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我的父母是怎样培养我的?

发布时间:2024-12-31 02:25

导语

怎样才能教出能拿诺贝尔奖的孩子?你可以没有“当诺奖得主父母”的梦想,不可不看杨振宁父母的教育方式

当您100岁,过生日,请您发言,回顾人生,你会说起谁?

一个月前,清华大学为杨振宁过农历100岁生日。在这个国家主席也给他送花祝福的日子里,回顾一生,说到他和祖国的关系,他说到50年前回到祖国看望病中的父亲。【杨振宁:战犯的女婿】

很少有人知道,杨振宁的父亲也是清华大学的教授。

很少有人知道,杨振宁的父亲对杨振宁先放弃中国国籍再放弃美国国籍重新取得中国国籍的影响。

在中国,杨振宁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家子弟”。今天,我们彬彬有法就来说说,杨振宁的父亲是怎么把他培养成有贵族气质的“世家子弟”的?杨振宁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对今天的父母,有哪些启发?

拉姆之死:“别人叫你老婆,你是不是特高兴?”

杨振宁籍贯合肥,跟合肥人李鸿章没有关系。

杨振宁籍贯合肥,是因为他的曾祖父偶然的一个选择。杨振宁的曾祖父其实是凤阳人,朱元璋的老乡,早年在安徽太湖县担任公安局长之类的干部,退休后带着一家老小回凤阳老家,途径合肥,遇到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反复劝他留在合肥,就让日后的杨振宁变成了合肥人。

杨振宁的曾祖父是读书起家的。杨振宁的祖父,也是靠读书起家的。他中过秀才,当过私塾先生,后来成为北洋军阀一名负责文书的幕僚,积攒了一些钱,在合肥城墙西边的四古巷中,合买了一座七进大宅,前三进租给一家药店,后四进自住,日子过得很兴旺。

等到杨振宁的父亲1896年出生,父辈祖辈对他的期待,也是好好读书,光宗耀祖。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家中的长子,他的门庭,谈不上世家名门,起码也是大户人家。

但是,杨振宁的父亲很不幸, 12岁的时候,先后失去了双亲,他和弟弟在叔父的照料下成长。

虽然父母双亡,又恰逢清朝末年的乱世,但杨武之依然延续了杨家重读书的家族传统。

当时,西方文化和教育方式已经传播到了中国,北平已有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学堂等。杨武之通过努力,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

北师大完成学业后,回到家乡的母校——安徽省立二中教数学课。

这样的父亲,懂得教育规律,不仅延续重视读书教育的传统,父子俩双双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还让四个孩子通过读书出人头地。

杨振宁,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不但获得诺贝尔奖,还有至少3项诺贝尔奖级别的学术成果。

杨振宁的二弟,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

杨振宁的三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新华社香港分社下属机构总经理;

杨振宁的妹妹,毕业于复旦大学,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神经生物系博士,高级研究科学家。

今天,我们回看杨振宁家族三代人的读书史,很容易明白,虽然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只有读书,后代才能真正成才。

图|杨振宁和父母全家福

02

母亲:丈夫留学美国,她独立教育杨振宁,特别重视他生活习惯的培养

杨振宁的妈妈,是一个只上过两年私塾的农村妇女,没有爸爸那么显赫的成就,却在杨振宁的飞黄腾达中起到爸爸不可替代的教育地位。

杨振宁的妈妈罗孟华,是一个村医的女儿。

杨振宁的妈妈嫁给杨振宁的爸爸,是中国传统婚姻拉到一起来的,是小时候指腹为婚的。

23岁那年,杨振宁的爸爸根据古老的婚姻传统,这个风度翩翩、博学多才的大学生,娶了杨振宁的妈妈。杨爸爸没有嫌弃杨妈妈没文化,婚后两人一直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几年后,杨振宁出生了。杨振宁是杨家的长房长孙,按家谱“家、邦、克、振”的排序,为“振”字辈。当时,父亲杨武之正在省城怀宁教书,所以给他取名“振宁”。

杨振宁出生后刚刚10个月,父亲杨武之就通过了安徽省的公费出国留学考试,漂洋过海去美国留学了。

在父亲留学期间,年幼的杨振宁和母亲罗孟华相依为命。母亲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培养杨振宁身上。

