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者:西方世界应当欢迎“与众不同”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4-12-20 04:22

  导读

  历史上欧洲学者关于中国的诸多论述中,有的将中国理想化或妖魔化,也有的尽可能客观看待中国,但没有人掌握全部真相。近年来美西方与中国之间的对话变得愈发困难,主要挑战之一在于如何处理彼此的文化差异。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文化差异性令西方难以适应,但这不意味着应将中国视为一种威胁。相反,中国为世界提供了新观点和新机遇,多元文化理应受到欢迎。

  作者:凯利·布朗 (Kerry Brown)

  伦敦国王学院中国学教授

  中国研究院院长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近年来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对话变得如此艰难。社交媒体和其他平台上每天都充斥着各种争斗。在英国,我惊讶地发现,那些就当前局势输出最响亮、最笃定见解的人,反而是对情况了解最少的人——政客、记者和自媒体作者,他们对自己所说的话似乎十分有把握,把非常复杂的事情变得非黑即白。

  我的新书《包含中国的世界: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后的世界政治》(China Incorporated: The Politics of a World Where China is Number One)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版的。这本书旨在阐明,为什么不能用简单的立场与论点来解释中国在现代世界中的地位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不仅源于中国在政治制度上与西方的差异——当然,这确实带来了大量挑战与难题,但我越来越发觉,在当前紧张关系的背后,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在发挥作用。

  2019年,我在撰写一本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书时,参考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作品。我知道他曾经写过关于中国的内容,只是以前从来没有仔细读过。我也想起伏尔泰也曾经在职业生涯早期对中国表示过赞赏。这两位对中国的认知是间接的,他们研究了在明朝和清朝早期传教士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利玛窦。这使他们了解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并在某种程度上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受此启发,我决定整理一部从13世纪马可·波罗时代到20世纪末由欧洲重要人物著写的有关中国的作品合集。因为我意识到,目前还没有一本以英文形式将这些重要资料汇集在一起的书籍。我挑选的思想家都是对西方主流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同时又对中国抱有兴趣的人物,例如现代社会学之父马克斯·韦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心理分析师卡尔·荣格、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黑格尔,以及卡尔·马克思。

  当我在选取几位作者的主要著作时,我明确地发现,无论他们的观点和立场如何,也无论他们是否亲自到过中国,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都认识到,中国这个国家是与众不同的。这种与众不同在他们的论述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就在于如何理解这种不同,以及如何解释这种不同意味着什么。

  在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和孟德斯鸠苦苦思索该如何理解有着悠久文明和独特世界观的中国,以及他们的家乡——基督教欧洲。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文学和哲学传统的地方,而且在过去200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的发展似乎与欧洲完全没有联系。

  当时清朝的治理体系引起了这些思想家的研究热情,但他们每个人的反应却截然不同。莱布尼茨试图从经验上理解这个体系的存在原因和具体运作方式,并思考如何解释其蕴含的世界观。与这种全面现实主义评估相反的是,伏尔泰在某种程度上理想化了中国人的做事方式。他将当时中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僚精英的做法,与他所看到的欧洲腐败制度进行了比较,其中罗马天主教会最令人发指。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而孟德斯鸠的观点与以上两人全都不同,他对中国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是负面的,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独裁、权力不均衡的国家。他还将这种专制主义与当时正在欧洲盛行,后来成为美国立国之本的的平等理念作对比。

  回顾这一时期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当年这三种不同的立场至今仍然存在:有些人将中国理想化,有人将中国妖魔化,有些人则介于两者之间,尽量给出客观的观点。当然,他们全都没有真正掌握全部真相。但欧美国家面临的现实是很明显的,他们依然要与一个“不同”的中国进行角力,他们要么认为这是造成紧张局势的根源,要么认为这是治国灵感的来源,但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莱布尼茨”来说,这或许是思考的原因。

  在编纂这本历史资料书以及另一本关于中国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书时,我得到的一个启示是,西方和中国一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彼此的文化差异。对于奉行多元主义的西方来说,这理应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崛起不应该成为一个大问题,因为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多元化的观点应该受到欢迎。

  当有一个新的国家站上世界舞台中央时,仅仅因为它的文化差异性,就令一些国家深陷无措,感到难以应对,这让我感到惊讶。中国的这种差异可能对我们来说有点难适应,但并不会构成威胁,我们都需要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这种差异。中国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它提供了新鲜的视角与观点。因此,即使在某些领域存在挑战和差异,中国也不该被视为威胁。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Vive la difference"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实习生秦迦勒、赵桐欢亦有贡献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王宏泽 ]

网址:英国学者:西方世界应当欢迎“与众不同”的中国 http://c.mxgxt.com/news/view/349350

相关内容

《咏春》英国首演大受欢迎 观众直呼:要“二刷”!
2011年5月,在英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受到王室的热情欢迎,英国女王设国宴款待,还邀请好莱坞明星助阵。美国总统与英国女王的共同点是[]A.二者都是政府首脑B.二者产生方式
英媒:中国大熊猫在英国获得明星般欢迎
2019年女足世界杯抽签结果:中国与德国、西班牙、南非同组
【学术名家讲坛】张英进:中国电影的跨学科研究
重磅|印学者:与美结盟还是中国?印度是时候睁眼重新看世界了…(下)
中国人最熟悉的“世遗”诞生!民俗学者解读→
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美国各界高度评价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强大的中国不需要西方盖章认证
中国的+世界的=至乐汇当代戏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