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思想和中医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4-12-25 00:39

点击蓝字关注四川社科院

即刻获取天府智库新内容

摘 要

“道”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医,在“道”的思想的不断发展演变下也深受其影响,取得了不断的发展。中医发展过程中所折射出的哲学理念和思想内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的思想可谓是星辉相映、不谋而合。尤其是道家思想与中医的关系,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融、互为印证。但有关中医存废的问题历来有所争论,21世纪中医的发展逐渐面临更多的挑战。以往有关“道”的思想多集中在道家思想的讨论上,而少有就整个“道”的思想从上古、先秦、汉魏、唐宋、明清直至20世纪的整个发展历程来进行观照的。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思想古今发展为主线,同时结合“道”在各时期发展过程中与中医的关系入手,详细深入的探讨“道”的思想发展对中医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道”的思想和中医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道”;道家思想;道教;中医;发展;

作者简介

肖妤,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 目录 ★

引言

上古时期“道”的思想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发展

汉魏时期道教的形成

唐代以后道教的发展

结语

引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释道三家文化思想占据主流的地位。三家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道”的思想文化又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它从天地自然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世界和理解人类活动,始终折射出哲学的光芒,对诸多流派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根本的影响。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仍然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这主要得益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诸多思想理论精髓,使中医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和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其中,对中医影响最大的要数“道”的思想,上古的原始论道,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汉魏时期形成的道教,都在不同层面上给中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源于在思想层面和意识层面的影响,“道”的思想所倡导的整体的、系统的和辩证的思维方式使中医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和诊治体系。

随着后期道教的发展和西学思潮的涌入,正统“道”的思想已渐渐模糊,为人们所误解。加之西医讲求科学的实证理论框架,对中医讲求哲学思想的理论框架有较大的冲击。这使得中医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但这不妨碍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目前中医存废问题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中医理论所依存优秀的“道”的思想需要正本清源。

正是因为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与“道”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其思想理论,还是实证探索,都深受“道”的思想影响,尤其是中期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发展更是意义深远。所以,本文接下来将从“道”的思想自上古、春秋战国、汉魏到唐宋、明清、20世纪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和讨论,探究“道”的思想在各阶段的发展对中医的影响,进一步思考“道”的思想和中医发展的未来。

上古时期“道”的思想起源

黄帝时期“道”的思想发端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相较于其他文化的发展,起源更早,历史更为悠久。其中人文思想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如对天地万物的认识一体同根,统一表现为“道”这一哲学内涵。所以,“道”所包含的概念和范围非常的广泛。看不见的形而上的思想理论可以叫做“道”,比如道的哲学思想;形而下的万事万物的法则也可以叫做“道”,比如养生之道。

正是这些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道”的思想,开启了我国人文思想的源流。这一时期,与“道”的思想相关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几个概念包括“天、地、人、神、鬼”,由此而形成的天道观和神道观等理论。人作为天地鬼神的中心,道又统摄所有,这些对后世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后期道教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其哲学思想,还是神仙方术,在不同层面上为中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上古文化距今历史遥远,大多已无证可考,但这无碍于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源的历史地位。无论后世的黄老学说,还是中医理论,皆源于此,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后世从“道”的哲学内涵演变出了许多中医的思想理论,如通过效法天地运行之“道”而创始出身心健康的中医养生学说、求医问药、方剂学、精神治疗和心理治疗等理论。这些理论奠定了中医的医理学基础,对中医理论后世的延绵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尧舜禹时期“道”的思想发展

在天、地、人、神、鬼几个重要概念中,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天与人的关系思考俞多。在尧舜禹的时期,道的思想也更集中体现在天道观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上。《尧典》中所记载的天人关系以及由此发展的天道观便是体现。

这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在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有了信仰和依靠。将注意力和思考方向集中到天地人和神鬼的关系中来,并确定天神人合一的思想,这使得中医的发展有了思想内核。无论是中医从整体进行观察诊治,还是顺其自然讲究天地人的调和,无不围绕这一核心思想进行演变发展。

夏商周时期“道”的思想演变

如果说尧舜禹时期对道的思考与探索是形而下的基于自然和事物本身,那么在夏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则更多的是将这种具体的知识提升为抽象的符号和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对于自然鬼神的淳朴认识也慢慢向政治思想转移,鬼神的概念日益强化,并为政治所用。

如我们熟知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五行、八卦等,则是经过抽象后的概念和法则。用这种方法在认识事物的同时,也满含着神秘的宗教色彩,而这对后世道家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道”有了属于自己的概念,有了一定推演的准则,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上古时期的感觉和认知。由此,所有的抽象概念和思想均可论道,道这一哲学思想概念得以彰显。

