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父子,实同陌路”-南怀瑾的家庭子女关系
一、台湾儿子说“名为父子,实同陌路”
这不是我说的,出自其台湾儿子南一鹏所写《父亲南怀瑾》一书的作者自序。拷贝下原话:
父子的情分不是子女出生就完成了的,是需要经过传授与承接才能够体会的。传授须有心,承接必有能,否则看似有缘,却是无分;名为父子,实同陌路;许多家庭中父子的关系仿佛若是。子若不教,就是授者无心,自然父子情薄;学而不解,就是受者无能,纵有门第书香亦枉然。
这句话出自序的第三段,而第一段是“父亲,两个字,看似普通,因为人人必有;叫着困难,因为不是人人都有。”第二段说的是西方心理治疗理论,有语“想要了解自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父母”。这三段都不长,骨伶伶的拔地而起,破书而来。
我前几天写了篇“南怀瑾是个人物”,侧重讲了南怀瑾年轻时的选择就异于常人,有志求道,而不恋家,也提到他自己讲的一句话,吃喝嫖赌有一不会的不配做他的学生,有南粉不痛快,留言质疑。其实我这文是隐含着说的,我的本意还是赞扬他的志在求道与传道的,但是昨天重翻他的传记资料,补看了他在大陆的儿子南小舜写的家族传记《人生路漫漫——南怀瑾家族三代的人生浮沉》,想法真的有了改变。再重翻《父亲南怀瑾》,发现这么重要、信息量巨大的自序我以前看时竟跳过去没看,台湾儿子明明白白写在其父传记自序里的话,比大陆儿子还直白多了。前面为什么没看这自序?因为书正文看起来基本客观理性,虽无浓烈情感,也看出有一些事是没说的,但前者以为或因传记文体,最好如此,后者以为身为儿子,有的事有所避讳,也属正常,就没多想,就忘了这自序。
南怀瑾大陆台湾有过两次婚姻,前妻王翠凤,后妻杨晓薇,育五个子女,大陆两子,台湾两子一女。大陆婚姻结在1934,台湾婚姻结在1949初到台湾的第一年,而这两个婚姻都不好说存续期。大陆婚姻中,夫妻在南32岁以前生活在大陆时就总共只在一起待过不到两年,49年南只身去台,婚姻就悬在那里,名义上一直存在着,1990年夫妻俩还见过一面,但再无交集,在家养育两个儿子侍奉老母几十年的王氏被接去台湾,在台湾待了十来天就自回大陆了,据说南曾留她一同生活,王氏谢绝,后死于2009,期间南在大陆功成名就,并于2004年回大陆定居,所居的江苏吴江太湖大学堂(南回国兴建)离老家浙江乐清也不远。台湾婚姻中,杨氏1973年赴美国看望生病的儿子,从此没有回来。南怀瑾1988年因政治原因离开台湾,去到美国生活了3年,而几种传记资料上对二人有无来往无任何记载,多半也是各不相扰,尽管他们的两子一女也都居美。这个妻子死于2011。这些细节,第一次看他传记资料时我都没看到,只是感觉到他不太恋家。现在也是专门才查到的。
大陆儿子南小舜〈人生路漫漫——南怀瑾家族三代的人生浮沉〉写的三代是祖父南仰周、其父南怀瑾、他自己这三代。我第一次看南传记资料时看了这书的最后一节有关太湖大学堂的官司部分,因去年看南传记资料时我是边看边上网查的,一查就是这个官司,及另两种流言,最大的,也是围绕着南怀瑾的根本争议,是南怀瑾是不是骗子,其次是有关其个人生活、私德的,一是南怀瑾与女弟子,二是南对子女是不是刻薄。与女弟子这种流言我深感其无聊,而实际上网上也没有具体内容,早被清网清干净了,书中更不必说,我也并不想追查,这个马上就丢了。
与子女则是我关心的,这种事可能是确实的,人们喜欢拿名人的男女事件造谣传谣,且南女弟子众多,但儿女不同。在〈父亲南怀瑾〉中我以为我看到了,南一鹏说,他们作为儿子想见父亲,也要像别人一样需要电话预约,并提到一件事,他在美国的弟弟南国熙来到太湖大学堂,需交食宿费,这个确实辣了人的眼睛。大陆“半个弟子”练性乾所著〈我看南怀瑾〉是一本难得的有接触有观察有头脑有客观的书(总体评判南氏的书,我以为这本最可参考,胜过专门学术批判,当然更胜过各种吹捧),此书中也讲过一件事,南在美国的女儿带着外孙来香港看父亲,南丢着他们不问,只管跟来客聊天(南家每天门庭若市天南海北),练当时就在场,提议说,先生领他们下去院里转转,我给你们拍个照?