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人的师生及师徒关系

发布时间:2025-04-30 16:40

在中国过去的传统社会里,“天地君亲师”是妇孺皆知的信条。

“君”与“师”的地位,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比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更是社会师生及师徒关系的原则。学生见到老师,都要执弟子礼,师生关系乃人伦中的一个大项,终生不变。为什么?因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要以“道义”来衡量的。孔子为扬其道,周游列国,众弟子侍其左右,有的学生甚至追随了他一生。正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谋道,正是师之道,师之德,师之魂。

又例如:“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就是孔子为学生的前程而考虑的一次坦诚的对白,这说明了古代的老师,不但有责任教育学生成才,而且,还肩负着教导学生谋求职业、事业的责任。所以,古人方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为,有些地方也尊称老师为师父。

这就不难理解在古代,父母带儿女到私塾去读书报名的时候,不但要带领儿女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而且,还要向私塾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父母要先向老师行如此大礼,其目的就是让孩子亲眼见到老师是无比尊严的,老师的教诲是不能不听从的。

中国是三教文化,各个教派的教学目的也很相通。儒家和道家教学的目的都是把“孝亲尊师”摆在首位,佛教教学的目的亦是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摆在首位。但是,“孝亲”和“孝养父母”是老师教育的内容,而“尊师”和“奉事师长”则是父母教育的内容啊。如父母带儿女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这就是“尊师”和“奉事师长”和具体行动,这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以,这样的教育方法才能够出人才,这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而如今之社会,“天地君亲师”这个词,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化了,“师道尊严”似乎也已经呈现出滑坡的态势,尊师重教已经到了最基本的底线,难道这只是社会问题吗?我认为都有问题,老师的素质差,老师的福利、健康、休息、人格之类的状况不佳,也是其中的原因。

古人说:“师道尊严”。本应为“师严道尊”,《学记》载:“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也就是说,不论在学习任何学问的过程中,对学问治学严谨的老师是最难得的;只有治学严谨的老师,才会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得到学生和民众的尊重啊。

这才是我们应当慎重考虑的师生及师徒关系啊。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浅谈古代人的师生及师徒关系 http://c.mxgxt.com/news/view/903095

相关内容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怎样的?师傅对土地重要吗?关系牢固吗?
中国古代师徒关系表熟悉的介绍下呗
师傅和徒弟的关系
郭老师和杨老师的关系(浅谈猜想)
技艺传承,师徒关系的变与不变
古董局中局老朝奉许一城关系揭晓,看似不相关的人却是师徒
【教师节】从“习武拜师”说说“师徒关系”
德云社里的师徒关系
师傅与师伯:武术门派中的师徒关系解析
古代师门辈分排序称呼大全如何排列关系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