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秦英林:斩断跨界的手,坚持长期主义|顶端访谈
顶端新闻记者 杨桂芳
3月2日,全国两会前夕,在牧原郑州研发总部,顶端新闻记者看到了一个飞碟模型。
记者和牧原董事长秦英林交流了解到,在秦英林刚创业阶段,有一次他和管理团队开会到深夜,出了会议室,抬头看到了一个类似“飞碟”的飞行器在天空飞旋,这引起了他的思考:我们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未知到底有多少?
于是,秦英林就制作了这个模型,以提醒自己和团队:对未知既要敬畏,又要勇于探索。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对于生猪养业殖高质量发展,有什么建议?对于行业有哪些探索和思考?顶端新闻记者对秦英林进行了专访。
所谓的行业“大”,要理解关于“大”的问题
顶端新闻:牧原一直在高速发展,规模从2020年1811万头到2021年4026万头,2022年6120万头,2023年出栏生猪6382万头,规模增长很快。当前牧原在推动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主推降本增效。除了降本增效,牧原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秦英林:在很多人眼中,养猪行业的体量很大,甚至可以用“帝国”来统称。其实它不是一个“帝国”,它仅仅是大而已。
如何解读和理解“大”的问题,是当前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甚至未来人类社会发展要回答的话题。大到什么程度才叫大?我们看到一些产品业态,比如手机或汽车,一两个公司的生产能力就能够支撑全球用户市场的需求,甚至一家公司因为不缺乏生产能力和技术就可以支撑全球需求。但这样的企业需要竞争陪伴,才有行业中的同类型企业;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需要,就逐渐配置出了更多竞争者。行业在此基础上得以变大,中国养猪行业也同样如此。
中国许多行业在智能化、物联网时代呈现产量大、产业链全的现象。企业之所以要深入到产业链中,是因为这更利于企业找到更高效、更有价值的供应商。但牧原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找到产业链中一些环节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供应商,因此牧原决定自己去做这个环节,以此让自己实现更加高效和低成本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去占取产业上这个环节的利润。
要斩断跨界的手,斩断伸出去的手
顶端新闻:是否会根据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新的增长点?
秦英林:大集团产业链这么多,如何保证健康发展?我们不能为了大而大,而是因为产业链上某个环节相比其它企业强才会去使用和发展。不能总觉得别人的利润赚得多,就想在行业下游某个环节中去摸一摸,“我们要斩断跨界的手,斩断伸出去的手”。当然如果有能力,就要把这个环节去做好。
因此,牧原在产业构建上的潜力和布局上,是依据企业发展需求的环节链去布局。
在可挖的潜力方面,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在新时代智能化生态中进行进化,这就需要看哪些环节是落后环节、薄弱环节,并把这样的环节“补”起来。从而实现讲技术、讲效率、讲成本的合力效果,实现养殖一头猪还可以挖潜600元成本的综合目标。
在企业未来方面,一方面,提升效率一直是我们追求的标准,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提升环保标准,绿色标准。
猪周期真正到底的时候不怕,在下冲的过程中是害怕的
顶端新闻:早在2019年7月央视《对话》节目中,您曾预测“非瘟虽有影响,但猪周期大趋势不变,2022年或为行业低谷”。我们现在来看您的判断,这种判断是很准确的。后来,在2024年央视《对话》开年说节目中,您曾说:“高利润的日子并不怀念,反而觉得可怕。因为每一次当利润高的时候,我都担心下一个低谷把我跌到什么样,摔得头青脸肿我愿意,如果摔伤摔死那就摔坏了”。
2023年是生猪养殖行业自2014年以来首个算总账全年亏损的年份,大家对行业预期普遍感到茫然。现在您的心态是什么样的?
