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 咋成了 “明星周边”?这画风不对呀!

发布时间:2025-04-12 15:26

家人们,最近吴彦祖的英语课你们刷到没?“阿祖开课啦”,一时间,好多人冲着吴彦祖那张帅脸和纯正的美式发音就下单了。课程首发价 398 元,有 84 节课,乍一看,嘿,这性价比挺不错嘛。可买了课的小伙伴们却忍不住吐槽,每节 10 分钟的课,吴彦祖本人就讲 5 分钟,剩下时间是其他老师在讲,宣传的 AI 陪练也不过是语音对话,感觉明星就是个吸引人买课的幌子。

其实啊,不只是吴彦祖,这些年明星跨界搞知识付费的还真不少。王力宏弄过音乐学习 APP,教唱歌技巧;张继科也在短视频平台教乒乓球。他们的课程一上线,靠着明星光环,销量那叫一个可观。但紧接着,各种吐槽和质疑也来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课程内容华而不实。这不禁让人想问,知识付费,咋就变成了明星周边似的玩意儿,大家到底是为知识买单,还是为明星名气掏钱呢?

明星跨界知识付费,究竟是双赢还是双输?

明星跨界搞知识付费,乍一听,就像一场梦幻联动,感觉两边都能捞着好处。从积极的方面看,明星加入知识付费领域,确实给这行业带来了些新变化。就拿课程价格来说,以前一些高质量的口语课程,价格动不动就上千上万,普通消费者根本吃不消。但明星一来,情况就不一样咯。像吴彦祖的英语课,84 节课才卖 398 元,比市场上好多同类线上口语课程都便宜。为啥呢?因为明星自带流量,能拉来大量商业合作,培训机构就可以把一部分成本让利给消费者,咱也就跟着能享受实惠。

而且,明星的参与还给学员提供了更多情绪价值和学习动力。你想啊,枯燥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有吴彦祖这样的大明星陪着,那感觉能一样嘛。好多网友都说,“吴彦祖教英语真不一样,我光看他脸,都不用看字幕,对练听力可有用了”。明星成了优质的教育载体,丰富了线上教培的形式,也让教培行业有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摸索出了新方向。

但咱也得清醒点,明星跨界知识付费,问题也一大堆。最突出的就是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明星课程,打着明星旗号使劲宣传,可真正的教学内容却严重缩水。就像前面说的吴彦祖英语课,宣传说吴彦祖亲自授课,结果 10 分钟的课,他就讲 5 分钟,剩下时间是其他老师在讲。还有宣传的 AI 陪练,也只是语音对话,跟大家期待的视频对话差太远,完全就是个营销噱头。

还有些明星课程,内容质量低得可怜,根本没啥实质性知识。比如说有的明星教音乐,课程里全是些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东西,对有点音乐基础的学员来说,那就是浪费时间。有的明星健身课,动作示范模模糊糊,不仅起不到指导作用,说不定还会让学员受伤。这些问题一出现,不光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整个知识付费行业的口碑也跟着受影响,大家对知识付费产品都产生信任危机了。

娱乐化浪潮下,知识付费的 “三重困境”

明星跨界知识付费,带来的问题可不止教学质量这一项,在娱乐化浪潮冲击下,整个知识付费行业都掉进了 “三重困境”。

内容失焦:“学什么” 输给 “谁在教”

在现在的知识付费市场,有个特明显的现象,机构越来越看重明星影响力,却忽视了课程内容研发。有业内人透露,机构宁愿花 80% 的预算请明星站台,也不愿意在课程研发上多投入。这就导致好多课程只在形式上做文章,比如把 AI 陪练搞成简单的语音条,互动答疑也都是预制回复,知识体系被切成碎片化的 “明星切片”。消费者关注的不再是 “学什么”,而是 “谁在教”,课程内容反倒成了次要的。就像有的明星讲历史课,整节课都在分享自己拍戏时遇到的和历史相关的趣事,真正讲历史知识的没几句。这样的课程,完全背离了知识付费的初衷,学习都变得本末倒置了。

