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东巴文化:人类文明史上最灿烂的奇观
纳西族分布在滇、川、藏交界地区,是云南省26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全国有一个纳西族自治县和4个纳西族乡,总人口约31万。 据汉文献和纳西族史料记载,纳西族源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古羌族群,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纳西东巴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倍受世人的关注,不断激发专家、学者、名人的探讨、研究热情,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东巴教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所谓的“东巴”,是山村和民间巫、医、艺、匠为一身的“智者”。东巴能写、能画、能唱、能舞,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倡导者,又是传播者和社会文化人。由于东巴文化渗透到纳西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每个细节,所以东巴是老师、顾问,是参谋 、军师,也是纳西人与自然心灵沟通的祭司。东巴可世袭,但传男不传女,父传子、叔传侄、舅传甥,因而没有女东巴。东巴按学识、能力、威望,可分为东巴、大东巴、东巴王。有些民间,也有“白东巴”和“黑东巴”之分:“白东巴”是一生只从事如祭天、祭祖等比较“圣洁”的传统祭典活动;“黑东巴”参与其它活动,还参与消灾、开丧、祭风等超度亡灵的法事道场。
东巴教是纳西族的本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有教仪、教程、教规等。东巴教的法事活动按其宗教内容和规程进行。东巴教的宗旨是信奉大自然、笃信大自然,其核心观念是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当自然力被抽象化为神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为人与自然神的关系,就会产生自然神崇拜,把日、月、风、雨、雷电、木、石等自然现象看成神的意志。自然神可以泽福,又能降祸,且无处不在。不管是东巴祭祀活动中用的栗树、柏枝、五谷,还是东巴神山“居那若罗”、神海“米丽达吉”、神树“含英宝达”、神石“曾争含鲁美”,都与自然有密切联系。东巴教渗透于纳西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立木动土、出门归家、春耕夏播等,都离不开东巴的参与和主持。据东巴经书记载,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兄弟,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是手足亲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纳西族恪守人与自然和谐的准则,不乱伐树木,不滥杀动物,保护水源,把一切人类的灾难归咎于对自然的不恭。兽言鸟语、草唱虫鸣、山水交融、雨露变化、天地人间、日月星辰等形影不离,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东巴经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故事,如蝴蝶蚂蚁教人劳作、白鹤为天女与人类的祖先牵线搭桥、蝙蝠教人类占卜和语言、老虎和牦牛护卫安宁、乌鸦传递爱情音信、马驮着人死后的灵魂回到祖先的故地等等,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的血肉联系。
同时,东巴教也是多神教,所以,在“祭天”“祭风”“祭暑”“祭祖”“开丧”等活动中,祭祀的神灵各异。
二、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
东巴象形文字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载体,是古代纳西先民创制并沿用至今的一种用来记录纳西语言的文字符号。纳西语称东巴文字为“思究鲁究”,其意为“木痕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东巴象形文字通过象形、会意、假借等手法形成的原始图画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也能表达细腻情感,可记录事件、写诗作文,也能写经典故事神话传记、叙事等,其源甚古。和志武先生认为,东巴文字是“象形和标音符号为基础文字,字形、字音、字义都比较固定,因此有别于原始的图画文字,而已附加符号成文字字形、字音、字义都不太固定,因此,东巴文字又别于表意文字。总之,东巴文字是介于图画文字和表意文字之间的象形文字”。
