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真实水平到底如何?听听北大教授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4-12-18 14:16

南怀瑾可谓是近些年来“国学”领域的热点,此公虽于西元2012年9月29日往生,但关于他的争论却一直不断。南怀瑾先生博采三家而立足两岸,在海内外都有无数的追随者,当然,批判他的人也不计其数。

追随者尊称其为“南师”,甚至认为他是“菩萨再来”的弘法居士,很多人都从他的讲座或者是文字中受益。而批判他的人则认为他的书狗屁不通,甚至有北大教授扬言:“南怀瑾的著作常识性错误很多,只适合没有文化的文盲村夫阅读。”

此两派可谓是旗鼓相当,彼此之间相互攻讦,自南怀瑾先生在世之时,此类言论已然是不绝于耳。爱他者视其为父母也,恶其者视其为“神棍”也,此两端各执一词,数十年来没有争出个高下来。

南怀瑾到底是欺世盗名的江湖骗子,还是了悟红尘的世外高人,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此公已然荼毗,且烧出数颗舍利子,站在佛教徒的角度来讲,显然他在佛学上的成就是有的。但是,众人之疑并非在佛学一点,而在于其学术水平以及“国学大师”的身份。

有一个相当奇特的现象,南怀瑾先生虽然号称“贯通三家”,但是争执的两派大致都是以“佛家”和“儒家”人士为主,未见“道家”人士参与其中。

大家如果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它背后是有着相当深刻的意义的。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探讨一下南怀瑾先生的争论问题,笔者相信,大家会得到相当不同的结论。

南怀瑾这个人的生平相当神奇,他出生在浙江温州的一个旧式大家庭中,最早启蒙他的是传统的儒家经典。而后先是在故乡成家,并且有过一段短暂的军旅生活,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儒释道三家的经典。南怀瑾先生在1943年结识袁焕仙老先生,随后加入了虚云老和尚的“维摩精舍”,成为“维摩精舍”的开山首座弟子,这便是南怀瑾先生的佛缘之始。

在成都3年闭关之后,南怀瑾在1949年前往台湾定居,并且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国立政治大学等学校讲课。南怀瑾在此时并未受到任何人的重视,甚至到了1955年,他写了一本《禅海蠡测》出版,期望赚个二三两碎银以维持生计,但最终一本都没有卖出去。

据南怀瑾自己在讲学中提到,他曾经将此书送给身边的人,却发现别人用它来包裹食物。而后南怀瑾又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这部著作,但也只能作为杂物堆放在墙脚。此时的南怀瑾可谓是怀揣着“屠龙术”的江湖术士,他在当时受到了很多挫折与嘲讽,但很快他的运气就来了。

1956年,他认识了杜月笙干将杨管北,此人是当时台湾的航运业大佬。但在结识南怀瑾的时候,这个人已经身患疾病而退居二线了,南怀瑾用了整整6年的时间才使得他彻底信服。当然,其中不乏许多神神鬼鬼的宗教传说,这也是后来南老先生被攻击的原因之一。

1963年,南怀瑾先生开始真正声名鹊起,很多当红的政商人物都对他执弟子礼。

大家注意,南怀瑾此时受到了张其昀的聘请,成为了正式的大学教授。1949年时期的南怀瑾先生,相继受聘于三所大学,但是身份都不是正式的教授。直到1963年,他才真正意义上地成为了正统身份的教授,并且担任了中国文化大学礼学院的院长。

南怀瑾之所以被主流接受,与胡适之教授有着莫大的关系,1960年,胡适读到了《楞严大义今释》并且赞不绝口,这是南怀瑾被主流学院派接受的真正原因。此后,南怀瑾从“佛学”延伸到了《易经》等传统著作,而后在1966年蒋介石推动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他又将自己的讲学范围扩大到了“诸子百家”。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等等著作或者是讲义,都是在1966年之后,1988年之前完成的。

