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
1、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摘要: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茶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饮品,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茶文化。其中儒释道对茶文化的影响较深。最终茶文化是一种非儒,非释,非道,但又是一种即儒,即释,即道的文化。本文主要阐述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儒释道文化碰撞所产生的影响。关键词:茶文化、儒家、释家、道家1 儒家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1.1儒之“礼”对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维护统治阶级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是社会有序运行的保障,茶礼就是在茶事活动中,长幼敬让,宾主谦和,从而形成一种融洽
2、、和谐温馨的氛围。改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礼节。所以儒家主张的“礼”与茶礼有着想通之处。1.2儒之“中庸”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中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达到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2道家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虚静恬淡的本性。道家不把“自然、物质、精神分离,认为是一个互相包容和联
3、系的整体,讲究修炼与内省,追求清心寡欲,朴质自然,这与茶性十分贴近契合。道家思想渗入的茶文化更加接近普通的民众的思想境况。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茶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3释家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佛教发源于印度,汉代以来传入中国,佛教中禅宗对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禅宗主张坐禅修行,以打坐的防治修身养性,净化心灵,消除烦恼,使思想升华到一个极高的境界。长时间的打坐不能打瞌睡,茶可以驱除睡意。佛教除了坐禅修行,还有“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食素等,茶既符合佛教的教规,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醒脑的作用,使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晋书中记载,东晋敦煌人单开道,在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苏”来提神防睡。“茶苏”是一种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虽然,这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唐宋时,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热,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佛家视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要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参考文献【1】论中国文人茶与儒释道合一之内在关联赖功欧【2】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陈倩【3】略论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思想汪松能【4】从儒释道三教的角度来看中韩茶文化周琼琼
《2021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由会员cl****1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网址:2021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 http://c.mxgxt.com/news/view/676445
相关内容
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 --中国广播网甘肃分网
中国茶文化与茶艺的关系
【茶文化】茶道与茶艺的关系
中国茶艺与茶道的关系
紫砂艺术与茶文化的融合
中国茶道中的“和”,是其茶文化的精髓
“禅茶一味”——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
儒家思想中的伦理与道德关系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