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茶道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4-12-26 14:09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张大为

    为什么《茶经》通篇没有"道"字?
   《茶经》在《九之略》一章中见到如果在城里王公贵族家里行茶事活动则"24器缺一则茶废矣"。怎么会是"茶废矣"呢?分明是"茶(道)废矣"。"茶道"因缺器,不得不停,一个不连贯的活动怎么可以称"道"呢?缺一便废矣。在茶的后面本来可以很容易的写上一个"道"字,为什么陆羽没有写,自己不言"道",让你看得人去悟,这正是陆羽谦虚的地方,现在我们把"道"展开谈一谈。
    1、在陆羽写《茶经》的时代(唐中后期),中国儒、释、道并行。又因唐太宗李世民奉老子为李氏祖先,所以使道教更加具有广泛的群体,而且儒、释、道三家的教义相互融合。中国人对于得道成仙是心向往之的,《述异记》、《搜神记》里也有不少描写某人成仙的故事,民间传说举不胜举,汉仙人丹丘子更被广为传颂。如果给自己的《茶经》挂上一个"道"字,便有欺世盗名之嫌,这可能是《茶经》不便用"道"字的原由之一。
    2、"道教"是中国人"原装"的宗教,一言"道",便是老子骑青牛过函谷,便是"庄生晓梦迷蝴蝶",便是八仙,便是炼丹,长生不老的信念始终不灭。"道"与"老庄"与道教紧密相联,深入人心。茶尚不具备意识形态方面的强势,尽管诗中也有"两腋清风几欲仙"的描写,但民间尚无一个饮茶成仙的传说。喝茶的诗人主观上都是希望借助喝茶而成为仙人,或有些成仙的感觉。茶是一个载体,距成为诸子百家,理论上尚有一段距离。由此而言,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是不敢称"道"的。就当时的社会情况分析,非"道教"不言"道",言"道"必是大"道",必是超乎天地宇宙,超乎人类思维,可望而难及的。
     3、中国人对"道"的解释是超乎口头、超乎文字、超乎形式的。中国的道教源于老子,而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为人们理解"道"作了一些理论铺垫。《茶经》是"茶道"的理论基础,它可使人们在修行"茶道"的时候有一些具体可依的东西。"茶道"的修行需要静心体会,也是不可言的。赵州和尚从谂(音:审)那句"吃茶去"的三字禅,就是对"道不可言"的最好诠释。中国人论及"道"时是严肃而恭敬的,既然老子说"道不可言",想必有它的深远的意义。
   4、关于"精行俭德"的解释,可以简化为两个字"茶德"。唐代名相魏征(580-643)《谏太宗十思疏》中向李世民谏议的重要一条就是从"俭"--"人君当神奇之中,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常也"。魏征把"俭"比作大树之根,其于国计民生是何等重要啊!"茶德"是以"俭"为重的,使"茶道"的修行内容,使《茶经》的精神建树。

    茶道源于中国
    1、在唐代,文人们不必考虑使用"道"字是否肤浅,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有"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具24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就这篇文章可见,此人根据,陆羽《茶经》进行发挥,居然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饮茶活动。重要的是《茶经》经过他的"润色",使茶道大行。于是,由陆羽确立理论框架、由常伯熊策划并推广的"茶道",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选择在"大唐"这一特殊的时空里、优雅而高傲地诞生了,这便是全世界"茶道"的老祖宗。在这段记载里,我们不能因封演在文中用了"茶道"而说封演"肤浅",因为他确实了解许多"好事者家藏一副(24器)"的现实情况,如此风行的饮茶之道是应该记入史册的。
    2、我们再看一看唐代刘贞亮的"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引自庄晚芳的《中国茶史散论》),其中有一半内容是属于道德修养的。在这里,茶承担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礼等教化内容的重任,这是茶的不可言及的大"道"。
    3、与陆羽交往十分密切、被人称作缁素忘年交的和尚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诗,全文如下"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 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 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 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谁知茶道的真谛呢?只有神仙丹丘子知道,这个"茶道"便是《茶经》。因为释皎然当时和陆羽同住在湖州妙喜寺,他对陆羽的了解是十分深入,颇为熟悉的。
    4、中国不论是文字记载还是生活实践,都毫无争议地是茶道的发源地,既是茶的故乡也是茶道的故乡。为了使大家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茶道,我们引证一下日本神户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仓泽行洋先生为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的序中写的一段话:"茶道"一词,初见于唐代,在唐代,茶道已脱离日常饮啜范围而成为一种优雅的精神文化。陆羽的《茶经》就是其光辉的足迹。日本茶道是出生于中国的,他的母亲就是中国茶道。
    5、事实上,中国茶道从古至今是一以贯的。它不象日本移植的中国"茶道"那样神秘,带有某种宗教色彩,偏重于主观精神和繁琐的程序。它在生活实践中侧重于泡茶的技艺和品饮的方法,经专业人员的讲解和操作,使茶和茶文化逐渐地深入人心,这种潜移默化的普及方式是茶道的一部分。茶馆以德治业,人走茶不凉,在自己修身养德的同时,也感染着茶客。另外,茶之为用(药用),茶之为饮,都在从功能从茶性上每天向人们无声地灌输着"茶道"的精神实质。这就是我们理解的"中国茶道"。中国茶道于淡泊宁静中见高远,于平凡和日常中进行修养。由此而言,《茶经》就是茶道,而茶道是《茶经》的具体体现。
    6、日本不然,言必称"道",凡能称"道"的,一律称"道"。茶道、花道、柔道、剑道、武士道、书道、画道……我们不否认日本国民的敬业精神,他们对"道"的崇拜近乎宗教,但我们不能不怀疑他们这种执着的"道"是天地自然的"大道"、还是某一事物的"小道"。
    7、我们承认日本"茶道"把中国唐宋时期的"茶道"保存得相当完好,从日本"茶道"中依稀可见中国唐宋时期的品茶活动,但我们更希望日本"茶道"在继承中国"茶道"的基础上,在"大道"的境界上开出精神之花,因为不管是哪国"茶道"都是源于陆羽《茶经》,而《茶经》的"道"是"大道"。

