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贫民窟”背后的城市视角

发布时间:2024-12-27 03:53

原标题:“贫民窟”背后的城市视角

  一家之言

  用“贫民窟”这个词来形容相对贫穷的生活聚集区域,是出于城市视角。虽然在“贫民窟”里的生活条件要比普通城市居民差,但是,在这里生活的人,却能获得比其在农村更好的生活条件与收入。

  近日,一位住建部原领导“农民进城易引发贫民窟病”的观点引起了舆论的争议。实际上,这一系列论述,涉及小城镇在中国城镇化中的作用;资本、土地、农民就业之间的关系;城镇化过程中规划的作用等一系列学术观点,某些媒体标题党式的概括为“农民进城,易形成贫民窟”,也有简单化、搞噱头的嫌疑。不过,其观点也仍存可商榷之处。

  例如,他认为:“拉美、非洲等国城市化的历史教训已证实:没有小城镇作为‘拦水坝’,人口的洪流就会大量地涌入大城市;没有小城镇提供的就地城镇化,农民进入城市就易引发‘贫民窟病’;没有小城镇对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贡献,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

  对于城市化中的贫民窟,这些观点并非危言耸听。当大量仅有低素质劳动技能的农民涌入城市之后,缺乏技能,没有城市居民的人际关系网络,工作岗位档次低、收入低,往往聚集在相对廉价的地段,长期下来,就会形成一个相对贫穷的生活区域。

  不过,用“贫民窟”这个词来形容这种聚集区域,却是出于城市视角。虽然在“贫民窟”里的生活条件要比普通城市居民差,但是,在这里生活的人,却能获得比其在农村更好的生活条件与收入。

  经济发展中的很多事物,由于其规律性,本身是很难避免的。贫民窟的形成,与目前的环境污染相似,即便有拉美、非洲等国城市化的历史教训在前,要说中国的城镇化能够避免,也为时尚早。

  一般而言,小城镇缺乏大城市的规模效应,农村劳动力去到大城市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中国的大城市与西方的大城市一样,在这里,有更多的资本、更新的技术、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的梦想。而且,与西方国家发展历史不同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在中国的城市与农村之间,长期存在着剪刀差。这一方面加速了城市的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忽略了农村。越大的差距,就意味着越大的吸引力。

  在这种吸引力之下,小城镇规划、就地城镇化这些词语,地方政府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规划的虽然很美好,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将城镇化变为“造城运动”的并非市场,而是一些地方政府的权力与GDP冲动,不能将之归咎于市场与劳动力自由流动。至于让农村为国民整体经济结构提供弹性,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农民回乡种田,收入水平大大降低,本质上不过是隐性失业。其实,在改革开放前,虽然人人都可解决工作问题,但国企人浮于事,实际上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

  其实,农民工在经济危机下的返乡,不过是城市中无处不在的隐性强制遣返了失业农民工。甚至,面对只需要一个高架路下遮风挡雨的人,这种隐性的强制,就变为了冰冷的水泥锥。

  归根结底,城市贫民窟问题要吸取他国的教训,这样才能避免小城镇在城镇化过程中走弯路。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网址:新京报:“贫民窟”背后的城市视角 http://c.mxgxt.com/news/view/522906

相关内容

新京报:“贫民窟”背后的城市视角
秦晖:如何看待中国城市中的“贫民窟”
区分贫民窟与非贫民窟以了解居民问题
郭存海:拉美贫民窟的源起和改造
江南Style背后:一路之隔是首尔九龙贫民窟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12篇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通用8篇)
欧美贫民窟说唱歌手是谁
从贫民窟走出来的女星是谁
清华大学地学系俞乐课题组提出基于遥感和社会调查的贫民窟监测方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