认知降级:快消式学习的危害

当明星的脸成了学习的主要动力,知识获取的逻辑就变了。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依赖感官刺激的学习,会削弱咱们的深度思考能力。比如说,在吴彦祖英语课的评论区,到处都是 “为偶像打卡” 的留言,好多人关注的是吴彦祖帅不帅,而不是英语知识本身。他们记住了明星的发音,却忽略了语言背后的逻辑;沉迷于 “看脸听课”,慢慢就没了自主学习的耐心。这种快消式的学习方式,就跟吃快餐似的,能填饱肚子,可没营养,根本满足不了咱们对知识的需求,时间长了,认知能力还会下降。

行业异化: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

现在啊,不搞个明星联名课,好像都很难拿到融资,这种趋势让那些真正深耕内容的课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市场奖励的是那些会利用明星流量的 “流量猎手”,而不是用心做课程的 “知识匠人”。当教师资质、课程体系都得给明星番位和热搜数据让位,教育的根基就被娱乐化的沙土给侵蚀了。一些优质、专业性强的课程,因为没明星加持,根本没人关注;可那些靠明星噱头博眼球的课程,就算质量不咋地,也能卖得火热。长此以往,整个知识付费行业就陷入 “劣币驱逐良币” 的恶性循环,对行业健康发展影响可大了。

如何让知识付费回归知识本身?

知识付费变成明星周边,这股歪风可不能再刮下去了,是时候让知识付费回归知识本身啦。这得监管部门、行业和用户三方一起努力。

监管发力:给明星噱头 “划界限”

监管部门得像拿着 “手术刀” 一样,把明星噱头的包装切开。不妨参考娱乐行业的 “番位制”,强制要求培训机构标明明星实际授课时长、课程研发团队背景以及 AI 技术应用范围。比如说,某平台就试点了 “课程成分表”,把明星参与度、内容原创性等指标量化公开,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明白 “398 元到底买到了啥”。这样一来,消费者能明明白白消费,不被明星噱头忽悠,也能逼着培训机构把更多心思放在课程质量上,别老想着靠明星炒作。

行业自省:专业才是核心竞争力

行业自己也得好好反思反思,让专业重新站 C 位。德国有一家语言机构就做得挺好,他们请明星当 “学习激励官”,而不是主讲人,把明星影响力限制在提升学习兴趣这块儿。这样既利用了明星号召力,又保证了课程专业性。美的集团的模式也值得借鉴,通过提高教师底薪,降低对明星流量的依赖,让课程质量成为核心竞争力。只有行业里的机构都把专业和质量放在首位,知识付费才能摆脱 “明星周边” 的尴尬处境,真正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知识。

用户觉醒:从 “追星” 迈向 “追知识”

消费者意识转变也特别重要,真正的教育革命就从这儿开始。当学员开始琢磨 “这节课让我提升了啥”,而不是 “偶像说了啥”,当评价标准从 “明星露脸次数” 变成 “知识密度和实用性”,市场的指挥棒才会重新指向内容本身。大家得明白,咱们买知识付费课程,是为了获取知识、提升自己,可不是为了满足追星的想法。只有消费者都能理性消费,不再盲目给明星掏钱,知识付费行业才能回到正轨。

别让知识付费,丢了知识的 “魂”

知识付费,本来是咱提升自我、获取知识的便捷途径,可如今在明星跨界浪潮下,慢慢偏离了正轨,都快变成明星周边了。咱们得清楚,知识付费的核心永远是知识,可不是明星光环。希望大家都能理性看待知识付费,别被明星噱头迷惑,把钱真正花在有价值的知识上。也盼着监管部门和行业一起努力,让知识付费回归本质,给咱们提供更多优质、专业的知识产品。你对明星跨界知识付费有啥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网址:“知识付费” 咋成了 “明星周边”?这画风不对呀! http://c.mxgxt.com/news/view/792341

相关内容

知识付费迎风而起
知识付费“风口”仍在继续 你会为知识付费吗
明星IP怎么做知识付费?
阅读付费、知识付费系统诞生的“知识明星”
明星路线、知名IP、速读推广不灵了 风口之后, 知识付费还能走多远
“知识付费”平台借明星盈利 但不应成法外之地
所以唐梓是咋跟费启鸣认识的呀 唐梓 费启鸣 丁禹兮 永夜星河
潮声丨知识付费,怎么就“不香了”?
知识付费的本质到底什么?
北大教授靠知识付费收入终于赶上了明星,但为何知识商人们却在退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