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大120周年校庆秦英林捐赠10亿元,更厉害的是这群农业专家
今天,是河南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
1985级校友、牧原股份的董事长秦英林向母校捐赠10亿元,用于提升养猪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共建农大牧原畜牧产业联合研究院。
除了养猪业,在河南农业方面上,河南农业大学一直一马当先。他们有很多专家常年奔走在科研一线,为粮食的发展添砖加瓦。
夏夏、西瓜| © 撰文
西瓜| © 版式
01
郭天财
立志让所有人吃上白面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南省农村曾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小麦小麦,(亩产)不过一百(斤)”,现在随便到农村找个农民问一问,一亩地一般都是一千多斤的收成。
河南省小麦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作为小麦高产的领军人物,河南省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功不可没。郭天财教授曾立志让所有人都能吃上白面馍,不再饿肚子。
郭天财教授在指导研究生
他带着团队扎根在田间地头第一线,指导农民科学种地,给农民讲课,制定对策。“要想创高产,种啥?咋种?咋管?得问郭老师!”这句话,在许多农民中间交口相传。
“十一五”以来,作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主持人之一,郭天财领导的课题组连创小麦15亩连片平均亩产717.2公斤、50亩连片平均亩产735.2公斤和100亩连片平均亩产751.9公斤的最高单产纪录,并在国内创造了在同一块土地上小麦、玉米万亩连片平均亩产超半吨粮(1524.74公斤)的高产典范。
02
王道文
豫州黑麦1号和2号
听说过大麦、小麦、燕麦,但有多少朋友听说过黑麦?
通俗来讲,黑麦也是“麦子家族”中的一员,是小麦的“堂兄弟”。目前中国大约50%的小麦品种,都携带有黑麦的染色体片段和基因。
黑麦不像小麦一样被广泛种植在平原。但在西南、西北高寒瘠薄山区,黑麦却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存能力。
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王道文,带领团队绘制黑麦基因组精细图谱,成功培育出豫州黑麦1号和2号。
王道文
对黑麦的研究,让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仍能有亩产百斤粮食收获,给土壤贫瘠地区带来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不光是研究黑麦,王道文所带领的团队还培育出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科兴3302、耐盐丰产小麦新品种豫州810和科兴789。
03
殷贵鸿
小麦田是热爱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一直很喜欢小麦,不顺心的时候,去小麦田里走一走,我就会忘记所有烦恼。”
这是河南农业大学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殷贵鸿曾这样说。
同事们亲切的叫他“小麦迷”,因为他的工作状态是“5+2,白+黑”,没有节假日,吃过饭就到实验室,晚上十二点之前没有休息过。
殷贵鸿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选育的周麦27、周麦36、周麦22、豫农908等小麦品种不断打破高产记录,主持或主要参加培育出小麦新品种52个,通过国家审定16个,河南省审定20个。
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25年来,育成品种累计推广4亿多亩,新增粮食200多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400亿元。
04
王永华
“鑫华麦818”
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我省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近几年由于气候的变化,我省的小麦也面临着冻害等考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王永华博士,历经多年选育小麦新品种鑫华麦818。
在2018年的武陟县,500亩小麦长势喜人、苗旺秆壮穗多,这个新品种让小麦专家、种子经销商眼前一亮。
王永华