随着道的概念的日益明晰,使得中医可以借用这些概念来推演解释诸多医学方面的问题,比如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的“阴阳”、“精气神”等概念。这使得中医的发展间接的有了其理论基础,而这种理论基础不偏向于任何一个流派,而是根源于自然和人本身。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发展

“道”的思想历经上古多年的演变,主要集中在对天地人等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虽然有所发展,但其思考的范围和深度仍然非常局限,更谈不上和其他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并未形成一个强大而完整的思想体系。在社会不断发展和历史演变的推动下,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得到了突破性的转变,使得“道”的思想发展更进一步,道家思想得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思想交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老子发端,道家的思想体系在接下来的庄子和杨朱等发展下日趋丰富,加之包罗多家思想流派和天文医学等研究,使得后期道家思想逐渐融合演变为非同于一般宗教的道教。这一阶段道家思想的发展,可以说和中医的发展联系是最为紧密的。比如当时在道家思想之外,还有探求医学养生等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技之士”,他们求仙炼丹,欲求长生不老,这间接的开启了道教的重要思想之一——神仙思想的源头。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开始从更多不同的角度来探寻对长生之道、对生命之道和对万物之道的探求,这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道家思想的研究方式和思想内涵。由此,除了以往从天地人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考察道的规律的,还有了从人自身内在出发进行探索的,还有从炼丹问药的角度来寻求发展的。各神仙方士或是通过修炼丹药来调理身体进行养生,或是通过内在省化以求精神层面的解脱,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做出了诸多的探索。而这些不用层面的对“道”的探求与中医的主旨是不谋而合的。

由此可见,在主旨和追求上,中医的内涵和道家思想是同根同源的。这一时期,随着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日益丰富发展,对中医思想理论层面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种在思想理论层面的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道家思想非常注重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强调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三者共同统一于道,而又以自然为准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对此很好的体现。反应到中医的思想中来,就是在进行诊治时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来对待,而非孤立开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是“阴阳” 的哲学思想。道家思想讲究阴阳调和,正反两面相互映照。后世中医强调气是生命的根本,而治疗的过程就是调气的过程,通过“阴阳调和”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这种思想一直影响至今。这一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其思想理论体系也深受阴阳思想的影响,书中无论是对人体结构的划分,还是对病理病因的阐释无不透露出阴阳的哲学理论。书中所涉及的中医养生理论亦是如此,多以道家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讲究阴阳调和,以达到朴实自然的生命状态。

三是“精、气、神”统一于道的哲学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是围绕“道”这一抽象的哲学概念来展开的,而“道”集中表现出来就是“精、气、神”,其中“气”更是被看作生命的根本。道家思想中强调“道”生“气”,由 “气”组成万物,所以气不仅是生命之本,更是万物之本。而中医也完全借鉴了这一概念和思想理论,认为人体生命的本质就是“气”,“精”和“神”都是围绕“气”来展开的。中医所强调的养生之道也主要是养“气”,气调神和,可以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社会变迁引起的百家争鸣促使学术发展形成蓬勃之势,而道家思想在多方学术思想的交融下也日益丰富,对中医这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中,占据道家重要地位的神仙思想,一方面在促进了道家思想丰富和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也间接的促使了中医的发展。

由此,中医的发展一方面在道的哲学思想影响下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道家的神仙思想驱使的方技之士又在炼丹问药等实践层面迈出了新的脚步,这直接影响了接下来道教的形成。如果说道家思想为中医的发展奠定的是理论的基础,那么道教的形成则是为中医的发展打开了实证的道路。

汉魏时期道教的形成

秦始皇时期道家思想的延续

在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的影响下,其他诸子百家无不受其害,而唯独道家思想的发展得以延续。主要在于始皇帝为求长生不老,一方面寄希望于神仙之术,另一方面派遣五百童男童女求仙问药。这使得神仙思想的发展得以延留,同时在方剂和医药等方面的著述得以存留,这为中医养生观的发展以及汉代道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衔接过渡作用。

这一历史时期虽然短暂,但对于中医养生观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影响。秦以前,有关中医和道家思想主要表现哲学思想层面上的关联,更多的是理论上的探讨,这对于建立中医基础理论影响巨大。随着中医理论的日益丰富和完善,加上道家思想的演变,求仙问道以致长生不老的思想逐渐得以发展。这间接的促使了中医养生观的发展。虽然形式不同,但二者的哲学内涵是一致的,都追求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主张合乎规律、清静无为。

