之仪以苏轼曾荐辟,又李之仪为苏轼幕僚,上奏“为奸臣心腹之党,不可以任京官”,因而诏勒停。

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再次遇赦,李之仪方被启用,任职于河南颍昌。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归途猝死常州。噩耗传来,李之仪痛不欲生,“十计日来,方有生意”。


苏轼题名石刻

崇宁元年(1102年)初,李之仪被召入京,授官提举河东常平,旋因“坐为范纯仁《遗表》,作《行状》”,遭鞭笞、仗脊等酷刑,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同年五月,苏轼灵柩运至颖昌,李之仪含泪挥写《东坡挽词》:“从来忧患许追随,末路文词特见知。肯向虞兮悲盖世,空惭赐也可言诗。炎黄不死疑阴相,汉水相招本素期。月堕呈沉岂人力?辉光他日看丰碑。”

此后,空怀报效朝廷和济世救民之志的李之仪更加怀念苏轼:“几度惊回窗下梦,新来添得雨中寒。伤心不见东坡老,纵有鹅溪下笔难。”建炎元年(1127年),李之仪病逝于当涂,终年八十岁。《宋史》有传。

李之仪多次被贬,厌倦官场,遂居姑溪之地二十载,将余生全部消磨在诗文辞赋上,并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成为千古词人。

网址:无棣李氏兄弟与苏轼的翰墨缘 http://c.mxgxt.com/news/view/280914

相关内容

邵氏兄弟
黄庭坚与苏轼之间关系
苏轼与黄庭坚: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你不知道的宋代名人关系:秦桧是李清照表妹夫,高俅曾是苏轼书童
苏辙给哥哥寄了首诗苏轼随手一回便是千古名作,还诞生了一个成语
苏轼、黄庭坚因香结缘:高品质社交,离不开香
李象群:苏轼的当代形象塑造
苏轼等宋元名迹将展南博,《治平帖》《墨竹图》将亮相
文史 | 苏轼、欧阳修的母亲如何带娃
苏轼临终一首诗总结自己的一生,英雄末路,满是自嘲,两句很出名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