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项敏
于中义
认出来没有?这位演员叫于中义,他就是电影《小兵张嘎》中的热心、诙谐的游击队员快板刘。
“快板刘”讲的俏皮话逗得嘎子直乐
于中义在《暴风骤雨》中扮演肖队长的搭档张营长,后来升了团长。而肖队长由于参加地方土改,失去了一次晋升的机会。 所以直到他完成任务回到部队时,还是个营级干部。这说明肖队长不是为做官,而是为革命,高风亮节。
下面,我们还是来看看这张《暴风骤雨》的剧照吧,这是于中义在战斗中与于洋教导员在研究战场形势。
如今再说于中义这个名字,能记得他名字的人恐怕不多了。尽管他在自己的演艺生涯中,拍片众多,演技精湛,可是因为多数是些小角色,且时间久远,大家对他的记忆,也逐渐模糊。
其实他演的角色还是十分精彩的,只是因为他始终不红,所以很容易被大家所忽略。无论如何,于中义也是北影的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至少比现在的一些所谓大腕要强得太多。
他表演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生活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特别接地气。不装、不做作。这跟现在很多只会在镜头前“装酷”和“耍帅”的演员,有着本质的区别。
于中义表演风格的形成,与他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都有很大的关系。在他演电影的那个年代,在我国的银幕上,还是非常抗拒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的。这种情况在50年代特别明显,到了60年代,电影开始走向浮夸,但还能忍受。等发展到今天,那就不用再提了。
于中义是如何走上银幕,成为电影演员的呢?
说起来,于中义也是一位老革命。他1929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在他16岁那年,考入了华北大学戏剧系。毕业后他先是进入中央实验话剧院做演员,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后,因为需要大量的演员,尤其是适合扮演“工农兵”形象的演员,而24岁的于中义无论形象还是气质都非常适合演农民,于是就将他调了进来。
进厂后不久,他便在老艺术家陈强、凌元的带领下,进入到了《一件提案》剧组,在其中扮演二兴这个角色。
尽管这是于中义从话剧舞台表演第一次转而演电影,但他的表演却很自然朴实,一点也没有话剧腔和舞台痕迹。电影拍完后,人们发现,于中义非常适应在镜头前的表演。
《一件提案》中的二兴
这里解释一下,话剧和电影在表演要求上的区别。
话剧由于是在舞台上演出,演员在台上表演时,嗓门要大,动作要夸张,才能让坐在后排的观众也能听清楚对白,也能看清楚演员的动作。而对演员的表情,后排观众往往是看不清楚的,那就更要借助演员的动作和声音来表达剧情。所以,话剧也可以被称为“有表演痕迹”的艺术。
而电影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电影可以将演员的动作和对白放大,清清楚楚地展现给观众,特别是演员面部的表情,可以通过特写镜头让观众看得一清二楚。所以电影表演强调的是“没有痕迹的表演”,这是电影演员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电影演员在镜头前表演时,你不能让别人看出你是在表演。一进入拍摄,你就不是自己了,你就是影片中的角色本人,表演得越自然、越贴近生活越好。
大明星庞学勤生前在电视机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一句名言:你在镜头前千万要注意,你就是电影里的那个人,不能演自己,你要是演成自己,那就完蛋了!
举一个例子。大明星王晓棠的演技是大家公认的,但很多人不知道,她其实是被导演林农给“骂”出来的。
王晓棠是唱京剧出身,话剧表演就够夸张了,京剧表演比话剧表演还要夸张。王晓棠拍的第一部电影叫《神秘的侣伴》,在拍摄中,她很自然地将京剧的那套表演带到了电影拍摄中,时不时的还喜欢来个“亮相”,这一下可把导演给“惹恼”了,被林农给“骂”得狗血喷头。就这样,一边拍,一边“骂”,一边改。最后,导演“骂”完了,电影也拍好了,一个电影明星也诞生了。所以说,说王晓棠是被“骂”出来的电影明星,出处就在这里。
所以说,因为于中义第一次上银幕,表演就很自然,没有受到话剧的影响,这才说他非常适合镜头前的表演,天生是一个拍电影的料。
于中义长相很端正,但在众多的帅哥演员中不算出众,因此他没有成为银幕上的“英俊小生”。而他天生的淳朴豪爽的气质,使他非常适合塑造农民形象。因此这之后,在北影、长影拍摄的众多影片中,他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农民。而于中义所演的农民,也算是一绝。
首先,他在外形上,与真实的农民大哥非常接近。其次,他在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无论是赶大车,还是种庄稼,动作都很娴熟专业,就跟刚刚从地里走出来一样。
这主要是因为,那时的演员非常重视真正的生活体验,要演劳动的场面就真的会劳动,而不是装装样子。所以于中义在扮演农民之前,先要到农村中实际生活一段时间,和农民兄弟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才会把农民演得那么真实可信。
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于中义不用化妆,把农民的衣服往身上一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农民大哥。
1956年,他在《扑不灭的火焰》中,扮演被蒋三救下的曹铁柱。在这部电影中出现的人物众多,但于中义的表现却非常抢眼。尽管铁柱不是主角,但在几场重场戏中,于中义都较好地体现了铁柱那刚直不阿的性格,令人难忘。
坚贞不屈的曹铁柱
1958年,他又在陈凯歌老爹陈怀皑执导的《山里的人》中,出演了大洪一角,同样神形兼备。
1959年,于中义参加了彩色故事片《林家铺子》的拍摄。他在影片中扮演一个很小的角色,就是那个被林老板(谢添饰演)忽悠着买帽子的农村青年。这一场戏几乎没有台词,但单单一个戴上帽子照镜子的动作,就令人难忘,显然,他为拍好这场戏,在拍摄前下了不少功夫。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红旗谱》这部电影中。这部电影汇聚了崔嵬、赵联、俞平、鲁非、凌元、葛存壮、安震江等众多明星,于中义只是在其中扮演朱老忠的儿子大贵,虽然台词不多,但却不容易被人忘记,因为他又被抓了。就你这付表情,不抓你抓谁?