汉魏时期道教的形成

在经过战国时期了长达几百年的战争年代,汉初人们对于社会的祥和安宁急切期盼,汉高祖刘邦 “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又恰好吻合这一时代需求。道家思想中的黄老之学在执政者那里得以重用,并彰显其功效。道家哲学思想在政治中的运用,使其在今后的发展中相较于其他学术思想占尽先机,由此形成了一股崇尚道家学说的风气。事实证明,自汉魏以后,“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已成为历朝历代升平之势时的政治方针。到汉武帝时期,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仍掺杂使用道家的思想,可见道家思想影响之深远。

从东汉明帝开始,历经三国、魏晋的发展,直至北魏时代,道教才正式形成。随着汉明帝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与秦汉以来本土的方士在思想和形式上形成直接的交锋。集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为一体的道士在佛教的影响下也渐渐趋于形成一个宗教体系。加上东汉末期政治腐败混乱,勇武之士在道术思想的指引下组成宗教组织的形式各成势力;而有识之士纷纷求仙慕道、远离现实,使得神仙思想日益流行。诸此种种,促使道家思想在汉末、三国和魏晋时期得以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统一的道教组织。

祈求安定的时代背景和“内用黄老”政治环境为中医的养生学孕育了肥沃的土壤。汉武帝晚期对于神仙之事、修丹炼金之术的心向往之,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在思想方法上拓宽了道路。反映到中医的养生学里就是通过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等内修的方法来达到身体的健康和人生的至真至纯的境界。道家的神仙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的繁盛和神仙方士在魏晋时期的发展,使道家的神仙方术思想和中医的养生学得以迅速发展,而这些又共同促使北魏时期道教的形成。

小结

汉魏时期道教的形成过程中,其思想的演变主要汇集于两个主流:一是,由上古巫术咒语和图腾等精神符号而演变出的可以直接影响事物的符箓,由此形成的符箓派。更多概念的引入,直接丰富了中医的医学理论和诊治方法。二是,由老庄思想结合长生之道、修丹炼药等方术而形成的神仙思想。这间接的促使了中医养生学的发展。

在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风气的影响下,随着道家思想的不断演变汇集,加之佛教传入的影响,促使道家思想逐渐迈上宗教的道路。但此时的道教不完全单指道家的哲学思想,而是集合了道家的神仙方术以及法家、墨家和游侠精神,是魏晋玄学、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统一体。道家思想转身一变道教,使其内容和形式也丰富了许多,中医也在其“修身养性”“长生之道”和“求仙问道”的影响下发展了养生学,影响至今。

秦朝以前,儒道两家思想一体,经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脱颖而出。至汉魏时期道家思想在方术和神仙思想上的演变,而逐渐形成道教,从而有了和佛教对话的权利。至此,儒、释、道三家已各据其位,其哲学思想在接下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交融与演变。而中医在这种文化交融的环境下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在养生理论方面的发展。

唐代以后道教的发展

唐朝时期道教的发展

一个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伴随另一个事物的发展而发展的,道教的发展亦是如此。道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佛教进入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思想与政治的交融,促使文化的大力发展。从魏晋开始,佛教和道教互较高下,纷争不断。而正是这种较量,使得道教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思想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表现最为集中的就是其构成体系,由包含多个学派的道家思想转变为天人鬼神互通、天上人间一体的纯宗教的道教。而这种成体系的道教在南朝时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老庄的思想内核,神仙方士的学术,儒道不分的形态,在当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当然由此带来的与佛教的纷争也日趋激烈,这是佛教文化在输入我国后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结果。

二是,社会政治形态的变化。除了佛教输入的刺激,政治社会的变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民族的入侵,社会动荡,战乱频发,人们对于社会安宁,安居乐业很是渴求。在当时,道教的思想内涵是非常符合这一历史需求的。直至唐朝时期,社会安定,国力鼎盛。道教除了在之前打下的坚实的群众基础外,在政治上唐高祖也信奉道教,这使得道教获得了当权者的大力支持,有了和佛教一较高下的实力。

道教在唐代成为了正式的宗教,在政治地位上也和佛教相当,加之唐太宗提倡宗教信仰自由,使得佛道两教在争锋的过程中并未出现此消彼长的局面,而是逐渐合流。加上禅宗的兴起,更是汇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于一体,彼此间的增进益补,更是孕育了道教进一步发展的深厚土壤。除了道教的兴盛,值得一提的是晚唐时期新兴道教的代表人吕纯阳,他的思想内涵更贴近于汉魏时传统的道家思想,“八仙过海”等民间神仙传说都是以他为中心,影响甚远。

