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了钱钟书先生的硕士论文
题图:负笈欧洲的钱钟书、杨绛夫妇
钱钟书先生的题目,今天别说是硕士论文,就是博士论文,拿去导师那里估计也是被一顿臭骂,打回重来。即便是当时,论文也是往偏僻窄处着力,才不至于太过宽泛,难以下笔。一篇论文要跨越两百年的文献,难以想象。
去看了钱钟书先生的硕士论文
文 | 晓宇
来源 | 微信公号luxiaoyu-worldviews
凡在国外待了一阵的人,难免有语言上的无奈。国语水平不断退步,词不达意和提笔忘字成了日常,而这外语上,又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写篇正经的论文勉强,若要讲究表达修辞,文化积累的短板就像枯水期的沙洲,彰显无遗了。
有了这个困扰,我就想到了历史上的各位。民国的一群人早成了脚踏东西文化的典范,仿佛这个问题就不曾有过。作为一个“存疑派”,我是要把当年人的东西找出来,尤其是被公认为“大家”的,瞧一眼他们当年的英文水平。地缘上,钱钟书自然成了我最方便的目标。
钱钟书在清华大学的毕业证书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给饱蠹楼(Bodleian Library,即牛津大学总图书馆,通译博德利图书馆。“饱蠹楼”是钱钟书先生当年的雅译——群学君注)写了一封信,写明要一位中国学者Qian Zhongshu于本校一九三七年毕业论文的原稿。不久就收到了回信,说没有查到,那个年代的论文未入电子档案,而且这篇论文在一九九八年出的一本书中收录过,可直接去借。
钱钟书手迹
我自然知道现代印刷的版本,但文艺病犯的时候,就是想要捧着原稿的历史感。既然找寻不到,这事我就当过了,也没放在心上。没想到两周后又收到邮件说,你要找的论文是Chung-Shu Chi’en的吧,那个我们有。
哎!没文化真可怕!钱钟书三十年代的时候当然用的威妥玛氏注音,我发去的拼音当然查不到。我红着脸回了信,揣上纸笔奔往档案馆。
拿到那本来自上世纪的线装论文原稿时,就像到了藏宝图指明的终点。
钱钟书硕士论文原稿封面
先看了一眼标题,就吓到了:
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and the Eighteenth Centuries
(“十七和十八世纪英语文献里的中国”)
这题目别说是硕士论文(钱老当年的学位等同于现在的M.Litt,杨绛翻译作“副博士”,可算是研究型硕士),就是博士论文,拿去导师那里估计也是被一顿臭骂,打回重来。即便是当时,论文也是往偏僻窄处着力,才不至于太过宽泛,难以下笔。一篇论文要跨越两百年的文献,难以想象。
钱钟书在前言就给了个下马威——在引用了法国人Pierre Mertino和德国人Adolf Reichwein后,他说,“相关主题的作品至少我在英文文献中还没发现,正巧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空间”。
这文献综述写得霸气。言下之意,我的研究方向,凡是拿英文写的文字中都没有,找到其它语言中倒是有,不如我就拿英文写一写吧。
全文中暗藏不少这样的语气,时不时地讽刺一下英语作家跟在欧陆作家屁股后面辛勤翻译的往事。引用的选择也颇为有趣,比如,谈到文献中就中国人高傲的描写时,就引用十七世纪英国人耳闻的中国世界观:
The Chinese say, that we Europeans have one eye, themselves two, all the world else is blind.
(欧洲人有一眼,我们有双眼,而其余的世界都是瞎的。)
钱钟书论文内页
当然,考证的功夫更深厚。每一页的几处引用,全篇下来,跨越两百年,甚至提到了二十世纪初的文章,不免让人嘀咕,在没有电脑、google scholar或者关键词搜索的当年,钱钟书是看了多少书。
举个例子,钱钟书在文中考证了十七世纪英国的文献记载上第一位中国人。在Life and Times of Antony Wood这本书里,他看到牛津大学的东方学学者Thomas Hyde和詹姆斯二世在一六八七年九月的对话纪录,其中提到一位在牛津的中国居民。詹姆斯二世还收藏了一幅这位中国人的画像。Thomas Hyde自称从这位中国人身上学了“不少东西”。
但这个中国人是谁呢?Hyde学到的“不少东西”又有哪些?
