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观察 医学人文教育一堂备受追捧的医学人文课

发布时间:2024-12-22 10:42

原标题:人文·观察 医学人文教育一堂备受追捧的医学人文课


《心灵点滴》影片中的场景:帕奇医生在医院通过手偶表演逗病重的患儿们开心。

□本报记者 高艳坤

我们常说,人文是医学的另一只翅膀,没有人文的医学是没有灵魂的。但是,在中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似乎一直处于“找不到感觉”“找不到位置”的尴尬状态。因此,如何讲好医学人文课程,做好医学人文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各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王岳教授开设的《医学人文、法律与电影赏析》选修课程一经推出就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追捧。那么,是哪些因素赋予了这堂课如此神秘的力量?围绕医学人文教育,王岳教授还有哪些感悟和思考?接下来,请跟随记者的视线走进王岳教授的“神秘课堂”。

“汉特·亚当斯(Hunter Pach Adams),我们觉得你的方法缺乏艺术性……你公然抨击我们沿用多年的医疗制度……但是,我们认为你希望完善现有医疗体制和理念,努力增进他人生活品质的初衷是好的,我们赞赏你对患者的爱……你身上带着一把火,我们希望这火能如野火一般传遍医学界……”

在电影《心灵点滴》的末尾,医学专家们终于认可了帕齐医生的情绪治疗方法和治疗理念。专家语毕,听证会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掌声来自在座的专家学者、围观的医生护士,更多的则是来自被帕齐医生温暖和疗愈的患者们。

电影放映结束,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王岳教授按下开关,教室的灯亮了,灯光打在医学生们的身上,一切都出奇得安静。男生大多仰头靠着后面的课桌,女生们则前倾着身子歪头托腮,他们默默地盯着教室前方的屏幕,沉浸在电影《心灵点滴》的情节之中。

走进影片,走进患者疾苦

以上是9月21日晚,王岳教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楼给临床研究生们开设《临床医事法》课程的一幕。用电影赏析的方式为医学生上课,是近年来王岳教授用“情景教育”来拓展医学人文教学的一种尝试。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医学生或临床医生们走进影片的情景和角色,对患者的疾苦产生更多的理解和共鸣。

王岳教授介绍,开展医学人文“情景教育”的灵感最初源于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王一方教授的著作《白色巨塔——电影中的生死、疾苦与救疗》,而哈佛大学教授阿伦·斯通则给了他在大学这一严肃殿堂开设电影赏析课的勇气。阿伦·斯通教授的《法律、心理和道德:透过电影的探讨》是哈佛大学最抢手的研讨课,透过电影,阿伦·斯通教授带领学生们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们更大限度地展示天赋和能力,并找到了一种增强学生探讨对其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的能力和方法。

再联想到传统医学人文教育中授课内容偏重理论、课堂缺少互动对话、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的问题,王岳教授开始着手收集与医学相关的经典影片,尝试为本科医学生开设电影赏析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又针对临床研究生开设了《医学人文、法律与电影赏析》选修课程。自2017年至今,该课程已经开展了3年,与同学们分享了12部电影。

课程选取的电影大多是以患有不同类型疾病的患者(肿瘤患者、精神障碍患者、艾滋病患者、儿童患者等)为主人公,目的是让医学生更加理解不同患者的特点和需求。通过电影中的情节和情景,让学生们从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的角色不知不觉间转换到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角色中,从而对患方的生活处境和身心状态多一些理解,并借以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临床工作。同时,在总结这些课程的基础上,王岳教授还主编出版了《电影叙事中的医学人文》一书,供更多医学生阅读和学习。

除了自己讲授外,电影赏析课程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顾晋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唐丽丽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陈倩教授和齐建光教授等临床医生与同学们一起观影,并展开对话和讨论。从授课后的调查问卷结果看,学生满意度达到100%(比较满意13.64%,非常满意86.36%),其中认为课程内容非常有趣、有帮助的占97.73%。

“我从不备课,因为我每分每秒都在备课”

虽然只是短短两个多小时的选修课,但是王岳教授的授课内容非常丰富。除了放映电影赏析片段,他还旁征博引,用很多古今中外的人物、故事和案例去讲授。因此,尽管课程安排在晚上,但现场的学生们精神饱满,不露一丝倦色。

比如,他会通过介绍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台湾,以及近些年的印度发生的医患纠纷事件来讨论医患关系的历史发展规律;通过讲述中古欧洲十字军东征的历史来阐述医患之间的信托关系;通过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人类的第一台心脏外科手术完成者路易斯·雷恩的故事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成为杰出的医者;通过文艺复兴三杰的艺术作品讨论同行协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命题。他甚至在课堂上讲了一段郭德纲的相声段子,来说明医患之间互相尊重的重要性。

那么,将如此丰富的内容凝结为一堂引人入胜的医学人文课,需要在课前付出多少时间、精力来准备呢?王岳教授答说:“我从不备课,因为我每分每秒都在备课”。他解释道,当你真的热爱这份教育事业,就会时刻想着自己的课程。例如看到影片《狼图腾》,就会马上想到借此向学生传递敬畏自然的理念。课程就像一棵大树,备课就是用日常积累的点滴为大树添枝加叶并使之不断丰满的过程,“功夫花在平时,其实并不辛苦”。

在讲授《临床医事法》课程中,王岳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和学生讨论人文精神。这似乎已经成为他教授医学法律相关课程的固定模式。用王岳教授的话说,“如果没有人文精神来引领,法律就成了一个机械的工具,它非但不能很好地解决医患矛盾,还会使医患关系变得更糟”。

