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14篇(全文)

发布时间:2025-04-09 12:29

小学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精选14篇)

小学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 第1篇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霍霍”、“绯红”、“广漠”、“苍穹”等词语的含义。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初步学会课文抓住景物特征细腻描写景物变化的写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以“流动的画面”表现夜景及人物感受的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了两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绘。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式

学法指导: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表现景物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解决字词,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春》,在《春》这篇课文里,我们领略过春天的美丽。那你想知道夏天的景色如何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仲夏时节海滨景色的文章,看了它,你将被海滨那迷人的景致所陶醉。

板书课题、作者。

1.解题:

海滨(地点);仲夏(季节);夜(具体时间)。

2.简介作者:

峻青,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县人。幼年贫困,曾当过徒工。抗战爆发,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霍霍huò

绯fēi红

广漠mò

苍穹qióng

煞shà

皎jiǎo洁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节):写海滨夏夜的美景。

第二段(4~7节):写“我”在夜色中的感受。

第三段(8~12节):写月下沙滩。

2、播放录音。学生看书并思考: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描绘了哪两幅图景?各抓住了什么特征?

提示:这一段按“夕阳落山”、“夜色加浓”的时间顺序推进,以苍穹和大海为背景,抓住海滨夏夜的景物特征,描绘了两幅图景:

教师边讲边板书:

小结: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读第一段。要求:边读边展开想象。在具体形象中获得美的实感。

学生表达各自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指名学生运用抑扬顿挫、轻重疾徐、高低升降的语调朗读这一段,使学生受到感染,进入美的意境。

2、学生默读第二、三段。

问题组:

①作者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描写沙滩上景物的变化的?

②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提示:以上问题的第二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分步思考。

(1)先想一想写的是什么人?

——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

从田里割麦于归来的人们……

这些英雄的人们……

(2)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心情怎么样?

——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浴着海风,望着夜空,尽情地说笑……

点拨:作者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3.学生齐读:“我漫步沙滩……”到文章结尾。

教师归纳: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板书:

尽情说笑、休憩

人们:生活美

议论年景、笑声

五、课堂总结:

作者先描绘大海月色,再写沙滩也突然明亮了起来,写了沙滩上乘凉人们的众多和欢闹。随着月亮的升高,夜已经很深了,沙滩上的人也“变化”了,有的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最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将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结合起来,以更多的笔墨写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酣畅地休憩,目的在于写生活美,从而将文章推进了美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基训1-4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

2、解释“霍霍”、“绯红”、“广漠”、“苍穹”的含义。

3、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依次描绘了五幅流动的画面,这五幅画面是: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4)__________

(5)__________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组一:

1.文章最后几段正面写到“人们”,但为什么只写了人们的“声”,而没有写一个个人的“形”和“貌”。

2.这篇散文在布局安排上有什么特色?各个画面之间是什么关系?

3.这篇散文是怎样把景写活的?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明确:1.

(1)从写作的真实性看。人们的种.种情景,作者是在幽静的夜色中一路散步所看到的,在浓重的夜色中,在随意的一瞥中,无法仔细观察到人们细致的音容笑貌,而给他留下突出印象的,是人们欢乐的声音,是这种笑语声所透露出的发自内心的欢乐的情绪。

(2)从全文结构看,本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仲夏海滨的人们是作为滨海夜景整体的一部分来写的,人在景中,人使景动了,活了,人和景融合成了一体。如果突出写一个个人的形貌,就会显得繁杂,表现不出这篇散文严谨的结构。

2.这篇散文在布局安排上的特色是,以时间为顺序,由傍晚写到深夜海滨的景物,井井有条。文中所写的晚霞、星空、灯火、沙滩四幅图景虽然写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并非各自孤立而是紧针密线、紧紧相连,结构十分严谨。描写景物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或由静到动,或由动到静;或由巨到细,或由景及人,层次井然,清晰地表现了中心思想。

3.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把景写活的技巧是:(1)善于写出景物的变化。例如,“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成为浅红”,这是写霞光色彩的变化。“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这是写天空距离与气氛的变化。“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这是写星星与灯数量的变化。

(2)景物的动态。如写晚霞,作者借助比喻,形容它像火焰在“燃烧”,就有了动感。接着把晚霞放在大海的倒映中去写,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这就把晚霞写得有声有色,活了起来。

作者之所以能够把景写活,除了写作的技巧之外,主要还依赖于对事物的精细观察。善于观察是把景物写活的根本。

问题组二: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分析结构?

2、全文描绘了哪三组画面?

指出三幅图画起讫(完成练习一)

3、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描绘了哪三幅图景?怎样抓住景物的变化和特征来写?

4、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怎么样写海和人们?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5、作者在第三部分中写了月亮什么的特点?再次突出人们怎么样的精神状态?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1、按时间顺序,分为日落不久、夜色沉沉和月亮升起三个部分,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2、第一组画面(1—3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里海滨夏夜的景色,作者以“霞光”、“启明星”、“灯光”为主要观察对象:第1段以“大海”为背景描绘霞光,写出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第2段着重写“启明星”的“大”和“亮”的特点。第3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

第二组画面(4—7段):描绘了在幽美的夜色中,海滨沙滩上“劳动者休憩、谈笑”的情景。

第三组画面(8—12段):描绘了从“月亮上来”到“夜深”这段时间里月光下海滨沙滩上“劳动者休憩、谈笑”的情景。

3、这一段按“夕阳落山”、“夜色加浓”的时间顺序推进,以苍穹和大海为背景,抓住海滨夏夜的景物特征,描绘了三幅图景:

