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可期》: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师徒关系?
但在人人生而平等的现代观念中,师徒关系也需要与时俱进,除了尊师重道,还有平等和反哺。真人秀《少年可期》便对现代师徒关系做了全新解读,为师不一定要严肃,徒弟也不必时刻谨小慎微,他们之间亦师亦友。
下跪、磕头、敬茶、拜师,是中国传统拜师礼的必备环节,因为在中国传统伦常中,师徒关系是最重要的非血缘关系之一,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对这种师徒关系的最佳写照。
但在人人生而平等的现代观念中,师徒关系也需要与时俱进,除了尊师重道,还有平等和反哺。真人秀《少年可期》便对现代师徒关系做了全新解读,为师不一定要严肃,徒弟也不必时刻谨小慎微,他们之间亦师亦友。
在节目里,需要拜师的弟子是为朱正廷、范丞丞、黄明昊、毕雯珺、丁泽仁、李权哲、黄新淳,七个人平均年龄不过19岁,他们要逐一拜访六位音乐界的大咖前辈,通过和师父三天两夜的同吃同住,同苦同乐的共同生活,为青春答疑,为事业解惑。
师徒之间,既是技艺、学识的传输,也是为人、品德的授受。三天两夜的时间虽然短暂,不足以学成一项技艺,但在匠心传承和个人品格的塑造上,给了徒弟们耳濡目染的机会,嗜之愈笃,技巧愈工。
非正常教学
七个人拜的第一个师父是腾格尔。从他近几年在舞台上演出的《桃花源》《燃烧我的卡路里》等流行歌曲中不难发现,他并非严肃古板的人,而是心态十分年轻的“老顽童”。
双方第一次见面,腾格尔就用零记忆力缓和了七位少年的手足无措。在他们和很多年轻人心里,拜师仍然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再加上当晚有些迟到,到达师父家里时师父已经入睡,因此更不敢怠慢。但在他们做自我介绍时,腾格尔始终慈眉善目,没有任何不满,也没有给他们下马威,而是间接承认自己没有一次性记住他们的名字。
作为“师叔”,杨迪CUE腾格尔将七位少年的名字从头说一边时,他还紧张的搓起了手,备采时非常大方的承认:“我都没记住”。当杨迪做完自我介绍后,腾格尔开始给自己找台阶下,随即转换话题:“饿不饿。”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双方初次见面的紧张感就此缓解。
第二期里,腾格尔带少年们去放羊,大家席地而坐,但地上有很多羊粪,没有体验过蒙古族生活的弟子一时间接受了这里粗犷的民风,腾格尔率先坐下给他们做榜样,为安抚他们,他拿起一颗羊粪开起了玩笑:“你看,我还可以吃。”
说完他就把羊粪抛到了空中准备用嘴接住它,弟子们全部看呆。结果腾格尔虚晃一枪侧过头,羊粪掉在地上,众人长舒一口气,刚刚坐在地上的不适感随之消散。丁泽仁第一次见腾格尔,觉得这是位严师,两天下来,他发现了腾格尔身上的反差萌,“师父是一个特别可爱,特别淳朴,还有点幼稚的一个师父。”
在教学和体验环节,腾格尔从来没有拿过架子,当范丞丞和黄新淳要去城里采购时,腾格尔还拿出500块钱让他们多犒劳一下自己。在三天两夜的体验中,腾格尔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招待不周”。他从来没把七位少年当做传统师徒关系中“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小徒弟,而是当晚辈、朋友和客人。
几千年来,人们总是把家族伦理直接套用到师徒关系中,师父就意味着权威,和父权一样的权威。《少年可期》的第一次拜师就甩掉了这种标签,重塑师徒关系,让师徒变得亲密和平等。
真情实感的解惑
韩愈对师父的注解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曾国藩将其解释为:“传道,谓修己治人之道;授业,谓古文六艺之业;解惑,谓解此二者之惑。”
《少年可期》用大量篇幅描述了“解惑”。在三天两晚的每一次聚餐和休闲时间,腾格尔和少年们聊天时经常沟通关于做人和保持初心的事。腾格尔在1986年通过为歌曲《蒙古人》谱曲并演唱,一举成名,彼时他只有26岁,三年之后,他又夺得得流行歌曲优秀歌手选拔赛冠军,一时风头无两。从此,腾格尔成了著名歌唱家,并获得越来越多的荣誉。
后来,内蒙古有电视台采访了他的妈妈,问她,儿子出名了,有没有什么想说的,母亲回答:“出名不出名无所谓,不干坏事就行了。”此后,腾格尔将这句话当做座右铭写在日记中,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弟子们听,教导他们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随时记录触碰到自己心灵的东西,并保持初心。
