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金凤:搭建学校教育与非遗保护之间的桥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学生未来发展有明显的正向影响,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构建学校教育与非遗保护之间的连接桥梁极为重要。
一、非遗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意义
(一)全球化对非遗传承的影响。全球化浪潮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的同质化,对地方特色文化的独特性构成威胁,包括非遗在内的一些传统文化存在被边缘化和被遗忘的风险,非遗传承在现代面临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非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守护,也为全球文化交流搭建桥梁,将非遗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对保护和传承这些独特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技术进步与非遗教育的结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非遗教学方法也在逐渐变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数字技术,为非遗展示和教育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这些技术不仅能够使非遗内容得到更生动和直观的展示,还可以跨越地理和时间的限制,让人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和了解非遗,这将为学校开展非遗教育提供有效助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VR技术“亲临”历史现场,体验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非遗的魅力。
(三)非遗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将非遗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通过开展非遗教育,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关于非遗的知识,还能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兴趣和责任感。此外,在学校中推广非遗教育,也是全面开展深度教学、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以“非遗进校园”搭建学校教育与非遗保护间的桥梁
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是推动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非遗项目、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成效,更好地搭建学校教育与非遗保护间的桥梁。
(一)选择非遗项目,体现非遗的教育价值。对于进入校园的非遗项目,应制定明确的选择标准。这些标准通常包括文化代表性、教育价值、学生的可参与性以及安全性等。例如,选择具有浓厚地方特色且易于学习的非遗技艺,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更多地参与非遗实践的过程。同时,还需考虑非遗项目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前景,促使学生理解这些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的实用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创新教学方法,注重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非遗进校园”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创新的教学方法和非遗传承人的深度参与。教学方法上,许多学校采用项目化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非遗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剪纸课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剪纸的艺术价值,还学习剪纸的基本技法,亲手完成剪纸作品,在实操中深化对技艺的理解。此外,非遗传承人直接参与教学,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更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非遗的兴趣和情感。
(三)提高教育成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非遗进校园”活动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发挥了显著效果。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对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都有所提升。以陕北民歌教学为例,学生在学唱民歌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相关的音乐技巧,还通过表演提升了艺术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此外,通过参与这类项目,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将为构建和谐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作出有效助力。
三、非遗教育项目的评估与展望
(一)评估非遗教育项目的成果与影响。非遗教育项目的成果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评估,包括学生对非遗知识的掌握程度、参与度、创造力的发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等。有效的评估方法包括定期的学生反馈、项目展示以及长期跟踪研究等。例如,通过学生在参与非遗活动后的创作展示和报告,教师和教育者可以观察到学生对技艺的掌握和文化价值的认同程度。家长和社区的反馈也是评估非遗教育影响的重要维度,可以提供反映学生行为和价值观变化的外部视角。
(二)非遗教育的未来改进方向。为持续推动非遗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和实施改进策略,包括加强师资培训,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传授非遗知识和技能;扩大非遗课程的覆盖范围,使更多年级和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非遗;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等现代技术,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此外,与更多非遗传承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确保非遗教育内容的真实感和专业性。
(三)非遗教育对家乡意识和家国情怀的培养。非遗教育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家乡意识和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本地区的非遗,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本地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并在心中植入对传统的尊重和爱护,进一步形成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热爱。长期来看,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形成积极主动的文化保护和传承观念,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构建学校教育与非遗之间的桥梁,不仅可以见证非遗教育的积极变革,也能观察到其在塑造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信心。在未来应持续推广和深化这一教育模式,助力传统艺术和技能在新一代中得到珍视和传承。
作者:苏金凤,榆林学院
本文系2023年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双减’背景下榆林‘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路径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23—CXY—72
网址:苏金凤:搭建学校教育与非遗保护之间的桥梁 http://c.mxgxt.com/news/view/725085
相关内容
我国三项非遗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向世界提供非遗保护中国方案体育明星代言联系:搭建品牌与粉丝桥梁的金色纽带
传承茅以升教育思想,培养“五有”交大人 ——徐飞校长在茅以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
2024“翼展未来”家庭教育论坛暨国际学校联展——启明星学校
基于参数化设计的三维桥梁模型构建
画家黄永玉为凤凰捐资助学扶贫建桥,为何还有家乡人对他嗤之以鼻
湖南衡山: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大学生体质的多元路径之研究
苏州大学怎么样?好不好?有实力的老牌院校!
“北京最早的娱乐圈”展演非遗项目 名家共话天桥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