长着一张被抓的脸
因为你态度不好,天生一个被抓专业户。
1960年,于中义又和俞平一起主演了《耕云播雨》。在片中,两人搭档演兄妹,配合默契。这一次,于中义又不知道跟谁扛上了,一个叉腰动作,令人印象深刻。此后,每次说到于中义拍的这部电影,浮现人们眼前的,就是这么一个形象。
又想抓我?我还想抓你呢!
1963年拍摄的《小兵张嘎》,于中义扮演了一个诙谐幽默的游击队员快板刘。为把戏演好,他花了大功夫,学了一手打快板的绝活。所以,他在这部电影中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他的快板。
但遗憾的是,拍完《小兵张嘎》后,于中义正当盛年,正是创作的巅峰期,可十年浩劫中止了他的演艺道路。直到1976年,他才又重新开始演电影,这时的于中义,由于历经沧桑,已经青春不在,开始显出老态了。
于是,他开始在谢添等人的带领下,尝试干起了导演工作,同时也继续演电影,在电影《如意》中,他和陶玉玲搭档,演一对夫妻。
1986年,57岁的于中义和妻子孙凤琴一起执导了《祖国T细胞》这部带有悬疑色彩的电视剧,由郭允泰、张连文、郭振清等人主演。然后,他又执导了《良宵血案》、《明宫三大案》等影视剧,他对悬疑判案题材的作品很感兴趣,拍起来也很拿手。
说到于中义的夫人孙凤琴的名字,可能大家都不熟悉,但她的银屏形象可能比于中义还有名。她就是在杨洁导演的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扮演黎山老母那位老艺术家。她可是把那个贪吃好色的猪八戒给结结实实地修理了一番。
孙凤琴也是个老资格,1954年就登上银幕,在《妇女代表》中出演角色。她不仅是国家一级演员,而且还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曾为张国荣担任过台词老师。
于中义和孙凤琴伉俪,在北影厂兢兢业业地干了一辈子。特别是于中义,虽然总演配角,但我们从他创作的银幕形象中可以看出,就算角色再小,他都能将他演活。他的案头工作做得很细。他在银幕上所扮演的基本上都是农民形象,带有统一的精明又淳朴的特点。但人物与人物之间,在性格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基本上都能做到人各有貌。
这里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安震江也演的是一些小角色,却给大家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呢?除了演员本身的因素之外,恐怕与角色本身也有点关系。前面说过,演反角可塑造的空间比较大,演员可以比较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演技,演正面人物,剧本给演员提供发挥的空间就很受限制。
很不幸的是,由于于中义长的是一付好人模样,所以他演的都是些正面人物,不可能有太多个人发挥的空间,再加上他演的又都是小配角,所以尽管他本人很努力,但如果有力使不出的话,那神仙也没办法。
于中义参演过的电影有《扑不灭的火焰》、《东风》、《林家铺子》、《红旗谱》、《耕云播雨》、《牛角石》、《如意》、《一叶小舟》、《人生》及电视剧《搏风击雨》、《闪光的奉献》。
执导过电影有《一叶小舟》、《七品芝麻官》、电视剧《水莲曲》、《搏风击雨》、《大地之鹰》及话剧《兵临城下》、《箭杆河边》、《归来》等。
老爷子2004年因病去世,享年75岁。
于老前辈一路走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