秦英林:我现在的心态和过去差不多,因为无论惊喜、恐惧、受惊等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准备并在预料之外。
2021年时,是最让人害怕的,我们本以为猪价跌幅不会那么快,但实际上猪价从1月份的30元/斤一路跌到了5月份的10元/斤,当时企业亏损最多的时候一天能亏损一个多亿,那时候真的是从担心变成了害怕。
2021年下半年时公司利润又回来了,整体在2021年、2022年公司的利润也很好。度过了2022年,到了2023年,结果大家看到了2023年的养猪业行情。现在2023年大家已经过来了,这轮猪周期就像过山车一样,感觉是冲到底了,但真正到底的时候不怕,在下冲的过程中是害怕的。
如果一开始把预料准备得充分透彻的话,就会觉得是正常的。
一些教训在无数次循环,看不明白就要为这门课付出昂贵的代价
顶端新闻:对2024年生猪养殖业有什么看法?
秦英林:2023年行业的亏损符合一定的经济规律。一个行业在充分市场竞争中,当利润非常高的时候,就会吸引资本进入,进而产能过剩,价格下降,行业亏损。
在2020年时,部分生猪养殖企业极高的利润吸引了大量的资本进入这个行业,很多从业者投资到这个行业,行业逐渐走向产能过剩。
我们细看这个周期,如果只看到2020年的高,而看不到2023年的低,那说明我们经验不足、认知不够,投资带有明确的短期效应,甚至是被高利润冲昏了头脑。世界上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高利润阶段,吸引很多人进入,造成持续的低谷踩踏。这些教训无数次的循环,但对于从业者来说看不明白,就要为这门课付出昂贵的代价。
在生猪养殖行业,不乏这样的案例:当面对高利润诱惑时,有人加杠杆进入,但因为玩不转、做不好,最终全部亏损,成为负债。
我们要思考行业发展背后的经济逻辑,尊重周期,敬畏周期,让经营有结余,退出有善后。
2024年相比2023年,
行业会有自然的反弹效应
顶端新闻:如何看待生猪养殖行业目前的困境?
秦英林:行业困境应该叫挑战更为合适。养殖业的猪周期持续存在,在周期里,猪价高低时各有挑战,这个时候谁能应对挑战,跨越低谷,这个时候谁就能彰显企业的内在力量。
每个行业,无论面临多少困难,多少困境,最终这个行业都是向好发展,日新月异的。
我们当看到,对比发达国家的生猪养殖技术,我们行业的养殖技术还不够好、成本还很高,另外国内生猪养殖企业间的成本差异也很大。对于生猪养殖企业来说,把技术运用好,把成本降下去,2024年才能顺利度过。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来说,2023年大量的生猪养殖企业亏损,导致很多从业者退出,市场供求关系会有新的缓解。2024年相比2023年会有自然的反弹效应,行业会好一些。
龙头企业是在无人区里前行,
没有样本可参考
顶端新闻:未来我国生猪养殖业会发生哪些深刻的变革?龙头企业如何发挥作用?
秦英林:主要五个方向的变革,分别是生产模式的变革、装备向智能化进化、养殖技术上赶超欧美发达国家、降本提质、生产效率提升。这五个方向听起来很平淡,但决定了大型企业的兴衰成败。
对于龙头企业而言,许多探索是在无人区前行,没有样本可参考,探索时付出的成本是昂贵的。比如对楼房猪舍、猪舍空气过滤净化、疫病防控技术等的探索,在我们探索之初很多人观望,但现在成了行业标配,这个时候我们有一种荣誉感、成就感。我们也希望能把探索取得的成果、技术与同行们共享,推动行业共同进步。
核心价值是牧原一直在探寻思考的内容
顶端新闻:牧原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秦英林:我们一直在思考牧原的核心价值,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我对“核心价值”一词的使用一直带有一种恐惧感。
今天看到的是牧原的能力,可突然发现我们的能力也会犯错。从同行业来看,大家的路子是相似的。我还没有找到我们的优势,可能牧原在效率提升方面,比别的企业做得更好。但我们也看到,在牧原内部,一些场线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改变它们的局面。因此,效率方面的优势是相对的,企业的核心价值是在不断地提升变化的。
投资的价值、是产业合作,而非财务投资
顶端新闻:能否介绍牧原与锅圈的合作情况?
