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看理想节目 看理想
最近,“打工人”又火了,就像其他的网络用语,迅速席卷了整个互联网。不止各种辛苦劳作的上班族在使用,就连穿3万元一件外套的明星,也贴上了“娱乐圈打工人”的标签。在某些语境下,还被赋予了“今天打工人,明天人上人”这样的奇异用法。
不知道这个用语的起源,大家却都自然而然地接受和使用着它。就像已经被广泛接受的词语“社畜”和“搬砖”一样,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它切中的是一个现代社会的症结。
几乎在所有的行业领域中,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效率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一边被时代的速度所裹挟,一边又被内心的欲望所深深驱动。
看理想从节目里挑选了四个切面呈现予你,希望能简要梳理“打工人”背后的劳动关系的源起、思潮与当下的所处。
四位看理想主讲人,杨照(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从“打工”这种关系的起源——《资本论》谈起;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为何会出现巨大的贫富差距;徐贲(人文学者、著名作家)在《工作与时日》里看到,劳动是如何从高尚变得卑下的;最后,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提供了一种社会学视角,给予在这个现代齿轮下所有“打工人”的一种关怀和思考。
01.
打工人的命运,马克思早就看到了
本来一种工具,是为了服务特定的人或特定作用的,但从量变到质变,它的地位越来越高,高到最后反过来了——是货币,是金钱,以及由货币跟金钱脱化而出的资本,变成了主人。
——看理想主讲人
杨照
《资本论》描述了一段人类历史上极其特殊的时期,人类历史之前绝对没有出现过的,资本主宰了人类社会。在马克思去世了之后,他对于资本主义的描述仍然有效。直到今天,我们基本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依照马克思的概念,资本和工业化密不可分,而工业化所形成最基本的一个现象,那就是生产者无法拥有生产工具。
在人类历史绝大部分的时期,一直到18世纪的欧洲,比如农夫的锄头、工人的铲子,绝大部分的社会生产工具都是由生产者所拥有的。
蒸汽机发明后,蒸汽的力量得以替代人工,接下各种机械和技术发展了,在那个时代极其新鲜的东西,称之为机器 (machine)。这是庞大的、不依赖人的力量,是由科学所驯服的,能够运用自然力量的特殊生产工具。
有人先累积了一定的货币,将这些货币拿去投资、建造相对在那个时代庞大且昂贵的机器,就变成了最开始的工业资本。
它们极为昂贵,运用机器的人却没有足够的财力可以拥有这些机器,这就产生了生产者和生产工具分离的现象。马克思明确地把这种人称之为劳动者或者是劳工。
劳动者不是制造产品,把它用来交换生活所需,而是贩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这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生活的形态,这也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跟社会的现象,也是资本主义的第一个关键因素。
原来的工匠,用自己的生产工具去生产。可到了工厂里,工人在运用机器,却失去了主宰机器的自由,不能决定要如何运用机器,更不能决定要用机器去生产什么。
劳工没有自主权,只能够在别人的规定和命令底下去出卖的劳动力。在这样的制度底下,劳动却又占了生活当中绝大部分的时间。也就意味着一旦变成了一个劳动者,绝大部分的时间,人是作为手段的存在,而不是作为目的的存在。
马克思作为一名哲学家,他非常关怀人的“目的性”,人为什么活着和存在?
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活着,概念来自于康德。但马克思在这种全新的人类生活形态下,在“工作”这一领域上,给予了这个抽象概念不同的定义。
马克思的答案是,人可以决定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而不是倒过来被所造物而决定。
落实在生活上,马克思要我们去思考,什么时候我们是作为自己而活着,什么时候我们又是作为一个劳动者,也就是为了要换取能够活下去的资产而活着?
这个时候,我们就不是严格定义底下的完整的人,因为不是作为一个目的而活着,而是变成了一种手段,拿着自己的生活去换一些其他东西。
这种作为手段的存在,对马克思来说,就是人的异化。
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的结构底下,依照马克思的预言,既然没办法为自己而活着,就不会去追求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他们的生活状况,必然是每况愈下越来越庸俗、粗糙。
《摩登时代》里,工厂的老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不断地强迫流水线工人加快工作速度,甚至连食物都强迫喂食。资本家只是购买劳动力,可换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资本家跟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比奴隶还要糟糕。在这种关系下,资本家只需要在意,作为一个劳动者,明天会不会回来继续提供他所需要的劳动力。
这是一个临界点,对资本家来说,最好的情况维持让劳动者有吃有喝,睡觉之后,明天能用同样的形式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工作。他给予的工资,用这种最低的限度来安排,这时候他就可以取得最大的利益。
资本家不会去在意,一个劳动者在劳动力以外,所有其他的东西,不会在意他们的生活,更不会在意他们的心灵。
在这种制度下,为了要能够最大化价值增生,就必然破坏了劳动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基本上所有一切的可能性,就使得劳工粗鄙庸俗,让劳工不思不考,不会去追求生命上面任何有意义,可以让自己活得更丰富的东西。
02.