东巴文字单字只有1400多个,有200多个派生字,单词有2000多字个,收录582个标音字。纳西东巴象形文字是从木牌画图谱上改造和规范,变成图画的象形文字。根据纳西象形文字字典记载,方国瑜编纂《纳西象形文字谱》收有2200字,李霖灿编纂《麽西标音文字字典》收集2100字,杨仲鸿编纂《麽西文字字典》共集成1800字,现存东巴经历史档案数量相当丰富。
虽然研究和探讨东巴文字的学者、专家层出不穷,但东巴文和东巴经产生的时代说法各有不同,是“热议点”之一和让人深思、考量的一个重要问题。方国瑜先生与和志武先生提出“至少在宋代”或至少在11世纪中叶,方国瑜先生1934年在金沙江边“题铭浅刻”发现哥巴文在明万历年已经使用。那么,纳西东巴象形文字的产生在明代以前,可能是唐、宋、元时期,因为哥巴文是通过东巴文改造或演变而来的文字。
李霖灿先生、董作宾先生提出的“不能晚过明代”的说法也是有理有据的论述。
第一任东巴研究所所长和万宝先生在纳西民族史研究方法论中是这样说的:“从方位造字看,无疑在大渡河或雅砻江上游,这才能以昆明为南,并以南名昆明,汉族居东,藏族居西,白族居南,蒙古族居北,这才对得上号。因此,时间应断在汉时(隋、唐主要位于今凉山州及滇西北,以笮为名的地方早以为汉族及其他民族所居,汉族位居北东,西均为夷,南仍有白族)。”
而林向萧先生在《丽江文化荟萃》中是这样论述的:“而以整个迁徙路线看来,无量河一带和若喀地区,又都于盐源(定作)——木里——无量河——带若喀地区——白地——丽江中间。由于纳西族先民早于在3世纪前已迁于盐源,7世纪初即在丽江定居,因此,他们迁徙到无量河一带产生东巴文化时代,以及迁徙到若喀地区产生东巴经的时代,至迟也应该在公元3世纪至7世纪之间,甚或还有可能在此之前,这也就是东巴文和东巴经所可能产生形成的最早时代了。”
根据纳西族迁徙的线路,纳西远古人类可追溯的源头是西北河湟地带南迁古羌人,纳西族原始宗教产生是在甘、青高原一带。在甘肃省居延及敦煌一带汉代烽燧遗址,高台县、骆驼城、许三湾魏晋墓中,多次出土“人面形木牌”(纳西人称“课榜”)。且汪宁生先生在《纳西族源于羌人之新证》一文中提到:“人面形木牌画”仅见于西北地区,他处迄今未发现,而其同类之物却在今天纳西族中仍有保存,这绝非偶合,因为如上所说,纳西族是羌人后裔,是自西北地区南迁来的,他们必然也带来了故乡一些文化习俗。”可见有非常充分的例证。本人亦认为,汪宁生先生的例证和林向萧先生的推断足以形成有力的论证。
三、纳西东巴古籍
东巴古籍是用纳西东巴图画象形文字撰写,诠释人与自然之间的经典故事、神话传说、叙事史诗、教仪、教程、教规,并用自制的树皮纸,自造墨,自做竹笔、蒿枝笔、铜笔记载了纳西族东巴教的仪式,规程中的活动内容。而古老的东巴经典中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诸多理念,让人寻觅到神圣又合乎自然之理的神奇秘事。在经典的古籍中涉及内容广博精深,有文字、语言、宗教、考古、人类、民族、民俗、社会、历史、伦理、哲学、法学、医学、历法、占卜、文学、绘画、舞蹈以及天文地理、植物、动物和自然生态等社会科学现象,对人类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宝贵资料。
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写成的古籍(东巴经典)达1500种,计3万多册,其中尤以创世诗史《崇搬土》、爱情诗史《鲁般鲁饶》、战争诗史《东埃术埃》著称,是世界上稀有的人类记忆遗产,现已名扬四海、声誉九州,影响广阔,成为国际性的一门学科——东巴文化学。1991年9月1日,这一学科的经典集成由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汇编而成,原文、记音、对译、意译四对照编撰完成,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向全世界发行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共100卷,897种东巴古籍文献,每卷收入10来种东巴经典,把千余种东巴按其属性、仪式、类别、顺序分为5类纳入卷中,体现了神奇奥秘的东巴文化大观。《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是古纳西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典,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造诣。
经过丽江市委、政府和丽江东巴文化研究人员的努力,2003年8月,纳西东巴古籍文献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此前,国内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只有两项:一项是清朝内阁秘本档,一项是我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