1)首先着眼晚霞图,夕阳落山,海浪染红霞。先从静态看,写出“橘红”的颜色,再以晚霞与大海相互辉映,化静为动:“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准确而又形象地描绘了晚霞的绚丽多彩。写晚霞,不是笼统地去形容“红霞满天”,而是着意写反照在海浪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写出霞光的色彩特点;“闪烁”“滚动”“消失”表现霞光映在波浪上不停地晃动闪光这个特点。

2)接着写星光图,夕阳西沉,启明星高挂。时间背景是“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空间背景是:高而远的广漠的天幕。只有红光消失才能突出启明星的亮,以天幕为背景可以显示出启明星的大。写夕阳逐渐西沉的景物,着重写了长庚星。在直接描写星光之前,先写天空的变化,为长庚星的出现作铺垫。写长庚星,一是抓住它“最早出现”、天幕上只有它一个的特点,二是抓住它“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的特色。

3)三是灯光图,夜色加浓,灯光与星光相映。“次第”一词用得准确,写出了许多灯光先后亮起来的特点。“尤其”一词强调描写的重点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其特点是倒映在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闪烁”,“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把灯光流光溢彩的特点写活了。

4、作者写沙滩是根据“我”的感受来写的,写了沙滩的软绵绵(触觉),海水的刷刷声(听觉)。海风的清新而又凉爽(嗅觉、肤觉),大海和田禾混合的香味(嗅觉),太阳炙晒的余温(肤觉),缀满星星的夜空(视觉);然后又写“我”与乡亲们的谈论,还写了在休憩的人们欢笑的情景。这幅沙滩图,由景及人,景美人更美。作者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5、突出了月亮的圆而亮,和人们在尽情休憩和谈笑的情景。

三、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小组交流: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与合作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2、班级交流: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班级交流。教师随时整合学生的看法,择取精彩语句与学生共同探讨。探讨中把写作方法渗透进去。(例如:仔细观察、运用修辞、抓住特征、情景交融等。)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这些比喻起了什么作用,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几个描写大海的句子。

四、课堂总结.

请学生谈谈写景物的变化,应注意什么问题。由此,你又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摘抄描绘霞光动态和色彩变化的语句。

六、板书设计。

海滨仲夏夜

峻青

按时间推移顺序

一入夜海滨景色:霞光:红而亮

(像燃烧的火焰)

星光:大而亮

(像悬挂的明灯)

景随时移

灯光:流光溢彩

(像流动的珍珠)

二月夜海滩漫步:沙滩:软、热、凉、香

人们:说笑、休憩

景随步移

三深夜海上佳境:月亮:圆而亮

人们:谈笑、休憩

(自然美

生活美)

七、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并能熟练的默写。

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欣赏作者描写的优美景色。

3、体会、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景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并变化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以及对表现景 物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学生做好课文的预习,教师做好课件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本单元为写景散文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在这两篇散文中,我们分别领略了一个别样的春天与一个温暖特别的冬天,那么今天让我们走进峻青先生的《海滨仲夏夜》,来看看峻青先生究竟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夏天。(板书题目、作者)

2、作者简介(1)释题:

海滨:地点。仲夏:季节。(古人以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七月份。)夜:具体时间。(题目的中心词)(2)作者简介:

峻青,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县人。幼年贫困,曾当过徒工。抗战爆发,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在朗读课文中自主正字音。

霍霍huò 绯fēi红 广漠mò 苍穹qióng 煞shà 皎jiǎo洁(2)自由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总结段落大意。

第一段(1-3段):写海滨夏夜的美景。

第二段(4-7段):写“我”在夜色中的感受。

第三段(8-12段):写月下沙滩。

4、梳理文章结构并展开逐段分析。

(引导学生带着以下的问题跳读课文,并思考问题,由教师带领学生明确答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分析结构)? 按时间顺序,从不同侧面依次描写景物的变化。(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变化的词句,比较不同时间的景物描写,找出变化)表明时间变化的词句有:“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暗下去”、“夜色加浓”、“月亮上来了”、“夜已经很深了”。

第一部分(1-3段):

这一部分按“夕阳落山”、“夜色加浓”的时间顺序推进,以苍穹和大海为背景,抓住海滨夏夜的景物特征,描绘了三幅图景: ① 晚霞图。

先写出“橘红”的颜色,再以晚霞与大海相互辉映,化静为动,准确而又形象地描绘了晚霞的绚丽多彩。

写晚霞是着意写反照在海浪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写出霞光的色彩特点;“闪烁”“滚动”“消失”表现霞光映在波浪上不停地晃动闪光的特点。② 星光图。

时间背景是“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空间背景是:高而远的广漠的天幕,突出启明星的亮,显示出启明星的大。

着重写了长庚星,在直接描写星光之前,先写天空的变化,为长庚星的出现作铺垫。写长庚星,一是抓住它“最早出现”、天幕上只有它一个的特点,二是抓住它“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的特点。③ 灯光图。

“次第”一词写出了许多灯光先后亮起来的特点,而随着波浪“晃动”“闪烁”,“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把灯光流光溢彩的特点写活了。

比喻句的分析:(把什么比作什么,有什么效果?)

