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结句是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美人和名将都是承载人们心中无数浪漫幻想的人物。历史长河中也不乏有这样的传奇人物,项羽虞姬,蔡锷将军与小凤仙,张学良与赵四小姐。这样荡气回肠,给我们留下无数绮丽而又梦幻的爱情故事。更是有很多一代美人早早陨落,给历史徒留一抹倩影,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一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美人—徐来。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1909年正是处于晚清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国力衰微。也正是在这一年徐来出生在了上海,小时候家庭贫困,所以13岁的徐来就进入了一家英商蛋场内打工,补贴家用。本以为自己的人生轨迹可能只是做一个打工妹,平平无奇。在这个小工厂中安度此生,未曾想徐来家境却逐渐好转,她也得益于此,有机会去学习自己喜爱的歌舞。而这个决定也改变了她此后的人生轨迹。
就这样18岁的徐来考入了黎锦晖主办的中华歌舞专科学校,并在毕业后加入了明月歌舞团,此后她凭借出众的美貌,聪明机灵的个性,成了歌舞团中当仁不让的“台柱子”,经常奔走于平津宁汉等大城市,也会随团到南洋一带演出。这为她收获了一定的名气和关注,也帮助24岁的她获得了出演电影《残春》女主角的机会。走上大荧幕的徐来一举成名,标志的身材,精致的五官,优美的舞姿,为她赢得了“东方标准美人”的称号。
美人如花隔云端
正值有声电影兴起之时,徐来事业一路顺风顺水,她一度名声极盛,甚至和胡蝶,阮玲玉等人齐名,名垂影史,她也是新中国第二个拥有私人汽车的人。当之无愧的民国第一名媛交际花。徐来一生中经历过两段婚姻,她的第一任丈夫是主办歌舞学校的黎锦晖。然而两人之间有着18岁的年龄差,徐来名声在外,钦慕她的人自然不在少数。而伴随名气的不免有非议。年龄的鸿沟,加上各种真假难辨的非议,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多,最终分道扬镳。
徐来的第二任丈夫是经杜月笙介绍认识的唐生明。唐生明出自将相之家,家世显赫。他还曾是黄浦军校第四期学员。是湘籍赫赫有名的人物。金风玉露一相逢,便盛却人间无数。两人就这样坠入爱河了。徐来向黎锦晖提出了离婚,纵然黎锦晖感叹戏子无情,两人的婚姻终究走到了尽头。这个新时代的勇敢女性,选择了为了爱情义无反顾的道路。
最是人间留不住
婚后两人的生活也算的上美满幸福。但面对日益紧张的国内形式,唐生明作为国民党高级官员,总要有所作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逢乱世,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国民党为了获取汪伪政府的情报决定派唐生明打入敌人内部。就这样徐来不得不被带入这旋涡之中。两人就这样深入虎穴龙潭,当唐生明把这个重大的决定是徐来伏在床上嚎啕大哭,这预示着他们平静的生活将被打破,这注定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稍有不慎便会丧命与此。但也别无他法。
唐生明为了获取敌方信任,在南京,上海结交亲日权贵。行事风格高调招摇,挥金如土。这番所作所为受到了广大爱国人士的批判。其兄唐生智将军更是公开在报上发表声明与他脱离关系。在此期间,徐来一直伴其左右,夫妻互相合作,传递了大量有用的情报。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方损失。中国有个老话:一个坏男人的身后一定有一个或几个,与之匹配的坏女人。这期间纵然有无数的谩骂委屈,甚至是众叛亲离,也只能忍辱负重。
抗战胜利后,唐生明身份才被公开。两人得以沉冤昭雪。夫妻才得以团聚。期间徐来还受到情场浪子胡兰成的骚扰。徐来不得不远离社交场合,带着孩子远走他乡。1956年,唐生明和徐来决定举家迁回北京。凭借这抗战时期做出的贡献,唐生明获得了中国国务院参事的职位。生活的既体面又可以衣食无忧。他们都以为终于雨过天晴,一切艰难困苦总算度过了。却不曾料到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那个特殊时期,两人过往经历本就不简单,在那个风声鹤唳的时期果然无法幸免于难。两人双双被捕入狱。
日复一日的批斗,遥遥无期的监禁。这位东方标准美人却没挺过来。一代芳华就此离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到唐生明活着走出监狱,就听到了这个噩耗,“她是个难得的好女人”,他一遍遍向孩子们重复着,仿佛她还在一样。
逝去韶华去莫留
逝去韶华去莫留,漫伤林下失风流。作为新时代女性,她无疑是成功的典范。她从打工妹到享誉全国的影视明星,个中艰辛,自然是困难重重。她率性单纯,冒着各种非议也要毅然决然的追求爱情。即使她向往平凡女人普通的生活,而生逢乱世,她还是选择了民族大义,她利用自己的芳名,游走于权贵之中,结交各种权贵太太,努力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情报。即使是受到世人的唾骂与误解。她还是坚守着内心的执着。国难当头,为伤痕累累的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个前半生都游走在名利场之中的女人,初心未改,后半生洗尽铅华,陪伴家人。支持丈夫回北京,即使是饥荒时期,他们还会尽自己所能接济朋友。这是怎样的风骨情怀。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透过历史的余温,我们还能依稀窥见美人的风骨神韵。然而那些真正打动我们的是这份势均力敌的爱情带给我们的向往。是她身上的那份家国情怀。历史不会忘记对她有过贡献的人,这是对奉献精神的呼唤,每个人都有离开这世界的一天,然而我们的精神和品格却不会褪色,反而在时光的打磨下历久弥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