围绕Wood和Hyde的著作,钱钟书继续找下去,他发现Hyde有一些未完成的书稿计划,其中提到了这位中国人的名字“Shin Fo-burgh”,而学到的“不少东西”则是中国的测量单位。Hyde在一六九四年出版的书中还提到了中国的围棋和骰子。这样一来,考证才算告一段落。
而我最关注的文采呢?
废话少说,我们直接上原文吧。先看看这段总结陈词,排比用得和流水一样:
The general verdict of eighteenth century English writers on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stationary’. Their general verdict on the Chinese ‘genius’ is ‘inferior to the European in science’. Their general verdict on Chinese character since Lord Anson’s voyage is ‘wily and crafty’. Their general verdict on the antiquity of the Chinese is ‘boastful and pretentious’. If this is reaction against the popularity of the Chinese taste in their actual life, it is surely one with a vengeance.
(十八世纪英国作家的臆断,言及中国文明必谈“停滞”,言及中国智慧必然“落后欧洲科学”,Anson王爵环游后的中国性格是“狡猾诡诈”,中国的古老是自欺欺人。如果这是对他们现实生活中国风格流行的一种反应,那这反应想必是带着些忿恨的吧。)
当然,钱式幽默的句子是少不了的。谈到不将翻译作品纳入考察范围时,钱老把这称作是“绅士的共识”(Gentleman’s agreements):
Common sense and literary ethics seem to agree on the point that compilation is one remove less from original composition than translation, notwithstanding there might be more fundamental brainwork is a conscientious translation than a perfunctory compilation.
(常理和文学伦理都同意,编撰比翻译更近于原著的创作过程,虽然有时候一个严谨的翻译可能比敷衍的编撰需要更多的大脑耕耘。)
写到这句的时候,想必青年钱钟书也会不由一笑吧。
论文的最后,钱老还给学科化给了个评语,“(汉学)专业化的弊端在于,本专业的学生懂得越来越多,大众却越来越冷漠。这个话题(汉学)已然不再是人文热情的一部分了”。正如绝大多数学科今日所面临的场景一样。
THEEND
錢鍾書集限量典藏版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周晓虹对话钱锁桥|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群学君对话舒国治|群学君对话叶兆言|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杜春媚对话郭海平|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谷岳:我的行走之旅|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周志文:人间的孔子|严晓星:漫谈金庸|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毕淑敏读者见面会|徐新对话刘成|谢宇教授系列演讲|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叶檀读者见面会|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情感教育》|《百年孤独》|《面具与乌托邦》|《传奇中的大唐》|《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诗经》|《霓虹灯外》|《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拉扯大的孩子》|《子夜》|《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骆驼祥子》|《朱雀》|《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南京城市史》(新版)|《被困的治理》|《双面人》|《大名道中》|《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九王夺嫡》|《乡土中国》|《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海阔天空》|《遗产的旅行》|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了不起的盖茨比》|
责任编辑:
网址:去看了钱钟书先生的硕士论文 http://c.mxgxt.com/news/view/6818
相关内容
曾国藩、钱钟书、余光中等文人的手稿来闵行了!这个艺术中心落成,首展名家云集东西问|刘俊:研究世界华文文学,要看白先勇
“硕寿无疆”吴昌硕、潘天寿作品展宁波宁海开幕
看了董宇辉的“红薯干理论”,我顿悟什么是无用的力量
杨绛先生的文字,怎么读都不够!
一篇未完成的采访稿——纪念任允正先生
《历史的游荡者》|每日一书
书单|看看就行了,千万不要尝试!
半生心力傍梅边——我所知道的许姬传先生
小伙为了一万块钱,任人群殴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