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故乡》才明白,渐渐变老的70后,故乡已经回不去了
鲁迅在《故乡》中写道:“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鲁迅对故乡是有着深深的美好思念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的样子却又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鲁迅说:“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鲁迅再次又回到了故乡,但是他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与故乡的人们都已经渐渐有了隔阂了。
这既是现实的人生,人注定是要被时间的洪流推着不断往前走的,直到走到尽头的那一天。
慕然回首,很多的人已经不在了,很多的记忆也已经渐渐模糊了,很多的事情也已经渐渐看透了。
再读《故乡》才明白,渐渐变老的70后,故乡已经回不去了。
伟峰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拼尽了一生的力气也仅仅是让他脱离了继续当农民的命运。
在父母的努力养育之下,伟峰成了村子里当时唯一的大学生,他考上了师范学校。
伟峰大学毕业以后,因为家里一没背景二没人脉,经过了多次考试,最后才进入了乡镇的一所小学教书。
他原本想着依靠自己的努力,能够尽早地出人头地,可是却没想到命运有的时候总会让人措手不及。
父亲突然病倒,父亲的情况比较危急需要尽快手术,但是家里却拿不出高昂的手术费。
伟峰的工资少的可怜,刚刚工作了几年,手里也没有什么积蓄。
当他带着母亲到亲戚们家里低声下气地借钱的时候,却没有人愿意借给他们钱。
最后,他不得不眼睁睁看着父亲离他们而去,他的心中无比的心痛。
父亲走后,他更加卖力地工作,希望通过优秀的表现可以尽快调到县城教书,可是该到他的名额却被人挤走了。
因为,在小地方,人脉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非常的影响,越是小的地方,越是对人脉关系的依赖更大。
所以,当伟峰在努力了之后依然看不到出路和希望,终于下定了决心离开故乡,到外面去谋取出路。
二十七岁的伟峰,只好忍痛离开了乡镇小学,到了南方的大城市打拼。
他一边打工一边考研,在三年以后考上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以后,他才真正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平台。
他考入了所在城市的体制内进入了事业单位工作,因为本身有着较好的学识功底,为人处世的能力,所以他在单位工作的第三年就得到了晋升。
后来他不断地一路晋升,不仅在外地买了房子,而且还娶了一位在大学当老师的妻子,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后来,他的条件更好了以后,就把母亲从老家接了过来安享晚年。
当初如果他没有勇气走出去,那么还是那个在乡镇教书的人,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小地方了。
《哪吒之魔童闹海》给我们一个启示:“命运看似牢不可破的大网里,总有永不妥协的漏网之鱼。”
人在年少的时候,都曾经有梦,然而当你真正踏入社会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梦太脆弱,总是被现实轻易就撞击的粉碎。
因此,有的人就渐渐消沉了下去,被社会磨平了棱角,慢慢向现实低头,卑微地隐忍在一个小地方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以至于最后逐渐平庸。
而有的人却像哪吒一样,尽管人生很艰难却依然可以天高地厚,尽管生活很困惑但依然可以积极应对,有勇气到更大的世界去看看。
一个人不努力走出去,就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人总是在年轻的时候,努力走到更远更大的地方闯荡一番,体验更丰富的人生,经历更精彩的生活。
70后的人,思想传统,但行动上相当务实,是坚信靠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就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人群。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但国家不再包分配,所以多数70后都面临过毕业就是失业的窘迫。好不容易参加工作了,全国取消分房福利,想有房,自己奔。
因此,作为70后那代人,其实所生活的年代非常艰苦,要想出人头地,唯有离开家乡到外地闯荡。
玉杰已经离家二十年了,考上了大学,入学离开家乡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户口也带到了城市里。
作为村子里的第一批大学生,带着全村人和父母的殷切希望,他脱离了农村,成为了一名城市人。
大学毕业以后,他就进入了一家不错的企业工作,因为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在公司工作第五年的时候就已经被晋升到了中层管理的职位。
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城市买了一套小房子,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决定辞职下海经商。
因为赶上了好时机和好政策,第一次进入商海就让他大赚了一笔,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无论是金钱还是名利,家庭、儿女都已经拥有了。
然而,当他来到了五十岁,已经经历了人世间的冷暖和世态炎凉之后,身边几乎都是利益的伙伴,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能说句工作之外的知心话的。
在城市里,他经常需要在外应酬,还要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辗转,看透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和算计。
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越来越怀念故乡,怀念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和伙伴,时不时地想起故乡。
每当一个人在家中独处的时候,总是一个人慢慢喝着茶,静静地望着远方怀念故乡,从此他便有了乡愁。
父母也已经早就被他接到城市养老多年,老家的房子也早已年久失修无法住人,但是他还是抽时间回到老家把老家的房子休葺了一番。
在有时间的时候,他也会带着父母回到老家小住几日,父母安康,偶尔与几个发小小聚,也才真正感觉到真情的温暖。
白落梅有句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什么都想要,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等到年岁渐长,只要身边的亲人都健康,就已颇为知足。
年少不知离别苦,中年方知相见难。
到了一定年纪才明白,盼新年,盼除夕,盼的都只不过是个团圆。
人活着,总是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就越想回到最初的地方,因为经历了人世的沧桑以后,才看清最珍贵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小时候。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在生活过的不如意的时候,会愈发地思念以前的人和事,还有就是故乡。
外面的世界好大,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可是对于刚离开小乡村的我来说,除了新奇,还有迷茫和无奈。
其实,人生总是会有暴雨和狂风,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活着总是会很艰辛。
但是,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和情感寄托,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
《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感情二字,就似牢笼。执于情则迷,迷则不悟,便有了“执迷不悟”之说。
一个人觉醒的开始,是过情关。
一个人要是太过留恋故人、故乡,往往很难有大的发展。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发达了以后,总想着要衣锦还乡,回到家乡帮助兄弟姐妹,回到家乡回报家乡助力家乡发展。
事实上,有的人在帮扶了姐妹兄弟以后,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感激,反而会招来了麻烦,结果让自己出力不讨好,还让原本的亲情离散。
有的人在投资家乡以后,结果不仅得不到计划中的利益,反而还会让自己的投资都打了水漂。
因为,社会现实,人性更加现实冷酷。
马尔克斯曾说: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
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虚无与孤寂,本就是人生的底色。
正如《次第花开》中所说:这个世界看似纷繁复杂,本质上却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
锦衣不还乡,故乡终究回不去了。
有句话说:“凡事向外求,越求越痛苦,因为一切无常,大多时候总是求而不得。”
因此,吾心安处是吾家,只生欢喜不生愁。
李叔同在《送别》中写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分离与失去的过程,我们要学会原谅生活的不完美。
渐渐老去的70后,已经开始步入人生的下半场,往后余生要学会淡然豁达的生活。
一、不念过往。
二、不畏将来。
三、过好当下。
网址:再读《故乡》才明白,渐渐变老的70后,故乡已经回不去了 http://c.mxgxt.com/news/view/736888
相关内容
二十年后回故乡【美文悦读】槐香一路到故乡
贾樟柯:有故乡的人是幸运的
黄明昊朱正廷关系变化史,曾经异国他乡相濡以沫,如今渐行渐远
余华:故乡还能回得去,但童年终究是离去了
再读鲁迅的《呐喊·故乡》: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奴性”?
小学六年级想象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500字
莫言:我的故乡高密
茶是故乡浓
徐志摩的故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