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星到演員,該撇去多少“秀”
原標題:從明星到演員,該撇去多少“秀”
“成為明星,是所有演員畢生的夢想。”這話聽上去沒毛病,但“演員”和“明星”,內涵和價值大有不同。
“明星”的屬性更接近商品,可以定價、炒作,也可以雪藏﹔而“演員”是一種職業,強調專業屬性,和藝術領域其他專業的從業者並無二致。舉個例子,畫家的畫作可以放到拍賣行作為商品去拍賣,但畫家可以被當作商品拍賣嗎?演員的作品,就是他們塑造的藝術角色。演員創造了一部部影視、戲劇作品裡的鮮活角色,並因此獲取與之相稱的酬勞。
另辟蹊徑的“多、快、省”明星生產流水線
資本世界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而表演藝術的特殊之處恰好在於——創作者、創作工具、作品的三位一體。精明的商人利用了其中的兼容性和模糊性:如果是擁有成名作的演員,就千方百計榨取其成名角色的品牌溢價﹔如果是尚無成名作的新人,就想方設法制造其個人顏值的商業價值。基於這樣的出發點,演員的私人生活也成了不可多得的“賣點”,被打包成一個個貼上“明星”標簽的大禮盒。資本世界並不在乎明星和演員之間的分野,隻把一切納入商品范疇進行計算,簡單粗暴,卻效益倍增。而演員一旦成為明星,往往意味著享受常人難以企及的紅利、承受常人難以忍受的壓力,品牌標價起起落落如同過山車。觀者羨慕明星的光鮮,卻難以體會演員身不由己的苦楚,明星和演員兩者集於一身,因此悖論重重。或許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勞動的異化”。
近年來,中國電視綜藝界競相推出明星真人秀節目。這些熱火朝天的演員“秀”場,除了讓資本賺得盆滿缽滿,對整個影視行業的發展來說卻無甚裨益。因為,透過各種演員“秀”的眼花繚亂,可以觸及的真實質地,還是一條另辟蹊徑的“多、快、省”明星生產流水線。何謂“多”?影視寒冬,拍片不易,檔期充裕的演員們走馬燈式轉悠於各個真人秀劇組,好不熱鬧﹔何謂“快”?那些已擁有作品和名聲的資深演員,自帶IP和話題。那些剛出道的年輕演員,自帶顏值和粉絲流量。明星真人秀節目以“紀錄手法”之名,行“碎片化剪輯”之實,結合當今觀眾熱衷的在線短視頻瀏覽習慣和熱門話題導入方式,快速傳播,毫不費力﹔何謂“省”?選取討巧的場景,輔以簡單的腳本,綜藝制片不必如影視制片那樣大動干戈,集大量財力、人力和技術,花長久的時間,去完成一部作品。
真正有意義的表演探索過程被忽略了
明星生活類真人秀,在觀眾的目光裡漸已失去新鮮勁,產生了審美疲勞。如今,流行的節目是演員競技類真人秀。值得肯定的是,《演員請就位》《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等表演選秀節目,努力強調演員這個職業的專業屬性,較為真實地還原了職業演員的藝術創造過程。觀眾的彈幕評論,也同步見証了這些演員表演秀節目對演員職業屬性的看重或追求:“演技這個原本模糊的概念,如今有了更清晰的專業分解。”“演員這個原本神秘莫測的職業,再也不能簡單地形容為‘老天爺賞飯吃’,它需要文本解讀、情感體驗、身體記憶以及藝術實踐過程中的不斷試誤……歸根結底,演員操持情感邏輯,用身體語言探索人性世界,專業精神貫穿始終。”“這些節目也同時展現了演員現有的職業困境和職業訴求。”或許,觀眾終於可以鬆口氣了:演員們在真人秀裡“務”起了“正業”,再也不用開餐館、游山玩水、帶孩子了……讓“明星”回歸演員本行,這是節目的核心看點。
一般來說,演員本行的正常工作狀態,約等於80%的排演加20%的秀。演技的提升、角色的深入,建立在日復一日的排演之中,而導演“講戲”和演員“試誤”這兩個環節,則是專業性的集中體現。如同滑冰運動員一圈一圈地試滑,滑道上的印痕才是“深入”的証據,這一過程本身其實是枯燥的,且並不適合“秀”。《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中設立的“創作間”和《演員請就位》中的“排練廳”,著力於體現表演創作中最珍貴的專業排演環節,但為了回避表演創作本身的“枯燥”過程,作了一定的壓縮和改造。《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中,排練環節更似節目的點綴,且重點鋪陳演員抱病工作的敬業精神。相比較而言,《演員請就位》的優勢在於“導演講戲”,體現了陳凱歌、李少紅等著名導演的專業素養,通過他們在排練環節的分析解釋,為觀眾普及了諸多表演藝術的專業知識。但平心而論,該板塊並未充分展現演員的表演創作及試誤過程。