① 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把霞光比作火焰,表现一种动态)② 整个广漠的······活像一盏高挂的明灯。(把启明星比作明灯,突出它的大和亮)③ 那一片灯光······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把波浪上面的灯光比作流动的珍珠,形象,富有动态)

第二部分(4-7段):(作者是怎样描写沙滩的?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作者写沙滩是根据“ 我 ”的感受来写的,写了沙滩的软绵绵(触觉),海水的刷刷声(听觉),海风的清新而又凉爽(嗅觉、感觉),大海和田禾混合的香味(嗅觉),太阳炙晒的余温(感觉),缀满星星的夜空(视觉)。

写“我”与乡亲们的谈论,还写了在休憩的人们欢笑的情景,由景及人,景美人更美。作者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比喻句分析: 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的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表现笑声的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第三部分(8-12段):(作者写了月亮什么的特点?再次突出人们怎么样的精神状态?)

突出了月亮的圆而亮,和人们在尽情休憩和谈笑的情景。比喻句分析:

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表现明月的圆和亮)

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表现它层次分明而又闪闪发亮)

五、板书设计

海滨仲夏夜

峻青

入夜海滨景色:霞光:红而亮(像燃烧的火焰)

星光:大而亮(像悬挂的明灯)

灯光:流光溢彩(像流动的珍珠)

月夜海滩漫步:沙滩:软、热、凉、香

深夜海上景色:月亮:圆而亮

人们:谈笑、休憩

六、作业

必做 课后练习二三 选作 课后练习四

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 第3篇

基于以上考虑, 我校省级课题《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应运而生了。我承担的是子课题《以本土山海文化为载体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此次实践研究是一次很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尝试, 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与其他学科的延伸融合也有了一定的探索。课题研究结束了, 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并没有结束, 留给我们更多的思索——课题研究得与失值得我们好好去思量, 如何通过本土文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当今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大课题。

一、有关课题案例描述

为了更好地表达对课题案例的分析和反思, 对案例我稍加回顾——

1.成立探索小组, 形成活动方案。老师制订出大的课题方案后, 和学生协商, 成立12 个活动小组, 活动地域涵盖了整个大鹏海滨。每个小组自主选出组长, 做好组内分工协作, 明确各自的职责, 上报各自的活动简单方案。

2.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活动内容:景点的拍摄及文字解读, 景点的历史、某一景观的解说, 景点解说词, 景点的饮食、装饰, 采访游客等。每个队伍可以有相同的活动内容, 可以自由选择, 但是要突出亮点。

活动形式:可以和家长一起考察, 还可以上网收集资料等形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活动时间:国庆节期间。那时游客多, 时间长, 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考察实践活动。

3.小组考察后的资料整理和汇报是重点。组内对考察调查资料整合汇总, 然后由组长牵头共同制作成幻灯片, 为成果汇报做准备。各小组可以有自己特色的展示准备, 如手抄报、绘画配文、选择最美照片及文字解说、解说词、研究报告、考察惊险故事、考察囧事、习作等。

4.学生成果展示及评价。

(1) 最美照片评选。不仅展示照片, 还需要学生上台解说, 评选最佳摄影家。

(2) 幻灯片展示。各小组各成员全方位介绍自己小组的考察成果, 解说幻灯片——说、吟诵、演唱, 形式不定。如陈奕睿小组结合了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 将课内外结合起来。

(3) 绘画和手抄报展示。主要通过幻灯进行, 学生点评。

(4) 展示课。通过学生主持、小记者串联的方式录制《美兮, 大鹏海滨;壮哉, 大鹏滨海》主题展示课。

5.总结和反思。本土山海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是本土文化, 学生本身有涉猎, 但似是而非。利用假期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去考察探索, 带着学习的目的, 有主题, 有方法, 这与平时的游玩当然不一样。学生很有新鲜感, 大都能积极参与。这为本次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探究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老师的指导共性多, 个性少。老师应该针对每个小组进行具体的细致的指导, 包括内容、方法及后期的资料整合、成果的展示等, 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让家长明确此次学习的意义。由于家校沟通不太充分, 个别家长对此活动不太理解, 导致部分学生很被动, 未能深刻体验整个活动过程。实践证明, 有家长参与指导和督导的小组, 成果明显丰富多了, 学习也深入一些。

二、案例分析和思考

1.课题是综合性学习的灵魂。语文综合性学习其实就是主题学习, 有的地方叫“问题学习”或“项目学习”。每项主题学习一般包含几次学习活动。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 确定主题是活动的关键。没有主题, 活动就没有方向, 活动的内容就会零散, 也就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活动关注。《美兮, 大鹏海滨;壮哉, 大鹏滨海》主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一种以实地考察和学生说写、资料查询相结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 研究的内容形式。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安排了网络书籍查询、实地考察、访问访谈、交流合作等多种活动内容。学生通过这些主题活动不仅了解了家乡, 热爱家乡, 而且使得学生的探索和研究有了量的积累, 为后续的综合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自主实践精神。依据“同组异质, 异组同质”的原则, 小组自主分工, 各自承担实践活动的任务点, 避免面面俱到, 浮光掠影。合理分组, 确保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整个活动, 各小组都能有所展示、都敢有所展示。

(3) 充足的准备工作。学有目的、准备充足使得研究活动顺利有效。在活动开展前师生和家长密切交流沟通, 对校外活动的时间地点进行了合理的规划, 对每次主题下的活动都有明确的规范, 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的安全, 提高了校外活动的效率, 还争取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4) 总结及评价。老师在活动后及时的总结、鼓励、表扬, 能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因此, 及时总结和评价是很重要的。本案例中的录制课是此次课题研究的总结, 使得此次活动有头有尾, 成为一个较为成功的综合性学习案例。