佛道两家的争锋使得中医的养生学在发展过程中得以汲取两家的营养,一方面受道家神仙思想和长生不老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受佛家因果轮回等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中医所特有的“顺乎自然”、“修身养性”的养生观。

唐朝时期兼容并包的政治思想文化发展,使得道教以多种形式得以发展。其中,以宗教形式发展的道教,在中医的养生学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同时其包含的念咒吐火等旁门左道也对后世中医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碍;除此以为,还有以传统道家思想发展的道教,这才是中医发展的思想内核和生命力所在。

宋元时期道教的演变

自唐以后,在禅宗发展的影响下,佛道两家的争锋渐渐归于一致,道家也逐渐成为与禅宗同参的既修行身体、也修行思想的双修丹道之学。宋以前,道家思想无论是入世为政济民,还是出世求仙问道,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政治地位在宋代已被儒学所渐渐取代,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兴盛,使得道教渐渐沦为异端学说,正邪相混。中医在这一大的政治社会环境下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道教中的一些不良成分,如“吞云吐火”“画符念咒”之类的,使中医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一阶段道教对中医的影响主要在一些旁枝末节的地方,有渐被带偏的趋势,已远非春秋战国时期正统道家思想对中医的积极影响作用。

道教政治地位的下降,加之儒、释、道三家的共同发展,促使了道教的演变。北宋末期,提倡修心养性的全真道应运而生。全真道的王重阳从国家民族的层面出发,传扬正统道法,弘扬民族精神,其民族大义可谓深远,对后世道教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全真道的出现可谓一股清流,中医也在这种正邪的较量之间起浮,这一时期没有太大的发展。

至元明时期,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小说兴盛。《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出现使道教天神人的观念深入人心,遍布民间,这对后世人们信封道教的天神观念起到了大力的宣传作用。在这股洪流之中,中医的许多方法和思想理念也得以深入民间,得到广泛的传播。

明清以后的道教的发展

道家“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思想,在明清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道家思想虽说一直沿用,但道教的发展亦如儒、释两家一样,有了诸多的派别和分枝,正统道家的思想也已渐行渐远。

随着19世纪末外国列强的入侵,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受其影响至深,可谓是一蹶不振,道教的发展也不出其外。加上传道的人才衰落,正统道家思想无法得以弘扬,反之民间的歪斜之术、算命卜卦交响混杂,形成严重的弊病。正统道家思想的淹没,加上西学和西医进入中国,无论是在思想理论还是在诊治方法上,对中医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中医的发展也显得举步维艰,甚至于后来不时有反中医的浪潮。

至1923年,影印《道藏》的发起,为后世研究道教和中医等相关的学术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参考。至此,中医和道家思想的发展也渐渐放缓,未见大的起浮。

结语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由上古的“道”的思想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再由后期的道教发展到儒、释、道三家并进,可谓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而中医在“道”的思想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其哲学思想的启发和影响,发展至今。中医从上古效法天地的运行规律,到汲取天人合一的思想,再到“阴阳”、“精、气、神”等概念的借用,而形成中医的基础理论。随着道家思想向道教发展的转变,中医的养生学也应用而生,并随道教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可见在20世纪前,“道”的思想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对中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现代随着西学和西医进入中国,对道家思想和中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西学和西医讲求科学实证,这和以哲学作为理论基础的道家思想和中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之道家思想向道教的转变,虽在中医养生学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吞云吐火”“画符念咒”等旁门左道,给正统道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形成了严重的阻碍,进而使人们对中医也产生了不少消极的态度。

从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后世无论是研究天文地理、阴阳术数,还是研究修身养性、医学药物,都能从“道”的思想中获得裨益和启发,“道”的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信只要正确认识和发挥正统道家思想,摒弃道教发展过程中的不良成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道”的哲学思想依旧还有很强的生命力。有了这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未来,相信中医无论在医学理论上还是在诊治方法上都会取得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希望正统的“道”的哲学思想在21世纪能够和其他更多学科相融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原载于《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10期)

原标题:《论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思想和中医的关系》

阅读原文

网址:论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的思想和中医的关系 http://c.mxgxt.com/news/view/475386

相关内容

中医学的思想原则——和
儒家哲学思想与中医学的关系
医道同源:易学、阴阳五行说与传统医学和道教的关系
明星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
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茶道中的“和”,是其茶文化的精髓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文化冲突视角看当代中国医患关系
【新华日报健康】一个系统抵得上几百位名老中医,数智化,让中医药站上“巨人的肩膀”
影力波 | 京剧、中医经络学、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在暑假档“秀”出新魅力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