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一生治学严谨,却家事缠身,因2万块与儿子13年不来往

发布时间:2024-12-18 11:24

国学大师季羡林与世长辞让很多人感慨万分,长情的季老与包办婚姻之下的夫人相濡以沫65载,但却能与自己的亲生儿子13年毫无往来,知道理由之后,不禁感叹季老真的是恪守严谨规矩。

1911年,山东省临清市的一家农户中传出了婴儿的阵阵啼哭,谁也不会料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儿会成为后来名誉千秋的国学大师。

季羡林家境贫寒,家里世世代代都是贫苦的农民,儿时只能跟随着一位老师认字,没什么接受高级教育的机会。

直到六岁时举家前往济南投奔季家叔父,他才有了可以进私塾读书学习四书五经,后来上了小学,并用课余时间学习英语。

小学毕业之后,十二岁的季羡林已经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很长远的规划,在当时他已经预知到了英语的重要性,并继续自主学习。

因为自己的爱好是古文诗词,于是便在课后参加了古文学习班,攻读《史记》、《战国策》等文学名著。

十七岁的季羡林已经开始自我创作短篇小说,以希道作为笔名在天津《益世报》上陆续发表。

上了高中在课余时间便开始用自己丰富的英文单词储备粮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并在《益世报》以及《国民新闻》等报纸周刊上发表。

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季羡林依旧是谦虚好学,作为一个学生,他从来没有将他本职学习落下,高考之时不负众望的金榜题名,达到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双标录取线,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主要专攻德文,多次发表散文和译文。

毕业后的季羡林没有忘记自己的母校,在母校校长的邀请下返回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担任教师。

1935年,因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的交换生协定,季羡林先生决定前往进修,录取之后前往了哥根廷大学研习印度学并学习各种文学语言,其中还兼任哥根廷大学的汉语系讲师。

1946年,季羡林学成回国,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一职,后升职为北京大学的副校长以及南亚研究所的所长。

期间还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委员,曾先后三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作为中国文化使者出访多国进行文化交流。

季羡林的丰功伟绩以及名誉职位完全是说之不尽,就是这样一个名誉满身的国学泰斗却依旧谦虚低调。

曾经有一个北大新生,看到了衣着朴素的白头发老头,招呼他过来帮自己拿行李,老头欣然应允,第二天在新生大会上他才知道原来这个白头发老头是季羡林。

季老将一切看的是云淡风轻,不追名逐利也不居功自傲,看似顺风顺水满是辉煌,与其自身的严谨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谁说寒门难出贵子,季老首当其冲成为代表。

季羡林能有如此成就,他的家人也付出了很多。首先要提的就是季羡林的婶母——当年季羡林头也不回地远赴德国,留下的其实是无人赡养的长辈,而婶母为了不让季羡林耽误学业则撑起了这个重任,白天摆地摊,晚上捡破烂,苦苦支撑贫困的家庭。

季羡林婶母出身还是不错的,中医世家的她治病救人的能力还是不低的。本可以嫁得一位如意郎君,却因为儿时母亲早亡,粗枝大叶的父亲没能顾及这些而耽误了出嫁的黄金年龄,四十多岁才嫁给了季羡林的叔父做为二婚对象。

对季羡林来说,婶母比亲生母亲还要亲。季羡林的生母没什么文化,一天天也只知道下地干活,照顾季羡林的重任便落在了婶母身上。早在1929年,季羡林便在婶母的安排下和彭德华结了婚,二人的包办婚姻也算是幸福的。

彭德华也是母亲早逝,一个农村女孩子也没读过什么书,只会认几个字。但让季羡林可以和她相濡以沫一生的关键则是她的性格,对待公婆婶母她是一个孝子;对待丈夫孩子她是贤惠和蔼;对待外人她是宽容善良,这让季羡林可以安心地把家交给她,自己在外面为国家而奋斗努力。

彭德华在家陪着操持大小适宜,季羡林在外努力研习文学,晚上回到家中夫妻二人虽然无法花前月下共读诗词,但也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不离不弃的真挚爱情。

两个人就这样携手走过了六十五年,生育了一子名为季承,一女名为季婉如。季承和季婉如自小便是在母亲的照顾下长大,和季羡林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

直到1994年,彭德华因病不幸去世,季羡林痛不欲生,准备给爱妻办一个丧葬礼,费用共计四万元。

季羡林认为季承作为儿子应当出款两万元(女儿季婉如已于1992年去世),剩下两万元由自己这个丈夫出,但季承拒绝支付。

本来就不是很亲密的父子关系开始变得更加冰冷,气得季羡林扬言和儿子断绝父子关系。

更关键的是季承在与第一任妻子因感情不和离婚之后,竟然娶了一个比自己小了近四十岁的女人,并且是季家的保姆马晓琴。

身为一个重庆女子,马晓琴身上有着一股泼辣和直爽的豪气,不仅照顾着七十岁季承的生活起居,在季承和季羡林吵架的时候还会平息战火。但季羡林则认为自家的事情轮不上一个外人插手,在一次激烈的争执中,马晓琴被季羡林辞退了。

后来得知儿子季承竟然和马晓琴喜结了连理,他认为儿子故意要和自己对着干,怒火中烧的他彻底与儿子"断绝"了父子关系,此后在十三年的时间中都没有进行过往来。

季羡林言出必行的性格在自己亲生儿子面前也没有破例,这十三年中对儿子是漠不关心,做到了只字不提。

在2002年,季羡林因病住院,季承到底是惦念着年事已高的父亲想要前去探望,但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而没能如愿。

直到2008年,父子二人终于冰释前嫌,73岁的儿子见到了97岁的父亲,白发人一直陪伴着白发人。

2009年,季羡林去世。

一年后,季承所著的《我和我的父亲季羡林》一书正式出版,此外季承也以父亲的名义捐款在山东聊城大学设立了"季羡林奖学金"。

愿季老安息,忘记那父子之间的隔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址:季羡林:一生治学严谨,却家事缠身,因2万块与儿子13年不来往 http://c.mxgxt.com/news/view/287089

相关内容

回顾:季羡林与妻子恩爱65载,妻子去世后,却选择和儿子13年不来往
季承与季羡林:早年关系疏远,晚年又因婚事决裂,13年不相往来
国学大师季羡林和夫人相守相伴65载,但为何13年不与儿子来往?
季羡林的悲情人生:被誉为国宝,儿子女儿却不原谅他
季羡林之子谈父子关系:两人决裂13年后重逢
家乡人忆季羡林先生
“国学泰斗”季羡林逝世已有10年了,其子女现况如何?
追忆季羡林:一生谦虚谨慎 曾欲辞“三顶桂冠”
季羡林与妻子,分居长达31年,可即便如此,他也绝不背叛婚姻
季羡林父子因何不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