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辨是非的俗语“厨子不偷,五谷不收”

发布时间:2025-04-03 09:21

你说它对也好,错也好,是实话实说也好,还是对厨师这一行儿的诬蔑也好,反正多少年来,这句俗语就这么流传下来了,也没见哪位厨师在乎这句俗语,这句俗语就是“厨子不偷,五谷不收”。


关于对“厨师”的称呼,当然“厨师”二字听着顺耳儿些;叫“厨子”,听似不雅,但是似乎还没听见过有厨子表示反感。记得上世纪50年代,为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对服务行业人员的尊重,流行一首歌颂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歌曲《光荣的八大员》,那是一首表演唱形式的歌曲,表演中加插着道白,如演员自己介绍所扮演的角色在新旧社会人们对其不同称呼时,那位厨师表白说,现在人们称他们炊事员,旧社会称呼他们“厨子”。经过这么对比,说明解放后把“厨子”的称呼看作旧社会对干这行儿人的蔑视。可是现在呢,似乎这“厨子”又成了时髦词儿,而且在这“厨子”称呼的前边还加上不少高贵的前缀词儿,使“厨子”的称呼和地位身价倍增,如什么“御厨”、“名厨”、“大厨”、“高厨”、“美厨”等。也不知道是谁开的头儿,把“厨子”变成三六九等的“香饽饽”!


说到这句俗语,那可是老辈儿流传下来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说法儿。这句俗语的解释,虽然有几种说法儿,但是总体看,都肯定了那个“偷”字儿!其一的解释是,除非五谷杂粮颗粒无收,这样厨子才不会偷,既然有的是粮食,就难免那些厨子偷点儿。这种解释倒也显得大度。还有一种解释,就是那厨子做饭时,谁还老用眼盯着呀,再说那“老虎还有打盹儿的时候”,所以那厨子要是偷点儿,谁也管不住。管不住,就索性不管。您看,对于厨子的“偷”,人们都采取宽容态度,所以那厨子自然就要“偷”,至于“五谷不收”的含义,大概就包含在第一种解释里了。

其实我认为说人家厨子“偷”并不确切,比如说,厨子炒菜时一般要尝尝咸淡味儿,这样也难免随口尝一片儿肉,你能说人家是偷吗?可是要说“不确切”,似乎也不成立,几百年流传下来的俗语,总不会无中生有、空穴来风吧。再说要是按照现在“赶时髦儿”的潮流,咱们也发明一个“厨子偷文化”,也不是没有大量依据。您以为关于厨子的俗语就是上述那一句呀,错了,仅仅是关于厨子“偷”的俗语和歇后语就不少,如“灾年饿不死厨子”、“厨子说梦话——哎呀,我的肉”、“厨子的围裙——油透了”等。所以归根结底,您千万别拿厨子的所谓“偷”当回事儿。虽然不当回事儿,可是既然有这么一些俗语儿,所以咱们还是得说道说道儿。


往远了说、往“大”了说,咱就得先说说昔日皇宫那御膳房的厨子,就拿大清朝的厨子举例吧。据说在清朝皇宫的御膳房里,那些厨子的月收入不高,就是那拿头份儿的大厨师,也就最多享受“七品官俸禄”的待遇,那一般厨子呢,月银也就几两。所以那些厨子自然要琢磨怎么发财了。首先就从这采买上说,那些负责采买的厨役个个儿都有自己的“路子”,知道怎么从中揩“油水儿”。他们与供货的铺子相互勾结,那揩得的“油水儿”自然也大家分享。而所谓的“主管部门”,自然也不会得不到好处,所以落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等着“分红”啦!有资料说,当时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吃一个鸡蛋要用2两银子,可是市场上1两银子可以买100多个鸡蛋,这您就知道御膳房的厨子有多大赚头儿了。

据说,昔日的清宫御膳房的厨子们,还有一些生财之道,其一就是倒卖剩余菜料儿。这些菜料儿都是高价买进的,每天都剩下不少,于是一些厨子就把这些剩余的菜料儿再低价卖给宫外的饭馆等,这一买一卖,两头儿赚钱!

您要往“小”了说,那大到昔日的饭庄、饭馆儿,如今的工厂、机关等单位食堂的厨子;小到小饭铺的厨子及过去“宅门儿”(有头有脸儿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的厨子,都保不齐有那“偷”的行为!这些咱们没必要举太多的例子,因为上述谈到,平常谁也不在乎那厨子的“偷”,再说谁都愿意吃好吃的,所以真没必要和“厨子”过不去。可是有个“风吹草动”,一些人可就羡慕那厨子的“偷”啦!记得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不少同胞面黄肌瘦,但是不是所有厨子都依旧红光满面我不知道,起码我们胡同里干厨子这行儿的人,其面色就是与众不同。当时我们所住胡同内不少孩子羡慕地说:“明儿长大,我他妈的就干厨子这行儿!”请诸位厨师千万别介意,我这是把昔日听到的话如实表达!