穷人更加穷,而富人更加富
穷人靠劳动挣钱,富人靠资本挣钱。穷人埋头苦干,富人善用杠杆。
——看理想主讲人
聂辉华
最近经济学领域的热门书籍,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皮凯蒂(Thomas Piketty)所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他利用全世界多个国家300年的收入数据,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最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逐渐扩大,很快会变得更加严重。
简单地说,就是穷人更加穷,而富人更加富。
为什么?原因之一,就是穷人靠劳动挣钱,富人靠资本挣钱。
从经济学理论上讲,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要素贡献,一是资本,包括机器、厂房、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体现为货币或金钱;二是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关键在于,由于资本的回报率超过劳动的回报率,因此主要依靠资本赚钱的富人就会变得更富,而主要依靠劳动赚钱的穷人当然就会更穷。
皮凯蒂指出,资本可以买入、卖出,理论上还可以无限积累,比如一个人的资本可以到达富可敌国的程度。
使用资本挣钱的企业主、投资者和股东,可以通过银行借款、股权融资、公司上市以及其它方式,将别人的资本集中在自己手里,实现积少成多,然后再利用资本的规模效应,投资到收益率最高的行业去,这样通过“借钱生钱”的方式,就可以不断放大自己的财富。
反过来,大多数普通人,包括农民、工薪阶层以及白领,只能使用自己的劳动来挣钱。
跟资本相比,劳动在挣钱方面有三个缺陷:一是投入有限,没法突破24小时的极限;二是缺乏规模经济,普通人不可能调动大批劳动力投入生产,除非是资本家;三是很难从一个行业转移到最赚钱的行业,毕竟每个行业都有进入壁垒。
《疯狂的外星人》原因之二,穷人埋头苦干,富人善用杠杆。
资本可以流通、积累,从而具有放大效应。用契约理论的话来说,就是敢于向别人借钱,善于利用债务契约。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用未来的钱办现在的事。而单纯依靠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是无法做到这点的。
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奈特(Frank Knight)教授,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里,他提出,企业家敢冒风险,善于抓住商机,从而赚取超额利润。那些不敢冒风险的人,只好给企业家打工,获得一份无风险的报酬,也就是工资。
但很多穷人并非不敢借钱,而是很难借到钱,因此没法利用债务杠杆进行长远投资。
穷人借钱难,中小企业借钱难,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从契约的角度讲,债权人和借钱的债务人之间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用如何、项目盈利前景如何,都难以考量。
说句实话,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目前的融资体系显然是有利于富人,不利于穷人的。
一句话总结,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因为穷人本身害怕冒险,而是因为穷人的初始禀赋太差,冒险的机会成本太高。也就是说,贫富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客观原因导致的,而不是主观能力导致的。
03.
劳动是如何从高尚变得卑下的?
当有人将“劳动光荣”的说法运用在今天的世界时,我们更不应该轻易就相信。这样的说法在有的时候,只是一种讽刺和欺骗,用来掩盖不同劳动的性质。
——看理想主讲人
徐贲
在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对“劳动”的观念是极其分裂的。
一方面我们赞美劳动的光荣,另一方面我们心里其实看不起劳动,尤其是那种吃苦流汗,但是报酬很少的辛苦劳动。
但在古希腊时期,劳动确实是光荣的,赫西俄德在长诗《工作与时日》里记录。
古希腊农民付出辛苦的劳动让小麦增收,他们并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土地上运用某种耕种技术,也不觉得他是在从事某种职业,而是深信自己是在服从一种严格的人和神的关系法则。
比如,当布谷鸟开始鸣叫的时候,播种的季节就到了,祈求小麦成熟的时候能有沉甸甸的麦穗。农民在一年的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有礼数。
在这样的劳动体验之下,劳动者对神的正义是有信心的,这就是农事活动的内在精神。农事活动并不是一种想要通过技术手段获得实用价值的行为,确切地说它是新的宗教行为和体验方式。
人生产谷物,通过自己的辛劳和努力,得以和神相交通。人因为劳动而受到神的眷爱。
古希腊人这样看待农民的工作,我们今天是没办法做到的,甚至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只有在这种观念,只有在当时的宗教和生产力背景下,农业劳动才有特殊的意义。
反观今天,我们发现,农业劳动一旦失去了宗教特性,就丧失了它特别的尊贵地位,不再被视为善和美德。一旦变成这样,农作也就变成一种奴役性的低下劳动,甚至沦落为一种人身操控的政治手段。
现在,许多农民和劳工,无非是消耗体力,付出极大的劳动,但是最后得到的只是少得可怜的酬劳;这又导致他们无法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没有办法通过知识、技能来改善生存处境,所以他们不得不在卖苦力和贫穷之间一代又一代人恶性循环。
面对任何观念,我们都需要注意到它和实际情况的区别。当我们把“劳动分工”的说法运用在古代世界的时侯,必须十分谨慎,比如农民,他们从事农业劳动,并不一定是以此作为职业,可能是在完成一种宗教祭礼。
《暴裂无声》而当有人将“劳动光荣”的说法运用在今天的世界时,我们更不应该轻易就相信。这样的说法在有的时候,只是一种讽刺和欺骗,用来掩盖不同劳动的性质。
在现代社会,劳动的组织化和条理化已经十分发达了,也被看作是人类活动的唯一形式。但不管在哪个社会,都仍然存在着一些事实上的下等群体,就算人们对他们没有直接地表现出歧视,也还是会在心底里瞧不起他们从事的劳动类型。
在大多数人都在为工作奔波、忙碌的当下,在统治者和资本家眼里,许多劳动者只是那种和马、牛、骡子、毛驴一样的生产力资源。他们总是被欺骗利用,予取予求,但是从来没有被当作真正的人一样受到尊重。
虽然赫西俄德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远了,劳动神圣的概念也缺乏现实的宗教土壤,但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敬,仍然是我们今天的社会要向古希腊学习的内容。
04.