杨振宁说:“母亲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从个人出发,她从来都把丈夫与孩子放在第一位。对她来说,这是绝对的一件事。我想,人的思想如果把一件事情变成绝对化以后,就变成一种力量,我从我母亲身上就感受到了这种力量。”

每天晚上睡觉前,母亲都会给杨振宁讲故事,把自己所熟悉的古代的、近代的故事,比如 “二十四孝”、“孟母择邻”、“岳母刺字”等等,一一讲给儿子听。因为,这是给孩子灌输知识和处世理念的最好机会。

虽然读书不多,但母亲罗孟华却见识不凡,坚持杨家“诗书传家”的传统,在杨振宁4岁的时候,就开始教他识字。而聪明伶俐的杨振宁,一年的时间,就学会了3000多个汉字。

见杨振宁如此聪慧好学,母亲就请来一位老先生,让5岁的杨振宁开始正式读书。而杨振宁很快就把启蒙教材《龙文鞭影》,背得滚瓜烂熟。

母亲还十分重视对杨振宁生活习惯的培养,一般人会或许会认为,这只是不值得重视的小事,但母亲要求十分严格,决不纵容和随意。比如,杨振宁是个“左撇子”,母亲费了好大劲儿,终于把他吃饭、写字改成了右手。

母亲的启蒙教育,为杨振宁的人生打下了扎实基础的起步阶段,这让杨振宁一生受益。

03

12岁那年,杨振宁跟父亲说,他想长大了获得诺奖,父亲很看重他的数学天赋,却让他把精力先放在人文科学上

父亲杨武之在美国留学,一去就是5年,先是在斯坦福大学取得硕士,接着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父亲32岁毕业回国以后,杨武之先被聘到厦门大学任教,他带着妻子和杨振宁到厦门住了一年。

第二年,杨武之又应聘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教授。杨振宁因此在清华园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代,他是一个孩子王,经常带着“两弹元勋”邓稼先等一群孩子淘气。

不过,淘气归淘气,父母对杨振宁的基础教育从未放松。留学回来的父亲,给杨振宁带来了新式科学的启蒙。从杨振宁六七岁开始,杨武之就在家里设下一块小黑板,进行家庭教学。

除了语文、算术,他还教杨振宁念古文观止,讲历史名人故事如岳飞、文天祥等。后来,又教他英语、诗、词、三角、代数、几何、微积分……。

12岁的一天,杨振宁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神秘的宇宙》,对书中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回来之后,杨振宁对父亲杨武之发出豪言:“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但当时,父亲并没有把一个12岁孩子的话,真的当一回事。

不过渐渐地,杨武之发现,儿子杨振宁在数学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天赋,于是在杨振宁的一张照片上,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其伯瓌”。意思是儿子天赋异禀,值得期待。

发现了杨振宁不同寻常的天赋,杨武之却并没有太着急,想把儿子马上培养成一个数学天才。相反,他非常重视杨振宁人文学科的教育。

在1957年的诺贝尔获奖感言里,杨振宁特意强调了自己的中国文化背景。他说,“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力于现代科学。”

由此可见,父母自小为杨振宁打下的深厚人文文化基础,对他外来发展的重要影响。

这也告诉今天的父母,教育孩子不要着急,要先给孩子打下坚实的语言和人文科学基础。

04

身为数学系教授、主任的父亲带杨振宁开启数学之门,36岁拿到诺奖,实现了12岁那年对父亲的诺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亲杨武之,对杨振宁的走上科学生涯,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早期公费留美博士,杨武之是最早将西方近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者之一。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任教数十年,是中国早期的数学教育家,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和陈省身,都出自他的门下。

自始至终,父亲一直在科学,尤其是数学方面,对杨振宁进行着言传身教。除了在小时候给杨振宁完成了新式科学,尤其是数学的启蒙之外,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

1934年秋,杨武之又去德国柏林大学研学一年。14岁的杨振宁每周都会替母亲写一封信寄给父亲,告知家中的情形和弟弟妹妹学习生活情况,还不忘和父亲在书信上讨论代数题目或几何可以有几种解法的心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老百姓的日子极苦,被迫搬迁到昆明后,杨武之任西南联大数学系主任,实际收入大概只及战前的几十分之一,一家老小就在昆明小东角城租了一所老式房屋。环境虽然艰苦,但一家人始终在一种互助互爱、学知识、学做人的浓厚家庭氛围中积极地生活。而杨武之夫妇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教育,从来没有松懈。