1966-1988是南老先生在台湾活动的鼎盛时期,这22年的时间他成为了全岛“炽手可热”的人物。胡适、林语堂、钱穆、牟宗三、唐君毅在港台两地掀起了“复兴中华文化”的狂潮。

1988年,南怀瑾推动了“金温铁路”的修建工程,才开始逐渐出现在内地人的视野中。当然,他出现在大陆,是伴随着“两岸和谈”这一历史性事件产生的。

南怀瑾虽然最终尴尬地被排除在谈判队伍之外,但他为和谈所做的贡献还是可圈可点的,这也是两岸人民的共识。1994年以后,南怀瑾先生开始专门讲学,著名的“南禅七日”就是他在厦门南普陀主持的,此后他在大陆才开始拥有大批的追随者。

2006年,南老先生移居江苏且建立了“太湖大学堂”,直到2012年9月29日往生。这大概就是南怀瑾一生的活动轨迹,现在网络上流传的很多“南怀瑾著作”,多半是他的讲义笔记。粗粗看来,南怀瑾先生并不存在什么争议点,为何数十年来关于他的争议不断呢?

其实就在于“儒家”与“佛家”之间的争论,笔者前面提到了,这中间几乎不见“道家”人士出来讨论。的确是如此,这中间是有着相当深刻的原因的——道家其实被分割了。至少现在多半是如此,道家偏于学术理论的那一派,被儒家学者吸收了;道家偏于神学实践的那一派,多半被佛教融合了。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割裂问题,原因也不在南怀瑾先生,在于中国人近50年来人文科学的大割裂。1966年,台湾地区在蒋介石等人的示意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与当时的文化与经济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60年代是台湾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65年台湾开始出口加工业贸易,此时的岛内逐渐腾飞,直到80年代达到鼎盛。如果有生活经验的读者,可以对照一下中国内地的90年代,经济一下子起来了,人的思想跟不上的话,就会出现很多社会问题。

岛内的经济开始腾飞以后,很多的社会问题出现了,同时西方的思潮开始深入人心。很多有见识的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为了防止这种文化的割裂,“传统文化复兴”的口号便被提了出来。而中国内地也是一样的,在长期的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很多传统的东西都被抛弃了,很多学者的思维实际上是完全西化了的。

这种割裂造成了一个相当大的问题,那就是原本“一体”的传统经典,被分割成为了相当细碎的专业领域。举一个例子,《易经》这部经典到底是哪一家的呢?道家、佛家、还是儒家?事实上,这部经典不属于三家的哪一家,同时又被三家吸收在其中。要是人为地将其分割,而后分门别类地设立不同的专业,这是相当可怕的事情。

南怀瑾之争表面上来看,是正统学术派与民间学术派之争、是儒家与佛家之争、是科学与神学之争、是出世与入世之争。但是究其根本,都是极为荒谬的极端,都是由于半个世纪以来文化撕裂造成的。

倒不是笔者危言耸听,这种割裂日后会越来越严重,因为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人与人之间看似失去了壁垒,但实际上筑起了宽广的高墙。

很多碎片化的言论、视频,大都是经过人为裁剪的断章取义,这很容易使得人们加剧极端化的分别。南怀瑾先生,正是这种极端化的一个大缩影,正是半个世纪以来人们“精神分裂”的集中体现。

南怀瑾走的是一条极为传统的路线,他与我们现在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截然不同,这一点他本人也是承认了的。历史学家许倬云曾经回忆过他与南怀瑾的谈话:“许先生,我们的路子不一样的,我是另外一条路。”另一条路指的是什么,就是相当传统的中国读书人的那条路,是没有分别与对立的民间学术派的那条路。

可以举一个相当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熟悉的“国学大师”比如钱穆、牟宗三、胡适、陈寅恪、季羡林等等,这些人都是进过现代教育“象牙塔”的学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西方那套方法的影响。说句不客气的话,很多学者干脆就是照搬了西方的理论,只不过研究对象是传统的中国文化。

