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和小切口组成的“一堂好课”
◎曹雪盟
正在播出的大型文化节目《一堂好课》中,主持人康辉化身“班主任”,与每堂“好课”的主讲人和明星担任的“课代表”,共同走进一所高校,现场为年轻人“传道授业解惑”。
作为大众媒介,视听节目与教育功能常有着分不开的缘分,在文化类节目中,将知识与学习融入其中的讲谈类节目并不陌生。从《百家讲坛》,到《开讲啦》《青年中国说》《我是演说家》等,以节目谈论“文化”,让“文化”与“表达”相融的探索一直不曾停步。
从2017年至今,随着文化类节目的回暖与持续走热,年轻受众的青睐和拥趸日益打破此前此类节目高深、高冷的刻板印象,既是新的亮点,也成为新的增长点与突破口。
“上课,起立,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
听到这样的声音,总会一下被拉回到学生时代。但多年的学习生涯过后,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课程少之又少。随着公开课、付费课层出不穷,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好课”成了一种看似普遍实际稀缺的资源。当一档电视节目直接以“好课”入题,不免让人期待。
语言的力量在于观点的表达。在传递价值观念、引发思考和理解,进而上升内化为认同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或是“当头棒喝”都承担着重要作用,正如康辉在第一期节目开始时所说的“一言兴邦”“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在众多讲谈类节目中,有的以传播历史文化为中心,有的分享人生经历与生命感悟。《一堂好课》的定位是“点亮思想之光,嘉奖向学之心”,打破对某一领域和单一议题的聚焦,将视野拓宽,12堂课,12个主题,12位各领域的名家。
电视节目深耕细挖的“专业课”是一种路径,而做“综合课”启迪火花、启发思想的全景呈现也是一种维度。在一课一识中,实难了解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全部艰辛,深入探究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与细节,培养起系统的美学知识,但我们却可以被那些“小切口”触动。
比如,金一南讲述起时年92岁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向他鞠躬道歉,用亲身经历对“我们为什么要爱国”做出具象回答;单霁翔叙说贵州地坪乡的村民为了保护家乡的风雨桥,跃入湍急的洪水打捞构件,历经三天三夜,终将73%的风雨桥构件寻回,使这座桥得以重建;范迪安以大兴国际机场为例,展现这个“最繁忙的美术馆”中融入的山川自然形象、古典园林景观和古代文学的当代表达。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认识正是在这样的转换中实现飞跃,启蒙的火花由此点燃。
《一堂好课》里,共情只是第一步。如果说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故事,将思考的种子播撒在观众的心上,那么主讲人环环相扣的逻辑与层层递进的结构,则让种子的根脉扎得更深。有限的时间、密集的话语,讲谈类节目想要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佳句妙语必不可少,而更难的是回味悠长、不俗不腻。“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艺术化,因为美和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一堂好课》的主讲人与“班主任”康辉适时抛出的点睛之句,在升华凝练课堂内容的同时,恰到好处地刺激着观众的神经,也让节目“引思考聚共识”的境界成为可能。
在汕头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李嘉诚曾对毕业生这样发问:“你对未来的许诺是什么?每天晨光初现时,你可曾对社会的问题有所记挂?你会是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还是渊深邃密、锲而不舍?”对年轻人而言,与汲取知识相比,放眼社会人生的意义也并不逊色分毫。我们在《一堂好课》里欣喜地看到,这不仅是一堂“求知课”,更是一门“社会课”。怎样做才是真正爱国?如何保护文化遗产更有效?时代与影像有怎样的关系?相比对专业领域问题的精准回应,《一堂好课》不断引导着观众将思维发散,将探讨深入到社会公共议题,以课堂见社会,不仅为年轻学子,也为广大观众从“道”的层面上“答疑解惑”。
卢梭曾有言,“你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在让高雅内容走入寻常百姓的过程中,既满足需求,又不一味迎合,一直以来都是文化类节目需要坚守的平衡点。
与追求新颖独特相比,电视节目做到形式服务于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更为重要。对大部分综艺节目来说,赖以吸引观众的是舞台上的表演竞争、炫酷效果,而既没有比赛成分,又没有激烈竞技的《一堂好课》,则寻得了适合自身定位的恰当力道。除了主讲人的讲授,《一堂好课》还将提问、讨论、情景剧、电子相册、辩论、手工制作等“课间”环节融入其中,成为调整节奏的“气口”,在丰富表现形式、增强视觉效果的同时,进一步为思想火花的碰撞提供条件。
在这些“课间”环节中,由明星担任的“课代表”得以发挥作用。比如在金一南授课的“课间”,康辉讲出了预习题目:“如果有机会可以和方志敏烈士面对面对话,我们要怎样告诉他,我们可以更好地爱护可爱的中国母亲了?”一出由“课代表”黄景瑜、屈楚萧、宋玺参与的情景朗诵随即展开,讲台成为了舞台。诗意的语句、动情的诵读,他们与演员饰演的方志敏一问一答,呈现出一幅中国发展成就的壮丽图景,也将整堂课的氛围烘托到了高潮。
而在范迪安的美育课上,“课代表”王菊和熊梓淇则与北京理工大学的两名同学一起到台上做手工,在120秒的时间内对一个普通的包装盒进行美化创作。两位明星与现场同学共同登台,在令人忍俊不禁的手忙脚乱中与年轻人实现互动。
这样一来,明星“课代表”的设定便也摆脱了单纯吸睛和对流量的刻意追逐,丰富着节目的层次和质感。明星们成了坐在你我身边的“同学”,普通人原有的单向围观转换为互动和参与,那些或深刻沉重、或抽象广阔的社会议题被分解为更加可触可感的部分与片段。
在这样的过程中,《一堂好课》不断将“大概念”传达给观众,文化类节目的边界并不局限于书斋、文字和想象的空间,它也有广阔的辐射与指向。
供图/《一堂好课》节目组
网址:大概念和小切口组成的“一堂好课” http://c.mxgxt.com/news/view/493432
相关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可课例分析(李忠循).doc中学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doc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应用实践.doc
康辉:一堂课,怎样才算好?
艺堂课|大师是怎样炼成的?——京剧大师杨宝森(上)
莱阳一中高效课堂十大明星教师评选
基于App软件的小学美术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明星大侦探编剧的逻辑小课堂
9、小王同学是刘老师班上的一位同学,他总是喜欢在课堂上打断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在上《武松打虎》一课..
网红概念股 网红概念股票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