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季羡林、任继愈、于锦绣、吕大吉的推荐论证足以说明纳西东巴古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比重。
季羡林教授的论证词是:“东巴文献是用图画、象形文字记载人类起源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重大主题的文献。”
任继愈馆长的论证词是:“东巴文化记载的东巴古代典籍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记录了原始宗教中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东巴教所特有的宗教仪轨和其它社会文化生活活动,这对研究宗教、文字等原始文化方面,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吕大吉研究员的推荐词是:“它记载了纳西自古以来的社会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各种文化艺术,这些典籍构成纳西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极高文化艺术价值。”
于锦绣研究员的推荐词是:“一、它是举世罕见的别具特异形式和风格的原始宗教典型‘活化石’,原始宗教是原始文化的灵魂和代表,几乎涵盖原始文化的全部内容……二、它是展现人类原始宗教发展史轮廓的一个典型范例……”
四、纳西东巴舞蹈
纳西东巴舞是进行东巴教仪式过程中,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东巴舞蹈分为祭司性和习俗性舞蹈,而舞谱是纳西东巴教中集成的舞蹈经典。从中就记录了舞蹈的起源、种类、步伐、手势动作和功能;单纯的跳法就有60多种,舞姿刚健灵活,保持着醇厚古朴,从原始中又蕴藏典雅的特色。更能体现民族性和艺术性。
纳西东巴舞蹈从传统内容形式上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神舞,二是鸟兽虫舞,三是器物舞,四是战争舞,五是踢脚舞。东巴舞反映的是纳西族历史上随畜迁徙以崇拜大自然,万物有灵并以鸟兽为邻原始宗教内容,是纳西文化的精髓,内涵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领域广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表演时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抒情性,能唤醒人们恭敬虔诚的心思,使人进入激情渴望神圣的憧憬,产生无限的遐想,有强大的震撼心灵的威力。
五、纳西族的东巴纸
纳西族不仅有宗教和文字,还有自己独特的造纸术。东巴纸是东巴文字的物质载体,传承典籍、故事、仪程、字画的重要元素。美籍奥地利人洛克发现标明日期最早的东巴经是明万历之年(1573年),距今442年的历史;台湾学者李霖灿教授在美国发现的最早的东巴经是清康熙七年(1668年),距今347年的历史。根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元代丽江地区就有造纸业。东巴纸的制造技能在抄纸和浇纸之间,并用浇纸法制造的较多,因为它的造纸工艺是槽式捞纸,固定式纸帘和阳光下晒干的特点。
东巴造纸的主要工具有:木桶、大锅、树墩、杵桶、木槽、纸帘、纸帘固定架、砑光石。
工艺流程的形式是:取树皮——晒干——浸泡——煮皮——漂洗——打浆——舂料——浇纸——晒纸——揭纸。
原料:一种是“糯窝”(纳西语俗称)构树(楮树),其特点生活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地形。另一种是“弯呆”(纳西语俗称),还分“阁弯呆”和“然弯呆”。植物学上属香料科尧,是一种多年直立灌木,一般约高一米左右,四季常青,生长在2500左右河谷地带和贫瘠荒山间,据植物资料,瑞香尧花属国产45种,全国均有分布,主产长江流域以南,西南。云南14种,丽江6种,其中3种模式标本的产地在丽江。其植物韧皮纤维发达耐腐等特点,因此可置于砌土基墙为建筑材料。还可舂碎泡水防止水田虫灾,可见东巴纸防虫蛀的功效和张力所在。
“糯窝”和“弯呆”制纸质量和特性相比:“糯窝”制造的纸比较黑,易回潮,纸质较软,墨迹易洇开,即使制作时添加增白剂也未能净白。相反“弯呆”制作的东巴纸张力、耐磨性都比”糯窝”好,白度也强,且耐潮、耐火。因此,纳西先民积累丰富经验和炼历,把“弯呆”为首选材料。