比如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采用的考据方法是西方的,比如胡适对“佛学”的研究,整套方法也是西方的。再比如季羡林先生,他是官方认可的“佛学家”,但他的著作是不受佛门中人重视的,因为他的研究方法也是西方的那一套,比如对巴利文、梵文的学习和研究。

其实呢,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华夏民族发展过程中必然承受的阵痛。对于这些学者,笔者认为还是要心怀敬意,毕竟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灯塔。但是,我们也要正视这种文化的大割裂,尤其是近些年来很多争议,集中体现在“国学大师”身上。

而南怀瑾先生可谓是撞在了枪口上,假设他是专门研究“佛学”的老先生,那么,他受到的批评不会太大。但由于他走的不是“专业而细分”的路子,而是中国传统的读书人的那种“三家并举”的路子,所以在这个时代他必然会受到冲击。

大学教授抨击他,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南怀瑾先生的确不够“专业”。以专业的学术的角度来看,他的讲义或者是著作中,存在很明显的文字或者是逻辑乃至是常识性的错漏,这一点我们是要承认的。但是,这并不能就否定南怀瑾这个人,也不能否定他存在的意义,更不能说:“他的书只适合文盲村夫看!”

只能说,两类人根本都不是一条路上的,根本不在一个语境之内。西方的学术在于“建立”,建立一套学术体系,建立一套逻辑框架等等;但传统的中国文化不是如此,我们在于“内化”,也就是语言与逻辑实际上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你能够体会到它的内核精髓。

我们读《论语》也好、《庄子》也好、《金刚经》也好,都不曾听闻其中有任何一个“建立”的文字存在。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对于“忠恕”的含义,孔子从来都不解释,所有的注解都是后世人自己的理解。

庄子曰:“得意而忘荃”,坐而论道最终是为了忘记外在的语言、忘记一切外在的形式。

《金刚经》说得就更为直接了“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干脆就跟你玩文字游戏“所说如来,即非如来,是名如来”,但目的还是要在似否定似肯定中让你忘记外在。

故而,谈“国学”很容易就“玄化”了,但是,它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似是而非的故弄玄虚,而是要在不知不觉,无有所得中默默地教化你。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但什么又都得到了,这是西方人不能够理解的东西。

西方的精髓在于“得”、“立”、“分”、“准”,而东方的精髓在于“舍”、“破”、“合”、“化”,南怀瑾在不同的思想体系中,必然会出现很大的评价偏差。庙堂之高的学者们,看南怀瑾,是游荡江湖的不入流的骗子;江湖之远的信众们,看南怀瑾,是慈悲救世启迪智慧的高人。两者之间无法达成共识,一个向左,一个向右,都站在两个极端之上。

加上“碎片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在影影绰绰的背影中,我们很难看清这个人的面目。大家争论的,不过是内心的那点执著、妄念,此事与南怀瑾无关,倒是众人在各种情绪与立场的裹挟下,参与了世间的一场场大争执。

如何去破这点妄念,庵主只能如此说:“佛眼看佛,人眼看人;足下无根,真假立破。”

网址:南怀瑾的真实水平到底如何?听听北大教授怎么说 http://c.mxgxt.com/news/view/291962

相关内容

南怀瑾是“大师”还是“骗子”?北大教授:文盲才看他的书
【珍贵资料】南怀瑾老师传授药师咒与手印!
饱受质疑的大师南怀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南怀瑾: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
国学大师“叶曼”与“南怀瑾”,你不知道的?一段参禅奇事!
“名为父子,实同陌路”-南怀瑾的家庭子女关系
南怀瑾如何指导你获得好姻缘,南怀瑾的婚姻观与婚姻建议
国学大师南怀瑾向厚黑学宗师借钱,结果你可能想不到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 第六章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 第十二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