咱就说那“文化大革命”初期吧,闲得没事儿,我自然看那互相揭发彼此“罪行”的大字报解闷儿了。举例说,到一些电影制片厂或文艺部门看这类大字报,其中自然少不了那些彼此揭发男女之间暧昧事儿的内容。可是看某单位的厨师傅互相揭发“罪行”的大字报,基本内容就是互相指责对方“偷”!我们学校在“文化大革命”初召开揭发“走资派”领导“罪行”的大会时,炊事班的“造反派”(厨子)上台发言时,主要是揭露“走资派”领导宠着食堂的头儿“偷”,说食堂的头儿偷了“生”(生食)的偷熟(熟食)的,有人揭发时,那“走资派”书记就是不管!说到此处,这位愤怒的食堂“造反派”竟上前抽了那个“走资派”领导一个大嘴巴!会场的“革命群众”立刻配合这个食堂“造反派”的愤怒激情,高呼打倒那个“走资派”领导的口号!您看,这特殊时期那厨子的“偷”可就成了罪行啦!

其实在我看来,放纵这厨子的“偷”,也未必是坏事儿。解放前,我的一个亲戚是著名人物,他的宅门儿里有两个做饭的厨子,每天的伙食费是固定数目的“大洋”(银元)。虽然两个厨子每天变换花样儿为这一家人做饭做菜,但是谁都明白,这每天饭菜的质量和数量,那伙食费绝对有富余钱!好在我这位亲戚是个非常忠厚和大度的人,从来不过问这厨子的事儿,而且全家人对这两个厨子特别好,逢厨子家属有病灾或死亡之事儿时,主人都会另外给几块大洋,以接济这厨子。当时,听到有其他仆人大概是出于羡慕或嫉妒吧,传说那位大厨子家不断买房置地(家在农村),但主人(我的亲戚)听到只是一笑,什么话都不说一句!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那对已经是80多岁老人的男女主人,遭受抄家和毒打的厄运,并且被赶出宅院,住进一间大杂院两间低矮潮湿的破旧平房里!而且亲戚被迫不敢登门。而在这期间,手提“点心匣子”(包装糕点的硬纸盒子)和水果来看望二位老人家的,竟是当年的那一老一少两位厨子!原来离开宅门儿后,这两个厨子便成了“翁婿关系”,老厨子把女儿许配给那年轻的厨子,并把自己的厨师技术也尽心传给自己的女婿。他们在获知两位老人遭难后,特意从远处赶来探望的。


这按当时的观点看,那可是与“资产阶级”老主人划不清界线,是丧失“阶级立场”问题呀!但是这却令我们非常感动。如今,这位年轻的厨子,在改革开放后到法国开餐厅,据说不久就定居法国巴黎啦!

…………………………………………………………

说到此,依本人一孔之见,真没必要在乎那厨子的“偷”,我认为那“偷”充其量也就是小打小闹儿!比起那依仗权势大肆贪污和侵吞国家资财的大蠹虫,这“小打小闹儿”简直就是微乎其微!再说,人家厨子有些所谓的“偷”也未必是偷!说“偷”也好,“拿”也好,公开比隐晦强,明占比变相“占”强!所以写到这儿,咱们再就这厨子的“偷”和“厨子不偷,五谷不收”的含义纠缠下去,就太没意思啦!

(转自新浪博客:老骥伏枥)



网址:难辨是非的俗语“厨子不偷,五谷不收” http://c.mxgxt.com/news/view/760860

相关内容

橱明星 五谷杂粮收纳密封袋杂粮收纳盒袋子食品级厨房收纳面粉储存罐家用 8.8元
俗话说:“东厨贵人助,南厨财不入”,啥意思?老祖宗的经验之谈
这些五谷不分的明星,是真的分不清还是故意为之?
谷字取名吉凶
鬼谷子:如果你不会说话,这五句口诀让你后半辈子反败为胜
俗语:冬暖必有倒春寒,要过谷雨才脱棉,老祖宗预测倒春寒,准吗
《偷偷藏不住》和《难哄》是什么关系?
《非常明星》新意不大 李咏魏三小品难掩俗套
头七不上坟,五七烧纸伞,探秘:石家庄烧七习俗
谁对谁错,是非难辨,黄宗泽·墨痕的反派造型真是帅到不行,你认为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