据王永华介绍,该品种具有“早春返青起身早、中期稳(拔节慢)、后期抽穗早”的特点,易于形成大穗和有效躲避春季晚霜冻害。
彼时,鑫华麦818在17个省辖市布局20多个试验点、示范面积超过6000亩,表现出较强的抗冻害、抗倒伏、抗赤霉病能力,已通过省级审定。
05
康国章
未来彩色小麦不是梦
河南是小麦的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均居全国第一。但河南还未停下让小麦做到更高产、精产的脚步。
生活中,优质馒头来自中强筋小麦,点心需要弱筋小麦,而面包就得是强筋小麦。
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康国章教授,找寻小麦品质的相关基因,调控淀粉和蛋白质的比例结构,让小麦不仅高产、抗病,还能拥有高筋、中筋、低筋等不同的属性。
康国章(右)
康国章教授所带领的团队,正在攻关彩粒小麦研究,未来小麦不只是麦色,还可能是黑色、紫色、绿色的。
未来不同的小麦会有更精细的用途,比如抗淀粉小麦更适合减肥人士食用、“酿酒小麦”更适用于酿酒等等。
06
陈彦惠
“玉米强国梦”
“无论气温多高,他都要下田去。”
从1990年起,陈彦惠就带领课题组对南繁北育50多个生长季节进行了长达31年的研究。
上个世纪80-90年代,作为汪茂华等教授的助手,参与选育了豫单8号、9号、15号等多个玉米品种。
2000年后,主持选育出了高产高淀粉的玉米品种豫玉34、豫单2001、豫单2002、豫单998等,首创了聚合国外两大种质的高产优质豫综5号,筛选出了豫单9953。
陈彦惠
到目前为止,陈彦惠教授主持选育出了16个国家和省级审定的玉米新品种,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18项,社会经济效益超85亿元。
四十年的科研教学职业生涯里,陈彦惠始终怀着“玉米强国梦”的梦想,坚持培育高产高效的玉米品种。
07
李玉玲
玉米育种“女一号”
在中原育种界,大家把李玉玲视为玉米育种“女一号”。
李玉玲曾说,“大田生产条件复杂多变,新品种必须经得起生产实践检验,来不得半点虚假!”
多年来,为攻克一个又一个玉米育种难题,她几乎每天都超负荷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为培育一个品种,她会跑20多个省市找育种材料,进行上百次实验、上千次组配、上万次观察……
李玉玲观看操作
从事育种40年来,她潜心于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培育新品种多个,她培育的玉米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1亿多亩,增产100多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近年来,她培育的豫单916、豫单2670等品种,4次创造15亩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田900公斤以上纪录,不仅成为了农民喜爱的“金种子”,还从河南推广到了安徽、河北、山东等10余省。
08
汤继华
豫单888,一亩多收800斤
据农大的学生说,在他们学校的一栋建筑前,时常有带着编号,在“晒太阳”的玉米棒子和小麦粒。
这所建筑,就是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在地。
有农村生活经验,种过玉米的人再清楚不过,种玉米前选择什么品种至关重要。有些玉米粒粒小干扁,有些却浑圆饱满。
汤继华
实验室主任汤继华教授所带领团队的主要工作就是找到让小麦玉米高产、优质并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按照他们的理解,从玉米的4万多个基因中,找到了1个高产基因,培育出的玉米穗才会明显变大。
2021年6月份,汤继华教授团队培育出玉米新品种“豫单888”。在河南玉米亩均产量800多公斤的情况下,“豫单888”创出亩产1205.1公斤的纪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址:河南农大120周年校庆秦英林捐赠10亿元,更厉害的是这群农业专家 http://c.mxgxt.com/news/view/882611
相关内容
河南农大校友秦英林捐赠10亿元为母校庆生河南农业大学1985级校友秦英林向母校捐赠10亿元
河南首富秦英林:大学毕业后扔掉铁饭碗,跟媳妇一块回家养猪
秦英林完成对西湖大学1亿元捐赠 定位研究型高等学校,又有马化腾、王健林等明星企业家“加持”,西湖大学一直备受关注。2月19日, 牧原股份 董事长秦英林宣...
河南首富秦英林:1392.6亿身价,“要像猪一样做人”!
“河南首富”秦英林:辞掉公务员,带老婆回农村养猪,22头猪起家
秦英林成了河南首富,养猪首股被追债7亿元,金融培训班惹的祸?
南阳秦英林家族千亿身家背后:专注、专业与顺势有为
被冷落的农业大学走出哪些富豪?
谢谢你们!10家企业捐款亿元及以上,最高1.5亿,河南受捐总额近2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