在許多演員競技類真人秀中,有機性的表演被降格為演員的排名淘汰賽:某些評委反復強調其認為“正確”“唯一”的表演方式時,其實違背了表演創作本身的“不確定性”。節目的競技規則,將原本作為一個整體的“對手戲”降格為“對手PK”,演員隻能服從這樣的規則,而真正有意義的表演探索過程,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於是乎,原本應當承擔80%比重的專業排演環節縮水為20%,並讓位於明星“秀”場:精心制作的海報、場景、服裝、燈光、音樂、攝影等,証明了此類節目的關注重點所在﹔而隨意的規則、模糊的標准、出人意料的淘汰和中選結果,無非是為追求反轉效果的某種節目設計套路﹔至於明星導演評委的那些語錄,則登上了各類話題榜單,在各類網絡平台上持續發酵。最終,許多表演選秀類節目遮遮掩掩、迂迂回回,還是落入“秀”的窠臼,不能免俗地高挂“明星”招牌。畢竟,包裝售賣“明星”的商業模式實在太具誘惑力,難以抗拒。名演員、名導演、名作品所帶來的“名氣”,依舊是值得重復消費的IP內容﹔和演員個體隱私相關的話題,依舊是值得反復咀嚼的煽情要素。類似“我要成名”“我怕名氣不再”等各式雞湯,依舊濃釅地流淌於節目的裡裡外外,既讓熒屏裡坐在待選席的演員心情激蕩,也讓熒屏外懷揣“明星夢”的觀眾心生向往。
認同與理解,唯有立足於演員職業的本位
當“成名”和“成為演員”混為一談時,大家可能會忽略一個尷尬的問題:演員為什麼會在這個“秀”場?演員的專業訴求難道不應當傾注在一部部優秀的影視、戲劇作品中嗎?我們不禁要問:能不能別再把舊時的作品掰碎了、揉爛了,反復消費?能不能還優秀演員真正的舞台、全新的劇本、貨真價實的開麥拉?或許,這才是李誠儒在《演員請就位》中“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的痛點所在。
放眼世界,娛樂行業被資本市場裹挾,演員受制於行業環境,競爭激烈,並非中國演員才會遭遇的職業困境。2019年6月發表於《自然通訊》的一篇論文,選取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nternet Movie Database)中列出的1888年到2016年的所有電影電視節目中,匯總了約240萬演員的職業生涯數據。數據顯示有90%演員處在失業狀態。69%的男演員、68%的女演員終生隻參演過一部戲。筆者曾親眼所見,曼哈頓中城的高層樓宇設有密集的鐘點排演室,夜晚燈火通明,聚集了一大批勤奮排練的待上崗演員,他們白天的職業或許是餐館招待、公司職員。隻有持續的訓練和不斷的面試,才有可能幫助他們獲得一個寶貴的演出機會。歐美、日韓等文化產業發達國家的演員行業競爭均激烈異常,而正是千千萬萬的“待選”演員在大浪淘沙中奮力搏擊,才成就了戲劇、影視行業金字塔頂尖的演員陣容,使其優質屬性得以保証﹔另一方面,不斷出現的優秀演藝作品,刺激了更多新生代演員如源源不斷的活水,注入這一人才蓄水池。
必須強調的是,要想建立演員人才的良性選拔機制,絕不能仰仗五光十色的“明星”秀場。以美國為例,百老匯、好萊塢是“明星制”的濫觴之地。制片商當然深諳“明星”產品的銷售之道,但經年累月的磨礪之下,全行業已形成較為健全的藝術培養和審美評價機制,使得“明星制”並未陷入劣幣驅除良幣的態勢。在“專業主義”導向下,行業大體遵循“演員—代表作”認定機制。“明星”倒像一個榮譽桂冠,要保持這一桂冠,須不斷有光輝的作品履歷和專業獎項加持。相比之“明星”桂冠的水到渠成,演員的自我養成反倒更為重要。一般而言,處於上升期的專業演員,為保持藝術創作的新鮮度,會主動規避過於頻繁的出鏡場合或與自身形象不符的廣告,尤其是那些持續炒作以往角色紅利的包裝手法。他們深知,上述種種對於演員的成長,有顯然的負面效應。
當下國內各類明星綜藝節目的繁榮,反襯的正是行業的黯然景象﹔“流量為王”的炙熱局面,顯現的正是造成這一景象的症候所在。當青年演員黃宥明在節目中質疑“流量至上”的行業頑疾時,陳凱歌的回應頗顯無奈:“資本控制下的市場……想用流量明星就用。”但他最后仍強調:“演技是最重要的!”這句話並非簡單的安慰,而是道出了演員職業生涯的立身之本。
盡管,表演選秀綜藝節目試圖向觀眾吁求對演員行業的認同和理解,但缺乏優質作品的底氣、缺少職業素養的淬煉,這一吁求難免顯得空洞而蒼白。真正的認同與理解,唯有立足於演員職業的本位。或許,中國的文娛行業應該撕掉一層層“明星”的包裝紙和彩帶,撇去一場場五光十色浮沫般的“秀”,才能去偽存真。即全行業編、導、演通力合作,潛心講好中國故事,彰顯專業精神,回歸職業初心。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网址:從明星到演員,該撇去多少“秀” http://c.mxgxt.com/news/view/359770
相关内容
從明星到演員,該撇去多少“秀”貴州少先隊員線上對話杜富國兄妹
演员扎堆真人秀现象之反思:从明星到演员,该撇去多少“秀”
明星代拍産業鏈:從行程跟蹤到代拍吸粉牟利
四大導演縱論“演員” 馮小剛:演藝圈被“偶像文化”給害了
偶像“錯位”,應該深刻反思
香港影星張耀揚在京吸毒被拘 網傳涉嫖警方未証實
明星祝福視頻産業鏈曝光 包括楊冪等127位藝人
明星虛假代言終身不得從事廣告薦証
演技類綜藝節目呈現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