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受眾角度看素人真人秀的實踐探索

发布时间:2024-12-28 02:31

【摘要】 在真人秀的雷達重新瞄准素人群體的當下,素人真人秀有何新的變化?本文以近期東方衛視播出的選秀類星素結合真人秀《媽媽咪呀》、固定攝像頭類素人真人秀《急診室故事》以及生存體驗類素人真人秀《我們15個》為研究案例,從受眾的收視體驗與情感認同方面,分析當前我國部分素人真人秀的特征與變化。

【關鍵詞】素人﹔真人秀﹔受眾﹔實踐

所謂真人秀節目,目前尚沒有十分規范的定義,但是以下組成要素是得到廣泛認可的:規定的情境、明確的目的、為了實現目的而採取的行動、以人物為核心、真實的故事、全面的拍攝、戲劇化的剪輯制作。顧名思義,真實、人物、秀是真人秀節目成立的三個支點。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布的“限真令”提出“提高普通群眾參與真人秀節目的人數比例”,其實也就是對真人秀節目的重要因素——人,做出了明確要求。

從我國真人秀節目的發展史來看,其實也是經歷了從素人到明星再回到素人的轉變。我國最早的真人秀節目是2000年廣東衛視播出的《生存大挑戰》,是一檔靈感來源於香港亞視和日本電視台聯合制作的《電波少年》的素人旅行真人秀。隨后,2004年東方衛視的《我型我秀》、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拉開了選秀節目的序幕,選秀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雖然也是選秀節目,但是它的“轉椅”模式以及導師的現場表現成為節目的亮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素人選手的影響力。“選秀熱”之后,尤其是從2012年開始,以明星為核心的戶外真人秀開始涌現,以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江蘇衛視《我們相愛吧》等節目為代表。這些大卡司、大制作、大投入的節目,通過明星的影響力實現了粉絲效應的最大化,獲得了收視和收益的雙豐收。近兩年來,真人秀的雷達又瞄准了素人群體,江蘇衛視《最強大腦》、央視綜合《開講啦》、安徽衛視《我是演說家》等節目都是關注普通人、關注社會熱點話題的節目。東方衛視近年來也進行了多項素人真人秀的嘗試,包括《媽媽咪呀》、《急診室故事》和《我們15個》等。

本文以選秀類節目《媽媽咪呀》和固定攝像頭類節目《急診室故事》、《我們15個》為研究對象,從受眾角度分析當前我國部分素人真人秀節目的特征與變化等。

一、《媽媽咪呀》:選秀類星素結合真人秀

《媽媽咪呀》是先后在SMG地面頻道(娛樂頻道)和東方衛視播出的一檔以“素人媽媽”為主角的真人秀節目,旨在傳遞“做女人就這樣”的理念和價值觀。第三季《媽媽咪呀》於2015年4月17日開播,7月10日結束。節目將電視真人秀進行垂直化細分,把選秀的視角鎖定在素人媽媽們身上,給她們提供表演才藝、講述故事的舞台,反映中國當代社會中母親的人生經歷和生活態度。

節目源自在韓國曾創收視奇跡的王牌節目《Super Diva》,模式並不復雜,主要環節為:選手表演才藝﹔三位評委對才藝表演進行點評,並引出選手的情感故事﹔最后評委表決通過與否,直至選出最終冠軍。

2015年是戶外真人秀節目集體爆發的一年,由於它們的綜合元素多、觀賞性強,觀眾也被這些大投入、大制作、大明星的節目吊高了胃口。以素人為主體的《媽媽咪呀》在綜藝節目重頭時段周五21:30-23:00播出,直面浙江衛視、湖南衛視、江蘇衛視等上星頻道的真人秀節目夾擊,倍受考驗。節目獨樹一幟,以棚內的形式,用相對較小的投入,以小博大,獲得了同時段全國排名第3的好成績,僅次於浙江衛視和湖南衛視。(見表1)

整體而言,節目關注女性、關注家庭情感,符合東方衛視都市氣質的頻道定位以及都市成熟人群的觀眾目標,契合上海尊重女性、愛護女性的城市氣質。在價值觀方面,從第二季開始節目組就確定了“做女人就這樣”的口號,與以往媽媽單純為了家庭奉獻的傳統定義不同,節目提倡“今天你不是別人的妻子,今天你也不是別人的母親,你要做回你自己”的理念。圍繞著這個核心定位,節目給媽媽們提供展示才藝、交流情感的平台,傳遞熱愛生活、張揚個性的正能量,顯得更加有感情,與一眾單純的選秀節目不同。