南置之不理,练尴尬。其后吃饭,这女儿和外孙也没有上正桌,在别桌吃。这件事也辣眼睛。南小舜自己的事我也浏览到了一件,〈人生路漫漫〉中说,1988年,南怌瑾移居香港之后,因主动赞助修建金温铁路,马上成了大陆方面的重要引资对象,一次南小舜陪同温州市领导去港见南怀瑾谈引资事,那是分别40年后第一次见面,父亲交谈中让儿子写一份招商邀请函,儿子写了两页,父亲大为不满,嫌其啰嗦,“当众不耐烦地说:‘这么点事情,怎么啰啰嗦嗦的讲不清楚,重写。’让我十分尴尬。”最后修改成半页才得完事。这是对时隔40年、对自己的只生不养的儿子的初次见面的态度。这件事也让我心里心里郁闷。
我以为我看到了所谓南怀瑾对儿女刻薄寡恩的表现了。有不?有。这是两个儿子、也可说是两种儿子不约而同的话。但综合考虑到南氏的事功与巨大影响,他与社会信众,与他的弟子门生之间那种无障碍的史诗一样的交流,他宏扬文化、助度众生的宏大愿心,我愿意把这事淡放一点,暂置而不论也可。我写前一篇文“南怀瑾是个人物”虽意有不尽若有微言,其实从根本上还是赞赏他的。因为上述的事情,要说多严重,好像也不是,属于可以强调也可以忽略的事。两个儿子为父作传,提到这几件事时,也都是提是提了,强调的没有这种处理。
二、大陆儿子的隐晦回忆:13岁时母子三人去台湾投奔父亲,被遣送回家
昨天把〈人生路漫漫〉前面部分细看了下,我这个基本上赞赏的立场一下倾覆了。
书的第三章“1950年在台湾”我上次浏览时忽略了,竟没注意到。南怀瑾在大陆的两个儿子原来在1950年就到过台湾,找到了父亲!1949,南怀瑾因担心大陆将来的无神论而去台湾,是一个人去的,转个年的1950年,其父南仰周因不堪生活重负,托海峡间做生意的人将南小舜兄弟母子冒着危险偷渡到了台湾基隆,南怀瑾去台后的落脚地。因船小,人是分两次到达的,母亲王翠凤和次子南小舜先到,大两岁的大儿子南舜栓两个月后到。但他们在基隆过了才8个月,50年8月份却又三人回到了温州,而回去的原因,书中只字未提,这是什么缘故?
这章共十五小节,前面部分讲了在台湾生活的若干情形及一些见闻后,最后一小节题“隔不断的两岸情思”是这样写的,前几段接着讲台湾方面情形,最后一句“也因为被繁华的情景所陶醉,天真幼稚地以为,自己的前程从今天起将不像往昔那么艰难尴尬,有那么多的困苦难堪在等待着我了。”接着下来,忽地转到了大陆的祖母思念我们,倒过来补写他们8月回温州家后才知道的祖母这几个月的艰难情形,名之为“隔不断的两岸情思”。接下去第四章“艰难穿行的日子”是讲回温州后两幼儿、一寡母一寡祖母的“艰难”的,开篇即是他们母子三人8月回温州原家敲门时祖母的错谔反应,接着就是叙述以后的艰难,于返回大陆的原因只字未提,这上下文我反复看了几篇,是一字未提。总体看一下,回温州老家之际所谓“隔不断的两岸情思”,就是扯了个蛋,拉了个帘子,把不堪的关键事件遮掩过去了,而又强烈提醒读者注意这里有个遮掩。现在我们来分析下这个遮掩了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据〈人生路漫漫〉,南在儿子妻子到后买了个二室一厅的榻榻米房子,“房子虽小,内部装修却很雅致、舒畅”,还雇了个女佣帮助王氏料理家务,看起来,初到的待遇还是不错的。至于这房子是给谁买的、父亲是不是跟他们住在一起,书中所述含糊,没明说,但又详写了家中“门庭若市”、每晚都有官僚商贾到家里谈天交往、他们兄弟俩泡茶送水,“如同茶馆里的小二”这种场面。
这涉及到南怀瑾去台后二次结婚的时间。我们知道,南怀瑾1949到台湾后,又另结了婚,新妻杨晓微,这个二妻南小舜书中根本没提。台湾儿子南一鹏〈父亲南怀瑾〉书中也基本没提(即他自己的生身母亲),但查该书附录南怀瑾年谱,南与杨的结婚时间是1949年。杨原是吉林长春人,流落来台,一日南怀瑾居处附近小旅馆失火,产生一批难民,杨即“其中之一”,同年俩人结婚。
这就是说,前妻带二子到基隆时,南已另组家庭,他50年买的二室一厅榻榻米房子是另外安置了他们母子三人。这样,南小舜书中的“家里”每天“门庭若市”,兄弟两个端茶倒水“如同茶馆里的小二”的叙述,就很有意味了。似乎是,这个父亲,将这个原本的家庭,当成了外宅,且在在这里举行他的社交活动,拿儿子当了店小二。当然南小舜书中肯定没这么说。
