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也有养育难题!体罚孩子父母还得这么来化解
关注明星也有养育难题!比如赵薇,记得之前看微博,赵薇透露曾因养育问题烦恼。原来,她按照以前妈妈对她的教育方式——对小四月体罚。谁知却换来小四月与她冷战一星期!
痛定思痛后,赵薇发出“她始终不是我”的感叹。于是,“体罚孩子”这一话题又在网上引起一片浪潮。
孩子的世界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也不具备足够的是非对错能力。当他们做了大人所谓的“错事”后,作为家长,是语言教导还是身体惩罚?这是一个选择题,很多家长选择了后者。
是什么原因让家长选择了体罚?家长该不该体罚?如何体罚?体罚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引导教育?……不妨带着这些问题,读读今天分享的文章。
1
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期中考试没有及格,回家后,父亲看到我递过去的试卷上赫然写着58分,二话不说就把我拎起来“暴打”!一边打还一边大吼着:“考这么低的分数,还读什么书,明天不要去读书了!”我吓得嘶声裂肺的哭喊,好像院子里的枣都被我的哭声震掉下来了,我不停地说:“我以后会考好的!会好好学习的!”
从那以后,我几乎年年拿奖状,父亲更是逢人就夸。还经常说我是“不打不成器”,他似乎在这种“暴力教育”中满足了作为父亲管教子女的责任心,甚至以此为荣。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挨打的那一幕,我依然记忆犹新!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像这样或轻或重的体罚对我的心灵造成了无法抚慰的伤害,有时会认为我可能不是他们的亲生孩子,甚至离家出走。
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孩子三岁时,我也扬起了我的巴掌。
2
小新三岁开始读幼儿园,不到两周便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各方面表现都很棒。唯一让我头疼的是,他一到吃晚饭的时候就各种事来了:一会儿看故事书,一会儿要玩积木,一会儿过家家……每次都要大吼小吼N次,他才能把饭吃掉。
那次又是如此。刚坐到饭桌上,他便说:“饭太热了,等下再吃。”说完就跳下餐椅,跑到沙发上开始看动画片。我说:“先来吃饭,吃完了可以继续看。”
“不行,我要看!不想吃饭,饭太热。”他带着哭腔闹起来。
“饭已经不热了。来~小新最棒!在学校是自己吃饭,在家里也要自己吃饭哦!”我强压怒火,耐心引导。而他却装作没听到,看着电视岿然不动。
那一刻,我身体里的魔鬼像闪电一样蹦了出来!迅速关掉电视,接着一个巴掌打到他屁股上。他先是一惊,然后开始大哭,边哭边喊:“妈妈!妈妈!不要打我!”瞬间,我童年挨打的记忆在脑海中浮现出来,接着眼泪夺眶而出,内心充满悔恨、自责、内疚……随后赶快去抱着他,跟他说“对不起”,并保证以后不再打他。
小新倒是没和小四月一样跟我冷战,而是在我的温柔攻势下,很快破涕为笑。以后吃晚饭的时候,我们就以比赛的形式,先吃完的可以获得一个笑脸。
这种方法很奏效,我们也渐渐不再为小新吃饭的事情犯愁了。
一、家长选择体罚的深层原因
家长打孩子,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仅是赵薇和我有这样的童年记忆,相信随便问问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能聊起小时候被打的血泪史。这是为什么呢?
1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为什么家长打孩子就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是许多家庭世代相传的教子经验。在传统家庭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没有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
这可以说是传统教育理念糟粕的东西。
2
受父辈体罚孩子的影响
孩子有极强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孩子也很容易从父母那里学会如何对待别人,甚至长大以后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也会不自觉地继承这一方式。像赵薇因为小时候被父母体罚,自己做了母亲也会像父母对待自己那样体罚小四月。
虽然他们深知被父母体罚的难受滋味,但是一旦面临孩子的成长问题时,极易采取父辈教育方式。
3
家长愤怒情绪驱使
在孩子做了“不尽人意”的事情后,家长的第一情绪是生气。如果凑巧碰到父母心情不好,那么孩子就成了家长的出气筒。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武力解决。根本不会去想孩子为什么犯错,错在哪里,该怎么去纠正错误等问题,理智完全被愤怒的情绪压迫。
很多孩子遭遇体罚都是因为父母缺乏教育智慧和技巧,怒气之下只会借用武力来压制孩子,因此我们说,真正应该反省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二、孩子做错事,一定要体罚吗?
从小遭受体罚的孩子,童年的体罚阴影会伴随他一生,会让他对自己产生质疑。成年后很有可能成为具有暴力倾向的人。
体罚使孩子学习了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手段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更有甚者会把暴力施加到父母身上。在步入社会后,孩子潜移默化地从父母身上学到了“以暴制暴” 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更会影响到他的人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中国父母具有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之心。为了“成龙”“成凤”,父母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鞭策”,驱使孩子不断前进,“不打不成器”也就成了人们育儿的共识。当然,这种教育方式确实也让不少孩子成“器”了,比如郎朗,他就是在严父的棒棍教育下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避免不了走弯路,不想前进的时候,家长应该采用有效的教育引导的温和方式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体罚。
很多父母会抱怨说,有的时候孩子真的不打不行。比如,多次劝告后孩子依然不停闹腾,甚至危害自身安全、影响周围人和周围环境;玩电源插座、电水瓶、火等危险物……这些情况是需要“教训”,但我们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再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
即便是体罚,也要把体罚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打的时候不要太重,警示即可。千万不能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辨是非就打孩子。
也许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体罚并不是最好的也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试图去寻找更为妥帖、合理、科学的教育方式。
①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正是因为孩子犯了错,家长才有教育纠正的机会。因此我们不如对孩子犯的错不做过多批评,而让孩子自己承担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对于年幼的孩子,还需要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弥补自己的错误。比如孩子打翻了牛奶,那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还需要引导他们自己清理打翻的牛奶。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会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有悔改之意,避免再犯同类错误。
② 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犯的错误不大,父母不必过分追究,可以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今天看动画片的时间。
当然,最好对孩子做出正确引导,对其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要求。比如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表明对他的期望。
小新妈育儿结语
体罚不是教育的本质,更重要的是体罚后的教育方式。当我们忍无可忍打了孩子,事后一定要好好安抚他,告诉他打了他爸爸妈妈也很伤心,不能让孩子有被侮辱、被孤立的感觉。同时要告诉孩子他的确是因为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才受到惩罚。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依然爱他,不要害怕犯错,而是要有承担错误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