本質上說,《媽媽咪呀》是一個素人選秀節目,媽媽們按照海選、復賽、決賽的進程,通過才藝比拼,選出一位“年度媽媽”。選秀節目包含三個重要的概念:選+人+秀,我們從這三個部分來分析《媽媽咪呀》這一真人秀節目的表現。

(一)選

節目模式成熟——以素人媽媽為主體,通過獨立表演、PK對演才藝,由三位評委點評投票,最終選出優勝者的選拔形式。經過前兩季的嘗試積累,對中國本土觀眾收視習慣和喜好的深入分析之后,節目表現出強烈的本土化特色。原版節目的定位是一檔歌唱節目,旨在讓許多年少時有過歌星夢卻因成家而擱淺的主婦在節目中一展歌喉,綻放魅力。《媽媽咪呀》節目從第二季開始就不局限於歌唱表演,而是更大限度地展現媽媽們包括唱歌、舞蹈、雜技、魔術等在內的各種才藝。

雖然是選秀節目,但畢竟大部分是素人選手,因此在選拔的過程中專業性的考量並不是唯一標准。評委擔任的角色既是才藝的評判者,也是故事的引導者,還適時調節氣氛,給予選手人生道路上的建議和指導。

(二)人

選秀節目中的“人”有兩個部分:評委和選手。

經過前兩季的嘗試和磨合,《媽媽咪呀》選出了最符合觀眾心理需求的評委組合:程雷、金星、黃舒駿。評委在節目中定位模糊、功能重復是選秀節目的大忌。《媽媽咪呀》中三位評委的分工明晰,每位評委都有明確的角色定位,或溫情、或感性、或犀利,引導素人選手在節目中表演才藝和性格,幫助她們綻放出自己的魅力。

選手方面,在前兩季節目中,“勵志”是最為突出的主題,單親媽媽、重病媽媽、失去自我的媽媽、不被理解的媽媽……都淚眼婆娑地咬著牙講述自己的艱辛故事。但第三季節目在人物和故事的選擇上,沒有煽苦情、洒狗血,除了選手年齡變小,80后、90后的媽媽比例增加之外,還表現出了多元化的特色,展現了諸如婦唱夫隨、逗比媽媽、自信的清潔阿姨等多種類型,鼓勵現代女性自我、釋放、個性和勇敢,而不是“忍辱負重”的弱勢形象。

(三)秀

節目中,80后、90后的媽媽數量增多,她們的衣著妝扮、言談舉止,增強了節目的年輕感、時尚感、趣味感。同樣在2014年1月的調研中,觀眾對《媽媽咪呀》第二季節目的認知中隻有20%是“適合年輕人收看”的。但在第三季節目中,80后、90后媽媽的表現是電視熒屏上的一大亮點,也是在網絡上引發討論的熱點話題。

在節目的表現力方面,注重選手的感情故事呈現依舊是重點。《媽媽咪呀》增強了真人秀的特質,加大了選手幕后故事的拍攝,從選手的日常生活,到來滬后的日常起居、培訓練習,再到選手后台的緊張准備,特別是記錄了選手家屬在后台的各種狀況,以細節記錄並展示每位媽媽的真實狀態,呈現人物的立體個性,也豐滿了節目中感情元素的呈現。

网址:從受眾角度看素人真人秀的實踐探索 http://c.mxgxt.com/news/view/543471

相关内容

從明星到演員,該撇去多少“秀”
吳晶:韶華不負從警路
“紀實+真人秀”成綜藝製作新方向
怎樣塑造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
多檔觀察類綜藝成新寵 明星點評素人真人秀再升級
扶貧語境下媒體傳播的多元主體和參與式行動
韓國策劃人解密爸爸去哪兒:星爸“矛盾”引觀眾共鳴?
消費文化視角下的Vlog走紅研究
明星虛假代言終身不得從事廣告薦証
業內人士:大陸明星拍廣告 台灣民眾更樂意買單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