多年来,王岳教授在做大学老师的同时也在兼职做律师。但是他表示,自己做了十几年的律师,却越来越没有成就感。因为他发现,“医疗诉讼从来没有赢家,都是两败俱伤”。“被告的医生,无论胜诉或败诉,都会产生心理阴影,恐惧病人,恐惧职业。”在王岳看来,即使是被告席上的医生,也大多是善良的。十几年的律师从业经验让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往往是由于一些因交流不畅产生的误解,使得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变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医患冲突。”因此,近年来王岳教授将更多精力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事业中。他说:“虽然我是卫生法学的老师,但是我的目的绝不是培养会打官司的医生,我们要培养不会被告的医生,培养更有温度的医生。”

不难发现,大学中的医学人文教育做得好不好,学生们爱不爱听课,其实和老师的授课水平、风格等息息相关。说到这里,王岳教授说出了他的担忧。现在,在国内的医学院校中设立一个专门从事医学人文教学、科研的学院显得很奢侈,绝大多数医学院校都不大舍得在这方面投入。不仅如此,在很多医学院校,一个教师可能要同时负责医学伦理、医学史、医学法学等多门课程,这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阅读、反思和对话,缺一不可

当天课程最后,王岳教授为同学们留的作业很特别——请每位同学为自己写下墓志铭。

“希望以此引发学生们的思考,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不只为了赚钱,做医生的更是如此。”王岳教授说,医学人文教育就是要帮助医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他引用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关于“教育本质”的一句名言说道,“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王岳教授认为,要想真正提高一名医学生或医生的医学人文素养,阅读、反思和对话三点缺一不可。他指出,现在的医学生的阅读习惯存在问题,他们大多不爱读书,只爱看论文。然而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除了专业水平之外,还要广读好书。因此对于自己主编的《电影叙事中的医学人文》一书,王岳特意加入了一些小心思,封面色彩非常饱满,内页也是彩色印制并精选插入了很多富有感染力的电影镜头截图,希望能吸引学生们静下心来读完。其次,反思对每个人的成长都很重要,反思才能进步,相反则只会带来满腹指责和抱怨。第三,医学人文教育还要对话,要让学生开口说话,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启发学生们的思考。

在当晚的课堂上,王岳教授请学生们分成两组——医方和患方,围绕孙文斌杀害杨文医生事件展开了激烈讨论。其中患方代表站在患方孙文斌的角度重新还原了事件发展过程,“我是孙文斌,今年五十多岁,初中毕业就不再读书,干过很多杂活,家庭经济情况一直很拮据……”。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医学生们在谴责孙文斌的暴行之余,又对他人生中的不幸遭遇、他对母亲的孝心,生出了些许理解和同情。此外,还进一步引发了医学生们对我国现有医疗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和医院管理等多方面的深入思考。

最后,王岳教授总结道:“医学人文”不是知识,所以无法讲授,也不是能力,所以无法锻炼。“医学人文”是一种感悟,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共鸣,在内心世界由内而外地产生一种与人文精神趋同的价值观。而医学人文教育应当就是引导学生逐步去感悟并最终形成这种价值观,因为这オ是一名医生必备的素质,也是一名医生“永不被告”的关键。

《心灵点滴》医学生观影感言

种甲:在医学院教授眼里,人生的终极意义在于救人性命。为实现这一使命,医学生需要在严格的培训中形成摒弃面对患者的自然情感,以纯粹技术至上的精神施以精确治疗的习惯。曾经的迷失青年帕奇认为这种状况需要改变,在医学院的实习生涯中,他逗孩子们欢笑,他扮作天使为绝症患者祈祷,他帮助绝食的老太太实现儿时的梦想,他和伙伴们照顾那些被社会遗忘的人们。他拥有最好的成绩,他拥有最专业的技术,他能够解除患者的病痛,然而让他与众不同的是,他拥有对患者的爱。

梁金博:电影中帕奇向大夫描述他的病情时,精神科大夫表现出的冷漠与高傲对我触动很深。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必须有怜悯之心、爱人之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患者着想,而不是简单以大环境太差作为借口。医生不仅应当提供诊疗服务,更应当注重患者的整体就诊体验。这要求医生不仅专业知识过硬,同时也要有高超的与人相处和沟通的能力,取得患者信任,使其以轻松的状态与你交流,这样患者才能得到最佳的医疗服务。

解满江:“医务人员行医的目的是救治病人,医务人员最大的敌人是疾病,医务人员最重要的本领是救人技术。”——这是20世纪60年代教科书上的答案,也是我们刚刚进入医学院时大多懵懂学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看完影片,内心被深深触动,我想,或许这样说更合适:医务人员行医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减轻甚至消除痛苦,医务人员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变得冷漠,医务人员最重要的本领是学会通过适当的途径来达到救治的目的。疾病本身不是救治的目标,我们要救的是人。(以上内容节选自王岳教授著作《电影叙事中的医学人文》)(高艳坤)

网址:人文·观察 医学人文教育一堂备受追捧的医学人文课 http://c.mxgxt.com/news/view/414512

相关内容

医学人文视角下的医患沟通
南大医学美容教育学院
【北大医学人文讲堂第120期】Wolfgang MASTNAK:音乐治疗的疗效及潜在机制
医学生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报告(医学人物访谈报告范文)
医药市场营销论文
西安经开第十四小学新任语文教师过关课剪影
受到“追星文化”影响音乐教育才兴起的吗?国际学校为何重视艺教育?
李士金中国文化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袁编误读司马迁原文以权势名人提携获得知名度
《中国教育报》:农村高中“名人文化”校本课程育人实践
医美文化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