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陈寅恪长女忆父亲:他不愿当学术明星

发布时间:2024-12-21 04:05

作者:颜雪  来源:天府早报  时间:2013-08-16

    陈流求自诩为“很普通的一名医生,现在是一个很普通的退休老太太”。从医近40年的她在成都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工作,直至1992年退休。退休后的陈流求每天看书、上网、看新闻,和亲友摆摆家常,享受属于自己的一份平静。

  不为人知的是,陈流求还有另一重身份——国学大师陈寅恪的长女。从陈流求口中,我们找到陈寅恪先生的一些“影像”……

  开栏语

  钱钟书、陈寅恪、胡适……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很多大师的子女却因机缘巧合留在成都,继而成了地道资格的“老成都”。这些不一样的“老成都”在这里又有怎样的记忆和故事?天府早报记者寻访在成都生活的大师后代,听他们讲讲历史,拾起历史的碎片。

  选择

  一只眼上课的父亲

  钦慕过理科 终选择文史

  陈寅恪早年游学多国,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都有他的身影。偶尔陈寅恪也会向女儿们说说自己早年留学的情形。“父亲从小身体就差,留学那会没什么东西吃,便当里就是一点酱萝卜,偶尔也就是一点很腥的鱼。”陈流求转述陈寅恪刚刚到日本游学的场景。

  那是1902年的春天,陈寅恪随长兄陈衡恪东渡日本,自费到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就读,那年他只有13岁。“最初父亲是对理科有兴趣的,他想学学物理、数学之类的。”但陈寅恪最后选择的还是文史,陈流求说,“(父亲)后来还是觉得,中国人研究中国人的历史比外国人更占优势,外国人毕竟要先把中文学好才行。”

  1943年,陈寅恪夫妇带着三个女儿躲避战乱来到成都,在燕京大学任教,先后在陕西街、华西坝居住。早在1937年,陈寅恪的右眼已经视网膜脱落,但一只眼上课的陈寅恪没有助教,备课、批改都是独立完成。

  那时候成都天气大多阴天,为了省电白天不会开灯,光线并不好。“那时候,在小的油印格子上,父亲的眼睛已经没办法把名字和分数一一对应了。”陈流求曾帮父亲在一旁负责登记成绩,再口述给陈寅恪复查。

  家教

  对女儿开明的父亲

  不管学什么 逻辑要严密

  1953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陈流求被分配到重庆610纺织厂。因丈夫在成都,1961年陈流求从重庆回到成都,进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工作,直到1992年退休。

  在家接受采访时,84岁的陈流求穿一件黑白格子衬衣,看起来端庄大方。“陈寅恪长女”的名衔在现实生活中早已淡去,“我是很普通的一名医生,现在是一个很普通的退休老太太。”退休后的陈流求却并不落伍,除了看书,她有时还会上网,“收发一下电子邮件,和外地的同学、亲戚朋友交流信息。”

  除了学习临床医学的陈流求,陈寅恪的二女陈小彭学习园艺,小女陈美延学习化学,与文史都不沾边。“父亲对我们很开明,”陈流求说,陈美延曾考虑过学习历史,但陈寅恪劝告,学历史必须超过他本人,不能超过就不用学了。

  陈寅恪对孩子们惟一的要求,是通过学好数学培养逻辑思维。“他要求我们不管学什么系,数学一定要好,逻辑思维要严密。”

  风格

  不愿当明星的父亲

  不自我评价 拍照都不多

  学术研究相对“冷僻”的陈寅恪,却至今在学界掀起热潮,已出版的关于他的书籍超过2000本,2011年三联书店出版《陈寅恪集》,更是掀起一阵“陈寅恪热”。对这种热潮,陈流求表示:“我父亲在生前,特别不愿意当学术明星,甚至连拍照也不是很多。作为后人我不方便评价。”

  网络上流传着陈寅恪“《全唐诗》十万首倒背如流”的说法。“这个我不敢说也不清楚,”陈流求说,“《全唐诗》每一首是不是都倒背如流我不太清楚,但父亲记性很好。”平时陈寅恪也会教教女儿们唐诗,但主要尊重学校老师的意愿。

  很多名人对陈寅恪的评价都很高,包括梁启超、吴宓、傅斯年。但在陈流求印象中,陈寅恪从来没有自我评价过,“我也没有听到过他本人说过什么自我评价。”

  采访实录>>>

  父亲原打算写写自家的事

  记者:陈寅恪怎样向你们解释“恪”字的读音?“恪”字在字典上念“ke”,但在陈寅恪名字中约定俗成都念“que”。

  陈流求:父亲没有向我们解释过。我们家里从小都是念“que”这个读音。伯父陈隆恪、叔父陈方恪都是念“que”。我们从小都听惯了,所以也没有单独解释过。

  记者:为什么陈寅恪著书只用繁体竖排?

  陈流求:父亲生前说过,他的一切作品无论是诗词还是文史,确定出版物都要繁体竖排。父亲曾经说过,繁体字和简体字解释的意义不完全一样,有一些东西我们看不懂需要查阅《康熙字典》。一直以来父亲看的书、学习的知识都是用繁体字呈现,他觉得有些简体字不能代表那个意思。

  记者:《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的最后一部作品,原本他还打算写点什么吗?

  陈流求:原本父亲还打算写写我们家里的事,关于祖父、曾祖父的情况。刚刚开始动笔没多久,“文革”就来了,从此搁笔。这就是未定稿的《寒柳堂记》,依然被收录到了《陈寅恪集》当中。

  大师名片>>>

  没文凭的清华导师

  通晓二十余种语言

  陈寅恪 (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江西省义宁州(今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民国初期,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被聘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齐名。通晓20余种语言,先后在日、德、法、美等国求学的他,却没有一张大学文凭。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提法,被无数知识分子奉为毕生践行的“圣典”。

  大师评大师>>>

  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梁启超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傅斯年

  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吴宓

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址:国学大师陈寅恪长女忆父亲:他不愿当学术明星 http://c.mxgxt.com/news/view/382419

相关内容

陈流求忆父亲陈寅恪:他不愿当学术明星
陈寅恪和傅斯年的关系如何?
从曾国藩到陈寅恪到蒋孝章: 一个跨越三朝五代的家世与圈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回忆陈寅恪先生季羡林 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
季羡林与陈寅恪的交往
陈寅恪去世时季羡林老泪纵横,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吗?
论交三世旧通家——山阴俞家、义宁陈寅恪家和荷叶曾国藩家儿女事
无一纸文凭,却被誉为“三百年一遇的奇才”,陈衡恪凭什么?
唐寅与他的绘画艺术
田余庆 罗新:思想与境界:学术的生命——田余庆先生访谈录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