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误解到科学:猫头鹰与雕鸮的奥秘探究
01猫头鹰与雕鸮概述
▲ 猫头鹰的特征与误解
猫头鹰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眼周羽毛呈辐射状,细羽排列成脸盘,形状酷似猫。它们的眼睛呈圆柱体,无法在眼眶内自由转动,但脖子却异常灵活,能够旋转270°。猫头鹰的昼伏夜出和叫声常常被误解为与死亡有关,其实这些是它们的生存习性。猫头鹰的视觉在黑夜中尤为出色,能见度远超人类。尽管如此,它们因缺乏视锥细胞而无法辨识颜色,视力再好也难免“色盲”的命运。猫头鹰的左右耳高低不一,这有助于它们更精确地定位声音来源。其左耳道比右耳道更宽阔,耳鼓和听觉神经都特别敏锐。由于猫头鹰多在黄昏或夜间活动,因此被人们戏称为“夜猫子”。
在中国古代,猫头鹰因名声不佳而被视为“恶声之鸟”。民间传说它能嗅到将死之人的气息,并发出“笑声”,因此常被称作逐魂鸟、报丧鸟等。这些误解都源于那个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实际上,猫头鹰的昼伏夜出、叫声疹人以及灵敏的嗅觉都是其生存习性的体现,并无预知死亡的能力。
▲ 鲁迅与猫头鹰的情结
鲁迅先生曾在多部作品中自喻为猫头鹰,表现了他对猫头鹰的欣赏和对其理想和战斗精神的象征。他在多部作品中自喻为猫头鹰,甚至在《秋夜》和《铸剑》中塑造了为理想而呐喊、带剑去“杀天”的战斗形象。
▲ 雕鸮的独特魅力
雕鸮,作为猫头鹰家族中的一员,拥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它们体型较大,羽色暗淡却透露出一种沉稳之美。不同于其他鸟类,雕鸮作为猫头鹰中的一个独特物种,以其大体型、暗淡沉稳的羽色和独特的外观受到关注,是夜猫子中特别引人注目的一个。雕鸮的脖子灵活性让人惊叹,能够轻松地旋转270°,为捕捉猎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02雕鸮的拍摄经历与特点
▲ 沈阳拍摄雕鸮的经历
2020年6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沈阳的鸟友小宋(网名中国梦)传来消息,称雕鸮的拍摄时机已到。于是,我和金路兄弟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驱车赶往沈阳,希望能捕捉到这一珍稀鸟类的身影。
在第一天的下午,尽管天气并不如人意,雕鸮的表现也显得平平,然而,我们最终还是捕捉到了它的身影。
第二天上午,原本只有三人的拍鸟队伍已经扩大至十二人。大家纷纷早早地摆好相机,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雕鸮从山上下来。然而,雕鸮似乎并不急于配合我们的拍摄,依旧在半山腰的岩石上悠然自得地打盹。偶尔,它挪动一下脚窝,或伸伸懒腰,这些小小的动作都能让拍鸟人们喜出望外。但更多的,还是长时间的等待。在沈阳,一群拍鸟爱好者经历了一次充满期待和长达数小时的等待,最终拍摄到了雕鸮优雅和威猛的姿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轮红日逐渐升至山顶,山坡上也被一抹抹绚烂的霞光所覆盖,若雕鸮再不现身,那美好的光线可就要消逝了。
经过漫长的等待,雕鸮终于在众人的期待中从半山腰腾飞而起。它先是在山脚下的木桩上稍作停留,接着飞至平地上的屋根草上,最终来到屋根草前的空旷场地,尽情展现其飞翔之姿、站立之态、捕杀之威猛以及悠闲步态。拍摄时恰逢逆光,使得整个画面更显生动与层次,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这一精彩的拍摄场景,不仅彰显了鸟导小唐的专业水准,更离不开沈水美文等多位具有丰富拍摄经验的老师的精心指导。
▲ 雕鸮物种的独特性
雕鸮是体型最大的鸮类,遍布全球,具有强大的捕猎能力和复杂的亚种分化,是真正的全球性鸟类。相比其他鸮类,雕鸮独树一帜,不仅因其俊美的外貌而备受瞩目。其头顶两侧那对别致的羽毛耳朵,以及那双橙黄色的杏核眼,既显得犀利无比,又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宛如两锭璀璨的金子在闪耀。
此外,雕鸮还是体型最为庞大的鸮类,据说其最大亚种的体重可达到惊人的4.2公斤。这样的身躯赋予了它强大的力量,使它成为众多小型走兽的天敌。它能轻松地将体型比自己更大的郊狼叼上树,甚至敢于挑战如苍鹰、雀鹰、隼等猛禽,尽管有时会落于下风,例如在与金雕等大型雕类的对抗中。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雕鸮的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布全球各地,除了南极这一例外。这使得雕鸮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鸟类。同时,雕鸮的亚种分化也相当复杂,我国境内的雕鸮更是遍布全国各地。
网址:从误解到科学:猫头鹰与雕鸮的奥秘探究 http://c.mxgxt.com/news/view/873884
相关内容
辟谣:猫头鹰临死前会吐出一个“毛球”?这是猫头鹰的“精华”?与猫头鹰有亲缘关系的动物
一年吃掉1000多吃老鼠的“益鸟”猫头鹰为何会被“妖魔化”?
以前说猫头鹰是“报丧鸟”,为何如今成了大多数人都喜欢的网红鸟
被误认是色盲的猫头鹰,不仅有夜光眼,还有无影手!
商人最爱的猫头鹰,周人为什么不喜欢了
猫头鹰科普,原来它有这么多秘密!
猫头鹰洗完澡变“落汤鸡”,这可能是它最想删掉的一张照片
猫头鹰为什么代表“智慧”?
猫头鹰:暗夜中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