相反,南小舜书中多次强调他们那时多么见了世面开了眼,看到了都市的繁华,以为找到了父亲“以后不必再吃苦了”这种叙述,充满了孩童的憧憬,让我们审视整个事态后,百味杂陈。书中也平允地提到父亲送他上了学(哥哥因晚到两个月,没赶上开学时间而没有上),给他们的零花钱算是比较多,也提到自己的调皮,外面惹了事回“家”不敢说这种事。那时他自己13岁,哥哥南舜栓15岁。
这一章中极重要的是第四十二节“祖父的远见和教诲”,在叙述自己年少无知调皮事后,书中突兀地出现一段祖父的“教诲”,拷贝原文如下:
在我将要离家时,祖父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又在我耳边响起。“知子莫若父”,家中长辈看着孩子长大,许多事情,都能料到前面。回忆那些教诲,熟知我和父亲秉性习惯的祖父,对我到了父亲身边后父亲的态度,以及我可能会犯的错误都早已料到,故而都教诲在了前面。可惜我们这些孩子明白过来的时候,却又总是在犯了错之后。
比如,祖父在临行前曾对我说,你去台湾和父亲一道生活,他是没多少工夫管你这些小事的。你要自己管好自己,珍惜美好的前程,刻苦读书、好好做人,举止言行要真正有礼貌,切不可任性耍赖、空虚自满。你父亲给你钱多钱少都要节俭着用,不可孟浪乱花。须知身无分文,会寸步难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都要给自己留下余地,不可将就马虎,进退才有次序。
知子莫若父,他是没多少工夫管你这些小事的,你父亲给你多少钱要省着花,须知身无分文寸步难行,这是什么意思?孩子出门,长辈叮嘱,这是极正常的现象,可是现在他们投奔的是自己的亲父亲!按道理,是要相反的叮嘱才稍有理,孩子去祖父处,父亲这样叮嘱才对,其实在一个有温情的家庭里,这都生疏了,但且不说这个高级要求。这书书是倒过来的,祖父叮嘱孩子,仿佛孩子投奔的是一个远亲。且有知子莫若父,叮嘱的内容细到了,或是生疏到了这种程度。
然后后面的事就没说了,讲了几节台湾见闻后,插入了南怀瑾与人谈生意,讲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是南怀瑾生平介绍文字中必提的经营“义利行”海洋运输公司事,租了三条船,请人经营出海贩运茶叶,途中被国民党溃兵征用,血本无归。但南小舜书中比其它普通介绍文字多了一个重要信息,这公司的本钱有3000俩黄金。这是他“调集全部家当”汇集的。在南一鹏书中,完全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当然,一个原因可能是那时南一鹏还没有出生,有无其它原因不知道。南小舜的家族传记,则告诉我们这个重要信息,南怀瑾初到台湾,是很有钱的,这在我看过的所有其它资料中都没有提,相反,那些书都强调南到台湾后的困窘,55年抱着孩子写〈禅海蠡测〉的场景。另据贾丹华〈南怀瑾年谱及其他〉,南氏在49年初到台湾就在家中“设账授徒”,与国民党大佬、富商多有交往,这与与南小舜书中所记相符。母子三人一到就另买了二室一厅的“雅致”房子且雇了女佣,本身也是说明。还有,与南在台的第二个妻子的来历也相符,杨是他收留的“难民”之一,这个叙述各种南氏材料上是一致的。他能收留难民,自是经济充裕。这说明,南怀瑾在四川修道的十年,也积聚了相当财富。这应当是闭关出关渐渐有名之后的事,此处且不说。
南小舜书在这一章里还以似普通笔墨又似含有深意地描写了“父亲”说话办事干脆利落的特点。前述与人谈生意一节中就突出了这点。一四川旧识来邀他续做生意,南干脆地拒绝了,说了一大段话,节录一段:“说实话,我没有想做生意的意识……(以前)我和你合伙,一切都由你个人一手抓到底,也无须等待两人意见统一的麻烦,你做决断即可。如果经营不当,生意赔了,血本无归,我亦不想讨回那本钱,也不追究责任,咱们就一了百了。但是,如果发生资不抵债的情况,那负债的部分,我也不承担补偿责任。咱们有约在先,生意开张后各自履行,互不后悔。”客人走后,儿子问父亲为什么这么回绝,父亲笑着说:“相逢太突然,离散也属自然。这是前生的情,还是今生的缘?问谁谁答得出。”