我们都在被时代的巨轮推着向前走
如果把世界比做一个巨大的工厂,我们都早已经成为这其中的一环,我们人类创造了这个工厂,而现在这个工厂的转速越来越快,我们几乎是被推动往前走,在这样麻木机械的运转中逐渐失去对我们自身的关怀。
——看理想主讲人
严飞
当然,我们必须还是生存在现代社会里。
我们往往无法摆脱《摩登时代》里查理的困境。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追求极致的效率,可是每天又必需做很多机械的、重复的、无意义的工作,从而越来越失去自我,丢失了自我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上文已经提到,从纯粹技术的观点来看,分工制可以获得最高程度的效益,但是,因为分工制追求的是工具理性的那种低成本、高效率,所以,它会忽视人性,限制个人的自由。
但是,如果社会为了效率,而不管是什么样的活动领域,都实行分工制,那么,这时候的人们,就是给自己建造了一个无处不在又无法逃脱的铁笼。这就是马克思·韦伯的经典论述——“人性的铁笼”。
其实,韦伯曾经做出过悲观预测。在他看来,过度的理性会给人类命运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世界被理性操控,一切都是由理性创造的,那么世界就会变成一个怪物,因为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已经不再是人。
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一个废物幻想着自己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样的困境?我们有没有机会摆脱过度理性的枷锁呢?
《摩登时代》可以说,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摩登时代”(modern times),无论是消费市场,还是大学机构,几乎在所有的行业领域中,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效率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一边被时代的速度所裹挟,一边又被内心的欲望所深深驱动。
如果把世界比做一个巨大的工厂,我们都早已经成为这其中的一环,我们人类创造了这个工厂,而现在这个工厂的转速越来越快,我们几乎是被推动往前走,在这样麻木机械的运转中逐渐失去对我们自身的关怀。
韦伯在宏大的历史维度上为我们展现了理性的变迁和理性对社会的影响,虽然听起来似乎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和愤慨,然而,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就这样消极地打发人生。
有时候,当我们作为旁观者,看看纽约、伦敦、北京、上海早高峰的人们,就会发现,一个个被蜂拥而至的人潮挤进地铁这样的钢铁盒子里,去到都市里钢筋混凝土的几十层摩天大楼中的一格,连轴工作一天,傍晚再从地铁中挤出来,回到小屋子里蜗居。
日复一日地运转,人们却依然奔波着,并且,愿意为这样的生活付出高昂的代价。
事实上,虽然理性危机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困在里面,陷入人性的铁笼之中,但是,能不能摆脱铁笼,也取决于我们以怎样的面目面对这个世界,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和策略。
欲望人生事,得失寸心知。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为了理想、自由,还是欲望?我们可不可以一边努力向上,一边实现真实的自我?可不可以救赎心灵,找到人性的本真,从而减轻牢笼的痛苦,达到人生的彼岸呢?
希望这些问题可以引发你的思考,选择跟着自己的热情大步走,而不再是麻木的被时代巨轮所推着往前走。
*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至看理想四档节目,内容有大量删减与调整,小标题由编辑添加完整观点和讲述请移步至相关节目收听。
⚙️ 相关节目推荐
《<资本论>及其创造的世界》
《用得上的契约经济学》
《西方思想3000年》
《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图片来源于《摩登时代》
原标题:《“打工人”迷思:我们何以成为社会的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