课题研究中, 老师的评价是激励学生深入研究的必要条件。老师的评价不仅具有指导性, 同时还有激励作用, 因此, 注重过程和结果的评价, 对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有导向性的作用。在本案例中, 每一个阶段, 学生的活动都能得到老师及时的评价, 例如评选最佳摄影师、最佳故事家、最佳小导游等, 都是充分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深入探索的措施。

3.案例思考。本案例活动中有些学生展示了全面的才华, 而有些学生单方面才华表现较好, 语文综合素养提升不够。细细思考, 这与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关, 更和学生观念有关。很多学生认为活动就是活动, 人为地把活动与语文学习割裂开来。他们压根没有想到这综合性活动就是语文能力的考察, 就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模糊的认识呢?还有教师们在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发现他们非语文因素的过多介入, 有的课根本不像语文课。那么, 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我想这和我们以前常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得少有关系, 和老师的理念和指向有关系。我们要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姓“语”, 理念上必须要弄清楚。

既然综合性学习是学习语文的好路径, 那么多开展此类活动, 探索出一系列适合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课题很有必要。教师也好, 家长也好, 要改变“唯课本论”“唯分数论”的观念, 使综合性活动呈体系化、课程化, 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大效能, 这样才能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有语文味。

综合性学习对学生的作用到底多大?如何抓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值得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大语文观告诉我们, 语文不是孤立的, 而且伴生于社会生活中, 伴生在各个学科中。美国教育家华特有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语文不是孤立的, 孤立学语文是永远学不好的。综合性学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因此, 综合性语文学习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 这也是新教材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引导学生融入社会,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语文是为人生服务的, 为生活服务的, 因此扣住本土文化去学习语文很有实际意义。大鹏是著名的侨乡, 素有“山海大鹏, 生态家园”的美誉,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是深圳文化的发祥地。本案例就是我校校本开发的一个尝试, 是教师有意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一个例证。

摘要:语文素养中的读听说写, 只有学以致用, 其生命力才能得到彰显。因此, 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不能脱离学以致用, 这符合课程需要和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 第4篇

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欣赏写景抓住景物变化的手法,还是组接画面理解内容,还是抓时空脉络进行分析,还是学习由景及人的谋篇布局,还是体会恰当贴切的比喻手法的运用等等。不管你站在哪个角度去阅读审视都引人入胜,都可以让你创造性地去发挥。这样的作品就是我们喜欢阅读的,在简单中蕴含无穷,常读耳目常新。它可能不是阳春白雪,但不失下里巴人,却能为培养侪辈晚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本文可以赏读的不胜枚举。教学之后,我感受良久的还是本文的自然朴实的艺术手段最耐人寻味。下面谈几个方面与同行共勉。

1.自然,并不渲染与烘托,不转弯抹角,毫无费劲之处 一般来说优秀作家写作都能这样,这方面对初学者写文是个极好的向导。课文从时间入手写景物。让学生领悟,不论写哪类文章恰当交代记叙的要素都不是多余的道理。课文虽然没有交代本文写景的角度,但一读就知道是定点观察,从太阳落山的对面看去的,读者自然会设身处地去揣摩去领会,是那样容易领会和简单做到,感受清楚明白。

2.本文时间的交代自然而然,又非常明晰的形成了文章的构思脉络 一读文本,就算理解能力不好的学生也能明确找出时间,但是有些文章就不然了。“夕阳落山不久”、“夜色加浓”、“月亮上来了”,简单的思维活动,在文章中却是那样恰如其分。除了这明白的时间词语外,你还可读出相关的时间关系,傍晚——天黑——夜深,或者,天黑前——入夜——夜深等等,这些都是正确的回答,对启发学生思维活动是很有效的。

3.写景既自然又能写出景物的特征,是本文又一个成功之点 虽然不少文章都写景,但许多文章写景都有挖空心思之嫌,不那么真实好懂,让人读来是苦吟风格,硬挤出来的,与人们的直接感受相距那么远。作家可能以有创意自鸣得意,在我看来不好。而课文则出之真实自然,读若身临其境见之不忘,让人为文学的魅力所吸摄。

例如,写傍晚时的景色,要言不烦,为读者勾画了一详一略晚霞图与星光图,把天空大海的变化与景物随时间的改变表现出来了。在晚霞图上,天空的霞光和大海浪峰上的霞光,互为背景互为映衬水天一色。用动词“燃烧”、“染”写出了动态,又以壮观勾画出了整体感。天空和大海交替着墨。写大海抓住动态变化:“大海排排波浪”,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像燃烧着的火焰”闪烁消失,再闪烁消失,“滚滚向前”,动静、明暗鲜明形象。写天空抓住色彩的变化:“橘红色的”——“霞光渐渐的淡下去了”。“深红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成了浅红”,后来彻底的消失了,高而远的天空最后呈现肃穆的神色。绘形绘色其味无穷余音袅袅。

