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小鲜肉”乱象引关注 幕后推手更应“打板子”
原标题:打“小鲜肉”板子看 影视业乱象
最近,娱乐圈“小鲜肉”现象以一种令人遗憾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羊城晚报》娱乐版在3月9日、10日也做了相关报道。
其实,在不少业内人士眼里,小鲜肉们的“高片酬”、“不专业”、“耍大牌”只是冰山一角,将他们拱出水平面的,是暗藏在水面下那个无比庞大的娱乐生态圈。只打小鲜肉的脸是不够的,该打的还有那些制造小鲜肉的幕后推手们和日趋“短平快”的影视制作模式。用编剧宋方金的话说,这次只是“以演员为切口来说电视剧的乱象,但实际上电视剧创作风气的败坏,不只是出在演员,而是整个产业链的每一环都在失灵”。
高片酬,谁抬的?
继央视曝光“演员拿走整部剧70%投资”后,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编剧高满堂又刷新了这一数据。高满堂坦言,如今电视剧市场“唯小鲜肉是瞻”,一部电视剧80%的投资都给了明星。而腾讯副总裁孙怀忠则认为,高片酬的锅,不应该让艺人来背:“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爆发以后,整个行业所有的团队都在分享价值。既然有人愿意付这个钱,一定是存在这个市场。”有人说,小鲜肉是在“抢钱”;但究竟是什么,让给钱的人这么心甘情愿,且一再提高价码?
业余资本大量涌入
目前,制作发行方、播出平台最关心的是由什么明星来担当主演,不管演员是否适合角色,只要当红、知名、有话题性就行。甚至有部分投资方只认“流量演员”,其他一概不论。投资人和制片人为何如此盲目?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源于他们的“业余”,他们要做大的是资本,而不是内容。《甄嬛传》、《芈月传》制片人曹平直言不讳:“大量外来资本的进入和急功近利的利益驱使,造成一些制作公司目光短浅,不好好做内容,而是用钱砸大咖演员,用演员给市场和资本方玩概念。”
导演郑晓龙也表示,“限制片酬”成为老生常谈,但却很难做到,这与从业者的不成熟、不专业有关系:“演员天价片酬是在多选择情况下一种必然出现的现象。从演员的角度来讲,他可以吸引观众,这就是他的价值所在。现在有大量资金涌入,他们不会抓剧本,但是他们会抓演员,把钱给够,收视点就来了。我了解很多演员,他这部戏本来不想演,但是人家给你高价,那为什么不拿呢?而投资方不了解创作,就只能靠着演员去撑面子,然后去卖片。”
播出平台一起合谋
电视台定制剧求保险,只认高价明星,这也是小鲜肉高片酬的重要推手。导演雷献禾说:“如今,大部分电视剧是预售,未拍先卖,电视台为保险起见,自然把明星阵容作为首要条件。而制片方为了收回成本,只能屈就迎合。”
编剧汪海林也有同感,他认为,如今电视剧的版权价格和演员片酬增长,已经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了。“什么叫正常的市场行为?卖方制片方在抬价,买方电视台或视频网站压价,这叫正常的市场行为。但现在是卖方买方一起商量着抬价。不用去弄一个多好的剧本,只要弄一个差不多的,把最大牌最贵的演员弄来,把几个最有钱的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圈进来,回扣给得高高的,这事儿就成了。”汪海林认为,观众的看片市场,特别是年轻观众的看片市场,其实是由卫视的几名购片人在操纵,而他们只看重“颜值”,并没有重视作品本身的质量,更不要说向观众输出正确的价值观。
不专业, 谁惯的?
小鲜肉群体演技堪忧,早已不是新闻。在圈里,至今还流传着“人皮倒模”、“数字小姐”、“空气先生”、“人肉题词”、“抠像成戏”等诸多段子。其中,最让圈内人看不惯的,是部分年轻演员的“替身大战”:从文替到武替,甚至是“饭替”、“摔替”,给一个演员安排五六个替身,一场戏30多个人全是替身……即便小鲜肉露脸,也多为“表情包表演”,最终演出了一部“PPT剧集”。
拍摄流程大大改变
“替身”作为一种特殊职业,一直是片场里不可缺少的工种。但全面使用替身拍戏,则是近两年的事。
宋方金在《表演,一个正在被毁掉的行当》一文中指出:“演员不来现场什么的,以前是不可能的。”以前拍戏,陈宝国、陈道明、王志文、孙红雷、冯远征、何冰等老一辈演员都没替身,而且演员没有不背台词的。但现在就不一样了。文中以一个50多岁的匿名演员为例,他以前从未听过“替身”一说,但这两年,他发现不仅男一号女一号有替身,甚至连他自己也有了替身:“为什么呢?一个是因为牵扯到特殊的武打动作,另外一个是牵涉到时间的问题。就像昨天我拍了一个戏,拍了三天就不拍我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钱。他们就是觉得我要的钱多了,其实我也不贵,但为了省一点钱,他们就找一个替身,替身一天三两百块钱就解决了。”
剧组创作一味求快
多年前,演员拍戏需要提前入组,酝酿感情、背诵台词。但现在,剧组为了求快,甚至剧本尚未完成就开机,而剧本也很少能有时间打磨,因为要配合演员的档期。宋方金举例称:“比如现在是3月,有的主演表示5月有档期,编剧就必须在两个月内写出剧本,导致创作没有按照客观生产规律来,草率写作,经不起考量。”他表示,最近四五年这类情况非常多:“毫不夸张地说,达到90%以上。只有像郑晓龙导演、刘江导演那样的剧组还在走正规的拍戏流程,很多IP剧还没有完整剧本就开机了。”
演员进了组,也不需要和对手搭档培养感情,甚至自始至终都见不到对手演员。他们面对的可能是副导演、沙袋、墙壁甚至空气……一部30集到40集的剧,以前最少需要拍摄半年,但现在利用技术与替身,15天就可以拍完。而拍摄过程也以求快为先,现场全是“过过过”的声音,演员完全无需投入真情实感。
耍大牌,谁宠的?
