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出马(道)与佛道两家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5-01-06 12:14

郑重声明:本文不涉及任何宗教信仰、封建迷信只是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方面等 的探讨!

这篇文章是本人之前写的一篇《出马出道起源初探》的姊妹篇。我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出马(道)弟子、领堂师傅。所以,无论读者看到本人的哪篇文章,重点内容其实都是关于出马出道方面知识的。在这篇文章成文之前,本人拜读了专家学者、宗教人士以及国学大师的相关文献文章,以期尽量做到有理有据而非空穴来风。《出马出道起源初探》这篇文章,之所以谈到了古老原始的巫祝文化,以及在这个文化下形成的以南方傩文化和北方萨满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两大系统,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追根溯源,讲清楚所谓出马出道(南方有不同的称谓,为方便理解,暂时以此名称代替)的起源在哪?但事实是否就是本人文章所讲的那样? 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本人文章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或者说在将来也能看到其他人写的比较有权威的、能让各位读者非常信服的文章, 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闲言少叙。在谈出马(道)与佛道两家关系之前,有必要将道教的起源问题做一个简要介绍。上篇文章提到了“巫祝文化”。“巫”就是歌舞将神之意,道教坛场上的踏罡步斗、咒语驱邪均源于此;“祝”是言辞悦神之意,道教的经忏、章表、疏文、符箓等亦出于此(李信军语,北京白云观监院)。而巫祝的延传,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方仙道以及事神寻仙的方士,历史上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秦始皇时期的方士徐福。随着时代发展,到东汉道教成立初期,方士将这些巫祝理论和方式方法加以规范化、系统化,为己所用。这也是后世称道教有“古巫之遗风”的原因所在。1934年,许地山著述的《道教史》问世 ,成为国内第一部系统梳理道教历史的著作 。许地山探讨了道与巫的关系,指出“中国古代巫觋(音xi)道是道教的重要源头 ,秦汉时期巫觋的信仰对象和巫祝或被道教直接借用 ,或经改造后使用”;继许地山之后,傅勤家的 《中国道教史 》、任继愈主编的 《中国道教史 》等,在道巫关系问题上所表述的观点与许地山一致,即早期道教吸收了巫祝文化。简而言之,道教产生的初期,其“本源DNA”就是来自于古老而原始的巫祝文化。说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不单单是指道教起源于中国,更是由于道教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基因。那么, 问题来了,为什么道教最终能和儒家、佛教并列,成为古代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呢? 为什么巫祝文化(其背后就是傩文化和萨满文化等)最终没落后走向了民间而成为非主流了呢?“出马出道”的历史宿命又是怎样的呢?