夜色降临后,为我们勾画了“星灯图”和“归人图”。星灯图,由天上的星光想到次第亮起的灯光,形神兼美,恰似郭沫若老先生的《天上的街市》,但用的天衣无缝,落笔俯仰有态高低生姿。不仅写出了灯光的层次、水中的倒影、与星光辉映,还百十字收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在变化的时间上,为归人的到来及应有的活动作了铺垫,还映衬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示了人性之美。在无斧凿之痕刻意之举的同时,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4.由景及人变化的自然合理,不设狡狯之笔 先写“我”漫步在软绵绵沙滩上的惬意,尽享大自然的馈赠——江上之清风。再写三三两两归来的劳动群众,沐浴着空气中“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到来。他们“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地笑声飞扬开去”。三两下让画面平添了许多活气:“我”字穿行显得真实,点面结合与大海浩荡相配称,无声到有声摇曳生姿。

行文还有令人倍觉真实的场景描写。“围绕底儿反扣在沙滩上的木船”,人们在畅谈着丰收的喜悦,表现了对生活的乐观和自信,写出了人性美。虽然当时贫穷又遭受自然灾害,但不是没有个别现象,也更能看出物质贫穷的时代人们追求精神的充实。

5.写月色升起来,海滩上短暂的热闹之后,最后夜深归于宁静 虽然着墨不多却自然形象,隽永优美,平易近人,实在可圈可点。行文至此,条分缕析一气呵成。虽言尽而意无穷,却引领读者陶醉在自然之中,馨香大自然“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并不失时机地传达出了人们应追求的生活方式: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美的生活和生活的美。

海滨仲夏夜教案设计 第5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霍霍闪烁绯红苍穹煞是吹拂炙晒休憩徘徊酣畅皎洁

2.掌握下列词语解释,特别注意对语境义的掌握:

壮观闪烁绯红肃穆广漠次第苍穹辉映幽美吹拂炙晒休憩徘徊皎洁酣畅

3.了解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掌握这些景物描写的方法,对于我们阅读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大有好处。

时序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描写景物。

空间法:就是按照空间顺序写景物。如《济南的冬天》写雪后的山景,就是从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依次描绘了秀美的雪景。

移步法:是依立足点和观察点的转移来写景物的方法。

分类法:按照自然景物不同类型分别描绘的方法叫分类法。如《春》分别通过“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4.了解线索的作用

所谓线索,就是贯串在整个叙事性文艺作品的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在一般的记叙文中,线索的作用是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繁多的材料由记叙线索贯串起来,将文章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每一叙事作品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主要线索只有一条,其他线索则围绕主要线索来展开。记叙文中作者常以时间的推移或作者认识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来安排材料。这叫做“纵式结构”。

二、能力目标

1.了解“霍霍”、“绯红”、“广漠”、“苍穹”等词语的含义。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细腻描写景物变化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对美好景色与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海滨仲夏夜》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从夕阳落山不久到月上中天这段时间的光彩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点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结构思路

作者按时间的推移来写景色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来反映海滨仲夏夜的五彩斑斓的迷人景色。全文一共描写了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的时间是“夕阳落山不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星光“、”灯光“的耀眼光彩。第二幅画面为夜色降临后的海滩。第三幅画面为月光下、夜色中的海滩。三幅画面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海滨仲夏夜的迷人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对劳动人民炽热的爱。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里海滨仲夏夜的景色。

第二部分(4-7),描绘了在幽美的夜色中,海滨沙滩上“劳动者休憩、谈笑”的情景。

第三部分(8-12),描绘了从“月亮上来”到“夜深”这段时间里月光下海滨沙滩上“劳动者休憩、谈笑”的情景。

三、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仅以第一幅画面为例。从霞光色彩的变幻到启明星闪烁,从繁星满天到灯光映照,作者不仅抓住了色彩、光线的变化,更紧扣了“海滨”这一特定环境。借海浪写霞光,用蓝天衬托明星,海面上的灯火与天空的星斗辉映。具体而言,写晚霞,不是笼统地去形容“红霞满天”,而是着意写反照在海浪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写出霞光的色彩特点:“闪烁”“滚动”“消失”表现霞光映在波浪上不停地晃动闪光这个特点。写夕阳逐渐西沉的景物,着重写了长庚星。在直接描写星光之前,先写天空的变化,为长庚星的出现作铺垫。“高而远”“深蓝色”的呈现一片“肃穆”气氛的天幕作为长庚星的背景,把它映衬得更鲜明了。写长庚星,一是抓住它“最早出现”、天幕上只有它一个的特点,二是抓住它“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的特色。继而写“夜色加浓”时的景物,着重写灯光。“次第”一词用得准确,写出了许多灯光先先后后亮起来的特点。“尤其”一词强调描写的重点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其特点是倒映在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闪烁”,“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把灯光的特点写活了。写月亮的升起,则说它是“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这些都是海滨特有的景色,有别于其他地方。

四、联想与比喻

文章联想丰富,而且贵在自然,比喻恰当。联想常借助巧妙的比喻完成的,形象地显示景物的特点。如:“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作者由鲜红的晚霞联想到燃烧的火焰,通过比喻,将霞比作火焰,既写出了霞光的形态,又写出了它的动态。再如“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作者由又大又亮的启明星联想到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然后通过比喻,突出启明星的特点。这些比喻不仅生动贴切,而且形象鲜明。

五、诵读教学建议

《海滨仲夏夜》优秀教案 第6篇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及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以“流动的画面”表现夜景及人物感受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法选择:导读、讨论式

学法指导: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表现景物

授课过程

一、定向引题

`1、生齐读课文题目2、师板书“写景”,问:⑴找关键词⑵“写”是什么意思?⑶怎样写“元霄之夜”的作文?3、板书课题⑴“海滨”是什么地方、“滨”是什么意思?⑵仲夏是什么季节?