高中毕业那年,杨振宁考进了西南联大化学系。当年全国参加考试的人有两万以上,杨振宁是榜上第二名。后来,杨振宁从化学系转入了物理系。在西南联大,杨振宁开启了7年的本科和研究生生活,并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

抗战胜利那一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进入著名的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研究工作。

图|1949年摄于芝加哥大学左起: 杨振宁、邓稼先、杨振平

1957年,让杨武之没想到的是,杨振宁12岁时的豪言,竟然在23年后真的变成了现实,他真的获得了诺贝尔奖。

毫无疑问,杨振宁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和兴趣,和父亲的言传身教有着很大的关系。而数学,也成了杨振宁在物理学理论研究上获得成功的关键助力。

杨振宁自己也认为,自己对数学的热爱深受父亲的影响:“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学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虑。而且,堪称奇迹中的奇迹的是,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05

95岁高龄的杨振宁,放弃了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最终没有辜负父亲的爱国期望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一生爱国爱家爱妻子爱孩子爱事业,是个品质上接近完美的男人。

当年,杨武之是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出国的,又带着现代科学回到祖国,从事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1957年,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父亲自然希望他能回国,给祖国带来先进的科学。当时,杨振宁成为两岸争取的目标,而劝说杨振宁回国的重任,就落在了父亲杨武之的肩上。

杨武之三次奔赴日内瓦,苦口婆心地劝说杨振宁,希望他能够立即回国。在1957年第一次见面后,他给杨振宁写下两句话留念:“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此后两次,父亲每次也都劝杨振宁,不要忘记祖国,不要忘记双亲。

父亲再三要求杨振宁把眼光放远,看清历史演变的潮流。这对杨振宁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父亲一片爱国情怀的感召下,虽然杨振宁因为当时中国不具备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环境和条件,没有马上回国。但他在海外,一直为中国引进科学人才而奔走,并且为中国物理科学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自己的贡献,杨振宁认为,自己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中国人自信心的提升。就像杨振宁自己说的:“假如今天曾先生问我,你觉得你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2017年,95岁高龄的杨振宁,放弃了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最终,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而能有杨振宁这样出色的儿子,父亲也是欣慰和自豪的。临去世前,他曾对子女说:“我一生清白, 教书为业, 我同妈妈共同抚养你们五个子女,除五弟振复外, 个个都是人才。大哥天资聪颖, 得天独厚,又刻苦努力, 竟集学问之大成, 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 已对人类作出重要贡献,为中华民族争光。我们的祖先, 必会含笑於九泉。我无愧社会, 也无愧祖先,我想我也对得起妈妈和你们。

参考资料:

中央电视台 “国家记忆”之《大先生杨振宁 不负韶华》;

《杨振宁传》,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杨振宁、翁帆:《晨曦集》《曙光集》。

PS.彬彬有法开课了

查看:13500回复:135熟悉彬彬有法的朋友一直都知道,我们是一个以法谈爱的爱情法学家,一直专注于爱情婚姻家庭的法律问题,鼓励大家在恋爱、婚姻、家庭关系中,做个彬彬有法的现代人。其实现实生活中,因为不懂得怎么离婚,造成的悲剧实在太多了。为此,我们彬彬有法录制了一套《离婚法律专门课程》,希望结错婚的朋友,好聚好散,做彬彬有礼的前夫前妻,实在做不到彬彬有礼,就退一步,依法离婚,做彬彬有法的前夫前妻。

购买课程方式如下:

网址:杨振宁:我的父母是怎样培养我的? http://c.mxgxt.com/news/view/601500

相关内容

杨振宁和杜聿明的关系是怎样的?
杨振宁一家的混乱关系 翁帆父亲与杨振宁18 岁孙女喜结连理
杨振宁如何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
原创翁帆父亲:杨振宁没喊过我岳父,我们互相称之为“先生”
王琪和杨振宁都有回国养老的自由
1923年秋天,杨振宁与父亲、母亲在杨家大宅内合影
樊振东夺冠:我的金牌背后,有农民工父母的心血和眼泪
刘宇宁为什么是爷爷带大的?刘宇宁的父母怎么了妈妈是不是再婚了
主持人问杨振宁您去世之后,翁帆怎么办?听听杨振宁是怎么说的
一直到现在,还有一个热门话题,就是翁帆为什么嫁给杨振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