自从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黝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学已成为官方主流文化之领袖和正宗,而巫祝文化作为民间型非主流文化的轮廓就已初步形成。而佛道两家的地位和影响在历朝历代也是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道教虽然脱胎于巫祝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道教思想和典籍在不断丰富、理论体系在不断创新、教义科仪等也在不断完善。这主要体现在道教《三经》的确立;东汉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被道教吸纳并被奉为丹经之祖;北魏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专以礼度为首并将诵习道经改直诵为乐诵;南朝陆修静进一步完善斋醮仪范,基本完成了道教的科仪;南朝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神仙信仰体系等等方面。所以,道教俨然已完成了破茧成蝶、脱胎换骨般的华丽转身。逐渐从“民间社团”性质渐而成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一部分而逐步走进了帝王将相、达官权贵的视野,从而有机会成为最高统治阶级的利用工具。在道教的这种转变过程中,对巫祝文化采取的态度既有积极的吸收和借鉴、更有无情的排斥和打压(也可以理解成去伪存真、取精去糟)。而反观巫祝文化,确实没有完成这种高标的历史蜕变,既然不能成为“阳春白雪”的身份,也就只能走入“下里巴人”了。其实,这种状况在萨满文化中体现的也很明显。萨满传承比较封闭、人为宗教很难渗入,萨满又是一种没有始祖、没有教义、没有组织、没有固定的庙宇的文化形态,这种自由发展的形式更适合中下阶层民众,很难登堂入室而成为上层社会的主流。有句俗话叫“小巫见大巫”。说的通俗点,能服务于上层社会、统治阶级、帝王将相的就是“大巫”,如周朝大宗伯、一些方士等等;而服务于中下阶层的就只能是“小巫”了,比如南方民间常见的的神婆、仙姑等。上文中提到,出马出道也是源自巫祝文化,但很不幸,出马出道也没有完成这种“高级蜕化”,成为民间的“小巫”也就必然了。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民间的巫祝文化也大量吸收了佛道两家元素而加以运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小巫”,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而强大的理论体系做支撑、也没有完备的教规科仪,这些都是我们的硬伤。所以“西为中用”,吸收和借鉴佛道两家的元素也是一种必然。新中国成立至今,即便是儒释道这些曾经的主流文化,也已经走下了神坛而归于平常(原因也很多,不过多阐述了)。而作为民间化的出马出道等等,更是进入了一个始终未被官方认可使之合法化的一种境地。即便佛道已归于平常,但在官方仍有地位,在出马出道面前,仍有资格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示人。讲到这里,总结一点就是:道教根源于巫祝但已完全脱胎蜕变而高于巫祝,最终走向了“更高标、更高端路线”;出马出道也根源于巫祝但只有改变而未完成蜕变,最终走向了“民间平民化路线”。所以,两者可以说有“同源DNA”关系。 至于有一定的“官方身份和地位的人”是不是愿意承认、理会他们的“穷亲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至于出马出道与佛教的关系,相对简单些。首先,佛教是外来宗教,与巫祝和道教基本上没有“同源”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毕竟也有近2000年了,佛教文化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与儒道两家文化也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各自并非孤立存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深入了解,因篇幅所限,不再赘述。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的因果、轮回、离苦得乐等充实、扩大了中国的“孝道”思想与行为,人们的生产交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游艺娱乐等,无不留下佛教影响的烙印。即便是作为古老的巫祝文化中的傩文化,也在大量借用儒道包括佛教文化。出马出道行走于古老的巫祝文化的“民间平民化路线”中,融合佛与道也在情理之中,也是体现了一种开放包容、取其所长、补已之短的精神,也是顺天应时之举。再有,佛教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思想,事实上,出马出道弟子前生累世、包括身后“先”家都有可能与佛家结上各种缘分,对应的供奉佛家也是理所当然。同样的,供奉道家也有这个层面的原因。

笔者平时给一些缘主(有出马出道缘分的人)查事过程当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问他们是属于佛缘还是道缘?或者有的其他师傅就告诉他们是属于佛缘或者是属于道缘。不过笔者对这些说法基本是持否定态度的。依笔者个人的愚见:出马出道严格上讲就是“先”家缘分,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缘分。而先家缘分其实就是上面提到的“走民间平民化路线”的巫祝文化的一部分。它既不同于道教缘分、更不同于佛家缘分。如果从“同源DNA”上论,暂且可以认为与道教的“血缘”关系更近(认为笔者自恋也行),说是佛缘更不贴切。之所以提到佛家缘分,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因素外,还是一点就是佛学佛法更彻底,对于出马出道弟子来讲,在修心性(慈悲、贪嗔、放下)、明事理(因果、轮回、因缘)、先度已、后利他等方面,确实是我辈必须要精进学习、不断领悟、不断提升的必备资粮。

总之,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够理顺出马(道)弟子所具有的缘分与佛道两家的关系,起码主次、本末关系要弄清楚。但因为本人学识、经验等非常有限,也并非是什么民俗学家、教授学者,所以,文章所讲的也不具有权威性。因此,无论读者看到本人的哪篇文章,务必请各位理性对待、合理取舍。

参考文献如下:

***《萨满文化与黔北傩文化的比较研究》

---庹修明(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傩文化研究院)

***《中国巫术史》---高国藩(东亚文化协会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

***《2O 世纪以来汉唐间道巫关系研究述评》

---韩书晓 (华东师范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道教发展史略》、《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南怀瑾 (中国当代教育家、中国文化传播者、国学大师)

***《中华道学百问》

---李信军(宗教界人士、北京白云观监院)

网址:浅谈出马(道)与佛道两家的关系 http://c.mxgxt.com/news/view/673050

相关内容

浅谈道教起源以及与佛教的渊源
浅谈演员与角色的关系
“禅茶一味”——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
浅谈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日本神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宋明理学与佛教、道教的关系——以王阳明作圣经历为例
【茶友话茶】浅谈茶道、茶艺、茶文化,这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浅谈医患关系的恶化与改善.doc
浅谈YY各大主播关系 三足鼎立到两雄争霸宝哥之后再无情义
优质男的选择权:浅谈短择关系与长择关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