二、整体感知

4、初读课文及预习提示,回答:⑴本文写景有何特点?⑵对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活动难以分开,课文第一次写人物出现在什么地方?

5、作者起笔不写人物,却写什么呢?(夜色)对夜色的描写只用一幅画面吗?(用“流动的画面”)

三、赏析“夜色”

6、大家在什么地方见过流动的`画面?(电视、电影上见过)我们现在也做一个电视编导,将本文编排成一部电视专题片。首先我们做一个摄影师,⑴摄制的第一个镜头的主要景色应是什么?(板书:霞光)⑵霞光是以什么样子呈现在画面上的?(板书:燃烧)

*7、接下来的主要景物是什么?以什么样子呈现在画面上的?(板书:启明星-----明灯)

8、继续讨论第三幅画面(板书:灯火----星斗)

9、从摄影师的角度分析比较以上三幅画面中的不同特点(一、镜头切换二、闪回和特写三、全景、广角式)对我们的启发:从不同角度写景,才有真实感。(板书:不同的角度)

10、生齐读课文

四、赏析“海滨”

11、幽美的夜色拍摄完了,下面我们的摄影镜头出现了什么呀?(人物)同时我们的摄影师也有些为难了,因为有些东西是摄影机难以拍摄的?师生讨论,那些东西难以拍摄,怎么办?(加画外音)

12、生个别读和齐读相结合读课文

13、这样以来,作者笔下的景物和作者的感情就完全统一在下面的几幅画面中了。(师生讨论,板书见后)

五、赏析“月色”

14、用以上学会的方法,在做摄影师,讨论,从作者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出,我们该用什么镜头表现“月色”?(特写和闪回)

六、总结作业

15、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怎样给电视专题片加进去音乐?由此而体会文章的情调。

小学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的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教学难点、重点:

从全文来看,重点是体会第一部分描写的自然美,难点是理解文章二、三部分蕴含的生活中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领略过春天的美丽。那你想知道夏天的景色如何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仲夏时节海滨景色的文章_________,看了它________,你将被海滨那迷人的景致所陶醉。

板书课题、作者,展示课件。

1、解题:海滨(地点);仲夏(季节);夜(具体时间)。

2、简介作者:峻青,原名孙俊卿 。山东海阳县人。幼年贫困,曾当过徒工 。抗战爆发 ,参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

3、课文介绍:《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 ,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 、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霍霍 绯红 广漠 苍穹 煞 皎洁

2、散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节):写海滨夏夜的美景。

第二段(4~7节):写“我”在夜色中的感受。

第三段(8~12节):写月下沙滩。

三、细读课文,感受美景。

学习第一部分

1、展示课件,学生看书并思考: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描绘了哪两幅图景?各抓住了什么特征?(展示课件) 提示:这一段按“夕阳落山”、“夜色加浓”的时间顺序推进,以苍穹和大海为背景,抓住海滨夏夜的景物特征,描绘了两幅图景:(展示课件)

小结: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

2、再让学生速读第一段。要求:边读边展开想象。在具体形象中获得美的实感。

3、学生表达各自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指名学生运用抑扬顿挫、轻重疾徐、高低升降的语调朗读这一段,使学生受到感染,进入美的意境。

4、展示课件,分析比喻句。

学习二·三部分

1、学生默读第二、三段。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去读课文: 作者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描写沙滩上景物的变化的?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提示:以上问题的第二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分步思考。

先想一想写的是什么人? ——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 从田里割麦于归来的人们 这些英雄的人们

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心情怎么样?

——在软绵绵的沙滩上,休着海风,望着夜空,尽情地说笑 点拨:作者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2、学生齐读:“我漫步沙滩”到文章结尾。

3、教师归纳: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

4、小结:作者先描绘大海月色,再写沙滩也突然明亮了起来,写了沙滩上乘凉人们的众多和欢闹。随着月亮的升高,夜已经很深了,沙滩上的人也“变化”了,有的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最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将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结合起来,以更多的笔墨写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酣畅地休憩,目的在于写生活美,从而将文章推进了美的境界。

5、学生讨论本文写作特点。展示课件

☆抓住特征,有层次地描写景物。(动态)

☆贴切的比喻和形容词的运用。

小学语文说课稿《海滨仲夏夜》 第8篇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指导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是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主线,并且可以从中习的一些细致观察生动描摹景物的方法。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是该单元紧接于讲读课《春》、《济南的冬天》之后的课内自读课,是运用从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的极好练习。也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阅读的重要桥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及《大纲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知识目标

课文生字词、比喻的运用及其作用、领会文章的所写景物的特征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的能力;

(2)把握文章细致的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感受海滨仲夏夜的美丽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作者抓住“海滨”“仲夏”“夜”等景物特征,依次写了“夕阳落山不久”、“夜色加浓”、“月亮上来了”、“月亮升得很高了”、“月己经很深了”时的海滨幽美夜景。突出了特征,用词准确优美,比喻贴切生动。因此全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体味文章绘物的美上。

“一切景物描写都是人在描写,为描写人。”在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为表现人物、烘托思想感情服务的。故本文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文章自然美之中所蕴含的人的美、生活的美。

(四)教材处理

本课安排一教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 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法

1、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穿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本课拟以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装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且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故又拟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育读中体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求自得,拥有一份相对独立的读书权。

三、教学手段

1、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出示小黑板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一方面可以提高课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另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相关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四、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导语)

1分钟 今天我们将继续第三单元的学习,前几节课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一同去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将和当代作家峻青一道去领略《海滨仲夏夜》的迷人景色。 建立联系

激发兴趣

检查预习并简单评价-8分钟 1、完成小黑板上的练习:

(1) 改正下列字词注音或书写有误之处。

(2) 用下面词造句。

2、背诵课文前三段。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强化背诵

3、强调积累,培养语感。

复习回顾写景文章的阅读方法-2分钟 问:写景的文章该怎么读呢?