制作纳西东巴纸的地点很多,如玉龙县大具肯配古村,小米地,塔城的陇巴村,古城区束河古镇中和村,迪庆香格里拉三坝村等。至于丽江尧花制造的东巴纸,由中国科技大学张美丽硕士学位论文课题选置在古城区束河古镇中和村和香格里拉三坝乡白地村,有精彩的实验数据对比,详实的论证:比如,通过ph值来鉴定东巴纸的张力和耐性,通过红外光谱吸收峰值和形伏进行定性分析,可见纸质的耐久性能。“香格里拉白地东巴纸836年,丽江中和东巴纸1012年”定论。还有纸张白度、耐折度、抗张度作具体实验结果数据论证。这足以说明纳西族东巴纸术深受国家高等学府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对弘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东巴画、东巴音乐、东巴墨等
纳西族不仅有自己的文化历史,也有自己的音乐,是以纳西族民族宗教为载体的一种传统的音乐文化形式,俗称“东巴调”或“东巴紫”, 是很具有特点的宗教音乐。它是迄今产生、保留并传承于纳西族古老的民族宗教东巴法事仪式中的音乐,其中包含有唱腔音乐、器乐音乐以及舞蹈音乐3个部分。
纳西东巴画也十分有名,产生基本与象形文同步,纸牌画、卷轴画、神路图等形式是木牌画的发展,而东巴画在形式、题材、造型、用笔、设色都具有原始的特征,方法较为单一,木牌画为双沟填廓,多系平涂,有的纸牌和卷轴画有晕染、叠染等方法。
东巴墨流传的形式也不一,一种说法是小麦在锅里炒黑后用胶配制,一种说法是灶烟灰和动物胆汁合成,再者是用灯烟草墨,是稀有的中草药制品。因地制宜,地方差异用墨有别吧。
此外,纳西族还有东巴木雕、东巴泥塑、东巴腊染、东巴陶艺等工艺品。
七、国内外学者的东巴文化研究成果
古老的纳西东巴文化在明、清两代都提到它的存在和使用,但不像现在一样“热火”,而今弘扬、学习、考察、交流、整理、探研东巴文化的人员层出不穷、不计其数。
第一个比较完整地写出一本关于纳西族和东巴文化专著的是法国人巴克,他于1913年出版了《么些研究》一书,约6万字。作者研究性地介绍了象形文、口语、词汇,并对纳西人的衣食住行、地理环境、体质特征、婚姻、宗教等方面内容作阐释。
美籍奥地人洛克博士,他是一个植物学家、探险家,原以地理杂志编辑的身份来丽江,后被丽江风土人情文化迷住,把三江并流区域人文地理宗教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用人类民族学深邃睿智的眼光,收集7000多卷东巴文献典籍,60000多种植物标本,1600多种鸟类,60多种动物标本,且拍摄了大量稀世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图片。洛克经过27年锲而不舍的潜心研究,以坚强的毅力和丰硕的成果启示和诱导着每个喜欢探研东巴文化的后人。
美国爱丁堡大学教授杰克逊,他在纳西人类文化学方面特别突出。1979年,杰克逊在荷兰海牙出版了《纳西宗教》,全书分为历史背景、基本结构、分析、结论、附录形式组成,把洛克所构建的资料纳入文化和人类学的理论中分群、剖析,学术性中能见到新颖的方法和理论。他当年的博士学位也是因为写此书而获得的。
俄国作家顾彼得在援华组织“合作社”的吸引下在丽江居留了8年。他后来在德国出版的《被遗忘的王国》一书中,详实描写了丽江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再一次向西方世界介绍了纳西社会。
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孟彻理,在丽江做田野调查时,住在我们白沙三元村。他按照纳西礼节在村里生活了两三年,积极参加村内一切红白事活动。为了深入和拓宽调查内容,他经常用纳西话与当地人交流自己的观点、看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是用纳西族东巴仪式举行婚礼的第一个洋人。他的博士论文是《骨与肉:纳西族传统建筑空间结构中体现的宇宙观和社会关系》。
1993年至1996年,佐野贤治教授多次带领日本筑波大学等院校的师生多次到丽江纳西族地区调查,与我在国家级文保单位“明代白沙壁画”相遇并深切交流民族宗教及语言文化,他业精于勤、严谨治学的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999年,佐野贤治教授出版了《西南中国纳西族彝族的民族文化》一书。
在国内,原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和中国民族古文字学研究会长傅懋勣先生通过文字画——图画文字——象形文是纳西文字发展的脉络,深钻穷究的语言分析,揭示了纳西族的民族历史、宗教、语言演变等方面许多有学术价值的深刻问题;著名学者周有光用“六法”分析东巴象形文字,认为文字的早期主要运用象形和会意,而东巴文字无疑属于文字的早期形式;王元鹿运用比较的方法,并用“六书”的分析法来探讨纳西东巴文字的奥妙;闻宥把东巴文分类的形式,一是方国瑜提出的“十书”类,另一是据文理论结构的特点,并对文字形成原因作划分的研究;李霖灿先生原是来丽江画雪山的,后被博大精深的东巴文化吸引,前后做了4年研究,并通过鲁甸乡打米杵村和恒及黄山乡和泗泉、和学道提供资料,在和才、和文质的协助下,于1945年在四川李庄编印《麽西象形文字字典》,于1978年编印《麽些经典译注九种》,于1984年出版《麽些研究论文集》,并写作、发表论文21篇;陶云逵也是国内研究东巴文并较早发表著作的专家之一;方国瑜受导师刘半农的鼓励,在法国巴克的影响下,在和志武的协助下,于1935年写成《纳西象形文字谱》并经过40年周折后得以出版发行。