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很少说话,但也不退群的人,十有八九是这几种心态
在中国,大部分人以为: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高低,与是否有“人缘”关系密切。
微信作为现代人际沟通的重要工具,是现实社交关系的延伸。一个人的人缘好坏,在微信群中体现最直白,同样一句话,人缘好在群里能一呼百应,人缘不好其他人则不予理睬。
相比传统的短信群发功能,微信群提供了多对多讨论的空间,通过这样的交流方式,一群有着工作交集或者共同爱好的人可以很方便的聚在一起。
真是因为微信群的便捷,大家多了一个“一言不合就建群”的习惯,外出旅行互相拍了照片想要共享建个群;刷剧吐槽聊八卦,邀上好友,建个群;一起分享生活好物,建个群……于是乎,我们总被莫名其妙被拉进各色群里。
微信群确实能体现一个人的社交辐射圈,这很重要,但在使用过程中,有些微信群却又让人又爱又恨,有的微信群一会工夫就有几百条消息,大家聊得火热,让你不得不设置免打扰模式;有的微信群,已经沉到了消息列表的底部,上条消息还是几个月前,让你觉得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你会发现,很多群不论里面是热闹还是冷清,好像有一部分人,总是默默潜水,很少冒泡,不管是@全体成员还是抢红包,这类人始终不会出现。那些既不互动,又不退群的人,都是什么样的心态呢?
01 没有共同话题,又舍不得退群
网上曾看到过一个话题:该不该为了合群而改变自己?
评论区里,有一条网友的评论非常扎心:为了合群,我总是逼自己参与到其他人的聊天中,连笑都要把握时机和节奏。
其实,现实生活里,很多人都和这位网友一样,费尽心思讨好别人,委曲求全。为了认识和维系某些关系,在朋友圈小心翼翼地窥伺,在留言区急不可耐地点赞,生怕慢了一步显得不那么合群。
除此之外,为了增加自己的群体式的认同感,总想抱团取暖,于是加入各种各样的微信群,自以为表面合群,内心就不会孤单,可是进群之后却发现根本插入不了话题。
自媒体人王大纯曾分享过自己去中关村创业街参加朋友的新书发布会时的尴尬,现场有很多当下比较火的作者去当嘉宾,虽然自己经常在朋友圈给他们点赞,也在某些群里经常看到他们发言,可是作为一个小透明,她在一旁却发现跟别人根本没得聊。互动环节时,想到别人都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作者了,而自己还只是一个无名小卒,所以最后她干脆连自我介绍都没做。
很多时候我们总希望多进入一些微信群就能多一些人脉和资源,可是人脉不是靠同在一个群里就能得到的,毕竟百人大群,有些像人来人往的广场,路过的人虽然多,彼此都是陌生人,偶尔遇到个熟悉的朋友,一般也不太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几百号人聊私房话。所以最终进群的结局就是在里面默不作声,毫无存在感,但是想到群里可能有自己潜在的人脉资源却又舍不得退出。
什么叫做人脉?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想认识你。现实社会中,但凡有拓展、经营人脉思维的,都是把社交当作投资,希望通过社交,认识一些“有用的朋友”。然而,交情是两造的,你想结交有用的朋友,前提是你自己在对方眼里也必须是个“有用的人”。
合群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合什么样的群。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和同频的人相处,而不是强行融入一个圈子,然后缩在角落里默默窥探,时刻准确找准突破口切入。
一个人能拥有怎样的人脉资源,取决于ta自身的地位、财富、学识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实力。通过社交来拓展人脉,是一厢情愿的如意算盘,线下如此,线上也一样。
贾平凹说,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
真正的朋友,从来不是因为你的讨好和刻意,才将你纳入交往名单。这世界上的每一类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圈子。如果各自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一样,又何必刻意为了融入而融入呢?