前段话干干脆脆,不假思索,一步不留,后句答又有那么一种凉丝丝的斩截意味。看了这段话,猜测母子突回温州的原因事,我总感觉作者记录这段话似乎是有深意的。
叙述这件事后,就是母子三人突然回温州了,没有一句话交待原因。结合其它事件,联系上下文,南一鹏书中所记,南一鹏书的自序,完全可以猜测得出来发生了什么事。应当是:南氏船运公司破产后,经济较前紧张,不太宽裕,也许可能还有大陆来的儿子又调了些皮,他就直接叫他们母子走了。送回给温州的老母亲,而他自己去过另一个家庭去了。这时温州老家是什么情况?孩子们的祖父即他自己的父亲,在送走南舜铨上般来台湾后,自己也离家出走,到山上“清修”不管家事了,家里只有孩子们的祖母、他自己的小脚老母。这个情况大儿子来基隆后是讲过了的。他把13、15岁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小脚女人送回给另一个更老的小脚女人,他自己的妈,而自己跟新妻子过二人世界,然后写〈禅海蠡测〉。
三、40年后,见面就训斥自己没有养育过的五十岁儿子
这样一个父亲,完全颠覆了我此前对他总体上的好感。他的学术瑕疵我是可以接受的,他不是讲学,他传播的是一种信念,这本身就是贡献,坦率说,他的其它生活细节,即使真有点什么问题,我肯定会减少了些尊敬,但不会颠覆,但对未成年的子女如此,这就不能接受了。这过了下线,让我们想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后来不就是讲这个而暴出大名吗?如果这是成年子女,且这子女本身有问题,这样做当然没有问题,但这两个孩子才13、15岁,且他原来家庭的情况他自己是知道的,他自己的父亲南仰周是经商的,在当时大陆空气下,日子难过,正是因为过不下去,才送他们母子三人来台投奔。果然南小舜母子三人回温州不久这祖父就在他离家避居的山上庙里被逮捕,1957年死于狱中。田地没收,祖父入狱,敌对的环境,一母一妻,两个小脚女人,带着13岁15岁的两个孩子,你让他们怎么过?但他毫无犹豫做出来了。我们体味下南小舜书中“知子莫若父”这句话。看了南小舜书后,南怀瑾高大的传道形象,我感到有点坍塌。那么他毕生发的那些大愿,传播的传统道德,至少对他自己个人来说,意义在哪里呢?
当然,这是他三十三岁做的事,后来或有反思和改变,自己也在继续修道中得道了。但从两个儿子在他95岁高龄去世后给他写的传记中流露的情绪来看,似乎儿子们的感受并未改变。再提一下南小舜书中记的1988年父子分别近40年后去香港见这位父亲中发生的那件写邀请函的事,这位七十一岁的父亲,对着自己抛弃了四十年的已是五十二岁的儿子,大加喝斥。仍是干干脆脆,毫不犹豫。这时他已是向天下布道了。
从1950年被父亲遣送回家到1988年再见面,这漫长艰难的40年中,南小舜书中另记了一事,1972年,“突然收到父亲从印度尼西亚的来信,并附汇港币300元,折合人民币116元,另汇购货券价值50元。来信没几行字,大概的意思,在他乡都好,不要挂念他。收到钱后,按三份平均分配,分别给舅公、祖母、母亲及家用。”南小舜说,他当时根本就不愿回信。
网址:“名为父子,实同陌路”-南怀瑾的家庭子女关系 http://c.mxgxt.com/news/view/291961
相关内容
人物志|“杀父之仇”:南怀瑾的奇特“家庭”南怀瑾是“大师”还是“骗子”?北大教授:文盲才看他的书
南存辉缅怀南怀瑾:不学习曾被训斥“财迷”
有关“南怀瑾现象”的往事与随想
突破父女关系:从陌生到亲密的成长之路
南怀瑾如何指导你获得好姻缘,南怀瑾的婚姻观与婚姻建议
饱受质疑的大师南怀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庭老公与陌生女子十指相扣?300亿大亨名副其实!张庭:家里都是钱
大师南怀瑾,精通儒佛道,临终前一个月自言:“不留了该走了”
【珍贵资料】南怀瑾老师传授药师咒与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