学生回顾,教师出示小黑板:

1、文章写什么景?

2、文章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

3、作者是怎样捕捉到这些特征,并将其具体而动人地展示的?

(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请一小组学生(三人)到黑板前讨论并完成小黑板上的表格}

段次 时间 景物 特征

1

3 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

4--7

8--12 从月亮上来到夜深

理清文章思路,抓住关键词句,领会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问:作者是怎样捕捉到这些特征并将其具体而动人地展示的?

教师挂小黑板提示:

1、要把景物写好,首要的是认真细致地观察,五官一齐开动,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生活,经过加工构成一幅美妙的立体画面。

2、作文章有如绘画,要先安排好,……使它有实有虚,实而不板,虚而不空。 --老舍《谈叙述与描写》

3、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学生根据提示阅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拔。) 利用相关资料启发学生自求自得,领会文章观察细致、描写具体生动之妙,训练其阅读能力,突破重难点

结束

6分钟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朗读录音,在脑海中展示文章提供给我们的图景,再来领略一番这《海滨仲夏夜》的迷人风光。 1,培养想象力

2, 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布置作业

1分钟 1, 阅读朱自清的《绿》,想一想这一篇经典美文,为什么美,美在哪里?

2,以《郊尾冬天的早晨》为题,抓住景物特征,写一篇观察日记。 1, 拓展阅读实现自读课从“课内”向“课外”过渡的桥梁作用。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

板书设计:

五观齐动,全面感知 景 热爱、赞颂

抓住变化,细致观察

小学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 第9篇

《海滨仲夏夜》的艺术特色归纳如下:

(一)以动映静,化静为动,动静相宜

晚霞、繁星、明月以及灯火,本来都是静态的景物,但作者为了化静为动,用大海滚动着的浪峰来映衬,引导读者透过大海的排排波浪去看它们“闪烁”“滚动”的倒影,使人感到别有一番风味。晚霞的色彩与光亮的`变化却是一种动态,作者写晚霞的妙笔正是有层次地突出了它的变化,做到在静中求动,动静相宜。

(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的写景或烘托气氛,或抒发自己的感受,把景、情、意三者融为一体,形象具体地阐明作者的见解和思想。

(三)联想自然,比喻精当,引人入胜

文学需要联想,联想对于散文尤为重要。本文不仅联想丰富,而且贵在自然,比喻精当。作品由鲜红的晚霞联想到燃烧的火焰;由又大又亮的启明星联想到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由倒映在海面上的一片晃动、闪烁的灯光联想到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无不给人以自然、贴切的感受。而这一切联想,又都是借助于比喻修辞格来完成的,形象生动,仿佛把读者带进了仲夏的海滨之夜,观海赏月,怡然自得,引人入胜。

(宗子寅《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

《海滨仲夏夜》写景虽然有不少成功的方面,但在语言上也有失之粗疏的地方。明显的毛病出在课文的后半部分,如写海风,三处都是用“凉爽”来形容,写月亮,两处都是用“皎洁”来描写,写到“心情”“笑声”,多次使用“愉快”“欢乐”这些抽象的字眼,写沙滩,反复用“柔软”“细软”“软绵绵”这些类似词语。形容词不是不可以用,但过多地甚至单单地依靠它们,是无法将景物描写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因为形容词只能表现一般,完全靠它来描写景物便会显得苍白无力,只能表现出景物大致面貌罢了。

(刘彬荣《漫谈〈海滨仲夏夜〉的写景》)

《海滨仲夏夜》 第10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介绍写作背景。

1962年春3月,著名作家峻青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胶东半岛上一个小小的山村。可爱的家乡山水,老革命根据地的光荣历史,牵动着作家的思绪。作者以美丽的山水为背景,用动人的景色作衬托,写成一组“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散文作品。《海滨仲夏夜》就是其中―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本文写的是海滨城市――威海的夏夜景色。

二、初读课文,要求:(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二)通过查检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读后出示小黑板或投影幻灯片,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闪烁(shuò):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2)绯(fēi)红:鲜红。绯,红色。

3)肃穆(mǜ):严肃而恭敬。

4)广漠(mò):广大空旷。

5)苍穹(qióng):天空。

6)休憩(qì):休息。

7)徘(pái)徊(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8)皎(jiǎo)洁:(月亮)明亮洁白。

9)酣(hān)畅:畅快(多指饮酒或睡眠)。

2.提问:仲夏是什么时候?课文都描写了海滨仲夏哪些景物?

提示:对此问的回答,不必强求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做答。

三、再读课文,要求:速读课文后,填空。

提示:此练习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户,指导学生在书中圈画出关键词语,注意随着时间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练习及答案:

1.第一组画面(1―3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内海滨仲夏的景色。

2.第二组画面(4―7段):描绘了海滨幽美的夜色和在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

3.第三组画面(8―12段):进一步描绘从月色上来至夜深这段时间里月光下海滨沙滩的美景和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

小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观察点的不断移动,所见的景物也在不断的变化。作者按照时空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幽美的画面。景物是美好的,在美妙的景物中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们自在舒畅,这种情感是全文的线索。

四、研读课文1――3段,重点研究作者如何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准确再现景物特点。

1.提问:1――3段,对海滨夏夜景色的描写,作者以哪些景物为主要观察对象?