作为过来人,腾格尔对成名这件事深有感触,“坏事就像聚光灯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你)。”七位少年在2018年通过《偶像练习生》走红,诸多诱惑也会瞬间袭来,他们年纪尚轻,很容易丢失自己。腾格尔没有用假大空的话去教育他们,而是设身处地,用一个普通蒙古老太太的大白话告诉他们,自己即使获得了再多掌声,但在至亲的眼里,“不干坏事”才是最重要的。
成名多年,在外界看来已经德高望重的腾格尔,在面对刚刚成名的七个弟子时,始终以亲和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也是从那个年纪一路走过来的,虽然时代不同,但他也曾是“流行歌手”,体验过年轻人与长辈的隔阂,所以他并不愿意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
在家宴上,腾格尔甚至主动提出要和少年们玩“数七”的游戏,结果第一轮就输了,被杨迪调侃:“快倒是快,但是得对呀。”没想到腾格尔反击:“你们太慢!连不上。”还反问他们:“明白了吧。”在腾格尔主动与年轻人打成一片的努力下,这顿家宴在一片“哈哈哈哈”声中结束。
在《少年可期》中,腾格尔只是年纪比少年们大一些,心态上仍然与流行接轨,这让他可以设身处地为年轻人着想,理解他们的困惑、迷茫,从而有针对性的解惑,潜移默化中传递人生观念。
平等的师徒关系,是双向的
电影《百鸟朝凤》和《霸王别姬》中都有关于师徒关系的诸多描述,两部电影中要传承的技艺一个是“唢呐”,一个是“戏曲”,在现在看来,也都是“娱乐圈”的东西。电影中弥漫的悲怆和凄凉,让无数人动容。
但在《少年可期》的画风中,搞笑和温馨是主调,鲜少煽情,它让师徒间可以平等对话,从而化解了诸多尴尬,充分满足了综艺节目的观众对内容“寓教于乐”的需求。在节目里,腾格尔为七位弟子解惑人生的同时,也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很多当下年轻人的想法,让自己时刻保持“弄潮儿”的姿态。
在最后一晚,腾格尔组织了一场狂欢,将自己的“苍狼乐队”叫来助兴。和很多“以老为尊”的音乐人不同,他清晰的意识到自己当年组成乐队时的音乐风格和现在是有差距的,因此想让七位弟子感受一下二十多年前的音乐,也想感受一下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在玩什么。
宴会伊始,腾格尔就让七位少年先表演节目,此时弟子门已经跟他们相处非常融洽了,于是提出让乐队帮忙伴奏,苍狼乐队非常痛快答应,一场跨代际合作就此达成。接下来,腾格尔和苍狼乐队演唱了摇滚歌曲《多少年》,59岁的腾格尔唱起摇滚依然熟稔,令人震撼。在他的观念里,“青春跟摇滚不一定要划上等号,但是摇滚乐是青春人的一部分。”
在双方都互相了解后,七位少年集体表演了歌曲《丛林法则》,这次,轮到腾格尔震撼了。“他们表演完了,我也非常的惊讶。”他从七位弟子身上看到了“团魂”,“说心里话,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从他们身上,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因为他们毕竟是一个组合,有他们闪光的一面。”
在少年们拜师的过程中,他们也在反哺师父腾格尔,给他传授一些新时代的音乐团体会有的东西,三天两晚的行程,让双方都受益匪浅。
《少年可期》展示了一种良性的师徒关系,他们“亦师亦友”,双方用推心置腹的交流互通有无,避免了传统师徒关系中很多误会甚至错误的发生。这正是当下在记忆传承上最需要的方式,年轻人渴望平等对话的语境,师父们不能在一味严厉苛责下去,一段好的师徒关系需要双方互相理解,才能维持的更长久。
网址:《少年可期》: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师徒关系? http://c.mxgxt.com/news/view/914269
相关内容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怎样的?师傅对土地重要吗?关系牢固吗?「文化纵横」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网红
【文化纵横】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网红
《少年可期》里,60后的腾格尔为95、00后的年轻艺人上了怎样一课?
沙子龙与王三胜的师徒关系怎样为什么.PPT
技艺传承,师徒关系的变与不变
怎么解除师徒关系
羡羡这样的徒弟还需时影这样的师傅来教导,因材施教
几对由师徒关系变成夫妻关系的明星,结婚多年后,如今怎么样了?
细说郭德纲、曹云金的恩怨情仇,当今还需要这种师徒关系吗