02 无关紧要的消息太多,懒得理会
每个群主建群的时候,都有一个主题或者一种积极向上的定位,通常刚建群的时候都是活跃度最高的时候,各种发红包,各种互动。但是过不了多久,这些群要么变成鸦雀无声的死群或者帮我砍一刀、帮娃投票、乱七八糟广告内容了。
刚进群的新鲜劲褪去后,这些群也就变成了鸡肋,点开吧,没啥营养,不点开吧,它一直在那里跳,又怕错过什么重要信息,时间久了,干脆直接屏蔽,眼不见为净。
可口可乐曾举办过一场“挑战一年不用智能手机”的活动,来自纽约的伊拉娜·穆格丹突破层层选拔,赢得了参与资格,原本伊拉娜在生活中几乎和智能手机形影不离,但是在比赛期间她却只能使用一部老式的翻盖手机。
参加一段时间的比赛后,伊拉娜惊喜地发现,她非但没有想象中的焦虑,反而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连睡眠质量都提高了不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多了一个名词叫“屏蔽力”,屏蔽力是指:一个人排除负面信息,屏蔽掉次要、无效信息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网络当成获取知识的途径,却忽视了无用信息对我们的干扰。
那些无关紧要的群,最正确的处理方式就是自动屏蔽。当我们提高自己的屏蔽力,屏蔽掉那些垃圾信息,才能把有限的精力用于提升自我。
03 生活太忙碌,无暇维系感情
王家卫的《重庆森林》里有这么一段经典台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的确,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很久都没有联系的人,感情就渐行渐远,就真的会消失不见,再也没有联系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年早期是从将所有时间投入到友谊中开始的,友谊在帮助你认清你是谁、接下来会做什么的方面,具有充沛的而深刻的重要性。然而当成年早期结束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没有办法将时间分配给那些曾经帮助你做过决定的人了,因为你的时间都被大量地倾注在工作和家庭上了。
的确,很多同学群在你还处于学生时代的时候,可能可以一整天泡在里面斗嘴、斗图,可是当你陷入繁忙的工作或者琐碎的家务之中后,似乎很少再在里面发言了,某天闲来无事点开一看,99+的消息,往上翻着聊天记录,一时不知该从哪里插话,或早已错过感兴趣的话题。
年少时,总觉得自己是人群的中心,所有人围着自己转。年岁渐长才逐渐懂得,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重要。
作家笛安说:“小的时候以为世界只有自己,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只是人群中一个普通人的时候,我们就长大了”。
那些不说话也不退群的人,不是冷漠,也不是想了断关系,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人与人的关系,真的没那么坚固,悄无声息地结束,这大概便是成年人的孤独。
人生中,有遇见,就会有别离,在人与人组成的关系网络中,我们也不过是一个节点罢了。那些曾经的同学,或许不再有只言片语的互动,但在群里默默关注也是一种挂念。
聚散离合本就是人生常态,有些人只能陪自己走过一段路,剩下的路要靠自己,若有缘自会在前路相遇,无缘就祝福彼此,默默告别。
04 因为不自信,害怕说错话
“为了逃避与人交往时带来的不愉快,就选择当个独行侠。但同时又发现,自己很害怕孤独。一边社恐,一边又怕孤独,怎么办?”这是《沟通的艺术》里分享的一个求助者案例,因为不善社交,缺乏沟通技巧,求助者索性就选择当个独行侠,但其实内心还是希望有人陪伴。
亲情、友情、爱情等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情感支撑与社会支持,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人际关系中,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处理这些关系。
对于那些外向型的人而言,可能说话是一件很随性的事情,可是对于那些社交恐惧的人而言,每一句话都要字斟句酌,生怕因为说话不得体给自己带来尴尬。
每个微信群都是一个小社会,对于那些生性敏感、不自信的人而言,可能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在群内发出一句话后,结果发现大家都没有什么回应后,就再也不敢再在群内发言了。
在电影《最终幻想女孩》中,主人公良香每天除了上班和同事在午休时闲聊几句之外,几乎不再和任何人有实际接触。与死气沉沉的现实世界相对的,是良香在脑中构建的社交幻想空间,在她的幻想里,她每天都会主动和邻居、饭店的服务生、超市的收银员,甚至公交车上的陌生人聊天。
其实,许多社恐的人都和良香一样,越是害怕面对社交可能带来的失败、嘲笑、自卑等负面情绪时,似乎对于与人接触和被他人关心的渴望就会变得越强烈,所以虽然不在群内发言,但对群内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关注着。
如果你害怕和一群人相处,觉得很难融入他们,你可以先尝试与群内一两个人单独聊天开始。交流过程中可以尝试将话题引入自己擅长的领域,不要刻意去关注别人,也不要过分关注自己,随性大方,事情就会变得简单起来,长此以往,社交就没那么困难了。
05 结语
物以类聚,人以微信群分,一个生命力超强的微信群,多是由共同兴趣爱好组成的群体,如果你发现有些群你实在融入不进去,又或者无用消息太多,大可不必理会。
生活无常,精力有限,别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耗费太多的心思。
今日话题讨论:你觉得在群内不说话也不退群的人大都是什么心态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网址:微信群里很少说话,但也不退群的人,十有八九是这几种心态 http://c.mxgxt.com/news/view/833735
相关内容
微信如何隐藏群聊但又不想退群(附隐藏微信群的方法)粉丝进群不容易,先刷百条微博“超话”再说
李立群: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强制演员退群 德云社这是怎么了
明星微信群是怎么样的,杜海涛最爱做群主,贾玲聊的都是吃
你知道吃瓜群的进入方式有几种吗?
微信群如何看谁是群主
常见的几种社群玩法
百家访谈丨王立群:人生八十
李立群:假话全都不说 真话不要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