    茶艺的由来
    "茶艺"一词源于宝岛台湾。范增平先生《台湾茶叶发展史》记载:1977年在法国学习艺术回国的台湾管寿龄小姐在台北市仁爱路开了一家卖艺术品兼供茶水的"茶艺馆",这是第一家以"茶艺"为名的茶馆。因为历史的捉弄,使很多中国人误认为"茶道"是日本的(殊不知茶道的老祖宗在中国,日本是在唐宋时代从中国学的)。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50年,如果使用"茶道"名称,会被人骂为"汉奸",从感情上不容易被人理解。若使用"茶礼",意义和理解上又似乎不能包括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于是,当时台湾"中国民俗学会"的理事长篓子匡教授建议使用"茶艺"这个名称,被大家所接受,这是在特殊的时空背景下赋予茶文化的一个清新的名称。之后"茶艺"一词在全中国被认可和普及,这其中也表达了中国人对"道"的无比尊敬,不直呼其名,或在名前加"讳"字,"艺"便是"道"的前提便是"道"前的讳字,"艺"体现了中国人对"道"的保护和爱惜。"茶艺"是"茶道"的笔名,它不会因为用笔名发表文章而影响文章的质量,它同样也不会影响茶和"茶道"的质量。若以为能摆弄几个程序的茶艺便是"茶道"那是无知浅薄,若能通过茶艺而使自己获得人生的某种启迪,进而修身,那便是"茶道"。

    茶与茶道
    先有茶而后有茶道。茶是载体,茶道的任何精神内容都离不开茶。离开茶的茶道是宗教,而离开茶道的茶是饮料。谈茶道首先要有一杯香浓的茶,若像《茶经》中讲的沟渠中废水一样的茶,茶道的意蕴何存,茶道从哪儿获得"精行俭德"的力量?
    要获得一杯好茶,茶、水、具、方法4项必备,且必须按《茶经》的要求、也即我们上文中讲的条件。茶具不必用价值连城的宋瓷,粗瓷粗陶,使用起来流畅、美观、干净就行。
   茶是客观的、物质的,茶道是主观的、精神的,中国人能让这两个配合起来。"客来敬茶",茶成了"礼"的先行官,这不就合到一起了吗?尊礼是茶文化的共同主题,礼所追求的是和谐,"外谐而内无怨",礼仪化的茶文化担起了道义,那就是天、地、人的和谐。
茶道,小而言之,它指茶叶的种、采、制、烹煮、品饮的方法和规律;大而言之,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所反映的有关礼仪、思想、理念、想象以及宗教性的观念。人可以不喝茶,但不修养道德不行,借助茶的香浓感觉,借助茶的文化色彩,使修养成为可能,这就是茶与茶道的关系。在这个关系里,我们借助《茶经》里的"隽永"一词看一看藏在《茶经》里的寓意:"隽永"止沸(或救沸),育华(养茶),"沸"字有水,虽有水而翻腾"弗"止,像现代都市中浮躁的人心,所以"止沸"便是"止躁";"育华"是养茶的精华,保留、保存,养育茶的精华,这可以比喻成人的养德,"止躁而养德"。"隽永"不就是得"道"之人美好的精神状态吗?以一瓢而养一锅茶,以个人的道德魅力而影响他周边的一群人,君子之风,君子之德,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陆羽不就是一个"隽永"的人吗?他的《茶经》不就是一部"隽永"的文典吗?

网址:有关中国茶道的问题 http://c.mxgxt.com/news/view/510151

相关内容

中国茶艺与茶道的关系
日本茶道:从中国引进的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有影响?
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有什么区别?
中国茶道中的“和”,是其茶文化的精髓
以茶为媒,以茶论道,以茶会友——“茶和天下·雅集”暨中国茶文化主题展在匈牙利举办
日本明星学中国茶表演视频,同样是茶,为什么在中国成了“茶艺”,而在日本成了“茶道?
以茶为媒:中国茶道“四谛”——和、静、怡、真
茶道阅读试题及答案
喝茶真的有门槛吗?老白茶与新白茶的选择背后的面子问题探讨
【茶文化】茶道与茶艺的关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