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说猫头鹰是“报丧鸟”,为何如今成了大多数人都喜欢的网红鸟

发布时间:2025-04-07 08:32

深夜的纽约中央公园,一只翼展近两米的雪鸮站在公寓楼顶,金黄色的瞳孔倒映着城市霓虹。它叫弗拉科,原本是动物园的“居民”,2023年因笼舍被风暴破坏意外出逃。

有人拍到它叼着老鼠掠过摩天大楼,社交网络上掀起“追猫头鹰”热潮;直到某天它突然坠落街头,尸检显示其体内残留灭鼠药成分。这只被百万网友视作“自由图腾”的猫头鹰,至死都挣扎在人类城市化的夹缝里。

弗拉科的故事正是全球猫头鹰命运的缩影。三千年前,它们被殷商人刻在甲骨文里当作“索命鸟”;古希腊人却奉其为智慧女神的化身;而今天,它们成了短视频平台上的“歪头杀萌主”。

同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为何在不同时代被贴上截然相反的标签?让我们拨开迷信的迷雾,看看科学如何为猫头鹰“洗白”,流量经济又怎样让它成为新时代的“顶流”。

“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这句俗语让无数中国人对猫头鹰退避三舍。老人们说,听到它“咯咯”的怪笑,不出三日必有人亡故。宋代《本草纲目》甚至记载:“其肉有毒,食之杀人”。但现代科学家发现,所谓“报丧”背后藏着两个生物学真相:夜行习性与人类脑补。

猫头鹰压根没有预知死亡的能力。它们昼伏夜出的特性,让古人误以为与鬼魂为伍。所谓“笑声”其实是繁殖期的求偶信号,就像人类听到乌鸦叫觉得晦气,不过是心理暗示作祟。

更讽刺的是,这个被污名化的物种实则是“农田卫士”。一只猫头鹰每年消灭1000多只老鼠,保护约1吨粮食。陕西农民曾发现,有猫头鹰栖息的玉米地,鼠害导致的减产下降76%。

可惜古人不懂生态链,只看见它站在坟头的阴森模样,却忽略了它利爪下堆积的鼠尸。

在雅典卫城的浮雕上,智慧女神雅典娜肩头永远站着一只小猫头鹰。古希腊人甚至认为它的瞳孔能看透真理。这种认知差异源于生存环境:地中海沿岸少猛禽,猫头鹰捕蛇的特性被神化为“驱邪”;而中国农耕文明更关注它夜行的诡异习性。

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则把猫头鹰当丰收使者,猎人进山前要向它祈祷。这种崇拜源于实用主义——当地猫头鹰主食田鼠,确保护了水稻安全。文化人类学家发现,对猫头鹰的态度往往与鼠害严重程度成正比:在鼠患猖獗的地区,它更容易被奉为祥瑞。

21世纪的流行文化彻底重塑了它的形象。《哈利·波特》里送信的雪鸮海德薇,让全球孩子迷上这种“会眨眼的毛球”。生物学家笑着指出:现实中的猫头鹰根本不会送信,它们的眼球不能转动,必须靠270度旋转的脖子观察世界。但这不妨碍相关周边销量翻倍,伦敦动物园的猫头鹰观赏区日均接待上万游客。

野生动物摄影师发现,猫头鹰的“网红潜质”得天独厚:圆脸盘符合人类对幼态特征的偏爱,蓬松羽毛激发抚摸欲。更关键的是它们被迫营业的特性:由于眼球构造特殊,白天被强光刺激时会眯眼歪头,这个生理反应被网友解读成“卖萌”。

日本“猫头鹰咖啡馆”让客人抚摸人工繁育的角鸮,中国电商推出“云养猫头鹰”服务,消费者可认养保护区个体并收到粪便分析报告:这些粪便里的鼠骨能反映生态状况。看似荒诞的商业模式,意外推动了保护意识: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数据显示,近年举报盗猎猫头鹰的案例明显减少。

短视频展示着猫头鹰“歪头杀”,却避而不谈运输途中三成的死亡率;网友点赞“放生善举”,却不知非本土物种可能破坏生态。正如某只引发10亿次播放的雪鸮,实际患有应激性啄羽症,频繁理毛动作被误读为“跳舞”。

从殷商甲骨文记载“鸮祸”到弗拉科的全球悼念,人类对猫头鹰的态度史,本质是认知革命的缩影。当科学揭穿“报丧”谎言,当流量赋予它们萌态,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这种生物?

猫头鹰眯眼不是因为卖萌,而是视网膜里数万个感光细胞在对抗光污染;它安静悬浮并非表演特技,而是翅膀边缘的锯齿状羽毛正在消解噪声。或许真正的保护,始于放下拟人化的滤镜,还它们一个不必当网红也能生存的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网址:以前说猫头鹰是“报丧鸟”,为何如今成了大多数人都喜欢的网红鸟 http://c.mxgxt.com/news/view/774861

相关内容

以前说猫头鹰是“报丧鸟”,为何如今成了大多数人都喜欢的网红鸟
猫头鹰吐毛球的行为,是临死前爆内丹?还是一种常规操作?
成都职业观鸟人:观鸟十年 见证城市记录鸟种不断更新|市井
斗罗中排名前六的鸟系武魂,马红俊夫妻上榜
杨幂在家拍猫养鸟生活惬意,树杈却失宠,被幂爸吐槽还被鸟儿嫌弃
鸟类和观星有什么关系?事实证明,有很多
鸟类和观星有什么关系事实证明,有很多
杨幂在家拍猫养鸟生活惬意,树杈开始失宠,被幂爸吐槽还被鸟儿嫌弃
品鉴 | 花鸟画中的鸟文化
带鸟字旁的都与什么有关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