秦英林:对于投资的态度,我一直坚决反对做财务投资,因为表面上看是投资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企业,实际上绝大多数是做贡献的。在诱惑面前,我们坚定的要管住自己,宁捐不投,宁帮不投。因为我们投出去,是希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能对产业发展有利。
这些年,我们还投资一些产业链中的科技公司,比如做疫病病毒检测的公司,帮助这样的企业能够强化研发能力,为解决行业的痛点做贡献,这才是我们投资的价值。养殖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那么长,产业价值那么大,我们真正做的是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欲望。
要用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时间,培养职业技能工人
顶端新闻:如何让在养殖行业的员工获得幸福感,如何培养他们的技术?
秦英林:这个行业辛苦,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愿意涉足,而且之前很多人对于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有偏见。实际上也正是如此,这个行业才有很多机会。
我一直在反思我自己:如果说当初我跑到这个行业里是走错门了才走到今天,如果当初让我看到这个行业这么苦这么累我也不干。可是,如果我毕业后跑到别的行业呢?我想想自己还是回来干养猪吧。因为假如我跑到别的行业,人家都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轮不到我这个农大的毕业生;人家的专业都是学技术、学高精尖,我学的是畜牧动物科学,在别的行业我学的真的没有用,自己还是在养猪这个行业有机会。
既然生猪养殖行业面临这样那样的现实条件和眼光,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去做智能化,提升劳动效率,并让在这个行业中奉献的年轻人能够过上高品质生活。
在职业技能上,是否有足够充沛数量的职业化技术工人,是我们行业发展的一大限制。因此我们下了决心,要用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时间,去培养职业技能工人。我也将用毕全生时间,尽力培养行业技能工人,在我的个人目标任务里按照重要性排列,这是在前六位中排在第二位的事情。
与西湖大学合作的“无豆”养猪生物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顶端新闻:这次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建言献策时再提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有什么建议?
秦英林:今年我关注五项:不断的技术创新、继续推进疾病净化、饲料方面推进合成生物落地、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深化产学研结合之路。
比如饲料方面,牧原通过营养技术研发,探寻猪的最适营养需求,研发出推广低豆日粮技术,能够节约粮食,降低饲料成本、降低养猪氮排放,价值重大。2021年牧原和西湖大学成立联合研究院,聚焦合成生物前沿技术研究,希望用生物发酵生产氨基酸替代大豆以实现“无豆”养猪。目前这一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基于当前我国生猪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建议:
一是坚定不移加大科技创新。坚持长期主义,向下扎根,从技术元点出发,寻求突破,依靠创新驱动,提升养猪技术水平,助推养猪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定不移推进疫病净化,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共建无疫区,打造高健康猪群,提高养猪生产效率,节约资源,生产高品质猪肉。
三是支持、推进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推进豆粕减量替代,增强粮食安全保障。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养殖场粪肥资源利用和高标准农田充分结合,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
五是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以产业问题、企业需求为导向,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形成合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网址:对话秦英林:斩断跨界的手,坚持长期主义|顶端访谈 http://c.mxgxt.com/news/view/498176
相关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未来确定性是什么|全国两会财经访谈苏芒不断解锁新身份 跨界的背后是对专业的坚持
《了不起的姐姐》苏芒对话秦岚,直击女性使命与价值
【杨澜访谈录】王健林的坚持与梦想
访谈节目主持概念.ppt
《跨界歌王》顶级明星阵容 定义音乐“跨界”新概念
《致前行者》热播,精英主义访谈节目又“行”了?
跨界主持现象分析
才子陶杰主持华娱高端人物访谈
电视访谈节目的主持风格比较研究——杨澜、许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