宋丹丹早前在发言中提到了她拍戏时经常碰到的两种现象:一是小鲜肉攀比化妆师和助理人数;还有一种是,两个小鲜肉一起拍戏,早到的在停车场等着,非要别人先进去,“好像后进去的人显得腕比较大”。宋方金也感叹说,有些年轻演员“想睡觉就停工,不想拍就让前辈演员一直等到他心情好转”。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是市场和外界的追捧娇惯:“这导致片场不再有演员,只有明星。比如片场吃饭也会分明星餐、明星助理餐、替身餐、场工餐,连饮食都分级。”而当年老一辈演员也是从小鲜肉的年纪走过来的,他们为何从未表现过这种嚣张的态度?
粉丝经济过度发展
在小鲜肉之前,传统的造星流程一般都是按照“演艺作品——大众媒体关注——话题营销”再加上经纪公司包装的链条发展,从而使粉丝喜爱追随。反观“小鲜肉”的走红路线,不再是凭借演技和作品,而是带有明显的粉丝传播特征。如今的“粉丝”一词,已经不止于娱乐产品的终端消费者那么简单了,他们通过毫不吝啬地挥洒金钱或时间将影响延至上游,介入明星的经纪、营销、推广中,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参与明星制造。粉丝圈中有严明的等级和纪律,还有明确的分工,这种严整而又疯狂的群体称为“粉圈”,立于其背后的则是无所不在的——粉丝经济。
如今,粉丝们成为掌握小鲜肉和经纪公司经济命脉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可以给予巨大的经济利益,还能作战在宣传营销的第一线,更直接影响着投资人和播出平台的选择,成为小鲜肉们最大的靠山和底气。这些粉丝,不仅为偶像刷榜、买别墅、包飞机、送豪车,无形中也让小鲜肉们逐步迷失,将原本该放在演技上的精力,放在了外形包装上。而在粉丝们的追逐吹捧中,小鲜肉们难免内心膨胀。
虚假数据充斥行业
制片方砸了天价,但小鲜肉演技不过关,戏火不起来怎么办?“这个戏就必须红,不红也可以把它做红。”汪海林意味深长地说。他认为,比起“不专业的人来做艺术创作”更严重的是,所谓的“流量咖”可能根本就是卖方和买方共同伪造出来的。宋方金也对所谓的热度和流量表示质疑:“比如说一部剧点击100亿或者80亿,现在还有达到200亿的。可咱们中国一共有7亿网民,这7亿网民不吃不喝全看这部剧也到不了那个点击率。所以说,有的人气演员热度也是假的,包括所谓的搜索热度、关键词、话题。”在这样一整套产业链的包装下,小鲜肉即便把戏演砸了,也有恃无恐。
在宋方金看来,目前不少影视产品更像是理财产品:“因为好多这种剧的拍摄公司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其实主要不是靠作品的利润营收,他们主要靠二级市场上的股票回收,所以他们要造非常漂亮的数据。演员的片酬和制作方之间,很可能存在着一个造假的连环套。”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演员都会关心制片方会不会买收视率,只要片方愿意买收视率,就算他们拍出来的作品质量经不起考验,也照样能破收视纪录、破点击率,造成一派繁荣的景象。再不行,就买水军、买粉丝来追捧,整个流程形成一个闭合式的链条,恶性循环。(记者 章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网址:娱乐圈“小鲜肉”乱象引关注 幕后推手更应“打板子” http://c.mxgxt.com/news/view/702681
相关内容
大瓜!内娱大龄天后私生活混乱,专门撩小鲜肉,王菲那英躺枪圈内人爆料娱乐圈乱象,陪大佬吃饭的都是小鲜肉,而非女演员
持续强力“纠错”娱乐圈乱象 “艺人负面清单”引关注
大导演揭娱乐圈内幕,直言:小鲜肉是“鸭”,发现不得了的秘密
持续强力“纠错”娱乐圈乱象 “艺人负面清单”引关注
娱乐圈“潜规则”黑幕曝光,“真相”、比想象中的更残酷
揭秘“饭圈”乱象的幕后推手 粉丝:精神控制很可怕
“直男人设”为什么娱乐圈小鲜肉艺人都喜欢打造直男人设
重拳出击整治饭圈乱象,娱乐圈好日子到头了?
揭开真相:娱乐圈“好色”女星与小鲜肉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