明确:霞光、启明星、灯光。

2.作者对这三个景物进行描写时,运用了三个美妙的比喻句,请你从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摘抄在笔记本上。

3.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这三句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全班交流。

提示: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参考答案:

1)比喻句: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

作用:作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把晚霞比作火焰,很形象,“火焰”一方面表现出晚霞的艳丽,另一方面表现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情状。

2)比喻句: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启明星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就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启明星的大和亮的特点,霞光逐渐变淡,变得清亮深蓝,突然显得高远,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这样高远辽阔的天空,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夜空,也不是云层低垂的冬季的夜空,而恰恰是空旷地带的夏夜所特有的。在这广漠深蓝的天幕上,启明星的“光辉”就分外引人注目,作者用明灯来比喻,也就格外贴切。

3)比喻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作用:第三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把静态的灯火写活了,写美了,把波浪上的晃动着,闪烁着的灯光比做流动着的珍珠,很形象,富于动感。

4.请从4――12段再找两个比喻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比喻句: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作用:把笑声比作波浪,表现笑声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2)比喻句: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作用:灿烂的满月比作光辉四射的银盘,表现了满月亮和圆的特点

3)比喻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作用:把波浪比作鱼鳞,表现了波浪的层次分明及闪闪发亮。

5.小结:文学需要联想,联想对于散文尤为重要。本文不仅联想丰富,而且贵在自然,比喻精当。作者由鲜红的晚霞联想到燃烧的火焰;由又大又亮的启明星联想到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由倒映在海面上的一片晃动,闪烁的灯光联想到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无不给人自然贴切的感受。而这一切联想,又都是借助比喻的修辞格来完成的,形象生动,仿佛把读者带进了仲夏的海滨之夜,观海赏月,怡然自得,引人人胜。

6.训练联想能力,练习造比喻句。

提示:提供一个学生较熟悉的情境,如落日等,让学生抓住这一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练习造比喻句。

五、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1――3段。

提示:背诵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所以不必强求学生课堂背诵得一字不差,重点检查关键词句的背诵。

1.从指导学生背诵描写霞光、启明星、灯火的三个比喻句人手,在背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

2.从三个比喻句的背诵,扩展到三个段落的背诵,背诵过程中,要求学生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1)要求学生圈出表现时间推移的词语:“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夜色加浓”。

2)要求学生圈出表现霞光动态和色彩变化的词句。动态:“简直就像―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色彩变化:“橘红色”→“深红”→“绯红”→“浅红”→“深蓝色”。

3.请两三位学生上讲台有感情地背诵,无论背诵程度如何,都加以鼓励。

4.全班齐背诵。

六、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朗读全文。

2.读了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你觉得这个“海滨仲夏夜”是个怎样的夜晚?请你在中心词“夜”前再加些形容词来表达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幽美、艳丽、愉快、温馨、恬静……

《海滨仲夏夜》练习 第11篇

二、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海滨夏夜富有特色的景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贴切的.比喻加以描绘。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这一特点,并尽可能地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三、学习本文,要让学生明白:写景物的变化,要注意观察点和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有时观察点没有变,但外界条件起了变化(如夕阳西沉、夜色加深、月亮上升等),观察的对象当然也随着起变化,所以要仔细观察变化的情状,才能把景物微妙的变化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有时观察点改变了,观察对象自然随着变化,如本课“我”在沙滩漫步,那就是边走边看边描写所看到的景象,这时就要仔细观察景物的变换,写出它们的动态。

《海滨仲夏夜》教学反思 第12篇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引导学生深入把握作者抓特征和变化描写景物的艺术特色;理解课文中大量的比喻句的表达作用。由于课前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反复的诵读,所以,学生对比喻句的表达表达作用理解的非常透彻,这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巨大潜能。

《海滨仲夏夜》资料:作者简介 第13篇

峻青,原名孙俊卿,生于1922年,山东海阳县人,当代作家。幼年家贫,当过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1941年写出第一部作品《风雪之夜》,后做记者和编辑工作。解放后担任文艺界领导工作。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和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等。他的作品大都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故事动人,人物形象鲜明,文笔清新而流利。

《海滨仲夏夜》写于1962年。本文节选的`是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几个描写海滨仲夏夜景色的片段。

原文在最后还有一小节,录在下面,以便教师备课时较好地领会课文最后这段话的思想感情:

“因为现在是我们自己的时代,是我们许许多多父老弟兄们用宝贵的鲜血和头颅换来的自己的时代。”

《海滨仲夏夜》资料:作者简介 第14篇

《海滨仲夏夜》写于1962年。本文节选的是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几个描写海滨仲夏夜景色的片段。

原文在最后还有一小节,录在下面,以便教师备课时较好地领会课文最后这段话的思想感情:

注:本站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email protected]

网址:小学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14篇(全文) http://c.mxgxt.com/news/view/781956

相关内容

仲夏夜
三年级优秀语文教案(通用21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明星晚会活动方案14篇(全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林海》的教学设计及课后自评.doc
一年级语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通用5篇)
学前班文明礼仪教案 (共2篇).doc
《小蜗牛》小班主题教案(通用14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中国名人传记教案
特殊教育学校轻度智力障碍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案研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