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有关民族院校和科研机构多次派各种调查队收集、整理、研究东巴文化。上世纪60年代初,在时任丽江县委书记徐振康的倡导下,拨出专款组织专业人员,聘请纳西学者和东巴先生在县文化馆成立东巴经翻译组,对东巴文化古籍进行搜集、整理、译注等工作,为学术界提供了可靠宏富资料,拓宽和加深了东巴文化研究领域,对纳西东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立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纳西族革命先驱、东巴文化的倡导者和万宝等人的努力下,1981年成立了东巴文化研究室,1984年成立了东巴文化博物馆,1986年成立了纳西族文化学会,以及东巴文化促进会、传习馆、学校等等,团结了有志于研究纳西东巴文化学者及文化人。
当然,我们不会忘记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帮助国内外学者释读东巴经的和诚、和华亭、杨学才、和才等13位有名的大东巴;不会忘记20世纪60年代为文化馆做东巴翻译工作的和年恒、和正才、和芳、鸠干吉等7位东巴大师;不会忘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为东巴研究所翻译大量东巴经的和士成、和云彩、和开祥、和即贵等11位大东巴……
而今,一批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优秀纳西文化学者(如白庚胜、杨福泉、郭大烈等),依然活跃在东巴文化研究领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深厚的纳西东巴文化为研究中华民族文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古文化演变规律,是诠释世界早期文字记录——崖画的钥匙。东巴文字开启了万物之源的理解,为研究宗教嬗变提供了中间的缺环。位于羌语支和彝语支分界点的东巴语言文字,纳西族位于藏彝走廊的南端,它的语言有双向相似性,揭示出沉淀在语言上的文化层。
纳西族古老的人类文明,孕育出了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在东巴文化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下,物质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和自然保护遗产三江并流也应运而生,丽江成了举世闻名的世界遗产地,成了全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
如今,纳西东巴文化研究有了专题数据库,大型辞典和工具书已基本齐备,研究机构和组织形式已很完善,呈现出学术研究国际化、产业发展市场化、文化传承民间化、各个领域生龙活虎的可喜局面。
纵观人类古今文明,古埃及金字塔里的象形文字被沙漠掩埋,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被森林吞没,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只能沉浸在两河流域……而中国古老的纳西象形文字至今沿用,被世人称为“人类文字的活化石”。特别是象形文字书写的《蹉模》,比西班牙的拉班舞谱还早百多年;千年纸寿的东巴纸,可与宣纸媲美;东巴画《神路图》,被称作“古代宗教绘画第一长卷”;《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荣获2001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这,不仅是纳西古文化的奇迹,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灿烂的奇观!
网址:纳西东巴文化:人类文明史上最灿烂的奇观 http://c.mxgxt.com/news/view/478434
相关内容
纳西东巴文化:人类文明史上最灿烂的奇观东巴画是纳西族文化艺术的一项
《守艺人·纳西族东巴画》舞动在笔尖的原始文化
纳西文化成就丽江的气质和底蕴
纳西族东巴舞
灿烂但染血的花朵们:“非文本”和“无历史”的Kpop遭遇学术与戏剧
[和少英]浅论藏文化与纳西文化之交汇 · 中国民俗学网
岛田义仁《沙漠与文明》:全新的人类文明历史观
巴西耶稣像:沉浸在里约热内卢的宏伟奇观与文化体验
北京星光灿烂影视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